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蟻獸穿山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食蟻獸穿山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豫斌寫的 自然博物館:鴨嘴獸·食蟻獸·穿山甲(彩圖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5. 穿山甲是亞洲和非洲的食蟻性哺乳動物,而南美洲也有三種 ...也說明:穿山甲 是亞洲和非洲的食蟻性哺乳動物,而南美洲也有三種食蟻獸。兩類動物都有相似的形態,和食蟻的食性有關。譬如,前肢都有很長的爪(用來挖掘蟻窩)、口中牙齒退化或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生物學系 林宗岐所指導 王映婷的 圈養中華穿山甲 (Manis pentadatyla) 覓食行為研究 (2019),提出食蟻獸穿山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華穿山甲、覓食行為、飲食偏好、螞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獸醫學系所 吳弘毅、裴家騏所指導 盧帕克的 臺灣東南部野生臺灣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之健康監測與疾病監控 (2016),提出因為有 福爾摩沙穿山甲、參考區間、病理、蜱和蜱媒疾病的重點而找出了 食蟻獸穿山甲的解答。

最後網站歐洲食蟻獸屬 - NiNa.Az則補充:歐洲食蟻獸屬史前食蟻哺乳動物语言监视编辑重定向自歐食蟻獸屬學名Eurotamandua 是一支史前鳞甲目動物現僅發現了Eurotamandua joresi 一種化石產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食蟻獸穿山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然博物館:鴨嘴獸·食蟻獸·穿山甲(彩圖版)

為了解決食蟻獸穿山甲的問題,作者郭豫斌 這樣論述:

《自然博物館》系列科普讀物集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於一身,是一套理想的百科讀物。書中從青少年的閱讀心理特點出發,對圖書結構進行了精心設計。全書采用板塊結構形式,共由四個板塊組成。書中每個小節除了有介紹科普知識的主板塊——「知識方陣」外,還有與之相關的輔助板塊,如「大開眼界」(之最、珍聞等)、「趣味角」(包括趣聞、典故等內容,提高興奮點)及「難不倒」(安排在小節結尾處,以提問概括小節要點強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參與性,起到互動的良好效果)等,使讀者能夠多角度加強理解與認識,「知識鏈接」提示與本主題相關的其他內容。《自然博物館》系列科普讀物內容翔實,資料權威,深入淺出,版式新穎,寓教於樂,能使廣大讀

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 會生蛋的哺乳動物——鴨嘴獸 奇特的鴨嘴獸 原始的哺乳動物 澳大利亞——原始哺乳動物的樂土 爬行動物的進化 原始的單孔目 鴨嘴獸的祖先 怪模怪樣的鴨嘴獸 奇特的長相 像雷達一樣的嘴 鴨嘴獸的體毛 鴨嘴獸的四肢 生性奇特的鴨嘴獸 鴨嘴獸的生活環境 鴨嘴獸的捕食 .................... 穿山甲的現狀 生活在樹上的小食蟻獸 小食蟻獸的外部特征 生活在樹上的小食蟻獸 有育兒袋的袋食蟻獸 原始的袋食蟻獸 捕捉白蟻的高手 體形像豬一樣的非洲食蟻獸 非洲食蟻獸的長相 古老的管齒目動物 挖洞高手 非洲食蟻獸的

捕獵 食蟻獸的近親

圈養中華穿山甲 (Manis pentadatyla) 覓食行為研究

為了解決食蟻獸穿山甲的問題,作者王映婷 這樣論述:

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為台灣淺山唯一的專食蟻性動物,特殊的食性影響位於食物鏈較低階的蟻類生態與群聚狀況,並直接牽動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及健康。近幾年穿山甲數量大幅減少,且時常面對捕獸夾及流浪動物追咬之威脅,然而人工飼糧對於救傷穿山甲適口性不佳,因此了解他們的覓食偏好為當務之急。雖然穿山甲的覓食行為如此重要,但由於穿山甲數量稀少且晝伏夜出的習性,使他們的食性相關研究仍較缺乏,對於穿山甲如何決定他們欲覓食的螞蟻種類尚未有一明確的定論。本研究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於實驗場內提供不同種類的螞蟻供穿山甲做選擇,觀察圈養穿山甲的覓食行為是否會因食物擺放距離、螞蟻種類以及螞蟻幼蟲

比例等不同,而有不同的優先覓食順序,藉此了解他們的覓食偏好。研究結果發現:於陌生環境內,穿山甲優先覓食順序不受距離影響,在螞蟻種類選擇實驗中,雖個體差異明顯,但整體而言偏好味道較重的螞蟻種類;幼蟲比例的部分無顯著偏好,但每一個體各自的偏好明顯。

