風力發電風速限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風力發電風速限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澳)賈汗季·海珊寫的 可再生能源高滲透率下的電網電壓穩定性魯棒控制 和關和市,牛山泉的 垂直軸風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的風力發電發展史 - 北投埔林炳炎也說明:吉田的論文共分11章,內有風力的利用、風車的變遷、風力發電的經濟考察,風速、風力による發電力,風力發電裝置,內地風力利用狀況,台灣風力利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梁瑞勳所指導 蔡昇祖的 應用混合人工蜂群與蜻蜓演算法於有考慮電動車及風力發電的機組排程 (2021),提出風力發電風速限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機組排程、風力發電、混合人工蜂群與蜻蜓演算法、電動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海事風電工程碩士學位學程 蔡原祥所指導 賴昱儒的 彰濱漢寶潮澗帶風場紊流特性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風速、紊流強度、風場、去趨勢分析、正常紊流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風力發電風速限制的解答。

最後網站風力發電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則補充:運轉的風速必須大於每秒2至4公尺(依發電機不同而有所差異)不等,但是風速太強(約每秒25公尺)也不行,當風速達每秒10至16公尺時,即達滿載發電,根據風機類別的不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風力發電風速限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可再生能源高滲透率下的電網電壓穩定性魯棒控制

為了解決風力發電風速限制的問題,作者(澳)賈汗季·海珊 這樣論述:

隨著可再生能源並網不斷增加,光伏、風電的利用日益增多,這給電網電壓控制和無功功率補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書重點介紹了風電、光伏的大規模滲透對電力系統動態電壓穩定性的影響,以及使用魯棒控制技術提高穩定裕度的效果,從而減少對電力系統性能的負面影響。 本書內容包括電力系統電壓穩定性與設備模型,線性化和模態分析,利用風力發電機和柔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設備進行動態電壓失穩分析,動態負荷下的電壓穩定控制,動態輸電能力增強控制,增強故障穿越能力的控制,互聯電力系統中雙饋非同步發電機(DFIG)的低電壓穿越(LVRT)能力,光伏發電單元在配電網中的交互等,涵蓋了提高輸配電系統電壓穩定裕度所涉及的內容。

本書可作為電力系統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也適合作為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管理人員以及高校研究生的參考資料。 譯者序 原書序 本書物理量符號 本書縮略語 第 1章 引言 1 1.1 總則 1 1.2 背景 1 1.3 不同國家的可再生能源並網 情況 6 1.4 大型風力發電機和光伏發電 單元並網概述 7 1.5 風力發電機和光伏發電單元 控制概述 8 1.6 風力發電機和光伏發電單元 的魯棒控制 9 1.7 本書的貢獻 10 1.8 本書綜覽概述 11 參考文獻 12 第 2章 電力系統電壓穩定性與 設備模型 16 2.1 簡介 16 2.2 電力系統穩定性和電壓 穩定

性 17 2.3 電壓和功角失穩 18 2.4 風力發電和電力系統 穩定性 18 2.5 電壓失穩及其時間過程 19 2.6 電壓穩定性 2 2.7 電壓穩定性和非線性 20 2.8 電壓失穩的主要原因 21 2.9 提高電壓穩定性的方法 22 2.9.1 電壓穩定性和勵磁 控制 22 2.9.2 電壓穩定性和 FACTS 設備 23 2.10 電力系統設備建模 24 2.10.1 同步發電機建模 25 2.10.2 勵磁系統建模 26 2.10.3 電力系統穩定器 27 2.10.4 過勵磁限制器 27 2.10.5 負荷建模 28 2.10.6 非同步電動機建模 29 2.10.7 有載分

接開關建模 30 2.10.8 風力發電機建模 30 2.10.9 負荷潮流表示 32 2.10.10 風力發電機的動態 模型 33 2.10.11 轉子模型 33 2.10.12 軸系模型 34 2.10.13 非同步發電機模型 35 2.10.14 DFIG建模 36 2.10.15 風力發電機聚合模型 36 2.10.16 光伏發電單元 建模 37 2.10.17 FACTS設備 建模 39 2.10.18 STATCOM模型 39 2.10.19 SVC建模 42 2.10.20 晶閘管控制的串聯 電容器 43 2.10.21 儲能裝置 44 2.10.22 電網潮流模型 44 2.1

