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心跳110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飯後心跳110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宛婷寫的 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和張旭鎧的 請問阿鎧老師:不是孩子有問題,是大人不懂孩子的問題!沒有「最好」的教養方法,只有「最適合」孩子的方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每日新聞、專題報道| 星島日報也說明:以攻加沙倒數促北部百萬人南遷. 以色列軍方昨早發聲明,要求加沙地帶北部約110萬名 ... 電動車「一換一」明年3月屆滿9成受訪者冀計劃延續 · 出獄後再非禮專狎幼童色狼認罪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平安文化所出版 。

國防醫學院 護理研究所 陳玉如所指導 蔡騏任的 呼吸訓練生物回饋對於糖尿病患心理神經免疫的成 效探討 (2016),提出飯後心跳110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物回饋、心理神經免疫、糖尿病、呼吸訓練、心率變異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古允文所指導 黃培潔的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2013),提出因為有 台灣社會工作、批判論述分析、專業化、建制化、歷史脈絡、權力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飯後心跳110的解答。

最後網站【飯後心跳100】【台灣e院】常見問題-心跳快速+1則補充:飯後心跳 100:【台灣e院】常見問題-心跳快速,女兒現年19歲,她的心跳一直都很快,平常沒運動時一分鐘100下到110多下,...上量血壓收縮156,舒張壓75,心跳56,最近心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飯後心跳110,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為了解決飯後心跳110的問題,作者謝宛婷 這樣論述:

一部以動人的真實故事,深刻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 最盪氣迴腸、最令人眩然欲泣的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   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   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謝宛婷醫師為衛福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專家顧問與核心講師   ●榮獲奇美醫學中心「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終身獎   ●特別企劃:54個安心錦囊,讓病人及家屬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充滿勇氣,不惶恐、不痛苦。   當病人及家屬面對生命終點,他們的煎熬與困境:   #「醫師,我的家人雖然最後選擇不急救,但你一定要『救到最

後一刻』。」   #末期病人渴望在家過世,但家屬卻因害怕而逃避……   #病人:「醫師,我不想用嗎啡止痛,這會上癮吧?!」   #病人苦苦哀求:「醫師,打一針讓我走了吧!」   #病人家屬:「醫師,你絕對不能告訴他病情!」   善終不只是提供身心靈的舒適照護,更不僅是撤除維生醫療設備,   而是在每一個困難的決定之前,去傾聽、同理、尊重,並深入陪伴病人及其家屬的同在歷程,   以及病人離世後,去陪伴傷痛的家屬,讓他們重新面對生命中的愛與連結,並且從中轉化蛻變。   善終沒有SOP,沒有公式,也不是只有選擇「放手」或「不放手」那般簡單。   奇美醫學中心安寧緩和醫療病房的謝宛婷醫師,讓我們看

到善終過程的擺盪與揪心,以及每一個決策的艱難與掙扎。   那些不忍自己離世而讓家人心碎的愛與拉扯,那些盤根錯結、撕心裂肺的家族糾葛,那些一心以尋死作為解脫的孤獨靈魂,都在謝醫師專業又溫柔,如同大海般包容的梳理及接納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   她以無比的勇氣徹底地實踐「幽谷伴行」的真諦,她堅定地接下醫病關係交付到她手裡的重量,她更堅毅地扛負起與病人共同分擔做決定的責任。   她教會我們死亡永遠都不是最壞的,以及如何因為死亡而更加活出生命的精采。她說傷痛的母親叫做愛,她把無懼而真誠的心意留在每一個她所照護的家庭內,讓我們看見,風雨過後,終有彩虹。  

呼吸訓練生物回饋對於糖尿病患心理神經免疫的成 效探討

為了解決飯後心跳110的問題,作者蔡騏任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糖尿病為目前全球盛行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佔據健保花費所資甚巨,且罹患率逐年攀升,其疾病的進展與血糖控制的情形顯著相關。生活事件的改變以及疾病的因素都會增加糖尿病病人壓力程度,進而提高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然而,較高的情緒的問題、焦慮以及憂鬱的情形,會影響糖尿病人體內內分泌的調控;其除了干擾血糖的數值控制之外,亦會導致巨噬細胞釋放細胞激素,進而導致發炎指數的提升;另外,血糖控制不佳,亦容易造成糖尿病人神經功能以及心血管的病變,使得病人的心率變異度較正常人為低。依據心理神經免疫理論推測,若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壓力則對於其神經免疫功能有所改善;而呼吸訓練為壓力管理措施的一種,根據目前實證

