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和鄭宏泰黃紹倫的 香港身份證透視(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香港人」還是「中國人」?兩位年輕人的身份認同 - BBC也說明:香港 民意研究所近期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香港人的中國身份認同感跌至2017年6月以來新低;但與此同時,18至29歲青年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只得2%。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濟民主連合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黃俊銘所指導 陳頌誠的 香港電視劇與身份認同: 以《網中人》及《來生不做香港人》爲例 (2020),提出香港人身份認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港劇、身份認同、文化身份、本土意識、流行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 林淑芬所指導 劉璧嘉的 衝擊「香港七〇年代」神話:火紅年代社會運動的思想、情感與組織 (2020),提出因為有 火紅年代、左翼歷史、國族政治、社會運動、香港七〇年代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解答。

最後網站「香港人」身分認同的歷史形成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則補充:詳目顯示 ; 「香港人」身分認同的歷史形成 ·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HongKonger'' Identity · 蔡宏政 · Hung-Jeng Tsai · 碩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人身份認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為了解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面對政治寒冬,香港人要靈活如水,還要剛強如冰,以不屈的姿態,力求破除中國夢魘。當政權嘗試將一切公共辯論空間抹殺,作為一班流散在外的香港人以及深愛香港的人,我們絕不選擇沉默。我們決定利用在海外的自由空間,建構並保存一個公共議論香港的媒介,為在香港內外的人整合各種有關香港政治、歷史、社會和文化面向的論述。通過歷史論述、理論框架以及對未來路線的思考,我們希望連結每位參與這場光復運動的香港兒女,為他們作思想充權。我們要在人類歷史中弘揚香港人追求自由之聲,要讓世界看見香港。

香港人身份認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裝什麼都不怕;它假裝從不弄虛作假。人們毋須相信這一切神話。但他們不得不裝成篤信不疑的樣子,至少對一切都默許、忍受,隨波逐流。這樣,每個人都只能在謊言中求生。人們不必去接受謊言,他們承受在謊言中和與謊言為伍的生活,這就夠了。就是這樣,人們確認了這個制度,完善這個制度,製造了這個制度,(變成了)這個制度。」

然而,「活在真實中」,依然是可能的,大前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甚麼是真實,也要對真實的理念堅持。在日常生活,我們知道窗外的南深圳是虛假的,但回到家中、或任何能安全控制的地方,那就是回到香港。不少自由派中國人,在大陸也是這樣生活的,例如早前訪問了來自上海的《端傳媒》前總編輯張潔平,她建議香港人從最微小的日常生活堅持,從一個一個人的真切交流和支援開始,三個人的棋社、光復街道委員會、堅持衣食住行的不妥協、對下一代在家中訴說真相,然後像Timothy Snyder《論暴政》一書所言,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是同路人的暗號。

同一道理,到了網上,我們也要知道那不再反映民情,正如你不會相信微信世界是真實。主流的滅聲、數十億的維穩費、BOT製造的假帳戶、小粉紅和五毛,加上網絡演算法對分化、放負、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鼓勵,都指向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我們必須突破演算法控制,才能「活在真實中」。不要追求容易被操控的點擊、浪費時間去被引戰,堅持說自己的話,聚焦目標群組,總有能突破同溫層、不被演算法操控的社交媒體存在。然後人人如此,才能由下而上、水滴石穿。

要保全香港人的元氣,一如昔日東歐面對共產政權,必須多條路並行,絕非非此即彼。對某些以人為本的工作而言,留在香港的貢獻始終較大;但對傳播思想、影響教育、傳承香港人身份一類角色而言,卻只有離開香港才能暢所欲言、無牽掛的傳承,這正是兄弟爬山。唯有海外香港人構成足夠critical mass,互相支援,加上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外向型、價值觀和大熔爐特色(不要忘記內地出生的梁天琦、羅冠聰和印裔Jeffrey Andrews都是真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多engage當地人、結成共同體、避免內向型的「唐人街化」,身在海外,也會出現一個個小香港。

