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區 交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香山區 交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LSD寫的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和卓克華的 臺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之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何希慧所指導 陳敏男的 臺灣與泰國大學校園空間管理規範之研究 (2019),提出香山區 交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法規、校園符號、校園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呂欣怡所指導 楊柏賢的 寓居於海陸之際:高雄西南海岸基礎設施與多樣社群實踐 (2019),提出因為有 海埔地、基礎設施、自然本體、異質社群、海陸韻律、縫隙、漁業採集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山區 交通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山區 交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香山區 交通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自2010年持續至今的藝術計畫 《海市蜃樓》系列作第六集   由藝術家姚瑞中帶領「失落社會檔案室」之《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藝術計畫,至今已揭露全台超過五百座閒置公共設施。2018年推出第六集,推翻了第五集出版時宣告不再出版的諾言,直指公共空間所面臨的問題,在政黨輪替後依舊未獲改善。   經過第三次政黨輪替後,新政府在上任將滿週年的2017年三月,編列了高達八千餘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其不畏朝野論戰,短短四個月強行通過並迅速執行。因此《海市蜃樓》第六集即是對此項法案所衍生的議題,與現實中存在且尚未解決、正在活化,以及已活化之公共設施,進行新一輪的統整。  

 本集彙整115處完全閒置、低度使用、延宕開發以及解除列管與活化的閒置空間案例,包括由不當政策而導致的遊憩設施、工商園區、交通建設,以及在少子化等社會現狀下所產生的閒置學校⋯⋯除了提供公眾反思的參考之外,也促使尚在追尋未來的年輕學子,透過攝影與文字,開啓對家鄉及生活環境的省思。  

香山區 交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9-05-30

「真正當媽媽以後才更深刻的瞭解與體會到新竹是個對親子多麼不友善的城市!」
 
前陣子有位媽媽看到我在議會中質詢輕軌,特別來訊跟我分享她的感受,她平常上下班、帶小孩出門都是以搭大眾運輸為主,但是新竹的公車和步行環境讓她非常失望。看到這位媽媽的話,我心裡很痛心。
 
其實談新竹公車優化往往是狗吠火車,因為實際使用的人不多,資源也很難投注進去,再加上搭車的人都屬於比較弱勢的族群,沒有機會為自己發聲,也較少受到市府的重視。不過我相信只要有議員不斷去監督、提出建言,還是可以看見改變的機會。因次在定期會單位業務質詢,時代力量黨團提出六大改善方向,也很高興獲得交通處和警察局的正面回應。
 
🚌 推行幹線公車,加密班次。

根據市府委託顧問公司的調查,民眾不搭乘公車的主因,除了習慣開(騎)比例最高外,其次就是公車班次無法配合或公車班次太少。新竹公車只有藍1區在尖峰時間5至10分鐘有一班車外,其餘尖峰時間都要等15到30分鐘,甚至有些路線在尖峰的班距長達一至兩小時,跟私人運具比起來根本沒有競爭力!
 
印象很深,十多年前,台中市的公車服務也是為人所詬病,但是歷經兩階段的高潛力公車(20米道路幹線公車,尖峰班距10分鐘)、兩階段的捷運先導快捷公車,才逐漸培養出搭乘公車的人口,爭取到蓋捷運的機會。
 
市府要推輕軌建設,但是究竟要如何培養民眾搭公車習慣?未來是否考慮增加班次、縮短班距,增加公車的競爭力?
 