0.23 電力系統建模 45 2.11 本章小結 45 參考文獻 46 第3章 線性化和模態分析 48 3.1 簡介 48 3.2 傳統線性化 48 3.2.1 擾動線性化 51 3.3 設計的線性化 51 3.3.1 中值定理 52 3.3.2 公式重構方法 53 3.3.3 設計的技術在簡單系統 中的應用 55 3.4 電力系統模態分析 59 3.5 特徵值靈敏度 61 3.6 參與矩陣 61 3.7 留數 62 3.8 母線參與因數、特徵值和 電壓穩定性 62 3.9 本章小結 63 參考文獻 64 第4章 利用風力發電機和 FACTS 設備進行動態電壓 失穩分析 65 4.1 簡介

65 4.2 案例研究 68 4.2.1 高輸入負荷區 69 4.2.2 DFIG型風電場和若干 同步發電機 69 4.2.3 不同 FACTS設備之間 的交互 72 4.2.4 帶有串聯補償的少量 大容量輸電線路 72 4.2.5 中間具有並聯補償的 縱向系統 73 4.2.6 不同補償裝置的 比較 74 4.2.7 靠近負荷中心的傳統 發電 74 4.2.8 大型 FSWT並網的 影響 75 4.2.9 使用 STATCOM進行的 FSWT並網 77 4.3 本章小結 78 參考文獻 79 第5章 動態負荷下的電壓穩定 控制 81 5.1 簡介 81 5.2 電力系統穩定性和勵磁 控制

83 5.3 電力系統模型 84 5.4 測試系統和控制任務 86 5.5 線性化和不確定性建模 88 5.6 極小化極大 LQG控制 89 5.7 控制器設計和性能評估 90 5.7.1 意外事故Ⅰ:一條輸 電線路中斷 92 5.7.2 意外事故Ⅱ:三相 短路 93 5.7.3 意外事故Ⅲ:負荷突變 94 5.8 本章小結 96 參考文獻 96 第6章 動態輸電能力增強 控制 99 6.1 簡介 99 6.2 電力系統模型 102 6.3 計算輸電能力的目的 103 6.4 限制輸電能力的因素 104 6.4.1 溫升極限 104 6.4.2 電壓極限 104 6.4.3 穩定性極限 1

05 6.5 動態 ATC評估演算法 105 6.6 案例研究 105 6.6.1 案例Ⅰ:發電機無功 功率限值 106 6.6.2 案例Ⅱ:動態負荷的 影響 106 6.6.3 案例Ⅲ:故障切除時 間的影響 106 6.6.4 案例Ⅳ:靜態和動態 補償的影響 107 6.6.5 案例Ⅴ:動態補償裝置 比較 108 6.6.6 風力發電機並網對 ATC 的影響 108 6.6.7 由 FSIG恢復 ATC的 補償 110 6.7 分散式魯棒控制 110 6.8 測試系統的控制器設計 112 6.8.1 子系統①和② 113 6.8.2 子系統③ 114 6.9 控制器性能評估 115 6.9.

1 一條輸電線路中斷 115 6.9.2 三相短路 115 6.9.3 對比所設計的 STATCOM控制器與基於 PI的 STAT COM控制器 116 6.10 本章小結 119 參考文獻 120 第 7章 增強故障穿越能力的 控制 122 7.1 簡介 122 7.2 風電場接入電網的規範 要求 126 7.2.1 故障穿越 127 7.2.2 功率 -頻率變化 127 7.2.3 頻率控制 127 7.2.4 無功功率調節能力 127 7.2.5 電壓控制 127 7.3 風力機的故障穿越方案 127 7.4 臨界切除時間和臨界 電壓 129 7.5 具有非結構化不確定性的 魯棒 S

TATCOM控制 130 7.5.1 測試系統 131 7.5.2 線性化和不確定性 建模 132 7.5.3 極小化極大 LQGSTATCOM 控制器 133 7.5.4 案例研究 135 7.5.5 控制設計演算法和性能 評估 138 7.6 同步 STATCOM和槳距角 控制 140 7.6.1 控制器性能評估 144 7.7 具有結構不確定性的風電 場 STATCOM控制器 148 7.7.1 測試系統和控制 工作 149 7.7.2 STATCOM控制 策略 150 7.7.3 線性化和不確定性 建模 151 7.7.4 STATCOM控制器 設計 153 7.7.5 控制器設計演算

