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金字塔教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生物科技系碩士在職專班 楊源昌所指導 陳秀玲的 某國小二年級引入生物教學活動之成效初探 (2017),提出食物金字塔教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二年級、生物教學、生活化、教學法、跨領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盧秀琴所指導 陳亭昀的 設計「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以培養學童的環境素養 (2017),提出因為有 「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ADDIE模式、環境素養的重點而找出了 食物金字塔教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食物金字塔教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某國小二年級引入生物教學活動之成效初探

為了解決食物金字塔教具的問題,作者陳秀玲 這樣論述:

生物科技的運用,乃人類文明的產物與驕傲;而生物科技的起點,在於對生物特性的探索。研究者於課綱中尋獲生物教學的空間和時間,以生活化的自編教材與做中學的教法,對二年級學生進行生物教學活動。在認知學習部分,以種子單元為例,對照前後測的結果,答對率由17%進步到92%;智力測驗結果智能為平均數以下者1人、智能障礙者4人,共5位需補救教學的學生中,有3人能夠一次學會,無需進行補救教學,顯示學生的學習成效良好。透過問卷及訪談,測得學生對生活化教材的喜愛度為83%到100%,對做中學教法的喜好度為92%,顯示學生對課程的回饋良好。深究學生喜愛的教學活動排名,靜態學習以「觀賞有趣的影片」最受青睞,達100%

,是輕鬆有效的學習法,先決條件為慎選內容及長度;動手做饅頭喜愛度為92%,學習活動過程顯示「食物」對二年級學生是學習的大誘因。

設計「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以培養學童的環境素養

為了解決食物金字塔教具的問題,作者陳亭昀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如何以ADDIE模式設計「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並實際運用於國小自然科課程,以培養國小學童的環境素養。本研究以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並重的混合研究法,依據ADDIE模式中的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與評鑑等五個階段,逐步完善的建構遊戲機制與規則,發展「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針對「環境概念知識內涵」、「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經驗」等環境素養進行教學,並以研究工具「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評鑑表、「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環境素養評鑑表進行評鑑。研究樣本為國小六年級學童,實驗組79人,對照組79人,實驗組進行融入式桌遊教學活動,對照組則進行一般教學活動。質性資料進行編碼與分類,量化資料以

SPSS統計,綜合質性資料和量化資料提出本研究的主張。本研究結果如下:一、依循ADDIE模式的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評鑑等五個階段所設計的「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能符合「生物與環境」單元教材內容與教學需求,並能培養學童的環境素養,為品質優良的教育型桌遊教具;二、「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融入「生物與環境」單元是可行的,瞭解國小自然教師教學困難處與需求,包含:1.實驗操作課程較少、2.環境概念知識內涵不足、3.缺乏真實的學習情境、4.缺乏真實行動經驗、5.缺乏高層次思考能力,「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的教材內容設計豐富有趣,教材組織完整、遊戲規則清楚,能協助教師的教學並解決教學需求;三、量化資料分析顯

示實驗組的「環境概念知識內涵」、「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經驗」等環境素養之表現,優於對照組學童的表現。研究者在教學期間質性資料分析,發現學童對於「生態總動員」桌遊教具融入「生物與環境」單元教學的學習反應良好,學習成效有明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