交通處長承諾市府會做運量上做檢討,依據需求比較高的路線去強化,然後慢慢地去培養。同時市府已經有著手進行輕軌先導公車的規劃,希望能夠藉此向中央爭取經費,換新車、增加班次。
 
🚌 試辦小黃公車,讓偏遠社區也能享有公共運輸服務。

新竹市過去這兩年總共裁撤了10條營運不佳的公車路線,導致離市區較遠的地方變成沒有公車服務。我們希望市府能夠在香山區試辦 DRTS (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透過預約式的小巴或計程車讓有需求但是撐不起一條公車路線的社區,也能夠享有公共運輸的服務。
 
處長表示,這個想法很好,針對需求反應式公車,市府已經有初步的規劃,預計會有浸水線和香村線,只要中央的相關計畫一出來,就會立即申請。
 
🚌 試行假日觀光公車,串聯各大景點,創造需求,培養搭車習慣。

近年來有好幾個打卡景點陸續在香山區出現,像是青青草原、風情海岸豎琴橋等等,但是都沒有任何公車路線會經過。民眾如果要從南寮到青青草原,只能夠開車或騎車,如果搭乘公車要先搭到火車站再轉乘苗栗客運,最後還要走20幾分鐘才會到達,這對於外地搭火車來的觀光客或是帶小孩的媽媽都相當不方便。
 
我們舉台南市台灣好行的88安平線與99台江線觀光公車為例,這兩條路線幾乎繞遍台南的各大名勝古蹟,讓外來的觀光客能夠輕鬆搭公車由台南,乘車票價比照市區公車且台南人搭乘免費。
 
處長也認為假日觀光公車值得嘗試,剛好目前有兩條公車路線假日運量不足,準備來調整,希望能努力盡快來促成假日的一個特別班次,來滿足觀光需求,也透過這些景點讓公車運量能夠提高,相輔相成。
 
🚌 改善火車站前乘車環境,設置雙語轉乘地圖。

現在新竹火車站前搭公車的地點多達10處,非常凌亂,有在民族路、有在中正路、中華路也有,但在火車站內並沒有提供轉乘地圖,沿路上也沒有任何標示。當然我們知道站前的路幅有限,很難將乘車地點統一在同一個地方,但短期間應該要仿照台北市的各大車站和捷運站設置轉乘地圖,讓民眾清楚搭乘相關大眾運輸的資訊。
 
另外,我們希望轉乘地圖能提供中英雙語的服務,因為新竹市移工和新住民的人數不斷增加,國際觀光客也不少。後年新竹市要辦燈會,如果有雙語資訊更能夠吸引到國外的旅客。
 
處長表示目前在火車站集中的公車路線超過 50 個班次和路線,以現在火車站的腹地的確沒有辦法集中,在這樣的狀況下,是有必要提供一個良好設計的地圖,讓來到新竹市的民眾知道搭公車要怎麼搭,去哪邊搭。
 
他承諾很快會有一個規劃案來設置轉乘地圖,希望在今年內可以實施。雙語服務是非常好的建議一定會朝這個方向來做。
 
🚌 增加低地坂公車,提供親子友善、無障礙服務。

之前參加身障聯繫會議,有肢體障礙的團體不斷反映新竹市的低地板公車數量太少,常常等不到,甚至有次等了三個小時都還等不到低地板公車。
 
新竹市低地板公車目前有 13 輛,以目前總共有 72 輛(60輛大巴、12輛小巴)營運的公車來計算,等於低地板只佔18%。其實新竹市低地板公車最多的時候其實有 21 輛,後來又變成 18 輛,到現在只剩 13 輛,愈變愈少,離110年要達到 40 % 的目標愈來愈遠。因此我請處長說明原因,並強烈要求要積極來增加低地板公車數量。
 
處長表示,低地板公車過去為什麼比較多輛是因為早期有所謂的電動巴士,都是低地板,但是隨著時間遞移,這些電動巴士的電池以及它的相關設備沒有辦法再使用,所以低地板公車實際操作的數量是下降的。
 
不過處長承諾未來業者買任何新車,都會要求要採用低地板公車。其實六月初,新竹客運會再增加五輛的低地板公車來汰換既有的舊車,所以數量會增加到 18 輛,佔60輛大巴士的三成。另外,公車業者在未來的五年內必須汰換到 18 到 24 輛的老舊公車,這部份都會要求業者要添購低地板公車,盡快達到40%以上的這個目標。
 