的結果顯示此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壓力程度以及改善血糖控制且能增加心率變異度,但目前國內針對相關心理介入措施對於糖尿病病人的身心成效之探討,仍十分缺乏,值得深入探討。研究目的:藉由呼吸訓練生物回饋之心理介入措施,探討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神經免疫功能之成效(如降低焦慮及憂鬱程度、促進血糖控制、自律神經功能及免疫功能)之成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採實驗性研究設計,於北部某醫學中心新陳代謝科門診,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收案,經患者同意後隨機分為實驗與對照組。實驗組接受兩週每週 1 次 2 堂課共計 4 回合的呼吸訓練生物回饋,合併 1 個月居家生物回饋儀(StressEraser)自我練習

;對照組接受一般常規照護;且自收案後,個案將接受介入前、介入後 1 個月、3 個月,且共計 3 次的重複心生理測量,包含心理問卷(國語版醫院焦慮憂鬱量表及壓力感受量表)及生物標記(腦源神經滋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生長停滯特異性蛋白-6 [Growth arrest-specific protein 6]、糖化血色素[HbA1c]、C反應蛋白質[C reaction protein]、白細胞介素-6 [Interleukin-6] 、飯前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心率變異度[Heart rate vari

ation])。本研究統計分析將使用套裝軟體 SPSS 20,以描述性統計,對於人口學基本資料、各個指標測量結果的分布情形進行分析。以卡方檢定、成對樣本 t 檢定、獨立樣本 t 檢定作介入成效推論統計結果的分析;顯著水準設定為 0.05。研究結果:經由隨機分派後,共收入 42 位參與者,兩組個案在前測量表、各項生物標記與人口學變項,除了生長遲滯蛋白 6 之外無統計上的差異。在研究心理介入措施成效結果分析部分,實驗組個案在焦慮、憂鬱、壓力量表分數、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C 反應蛋白質、白細胞介素 6、心率變異度、腦源神經滋養因子兩組間變化均無統計上顯著差異;僅有生長遲滯蛋白 6 於前測時實驗組高

於對照組,且兩組一個月變化量有統計上的差異,實驗組下降幅度較多 p=0.02。另外雖然在兩組前後測中,心率變異度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實驗組組內前後測比較時,心率變異度的部分於時域分析中,正常心跳間距之標準差數值 SDNN 之 Wilcoxon RankSigned Test 統計上有顯著差異 p 值為 0.015。實驗組中三個月時變化量,Wilcoxon Rank Signed Test 檢定達到顯著差異,p 值為 0.034。一個月則無顯著差異。壓力感受程度在實驗組組內第一個月沒有顯著差異,第三個月則達到邊際顯著性 p 值為 0.052。研究結論:介入呼吸訓練生物回饋後比較,雖然限於研究設

計及小個案數,組間呈現效果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實驗組組內有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壓力程度以及發炎反應,以及提高心率變異度活性之趨勢。所以,呼吸訓練生物回饋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之自律神經功能、心理壓力、以及發炎反應之改善成效,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呼吸訓練生物回饋的介入及個案數,以驗證其成效,進而提供臨床醫護人員在照顧此類型個案時的參考依據。

請問阿鎧老師:不是孩子有問題,是大人不懂孩子的問題!沒有「最好」的教養方法,只有「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為了解決飯後心跳110的問題,作者張旭鎧 這樣論述:

  請問阿鎧老師:   ●為什麼我的孩子寫作業老是拖拖拉拉?   ●為什麼我的孩子越打越不聽話?   ●為什麼我的孩子吃飯都坐不住?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忘記該做的事?   ●為什麼我的孩子明明很聰明,成績卻不理想?   阿鎧老師說:   ●當孩子不用「分心」處理父母的指令,效率會更好!   ●孩子犯錯時不要急著斥責,要引導他們自己善後!   ●不用強迫孩子吃飯,讓孩子自己思考作決定!   ●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複誦指令,好好記住該做的事!   ●用「W+B稱讚法」,讓孩子得到成就感!   有二十多年兒童職能治療經驗的阿鎧老師,本身也是一個罕病兒的父親,因此對於經常困擾家長們的各種教養難題

