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樂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香港中樂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香港中樂團寫的 揮灑自如:中樂指揮培訓與實踐 和陳守仁,湛黎淑貞的 香港神功粵劇的浮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樂百首精選III牡丹亭•黃土地|香港中樂團第45樂季開幕音樂會也說明:香港中樂團 第45樂季揭開序幕!這次開幕音樂會除了帶來耳熟能詳的《牡丹亭》、《第二琵琶協奏曲》及《西北第一組曲》,更有年青作曲家梁康裕為疫情.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地圖書 和中華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漢學應用研究所 翁敏修所指導 吳國昌的 雲林縣國樂教育與推廣之研究 (2021),提出香港中樂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樂、南管、北管、民俗技藝車鼓陣、傳統音樂、環保樂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 林昱廷所指導 黃楷明的 二胡良性匹配之探討 -以琴碼高度差異衍生之壓力變化為主 (2021),提出因為有 二胡、琴碼、壓力、良性匹配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中樂團的解答。

最後網站香港中樂團舉行指揮高峰論壇啟發新生代視野| 文化| 中央社CNA則補充:突破疫情限制,香港中樂團將在網上舉辦第2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啟發新生代指揮新秀視野,也對中樂指揮發展有更多理解。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中樂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揮灑自如:中樂指揮培訓與實踐

為了解決香港中樂團的問題,作者香港中樂團 這樣論述:

  本書是第一本全方位關於中樂指揮的論著,深入淺出介紹中樂合奏的基本知識。「培訓篇」精選2009-2019年大師班各專題講座,由專家剖析作品如何演奏、演繹。「實踐篇」回顧2011年以來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的精華及啟示。文字以外,全書配以圖片、譜例和視像(QR碼),既為專業參考,亦作普及通識,冀收雅俗共賞之效。

香港中樂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的音樂不嚴肅,音樂會有現場講解,多是用說笑形式。」即將於「粵樂越樂」音樂會擔任節目統籌及指揮、香港中樂團管首席盧偉良笑說。「對呀,輕輕鬆鬆聽音樂是開心事。」負責節目統籌的香港中樂團嗩吶演奏家羅行良亦深表同意。

中樂其實充滿趣味,尤其是跟我們很近身的粵樂。許多曲目單聽名字未必知曉,但音樂一響起,原來大多耳熟能詳。《龍飛鳳舞》是唐山大兄、《花花姑娘》是燒雞翼我鍾意食、聽到《滿場飛》內心就會哼起荷李活有間大酒店……

「粵樂,如果廣義來說,整個廣東省的音樂都可以算是粵樂,包括香港的粵語流行曲。狹義的話,主要指珠江三角洲內的地方音樂。包括戲曲、粵曲及廣東音樂。」盧偉良解釋。

廣東音樂最初的興起,就是在戲班內,當樂師休息時即興玩起來的音樂,本質上很富玩味。事實上,聽盧羅二人吹奏時,亦不時有即興的演出。「中國音樂特別是地方民族音樂,很多都像爵士樂,有一個骨幹旋律,從中自由即興演奏,我們稱之為『加花』。」羅行良說。「表現方法可以是相近的,亦可以是他吹簡單的,我在其中轉來轉去,所謂的你繁我簡、我簡你繁。」當中變化無窮,正是好玩之處。

粵樂的世界不斷演化,其中之一就是融入西樂。「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有些酒樓會有樂池,有樂師演奏,有人跳舞。如果很正經地奏廣東音樂,未必有市場。所以就加入爵士鼓、色士風、小提琴和低音電吉他演奏,跳舞的元素更豐富。」盧解釋。「廣東音樂的老前輩馮華,形容這種音樂為精神音樂,因為一聽了就精神為之一振,哈哈。」

音樂會上,羅行良吹奏的《滿場飛》亦經過改編,植入了海頓一段小號的協奏曲,並且加入了一段奧地利的軍樂。這段軍樂卻似曾相識,「香港人把它填了詞,就是『你阿媽大減價……』,有時通俗的音樂最深入民心。」正因為雅俗共嘗,就連經典的流行曲,葉德嫻的《我要你的愛》都可以換上中樂演奏。「所以呢,不認識廣東音樂就會覺得土氣,但認識的話吹奏時會很開心。」羅行良笑說,其實吹奏的快樂,作為觀眾亦會聽到會心微笑,粵樂原來可以很活潑。

香港中樂團
Website :
http://www.hkco.org/tc/index.html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chineseorchestra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hkco.official/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user/HKCO

採訪:關廣恩
攝影:陳木
剪接:文偉浩

#香港中樂團 #廣東音樂 #粵樂 #雅俗共賞

更多土炮好片:
柴灣40年古法叉燒 新桂香燒臘
https://youtu.be/zx_wqdZJEbQ

旺角中式老餅家 鎮店之寶雞仔餅
https://youtu.be/dIxQeKU_ROw

水滾茶靚 港式點心 歎一盅兩件
https://youtu.be/eK8bjW4RIvE

==============================
土炮好片,馬上訂閱YouTube: http://bit.ly/2H7BpYW
==============================
如有各區好人好事、小店情味故事、本地攝影作品、社區有趣大小事等等,歡迎Inbox土炮報料,有機會在專頁上刊登!