🚌 試辦科技執法,加強取締違停。

市民朋友常常會反映公車停靠站、沿線路段時常被車輛違停,不只影響民眾搭乘,也增加塞車情形,像是火車站前和中正路沿線都很嚴重。
 
交通部從去年 7 月開始,也加重汽機車在於公車停靠區或公車站牌10公尺內違停罰款,機車可罰900元、汽車可罰1200元。我好奇過去這兩年警察局總共開出過多少在公車站牌10公尺內違停的罰單,是否積極來取締路邊違停的車輛。
 
另外,桃園市從去年開始在常常被違停公車停靠站試辦科技,成效不錯,民眾檢舉違停件數大幅下降,警方開罰單及出勤次數也明顯降低。我也表達希望新竹市能夠在幾個違停熱點盡快來試辦。
 
警察局長表示,去年一整年取締違停的件數有將近 10 萬件,其中公車停靠站取締就有 1,035 件;今年一至四月,取締違停有 2 萬 8 千多件,較去年同期略為下降,不過公車停靠區的取締有 884 件,比去年度增加。
 
關於科技執法的部分,警察局已經跟交通處完成規劃,準備在火車站前的臨時停車區來規劃一個違規停車自動偵測的科技執法系統,會積極在跟交通部來爭取預算。明年會再研議在光復路清華大學前面公車停靠區設置相關系統。
 
#監督市長落實改善公車競選政見

林智堅市長先前提出《一環二線三網》的交通政見,當時預計 105 至 107 年要花費 10.8 億元來改善新竹公車路網,但最後只花費 2 億元左右。我要求交通處一定要積極爭取增加市府預算在公車上,這樣改變才會有可能。
 
時代力量黨團督促市府改善公車的腳步決不會因為質詢完而結束,我們會持續監督市府是否說到做到,也會跟交通處密切討論未來的相關規劃。
 
有好的大眾運輸系統,才有可能減少私人運具數量,舒緩塞車狀況,並降低交通事故,讓新竹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幸福城市。

#處長說我是他遇到的第一位
#搭公車的議員

臺灣與泰國大學校園空間管理規範之研究

為了解決香山區 交通的問題,作者陳敏男 這樣論述:

按「公立大學」基於渠等「高等教育機構」立場學術需求而發展出「大學自治」原則,蓋「公立大學」本身即係屬「學校」「軟性組織」之一,亦係行政法上之「公營造物」;是此各種具有「硬性」效果之校園空間管理規範則相繼推陳出新,渠等規範,或有源自國家中央法令或地方自治法規而盡量相讓於前開「大學自治」原則,抑或「公立大學」本諸前開「大學自治」原則而率皆訂定各該未具濃烈強制力道之「學校章則(即「校規」)」相繩之,甚或若干規範潛在運作而尚待臻乎明文,僅係以「符號學」上之各種「符號」而表彰其中蘊含「道德」或其他形式(例如:「宗教」或「政治」等),如此賡爾型塑出各該「大學校園空間管理規範」模式。本研究則係以「符號學」

、「空間領導」及「行政法學」觀點,分別利用「文件分析」、「觀察研究」及「比較研究」等質性研究方法而窺覘「臺灣」及「泰國」規範對於渠等各該大學校園空間管理影響。本研究結論略以,「空間領導」經由「符號學」及「行政法學」等而引領「公立大學」校園空間管理規範建制;「臺灣」及「泰國」雖均有規範渠等「公立大學」運作法令,惟多數未有規範渠等「公立大學」校園空間管理規範;各該「公立大學」本身或有建立整體通盤「大學」「校園空間管理規範」;則相對亦係有針對渠等校園若干「公物」運作而或有自行建置片段且相對軟性「校園空間管理規範」,明確程度呈現「半透明」,規範密度較低,強制性格偏弱,縱有法令規範,幾乎未有強烈制裁性質