,有著比一般父母更深的體會。阿鎧老師認為,教養方式其實沒有對或錯,關鍵在於有沒有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爸媽們可以試著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放下期待,別用自己「希望」的方式教孩子,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解讀他們的需求、渴望、擔憂與害怕,如此不僅能幫助父母在教養這條路上走得更輕鬆,也能讓孩子開開心心地成長,盡情發揮原有的天賦! 名家推薦   【知名部落客】五寶媽94moin、【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呂忠益、【心理學作家】海苔熊、【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瑽寧、【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蔡詩萍 誠摯推薦!●以上均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作者簡介

「阿鎧老師」張旭鎧   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畢業,擁有20餘年臨床經驗,並育有一女一子。現任兜兜親子幼兒教育平台聯合創始人,並擔任東森電視「媽媽好神」、ETNEWS「史瑪特過生活」、超級電視台「超級小英雄」的節目專家,以及「親子天下」、「媽咪拜」、「親子就醬玩」、「愛寶貝親子網」駐站作家。   另著有《5分鐘玩出專注力》、《5分鐘,玩出專注力遊戲書》等書。   前言 教養這條路,女兒教會我的事 17 Part1 你的教養態度正確嗎? 27 用正向教養引導孩子 31 提升孩子挫折忍受度,避免玻璃心碎滿地 33 教養孩子必須因材施教 37 Part2 孩子的喜

怒哀樂,你了解嗎?從行為進一步理解孩子 43 孩子愛咬手指頭、拔頭髮,因為缺乏安全感? 45 孩子為什麼上課老愛發呆? 53 為何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 56 孩子靜不下來、坐不住,是不是過動兒? 60 孩子不乖時可以處罰嗎? 71 越打越不聽話,該怎麼辦? 74 孩子喜歡捉弄人,是有暴力傾向嗎? 78 孩子為什麼喜歡躲在角落搞自閉? 81 如何讓孩子願意與他人分享? 86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該如何處理? 93 孩子吃飯都坐不住,該怎麼教導? 97 字寫不好看,是握筆姿勢不好? 102 男生喜歡玩洋娃娃有問題嗎? 110 孩子為什麼不跟其他孩子玩? 115 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拿,該如何糾正? 

121 孩子開始學會說謊怎麼辦? 125 Part3 孩子,你想說什麼?解讀孩子情緒背後的意義 129 孩子為何那麼愛生氣? 131 孩子情緒失控時該怎麼安撫? 139 孩子哭著不去上幼稚園,該如何解決? 143 開學了,該怎麼幫孩子收心? 150 孩子晚上睡覺磨牙,是因為壓力太大嗎? 155 孩子事事爭勝,如何教他輸得起? 158 孩子容易動怒,其實是觸覺太過敏感? 163 為什麼孩子無法專心? 175 孩子記不住,是專注力不夠嗎? 180 如何有效稱讚孩子? 185 結語 職能治療,以愛為伴 191 序 教養重要的不是方法,是心法 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   「根本就沒有什麼教養方法

啦!這只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而已,專家都在胡說八道。」有一次在錄影的時候,在後臺聽到一個來賓這樣說。老實說我還滿認同他的說法的,畢竟每個小孩都不一樣,哪會有什麼「以一擋百、一勞永逸」的方法?   不過,越是在一個「教養專家百出」的時代,我們就更需要靜下心來去想想,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請問阿鎧老師》正是一本教你思考「為什麼」(why)的書,而不是教你「該怎麼做」(how)的書。我覺得阿鎧老師這種方法更能夠直搗黃龍,找到問題的核心。如同阿鎧老師所說,教孩子的方法百百種,不可能有一個方法對所有的孩子都適用,所以當你面臨孩子的問題行為時,書裡面談到真正的心法有兩個:   1.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

  2.孩子希望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回應他的這個行為?   站在孩子的立場,替他想一想,你就可以知道有些時候他的問題行為,就只是一個表象,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跳脫原本思考的框架」。這些表象的下面,可能有他的需求、渴望、擔心、害怕、不知所措等等──甚至,有時他的問題行為只是父母爭執或家庭衝突的一種「症狀展現」。   跳脫捕風捉影的陷阱   阿鎧老師也談到,有許多家長都會看一些網路文章或書籍,而變得很緊張。例如有些「多多慮」家長,可能看到孩子不專心、活蹦亂跳、無法靜下來,就懷疑是不是「過動兒」;看到孩子不善於跟陌生人講話、躲到桌子底下,就懷疑是不是有「自閉」的傾向;看到孩子玩媽媽的絲襪,就擔心他