「阿斯嘉不是地方,而是人」: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在網上還是網下,只要繼續「活在真實中」,總能渡過黑暗的時光。

⏺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8992255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香港電視劇與身份認同: 以《網中人》及《來生不做香港人》爲例

為了解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作者陳頌誠 這樣論述:

香港回歸中國多年,不少報導及研究指出香港奉行的「一國兩制」受到中國崛起的影響,逐漸失去高度自治、港英時期的自由及光輝。曾幾何時,「獅子山精神」(Spirit of Lion Rock)是上一代引以自豪的歷史,源於香港電視劇(港劇)透過反映真實民間故事,將昔日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養育一代的香港人,成為香港歷久不衰的文化符號及無形凝聚力。本論文採用文本分析、敘事分析的方法進行《網中人》、《來生不做香港人》兩部香港電視劇在香港身份認同的研究,探討現實題材類型劇的香港人意識的型塑,從主題表達、敘事特點、人物塑造等方面研究香港身份認同。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形象隨着年代慢慢被改善,從負面轉向於正面。香港的形

象高尚,同時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在敘事手法上,近代的港劇更善於利用時間、歷史、空間的論述,增加港人對國家、自身身份的反思。另外,流行文化符號如文字、歌曲、電視劇等再現一種本土性,透過流行文化文本及視覺,能夠呈現香港人的意識以及其當下香港社會的矛盾,反映香港從歷史到現代的身份認同與本土性。

香港身份證透視(第二版)

為了解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作者鄭宏泰黃紹倫 這樣論述:

  本書是首部全面探討香港身份證制度及其與社會各方面關係的著作。作者搜集了大量史料、數據及圖片,讓讀者重溫香港身份證制度推行的演變歷程,包括日佔時期的住民證,港英政府時期的硬咭紙身份證、兩種膠面身份證、第一及第二代電腦身份證,回歸後第一及第二代智能身份證等,從推行歷史、法理依據、設計、社會效應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敘述及精彩分析。此外,本書還專門探討了港澳同胞通行證(回鄉證)的發展歷史,及其與香港移民政策的關係,進而對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影響。可見本書兼具資料價值與思想價值。   本書初版於2004年,此為第二版,在初版基礎上進一步更新資料、訂正錯誤、增補內容。時值2018年底香港第二代智能身份證即將

推出之際,本書的再版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鄭宏泰   鄭宏泰博士,現任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先後在香港大學考獲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華人家族企業傳承、香港潮州人及米業、香港華人身份認同、香港股票市場、香港及澳門社會調查與分析等研究。 黃紹倫   黃紹倫教授,現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黃教授先後在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及碩士,之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完成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企業家精神、華人社會文化、移民現象、香港社會調查與分析等研究。  

衝擊「香港七〇年代」神話:火紅年代社會運動的思想、情感與組織

為了解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作者劉璧嘉 這樣論述: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循著「火紅年代」與「香港七〇年代」神話之間的矛盾和張力,以火紅年代這段「失敗者的」的歷史作為突破點,試圖複雜化從「七〇年代神話」而來的「香港人」身份認同。尤其是貫穿於火紅年代討論的「中國問題」,除了是關乎身份認同,有些時候甚至是折射出超越國族身份認同的政治範圍,而應該被理解為第三世界左翼政治對「國族政治」與「左翼政治」該持有什麼關係的問題意識。本論文的在研究框架用了歷史化的方法去書寫火紅年代從1967到1976年的史前史及發展,把並從情感、思想與組織為切入點,研究了六七暴動的左派和極左派、火紅年代中自發毛派、無政府主義者、托派、國粹派、社會派在第一波中文運動、《盤古》、《70

年代雙週刊》、珠海事件、保釣運動、反貪污運動、反加價運動、四報聯刊事件、「認識中國」活動中的實踐。同時,論文也拉入了文革造反派、西方新左翼、美國保釣運動等進行參照,以說明火紅年代與其他地方的社會運動及左翼運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