,然僅僅便於管理爾,然各該「公立大學」內部各該學術單位或行政單位,則自行針對渠等各自管理「校園空間」作「分布式空間領導」,分散性格濃烈,殊值注意者,或囿於行之有年,邇來如此,各該「公立大學」內部各該學術單位或行政單位自行作「分布式空間領導」權限來源不明;「泰國」係屬「上部座」「小乘佛教」為主之「君主立憲政體」,渠等「公立大學」校園容或有尊崇「佛教」及「皇權」至上等象徵而有「校園」輕微「泰式佛教寺院化」傾向,「大學」校園亦有宣揚鞏固「皇權」,且有利用「公立大學」「校徽」及其他「公立大學」運作表徵而確立「公立大學」主體,賡爾收攏散漫而集中人心,渠等各該「公立大學」校園空間管理規範密度較高,泰國國族

性格色彩﹝即「泰國化」或「泰國性」﹞強烈,對於非屬「法令」規範符號數量較多,依存尊崇程度較高,符號附著性較強;至於「臺灣」則係屬「民主共和政體」而未有任何「宗教」及偶像崇拜等表徵,雖若干「公立大學」有整體「大學」「校園空間管理規範」,而仍有針對渠等校園若干「公物」運作而或有建置整體相對硬性「校園空間管理規範」而非僅有利於校方管理,然「公立大學」校園場域當中,或為積極作好「公立大學」校園管理且便利有效使用,或為消極規避國家賠償或其他損害賠償等責任。關鍵詞:大學法規、校園符號、校園管理

臺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之二

為了解決香山區 交通的問題,作者卓克華 這樣論述:

  本書是將歷年來有關「古道」的研究案論文收輯在一起,如淡蘭古道、八通關古道、南部古道、新竹朝山官道;及廣義的「交通」史,如海關、郵局、火軍站、燈塔、柵門、自來水廠等等論文也收輯一起。附錄〈蘇花公路安魂碑記〉,原是為當年罹難者所寫的一篇追悼安奠的碑文,由於與蘇花公路有關也收入本書作為附錄,聊為紀念。   本書收入十篇論文,談論主題渉及古道、海關、燈塔、郵局、鐵路驛站等等,年代大致是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變遷,全書勾勒的是清朝統治下的臺灣走向現代化的歷程。 作者簡介 卓克華   文化大學史學碩士,廈門大學歷史博士。曾先後兼任過中山、空中、新竹師範、中原、中國醫藥、中國技術、文化等等大學教職

,現在佛光大學歷史系所為專職教授。先後擔任過台灣眾多縣市的古蹟審查委員,現為文建會古蹟勞務主持人之一。早年專攻台灣經濟史,近二十年轉向古蹟史、宗教史、社會史,撰寫古蹟調查研究報告書超過七十本,已出版學術著作有《清代台灣行郊研究》、《從寺廟發現歷史》、《寺廟與台灣開發史》、《古蹟.歷史.金門人》、《竹塹媽祖與寺廟》、《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研究》,著作等身,為台灣知名學者。   一、專書   1.《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台原出版社,民國79年2月,283頁。   2.《從寺廟發現歷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11月,447頁。(本書榮獲國科會全額補助出版)   3.《從古

蹟發現歷史─卷一:家族與人物》,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93年8月,428頁。   4.《寺廟與台灣開發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5年3月,470頁。(本書榮獲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列為該館學術叢書)   5.《清代台灣行郊研究》(簡體字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民國95年(2006年)10月,373頁。   6. 《清代台灣行郊研究》(正體字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6年(2007年)2月,444頁。(本書榮獲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列為該館學術叢書)   7.《古蹟.歷史.金門人》,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97年(2008)10月初版,369頁。   8.《竹塹

媽祖與寺廟》,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9年(2010)2月,370頁。   9.《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研究》,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1年(2012)12月,393頁。 序                                   陳宗仁 09 序─實用史學典範                     謝英從 11 淡蘭古道與金字碑之研究 01 一、宜蘭早期的對外交通 01 二、宜蘭南路古道的探討 10 三、北路淡蘭古道的探討 13 四、劉明燈北巡背景與在臺事蹟 53 五、金字碑之現況與價值 68 六、結語 73 八通關古道中的鹿谷聖