以後會不會變成變態狂……凡此種種,當然也有可能是一些症狀的前兆,但更有可能只是家長的捕風捉影。   那麼如何因應心中的緊張呢?這本書我覺得最值得激賞的一點是,阿鎧老師往往提供「一個行為的多種可能觀點」,例如說孩子「不專心」並不直接等於過動,很有可能是有其他的原因,例如當前的活動他不感興趣、他的觸覺過於敏感,所以他會分心到身體的感覺而不是眼前的功課,或指令太過冗長令孩子無法記住……我很喜歡這樣的書寫方式,一方面我們可以對於孩子的行為有更多「彈性」的推測,也不會太快就陷入任何一個病理化的標籤。   可怕的是,當你開始標籤化自己的孩子,這個標籤化本身就會影響他的行為。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現

象叫做「自我驗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erty)。一群智商均等的孩子被平均分到兩個班,其中一個班的老師被研究人員偷偷叫去,說他們班的學生是智商特別高的一群,另外一個班的老師則是被告知,他們的學生是智商比較不好的一群。一個學期過後,第一個班級的學生,果然表現得比較好,可見得大人對孩子所抱持的信念,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孩子的行為,甚至影響他們的表現──儘管這些孩子一開始並沒有什麼問題。   幽默的觀點,解決複雜的問題   我相信來找書讀的家長,一定是很努力在孩子身上的,都希望孩子能夠表現得好、過得快樂,不過有些時候反而因為求好心切讓自己變得太過緊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當我

們過於在乎或者焦慮的時候,注意力就會變得更為狹窄(narrow)、往往沒有辦法想到更多的可能性。而這本書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幽默風趣,用許多獨特而有趣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你會發現,其實如果退後幾步來看,那些所謂的「問題」或許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嚴重。   例如,書中談到有個孩子情緒起伏很大、很難教養,除了爸媽之外,其他人要抱的時候就會大哭大鬧,朋友就開玩笑地恭喜他說:「這個孩子不會被別人偷抱走。」這一個小小的放鬆雖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但或許就可以讓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變得不一樣。   阿鎧老師也提到,雖然自己從事這行多年,但是自己的女兒是罕見的雷特氏症。當老婆說:「你是來砸爸爸招牌的

,你要趕快好起來喔。」的時候,阿鎧老師卻說:「哪有,他是來幫爸爸建立招牌的!」這一個轉念,不但讓家裡面的氣氛瞬間和緩下來,也讓我們看到阿鎧老師的獨到眼光。   具體的做法,跳脫教養的框架   除了心法之外,書中當然也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做法(不過還是不離開「跳脫原本思考框架」的心法),例如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很氣餒,教孩子做任何事情,他都唱反調,覺得孩子很難帶,怎麼辦呢?書中有一個握筆姿勢不正確的孩子,媽媽一直強迫他要能夠用正確的方式來握筆寫字,小孩都覺得很反抗、心想:「我才不要咧!」這時候不妨反過來要求孩子「一定要用錯誤的方式來握筆」,愛唱反調的孩子照樣不想要順從大人的意思,結果反而可以用正確

的方式來握筆了。   這種改變框架的思考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孩子的情緒管理上面。例如,阿鎧老師認為要讓孩子不生氣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先」生氣,再來討論因應情緒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壓抑他的情緒。   從認知治療的角度來看,許多大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培養了所謂的「應該」或者是「必須」的內在規則,並且把這些規則不知不覺地應用在孩子身上,卻不曉得這些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例如書裡面談到有些媽媽可能因為要趕著去做其他的家事,所以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完她講故事」,當孩子中途插嘴、或者是天馬行空地問「那大野狼長什麼樣子」的時候,媽媽可能就會覺得很氣餒、想翻白眼,因為延遲了「講故事」的進度,並一邊抱

怨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能夠「專心聽完故事」。如果我們仔細一想,這裡其實藏了一個「應該」的規則──沒有人規定故事一定要說完,實際上也可以在孩子打斷的時候,讓他畫下大野狼或者是白雪公主在他腦袋裡面想像的樣子,反而可以激發他的創造力。   書中還談到許多具體的方法,包括孩子磨牙怎麼辦、因應觸覺高敏感、稱讚努力而不是稱讚天賦、W+B稱讚法等等,看起來好像很多元,但實際上仍然是圍繞著一開始阿鎧老師所說的那個心法:想想孩子要什麼?孩子需要我們怎麼協助他?   或許,教養真的沒有一個「一定有效」的方法,我們也不可能總是很有耐心地、溫柔地陪伴孩子,但如果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給自己多一點放鬆,那麼親子關