臺灣東南部野生臺灣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之健康監測與疾病監控

為了解決食蟻獸穿山甲的問題,作者盧帕克 這樣論述:

穿山甲 (Pholidota: Manidae) ,有鱗片食蟻獸,在多數亞洲和非洲國家可以在夜間觀察到的食蟲哺乳動物。目前在亞洲和非洲已發現有八種穿山甲。其中中華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是亞洲唯一一種的食蟲哺乳動物,正面臨瀕臨絕種。而亞種的福爾摩沙穿山甲僅分佈在台灣。本研究的目的是提供監測野生福爾摩沙穿山甲的健康狀況之生理數據以及調查疾病。血液學和血清化學正常參考數值是可以用於評估動物福祉的關鍵以及臨床診斷。目前沒有任何種類之穿山甲的正常參考數值被發表。本研究建立中福爾摩沙穿山甲 之血液學、血清生化分析的參考數值及基礎臨床發現。利用母數及無母數百分位數法 (para

metric and non-parametrical percentile methods) ,從100隻臨床健康之福爾摩沙穿山甲 (雄性51例,雌性49例) 的血液學、血清化學和基礎臨床發現 (體重、心率、體溫、血氧飽) 做為參考區間。同時包括季節、年齡和性別差異也進行了分析。基準值在公母之間,除了體重以外,其他無顯著差異。而心臟速率、體溫、血清丙氨酸轉胺 (ALT)、脂肪酶活性和磷酸鹽濃度隨著季節不同而有差異。成年和亞成穿山甲之間顯著差異的有心跳速率、MCH、肌酐、總蛋白、磷酸鹽、葡萄糖、鉀和澱粉酶。因此,參考使用這些參考區間時,季節性和年齡的差異是要被考慮在內的。對於野生動物疾病診斷及

調查,病理學研究是非常有幫助的,然而對於穿山甲病理研究之報告很少被記錄。本次研究提供14隻野生福爾摩沙穿山甲之病理診斷。大體檢查經常在腿部發現外部損傷和表面傷口 (6/14) ,呼吸系統病變 (78%,11/14)包括間質性肺炎、膨脹不全和肺氣腫。肝臟病變 (43%,6/14)有壞死、膽管增生、脂肪蓄積和廣泛性肝細胞變性。而57%穿山甲 (8/14)有體內及體外寄生蟲寄生。泌尿系統病變 (21%,3/14)有間質性腎炎和腎結石。腦部病變在3隻穿山甲中發現,其病變包括腦室水腫和出血。其他病理病變亦有甲狀腺增生和左心室肥厚。所呈現的病理結果提供穿山甲疾病資訊,並能幫助未來需要進行穿山甲疾病調查時的

參考依據。近幾年來,蜱媒疾病在全世界包括人類與動物逐漸蔓延。目前,經由蜱傳播至穿山甲的相關病原體資訊有限。本研究調查臺灣東南部地區福爾摩沙穿山甲之蜱和相關傳播病原體。在生態調查過程中捕獲的野生福爾摩沙穿山甲檢查蜱的存在。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從蜱提取DNA用於鑑別蜱物種,同時檢測蜱傳播的病原體。2012 - 2014年期間,捕獲的穿山甲 25% (13/52)發現有硬蜱寄生。總共21隻蜱被收集,3種蜱被確定,包括豪豬血蜱Haemaphysalis hystricis (14/21),蓬萊血蜱Haemaphysalis formosensis(2/21)和龜形花蜱Amblyomma testudin

arium (5/21)。同時發現了四種不同的蜱傳病原體,包括Anaplasma sp. strain An.H1446 、 Rickettsia conorii subsp. caspia A-167、Ehrlichia sp. TC251-2 及 Cytauxzoon spp.。本研究是第一次對於野生中華穿山甲寄生之蜱調查且發現有害之病原體存在。結果得知蜱和蜱媒疾病的多樣性,對於保育穿山甲等野生動物是非常重要的資訊。未來重要的下一步驟應該是定期監測人為馴養之野生動物的蜱和蜱媒疾病,提前檢出可能病原的存在,能幫助控制與預防人畜傳染病的爆發。本次研究結果,對於評估福爾摩沙穿山甲這一瀕危的哺乳動

物健康狀況及照護提供寶貴資訊與貢獻。關鍵詞:福爾摩沙穿山甲、參考區間、病理、蜱和蜱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