雲林縣國樂教育與推廣之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中樂團的問題,作者吳國昌 這樣論述:

雲林縣國樂的發展,歷經幾位前輩長達50年的開疆闢土努力地推廣耕耘,讓雲林縣的傳統音樂教育傳承,在社區及學校逐步推廣,其輝煌成果得以展現在雲林縣發光發亮。傳統音樂的推廣,無論是向下紮根或是從上發展長青的民俗音樂教育,站在推廣者的角度必須具備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及一視同仁的心態,才能將快樂因子廣泛的傳播。音樂的創作,要具備基本樂理常識,寫作更要具有個人獨特風格,在創作時能傳達時代背景環境的信息,承先啟後傳承創新作品,也才能有時代的意義及文獻保存價值。 校園兒童學習傳統音樂是教育的一環,先讓學童認識民族樂器的歷史淵源,古代文化之音樂叢書的脈絡,領悟固有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更能奠定民族音樂的涵

養基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支持,學童能安心快樂地學習傳統音樂,認識各種樂譜及強化視譜能力,在五線譜、簡譜、漢族譜都能融會貫通,學習其他音樂必然輕而易舉。多元時代的來臨必然要多元的學習,子曰:「君子不器。」孔子告訴我們不要只當一種器具,學童的教育必須了解他個人的興趣與性向,讓他們多方面的接觸後選定學習的樂種,對爾後的學習必然是事半功倍。 本研究深入社區及校園實體訪談雲林縣代表性的傳統音樂,其中包含南管、北管、布袋戲、民俗技藝車鼓陣……等,個人對傳統國樂的興趣,回饋傳承教育的心願,投入對樂器樂種的改良創新、樂譜的軟體應用教育,開發新樂種及提倡環保概念,希望帶給雲林縣的國樂發展傳承教育能有嶄

新的局面。

香港神功粵劇的浮沉

為了解決香港中樂團的問題,作者陳守仁,湛黎淑貞 這樣論述:

  在過去三次神功粵劇普查(1984至1985、1990、2006)的基礎上,本書著者於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進行新一輪普查,並着眼於神功粵劇如何反映香港文化的變遷。   本書詳細闡述神功粵劇的籌備過程、經費來源、地方色彩、戲棚搭建、戲班組織、演員培訓及演出特點;再配合對石澳、大浪灣和鶴嘴聯合舉辦的神功戲作深入的個案分析,對香港神功粵劇作出宏觀的考察,勾劃它的現況,和前瞻未來的發展。  

二胡良性匹配之探討 -以琴碼高度差異衍生之壓力變化為主

為了解決香港中樂團的問題,作者黃楷明 這樣論述:

當二胡發聲狀態,未如演奏者預期時,大部分演奏者會考慮更換其中配件,如:琴弦、千斤、琴碼及墊布等,以達到本身所期待之樣貌,本研究選定二胡配件裡,極易讓演奏者優先選擇調整的重要配件–「琴碼」,希望藉由學術的角度,深入探討琴碼因高度差異,所帶給振膜(皮面、蟒皮)不同「壓力」變化的影響,提供給二胡的演奏者,一個可供參考之「良性匹配」區塊及位置。文獻中,探討到振膜壓力之文章,且可供參考之資料寥寥可數,僅見於中國大陸兩篇期刊:1979年韓蔚所寫「琴皮受壓力初探」,為最早探討振膜壓力的文獻,其中探討到琴碼高度不同,致使弦段角度改變所引發振膜壓力的變化;2011年志培(文)、建軍(圖)所寫「二胡千斤寬窄和琴

碼高度再探索」,提出二胡千斤寬窄和琴碼高度,應使琴桿與有效弦長之弦段,夾角範圍在3.4°–3.6°內為最佳位置,也探討到琴碼至底托的弦段角度不同,對發音之影響。本研究為更直接的剖析琴碼的高度所帶來的壓力及聲音變化,使用以下兩種方式取得結果,其一,實驗法:不改變二胡琴碼高度外所有的部件,使用兩種自製機械化器具排除人為操作之影響,並研發使用可改變高度之「單一琴碼」搭配使用,以此兩種方法為基礎完成量測,並比對其中差異;其二,訪談法:邀請五位資深演奏者,對實驗用二胡(琴A)進行各琴碼高度之演奏與紀錄,而後加入不同形制的兩把二胡(琴B、C)進行,將訪談結果統整後,與實驗結果相互比對。研究顯示,量測數據及

訪談所得結果,經加總比對下,顯示二胡琴碼「良性匹配」區間位置,為琴碼高度8.8mm、9.1mm與9.4mm,其中,所有數據結果皆指向「琴碼高度9.1mm」,為此研究認定最佳「良性匹配」之琴碼高度位置,提供給所有二胡的演奏者參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