係也可以增添更多的輕鬆。   這本書,將開啟你「看待孩子行為」的另外一個眼界! 一切的開始都是「愛」!因為「愛」,我們一起學習教孩子! 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三屆理事長 呂忠益 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阿鎧老師是我敬重的學長,也是我的恩人!是超級棒的職能治療師!   我記得十五年前,剛回臺北執業的我,空有衝勁與熱忱,不知道如何開始的時候,我遇見了阿鎧老師,發現阿鎧老師超級愛孩子,孩子們也都好喜歡他!   阿鎧老師總是無私地分享,告訴我要如何觀察孩子、引導孩子的行為,給予適當的活動與遊戲,讓孩子開心地學習與進步;學長會很用心地跟家長說明與溝通,職能治療師可以給孩

子許多訓練與協助,也要懂得支持家長。阿鎧老師曾說:   「給我們時間,也給孩子時間……只要家長與職能治療師合作,孩子一定會進步的!」   這一句話永遠讓我印象深刻,一直銘記在心,是我學習的典範與偶像!   從阿鎧老師身上我看見「愛心、耐心、恆心」,原來我們職能治療師的工作是「用生命服務生命」的過程!唯有「愛」,才能克服一切障礙!   這本書真的太重要,讓許多家長可以從教養態度出發,不要第一時間就罵孩子,而是透過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背後的原因,加以引導,進而找到最適合孩子的解決方法;也是幼教老師與孩子們互動、職能治療師訓練孩子很棒的參考書,真的是教養孩子必讀的聖經啊!我們愛孩子,我們都在學

習成為更棒、更好的父母!有了阿鎧老師分享的教養故事與小秘訣,我們真的是有福了!   希望大家都來買這本書,與職能治療師一起陪伴孩子、愛孩子,快樂長大!   謝謝阿鎧老師,我們愛您,願上帝保守您的一切,平安豐盛。 為何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 喬喬一進門就一屁股坐在電視機前面,也不管書包還背在身上,就拿起遙控器按啊按地。 「你給我把書包拿回房間!」從廚房出來的媽媽,看見他這副懶散的樣子,忍不住唸了起來。 「喔!」喬喬敷衍地應了一聲之後,心不甘情不願地走進房裡,放下書包後又在房裡發起呆來。 媽媽發現他怎麼那麼久還沒出來,跑進房間裡沒好氣地說:「你在幹嘛啊?我不是說過回來要先寫功課嗎?趕快把書本

拿出來呀!」 喬喬坐到書桌前,慢吞吞地拿起書包,媽媽見狀立即衝上前,一把抓起書包,把寫作業需要的東西全部拿了出來! 十分鐘後,媽媽又跑進房裡看,結果發現喬喬只寫了幾個字,不悅地說:「你動作那麼慢,作業是要寫到多晚?把聯絡簿打開來!」「今天有什麼作業?有國語習作喔!國語習作拿出來!」「快一點寫!」孩子動作慢就算了,而且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一點,相信是很多媽媽共同的困擾。 媽媽愛下指令,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媽媽跑來問我:「阿鎧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拖拖拉拉,一定要我一直盯著才寫功課,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快一點嗎?」 這些媽媽們是否曾想過,就是因為她們緊迫盯人,不斷耳提面命的

方式,才讓孩子寫作業不專心?因為他們只要聽到媽媽的指令後再行動就好了,不必去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該怎麼做,因此專注力自然不在課業上,反而想到了手機遊戲。結果媽媽「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讓媽媽更加生氣! 想要讓孩子專心寫作業,建議媽媽們別再當指揮官下達指令了!不妨學著放手,讓孩子的大腦啟動,凡事自己來。當孩子下課回家後不寫功課,直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不妨問他:「你在做什麼?你現在應該做什麼?」這樣的問話讓孩子開始思考、開始計畫,也就是能夠設想自己要做的每一步,而大腦自然也會專注在這些事情上。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學會為學習專注力負責任! 讓孩子學會自主管理 看到這裡,很多媽

媽一定又會說:「阿鎧老師,你不知道我的孩子,他超沒有時間觀念的,不管他,他一定寫不完啦!」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為了解決飯後心跳110的問題,作者黃培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索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建構的過程,放置在歷史脈絡下進行權力結構分析,採取批判典範路徑,以社會建構論為研究之方法論,透過批判論述方法來描述、詮釋與解釋所蒐集到的資料。試圖透過對歷史過程因素的了解、實際狀況發展的歸納分析,以爬梳出台灣社工專業建制化的過程,並以此為基礎,論證專業如何建制、專業建制的正當性以及專業化是否等於證照化這三個議題。在文獻整理的階段,本研究認為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可區分為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前、立法後及修法前三階段,這三個階段各自擁有該階段的發展特質,也擁有多元的介入力量及運作策略。在探討各階段專業發展過程時,需涵括社會事件及社會結構部份、需區辨出權力主體及權力客體