法 154 7.7.6 控制器性能評估 155 7.7.7 低電壓期間的 穩定性 155 7.7.8 風力發電機對風速 變化的回應 157 7.8 分散式 STATCOM/ESS 控制器 159 7.8.1 測試系統和控制 工作 160 7.8.2 問題描述 162 7.8.3 使用秩約束 LMI的分 散式控制器設計 163 7.8.4 控制器設計演算法 167 7.8.5 控制器性能評估 168 7.8.6 電壓的升高和暫態穩 定裕度 169 7.8.7 低電壓期間的有功和 無功輸出功率 171 7.8.8 與標準 LVRT要求的 比較 172 7.8.9 不同運行條件下的 性能 172 7

.8.10 添加超級電容器的 影響 172 7.9 本章小結 175 參考文獻 175 第 8章 互聯電力系統中雙饋 非同步發電機的低電壓穿越能力 179 8.1 簡介 179 8.2 電力系統模型 180 8.3 測試系統和控制工作 182 8.4 問題描述 186 8.5 使用秩約束 LMI的分散式 控制設計 189 8.6 控制設計演算法 190 8.7 控制器性能評估 191 8.7.1 電壓的升高和暫態穩 定裕度 192 8.7.2 魯棒 LQ和 PI控制器 的比較 192 8.7.3 在風電場附近的嚴重 低阻抗故障 194 8.7.4 對比低電壓穿越 標準 195 8.7.5 風

力機對風速變化的 回應 195 8.7.6 不同運行條件下的 魯棒性 198 8.7.7 多個雙饋非同步發電機控制 器之間的動態交互 198 8.7.8 不對稱故障 199 8.8 結論 200 參考文獻 201 第 9章 光伏發電單元在配電網 中的交互 204 9.1 簡介 204 9.2 光伏系統模型 205 9.3 案例研究 208 9.3.1 小信號分析 210 9.3.2 基於正規形理論的交 互指標 211 9.3.3 時域模擬 213 9.4 用於非交互控制的問題 描述 213 9.5 光伏控制設計 214 9.6 控制設計演算法和性能 評估 216 9.6.1 三相故障 218

9.6.2 連接的負荷突然 變化 218 9.6.3 參考點變化 220 9.6.4 光照急劇變化 220 9.7 結論 222 參考文獻 222 第 10章 結論 224 10.1 未來研究方向 226 第11章 附錄 227 11.1 附錄Ⅰ:具有大型非同步電動機的單機無窮大容量母線系統的潮流和動態數據 227 11.2 附錄Ⅱ:非同步電動機方程到 通用坐標系的變換 227 11.3 附錄Ⅲ:用於勵磁控制 設計的 的運算式 228 11.4 附錄Ⅳ:3機 2區測試系 統的潮流和動態資料 230 11.5 附錄Ⅴ:單一風電場無窮大容量母線測試系統潮流和動態資料 232 11.6 附錄

Ⅵ:具有非結構不確定性表示的 STATCOM控制器的運算式 233 11.7 附錄Ⅶ:同步 STATCOM和槳距角控制的和ψ運算式設計 234 11.8 附錄Ⅷ:具有結構不確定性表示的 STATCOM控制設計的和ψ運算式 237 11.9 附錄Ⅸ:分散式 STATCOM/ESS控制設計的和ψ運算式 242 11.10 附錄Ⅹ:16機 5區測試系統的潮流和動態數據 248 11.11 附錄Ⅺ:10機新英格蘭系 統的潮流和動態資料 253

應用混合人工蜂群與蜻蜓演算法於有考慮電動車及風力發電的機組排程

為了解決風力發電風速限制的問題,作者蔡昇祖 這樣論述:

針對機組排程問題進行探討,主要將機組排程問題分為兩部分進行討論。探討未考慮電動車併網及風力發電的機組排程問題,機組排程是滿足火力機組與系統限制條件下,調配火力機組的開機或關機狀態,並由經濟調度配置每部機組的發電量,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其次探討考慮電動車併網及風力發電的電力系統機組排程問題,由於風速的不確定性因素,本文利用機會約束方法,將風力中的不確定性用等效轉換的方式轉換為確定性約束。在本文中,提出以混合人工蜂群與蜻蜓演算法(Hybridization of Artificial Bee Colony and Dragonfly Algorithm, HAD)計算各機組的開/關機排程及電動車

的充/放電量,而風力發電則視作系統約束,建立出確定性模型後,找出最佳的排程方案。提出的方法是以蜻蜓演算法為基礎,將蜻蜓演算法的更新式結合人工蜂群演算法且修改參數,以強化演算法的搜索能力,所提的方法能加快收斂速度且可避免陷入局部解。為了驗證混合人工蜂群與蜻蜓演算法對於機組排程問題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將演算法應用於機組排程問題,並與其它演算法作比較。實驗的結果是使用兩個不同規模的系統以及有無考慮電動車及風力發電方式呈現。模擬時使用10部與54部機組的系統作測試。從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出,本論文所提出的演算法確實可行且可以獲得不錯的結果。