蹟亭與碑碣之研究 81 一、引言──古道開闢的背景 81 二、古道開闢之經過與路線 84 三、開闢後之經營與招墾 97 四、日據時期古道情形 100 五、日人新開越嶺道路 104 六、新舊古道的比較 106 七、鹿谷聖蹟亭 111 八、「萬年亨衢」碣 116 九、「開闢鴻荒」碣 117 十、渡臺入番弛禁告示碑 120 十一、「德遍山陬」碑 126 十二、「化及蠻貊」碣 129 石頭營聖蹟亭與南部古道之歷史研究 139 一、前言 139 二、枋寮鄉之開發 141 三、石頭營之考證及古蹟名稱之商榷 147 四、大餉營軍隊及南部古道之考證 161 五、聖蹟亭創建之背景及年代 183 六、石頭營聖蹟

亭現況之調查 195 七、結語 19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的調查研究 203 一、新竹市朝山里歷史發展沿革 203 二、朝山里官道路線試探 230 三、小結 252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之歷史研究─海關史的一個側面考察 255 一、開埠通商與設關 255 二、淡水海關的建立 257 三、淡水海關的編制 260 四、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的創建與變遷 268 五、小結 300 臺北郵局的歷史研究 303 一、清代臺灣的郵政 303 二、日治時期臺北的郵政與臺北郵局的創建 306 三、光復以來臺北郵局的變遷 315 四、小結 318 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驛的歷史 323 一、阿里山森林鐵路

北門驛的歷史背景 323 二、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興建 328 三、其他森林鐵路興建概況 339 四、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驛的歷史沿革 342 新埤鄉建功庄東柵門建置考 355 一、前言 355 二、客家人在臺灣南部的墾殖 356 三、新埤鄉的開拓沿革 362 四、六堆的形成與東柵門出現的時代背景 369 五、建功庄之開拓暨東柵門之建置 374 六、結語與餘論 380 全臺首座燈塔─西嶼燈塔的史蹟研究 389 一、小引 389 二、海難頻傳─西嶼燈塔設立的背景 390 三、海難原因的探討 392 四、海難的善後處理 398 五、西嶼燈塔的創設與修建 404 六、燈塔的管理 416 七、燈塔的現況

419 八、小結 422 台北市水源地唧筒室歷史研究 427 一、前言 427 二、巴爾頓(William K.Burton)生平與貢獻 428 三、興建前的調查、規劃與定案 435 四、興建過程─設計、施工及供水 441 五、日據時期的擴建 458 六、光復後的變遷 462 七、小結 466 附錄  471 蘇花公路安魂碑記 471 〈後記〉  473 序   克華兄與我都是臺灣史學界的同行,在這個圈子裡,通常工作目標是在一級期刊發表論文,參與國際級的學術會議,或每年向科技部申請專題研究計畫,歷史學系或研究單位進行評鑑時,這些都是重要的指標,年復一年,很多人身陷其中,我也在內,但是

克華兄似乎走在另一條路上。   我最早注意到克華兄的作品,是他有關清代行郊的研究,啼聲初試,即受矚目。這些年來,他與建築師合作,進行臺灣各地的古蹟調查、研究,如民間的寺廟、舊宅,也有官方的衙署、館邸,近代的郵局、燈塔等,使得他的著作目錄洋洋灑灑,研究課題紛雜多樣。這樣的研究路徑見不到史詩般的大歷史敘事,不是通論數百年的長時段架構?這些「雜文」如同一塊塊紅磚或青石,散落一地,固然不成片段,但若巧手堆砌,雖不敢說是七寶樓臺,至少是便利後學的街衢巷道。   這些年裡,克華兄結集成書的作品有《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硏究》、《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從古蹟發現歷史:家族與人物》、《