並盡力描繪當中諸多之關係、亦不能忽略觀察決定社會重要議題當中權力關係運作的決策與非決策元素。第四章針對三個階段的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進行文本及過程分析,歸結出各階段發展重點:立法前追求專業化,立法後辨識建制化,修法前確保專業化。追求專業化是由學術界提出專業化的必要性開始,專業化途徑為「納入國家體制以維護並確認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與國家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立法後辨識建制化階段,則因對專業證照為主的立場不同,而發展出兩條不同的路徑,此不同路線的兩方,在本階段沒有出現相互對話的機會,而是運用不同的方式及行動,各自表述。在辨識建制化階段,產生出主流與邊緣等多方面的論述,這些的論述

加上政府、學者及專業團體三方權力交互運作後,產出專業化不足的聲音,開啟確保專業化的序幕,出現社工師法修法行動。修法行動除展現社工群體間無法辯證討論、無法平行對話的事實,也呈現另一個專業權力掌控者-主流專業團體。最終,三階段的歷史文本中所勾勒出的專業化發展過程現象包含:社工師法與專業發展的共構關係,國家與專業間權力替換的交錯關係、社工專業中的內部對立關係。第五章運用Lukes三面向的權力作為社會分析架構去描繪、詮釋以及解釋:社工專業化發展中決策的權力、非決策的權力、型塑並決定什麼是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以立法院公報作為決策權力的分析文本、以社工社群內部論述及行動作為非決策權力之分析內容、

以報紙內容進行社會分析。之後,交叉比對三個文本分析結果,討論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過程,進一步,去解釋權力的運作方式、權力的結構及分配策略、政治權力與專業發展的關係,從而爬梳出存在於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中,既重疊又斷裂權力圖像。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社會工作專業過程是圍繞著生存議題而建構的,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的過程中存在著權力關係,其中核心參與者為:政府、學術菁英、主流專業組織。在專業建制過程中,社會事件的影響力,不是一種直接的權力,但卻促使社工專業必須去面對社會問題,發展專業解決社會問題的機制及有效的工作方法。整體而言,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的發展,從未跳脫尋求國家認可的思維

及框架,國家角色也從未在爭取專業建制化的論述過程中缺席,甚至社工群體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視為國家應當進行的社會政策之一。從追求專業化、辨識建制化及確保專業化的三階段發展中,更可清楚的看到國家在當中所被賦予及被給出的位置。雖然在三階段中出現不同的發策略及路徑,來執行社工專業的建制化,但對話的對象仍不脫國家、學術菁英及主流專業組織。這樣的意識形態及行動選擇,是來自於歷史脈絡,也來自於現實困境,其產出結果的確讓社會工作擁有專業的位置,但也實質的宣告著,透過納入國家相關考試及審查制度所建構出社會工作專業,必然與國家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於是以國家證照化所發展出的社工專業化,兩者間形成一種糾結暫時無解的

困境。所選擇的研究取向使得研究者採在一個事後諸葛的位置,在這趟研究旅程中,研究者持續的面對進出研究場域的壓抑、失語及解套過程。透過反思發現,參與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及修法的團體及人士,在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壟斷或是附庸行為,呈現的是一種脫離現實、麻木不仁與喪失思考能力的狀態,在此狀況之下所產出的社工專業建制化過程,無形之中變成一種平庸性的邪惡,再加上不做為及沉默者的參與,於是造成目前社工領域不安、紛爭、對立甚至絕望的現況。在這個現況下,曾參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的人們,必須關注的是實際作為下所產出結果,不論如何反覆的辯證或陳述,都不能用集體的無辜或是共識,來擺脫自身在這個過程中的真實存在、角色位置及該

負的責任。而那些拒絕對此過程回應的參與者、喪失自主的從眾者以及盲目的實踐者,都必須嚴肅的看待自身在社工專業建制化中的參與行動,就是因為這些行動,現今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才如此被產出。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分析中發現,證照化不必然是呈現專業化最好的選項,至於是否有更好的選項?除不斷重新思考社會工作的本質、初衷及專業的走向之外,就只能在後續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結果中,去尋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