垂直軸風車

為了解決風力發電風速限制的問題,作者關和市,牛山泉 這樣論述:

  《垂直軸風車》為第一本在日本發行有關垂直軸風車的書,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有關垂直軸風車的書,作者關和市教授和牛山泉教授從1970年代初期便專心研究垂直軸風車,伴隨著地球暖化,環境問題浮上檯面,化石燃料資源的枯竭等問題,未來對風力或太陽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將是必須加速與強化面對的重要課題。而氣流不穩定的山丘與城市區域,垂直軸風車是相當適合應用在風向變動劇烈的地形中。   本書的出版除了呼應能源相關領域的大學生、研究生,企業、研究機構等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經營管理部門的執行人員外,也能提供社會團體、能源企劃、政策決策人員等的需求。本書不僅提出垂直軸的理論內容,也紀錄下製作風機的經驗所得到的

設計方法或運用訣竅,提出未來大量應用垂直軸風車的可能性。   尤其是本書的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以及第10章,為關和市歷經30年專心研究開發直線葉片垂直軸風車的研究大成,自負可讓此書成為極為有用的技術書。 作者簡介 關 和市 (工學博士)   1963年:東海大學宇宙航空研究所航空力學組  1991年:東海大學開發技術研究所 教授  1997年:東海大學綜合科學技術研究所 教授  2006年:台灣.明道大學能源開發研究中心 教授   其他研究領域:次音速、穿音速、超音速及倍音速空氣力學,人力飛機,高大隧道換氣,飛翔物體、行走物體、結構物體等的應用空氣力學,能源轉換工學,風車工學,風力

發電系統。   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兼任講師  NEDO風力綜合調查委員會委員,NEF評議員,日本風力能源協會會長。  著作:風力發電Q&A(學獻社, 2002) 牛山 泉 (工學博士)   1971年:上智大學大學院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畢業  現 在:足利工業大學副校長,大學院工學研究科教授,同學綜合研究中心長官。   中國.浙江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台灣.明道大學客座教授,上智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國土交通大學、JICA筑波國際研修中心等的兼任講師。專攻能源轉換工學。   著 作:小型風車□□□□□□(□□□社,1980)  手作□風車□□□(□□□社,1995)  □□□□□□□□□風車入

門(三省堂,1991)  風車工學入門(森北出版,2002)  風力□□□□□的基礎(□□□社,2005) 審定者簡介 林輝政 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教授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校長

彰濱漢寶潮澗帶風場紊流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風力發電風速限制的問題,作者賴昱儒 這樣論述:

本研究於彰化漢寶潮澗帶,使用CSAT3超音波風速計、Young Model 05106螺旋槳風速計與HMP155A溫溼度計等量測儀器,架設於小型氣象測站觀測台灣的風場特性。針對觀測為期27天東北季風與9天西南季風數據進行分析。依照WMO所規定之10分鐘間隔,計算平均風速、風向與溫溼度等,觀察冷鋒面與海陸風的即時變化,並在風速擾動標準差與紊流強度分析上,以去趨勢(Detrend)分析方法,移除大氣中可能存在大尺度的趨勢,再以IEC 61400-1規範的正常紊流模型(Normal Turbulence Model, NTM)觀察對應風力機等級,以探討不同季風氣候下大氣紊流特性。由於風場本質上有著

不同大小尺度的多重特性,在10分鐘的觀測內,風速隨時間持續增加或減少就可能存在一大尺度的趨勢,而此趨勢並不代表風速擾動的特性,進而導致風速擾動的誤差。透過風速逐漸增加案例有無去趨勢的比較,證實風速在經過去除大尺度的趨勢後,繪製出的無去趨勢與去趨勢風速擾動圖之風速擾動標準差兩者誤差可達7.6%,以修正後之風速擾動標準差計算得出之紊流強度,將主流向、側流向與垂直向三個分量之紊流強度比對後,結果為紊流強度之主流向>側流向>垂直向;並以三種方式求出主流向的風速擾動標準差與紊流強度之第90百分位數(quantile),依照IEC 61400-1規範的正常紊流模型,繪製出以每1 m/s風速區間1個資料點與

標準風力機等級比較,結果為在冬季風速大於14 m/s時紊流強度皆介於IEC Class A與 IEC Class A+風力機等級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