寺廟與台灣開發史》等,這些書名其實代表著克華兄對臺灣史的解讀,渉及歷史研究法、文獻解讀、臺灣的歷史脈絡。今年出版《臺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之二》,収入十篇文章,談論主題渉及古道、海關、燈塔、郵局、鐵路驛站等,年代大致是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變遷,全書勾勒的是清朝統治下的臺灣走向現代化的歷程。   克華兄走在一條行人不多的研究路上,他用古蹟說故事,臺灣歷史的底蘊,靜待讀者探尋。 陳宗仁 序 實用史學的典範   清代史學大師章學誠曾言:「君子苟有志於學,則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於經術精微,則學為實事而文非空言,所謂有體必有用也。不知當代而言好古,不通掌

故而言經術,則鞶帨之文,射覆之學,雖極精微,其無當於實用也審矣。」這是章氏視史學為實用之學最重要言論,吾稱之為實用史學。   對於史學工作者而言,章氏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史學研究必須與當代生活結合在一起,而且是符合人民需求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所謂「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的意旨在此。所以一個史學工作者不能埋首於過去的歷史,而與當代生活脫節。明白地說,史學工作者研究歷史須從人民的需求著手,以歷史的專業解決當代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卓克華教授以歷史學角度,探討「前清淡水總務司官邸」、「臺北郵局」、「淡蘭古道與金字碑」、「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驛」、「新埤鄉東柵門」、「石頭營聖蹟亭與南部古道」、

「西嶼燈塔」、「臺北市水源地唧筒」等建物的歷史價值,讓人民了解文化資產的重要,而加以保存維護,這是章氏實用史學的具體表現。   近來學界提倡應用史學,顯示史學界也注意到過去史學研究陷入「不知當代而言好古」的通病,但提倡應用史學,似乎意指理論史學不具實用性,這種作法似乎與章氏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依章氏的論述,不管是應用史學或理論史學,只要從當代人民的需求著手,都具有實用性,所以他強調「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於經術精微,則學為實事而文非空言」。依我的看法,所謂「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指的是應用史學;「必求官司掌故而通於經術精微」指的是理論史學,了解此中的道理,我們就知

道卓克華教授這本大作,在史學界的重要性。 謝英從

寓居於海陸之際:高雄西南海岸基礎設施與多樣社群實踐

為了解決香山區 交通的問題,作者楊柏賢 這樣論述:

高雄西南海岸自1950年代起,經歷不同時期治理思維下的海岸工程,除了不斷形塑海陸之際的地景,也牽涉到土地、空間、物種、社群活動、知識動員等交織的過程。不同於過往臺灣西海岸社科研究將焦點置於漁村或漁港,本研究從海岸出發,以高雄港十二年擴建工程、第二港口開闢、南星計畫與近年的洲際貨櫃中心工程等當地的海岸工程為例,探討在海岸人工化過程中不同尺度行動者如何相互連結與動員?在不斷打造海岸的過程中,跨尺度的社群、魚、海水、泥沙如何共構與寓居,形成何種社會關係與想像?本論文奠基在近年基礎設施對於人類學與自然的討論,將高雄西南海岸的變遷視作基礎設施化的過程,並藉政府檔案、科學研究報告、工程規劃書與民族誌等材

料,分成三個面向回應上述問題。首先,將高雄西南海岸的人工化放在戰後臺灣西海岸「海埔地」開發的脈絡,說明國家如何藉由「基礎設施的作業」(infrastructural work),將法規、機構、知識、技術、人、非人物種與自然現象等異質元素,組織進海岸基礎設施的網絡系統,形塑人、非人物種與地球作用力複合而成的海岸自然本體。第二,聚焦在各尺度人類行動者如何動員科學知識、論述、對土地的情感與日常生活經驗,一再協商與模塑海埔地穩定/變動的狀態,而海埔地也成為需要人類維持的建成環境。第三,將視角轉移到自然現象與非人物種,藉由不同時期基礎設施作業中的泥沙與魚,指出在地社群的採集實踐實際上交織在被基礎設施化、

不停變動的海陸韻律,持續生成社會關係與想像,並說明基礎設施系統內在「縫隙」展現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