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石黑寫的 新香港民族論:時代變更,世代之爭 和李雪莉楊智強陳怡靜余志偉陳朗熹劉貳龍的 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隨書附贈《爆眼少女》手繪海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夏林清所指導 林瑞含的 解殖三重奏──立基草根的路徑 (2017),提出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立基草根、反身解殖、殖民現代性、移動勞動經驗、辨識歷史、政治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班 林文欽所指導 鄭倍蓉的 西西小說香港城市書寫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西西、香港、城市書寫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香港民族論:時代變更,世代之爭

為了解決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的問題,作者石黑 這樣論述:

  香港是個獨特的城市,其複雜的社會與文化結構堪比國家,在經濟上其獨立於中國的自由市場體系已多年蟬聯世界最自由經濟體;在文化上則發展出一套有別於中台兩地的社會道德價值,錯綜複雜的深層次社會結構往往是管治者花盡心力所要解決的問題。自從受英國管治以來,「香港人」身份所代表的概念和價值一直都是有別於「中國人」和「台灣人」,這種理性上的身分辦別正是民族形成的初期特徵,故此香港民族早已存在,只是港人一直在意識上不自覺。     要守護香港的未來,必先建立真正的香港民族。欲建立香港民族,必先擺脫意識昏沉,洗煉和確立民族精神,把守護香港的價值與文化當成不容踐踏的民族原則。為有別於把獅子山精神

和血濃於水為依附中國的籍口的上一輩香港人,我們應該把以「反共、反中、守護香港文化價值」為民族集體意志的新世代港人稱為「新香港民族」。     本書之目的有三:第一,以香港民族的歷史起源及人口結構分析香港民族與近代中國之關係及影響;第二,細述香港民族由愛國主義至分離主義凡演變過程;第三,探討新香港民族如何以重構新民族文化為工具建立民族未來。     二○一四年港大《學苑》出版《香港民族論》嘗試探討香港本土主義的興起及其底蘊,六年後的今天港人正式視己為獨立於「中國人」的民族;時移勢易,港人由恐獨、反獨、微獨、演變成「撐獨」(即支持獨立),本著作僅憑「但開風氣不為師」之心嘗試引起未來

更多同道人探討香港民族之前途,則香港之未來亦非堪虞。

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有些說話很想去講
有些盲點很想去打破
有些謬論很想去反駁
有些可能性 很想去尋找
-----------------------------------------------------------------------------------
考試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到現在仍會覺得全都是教育制度的錯?
我們的社會病在哪裡,你知道嗎?
留言分享你對影片的感悟
靠你們的分享和讚好,才有機會增加影片的曝光率
讓更多的人看到喔,麻煩你們了
-----------------------------------------------------------------------------------
●●平民遊戲急需你的救援●●
版權關係、廣告功能是不會為頻道帶來收益
但若有心人 有能力、想支持、肯定我們的製作 :
https://youtube.streamlabs.com/UCOOzVNnAm0z6v1ImCftzWnw#/
- 社交媒體 -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rdinarygamingstudio

流浪制作者白白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rdinarygamingstudio_shiro/

選用音樂:
0001 - 澤野弘之
9thMob.-流星のナミダ -ORCH-VER - 澤野弘之
RequieM - 澤野弘之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 - 方皓玟(Charmaine Fong)
影片引用:
I JUST SUED THE SCHOOL SYSTEM !!! - Prince Ea
----------------------------------------------------------------------------------
別字、發音問題:
1。收獲→收穫
2。畫上→劃上
3。夫復何求:「夫」為句首發語詞,無特別意思。應該讀「扶」(Fu4),而非「膚」(Fu1)
4。社蓄→社畜
5。陣述→陳述
6。跟本→根本
別字王 - 白白orz
----------------------------------------------------------------------------------
觀看我們上一部 「真.伏」評價 - 藍鯨遊戲 BlueWhale
https://www.youtube.com/edit?o=U&video_id=59ZhaxoGcbo
---------------------------------------------------------------
本影片長達2500字 的 講稿

2017年4月,由著名伏GAME廠HKEAA推出的DSE 2017已經在7月12日的「放榜日」下正式落幕。那些象徵香港的標點符號、快樂指數、Elderly home、電子煙。被BAN了的計數機大法、Delay播出的錄音帶、提早收卷的那5分鐘。現在回想起,會不會都想講一句「做人別太HKEAA」呢?
-伏GAME指數時間-
看著幾日前收到的成績單,憑著此刻的心情,你 打算給這個遊戲多少分?
☆☆☆☆☆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當下的你 或會覺得氣憤、心有不甘、失望、沮喪、絕望、失去方向。
請你記住此刻的感受,但忘記考試的內容。因為幾年後,你再回看今天,你只會覺得
哈 小事一樁 不足掛齒
那時的你更會嘲笑自己今日為何會 傻傻地 自尋煩惱 提不起勁

講呢D (港語 - 即在別人提及不想提起的糗事,或別人過分吹噓時,作輕輕帶過之用。)

沒錯,這樣說的確是「馬後炮」,因為這句是處於旁觀者的角度說的

但今天 我不會跟大家講「盡了力便好」,今天我不會跟大家講「明天會更好」,

今天 大家都是當局者。大家都是身處「迷」宮內的玩家,還在苦惱讀 高級文憑 (high Dip)還是 副學士 (Asso)、抑或考慮重讀。有時,當煩惱找上你,的確是 避不開、逃不過。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爬出這個四面牆,繼續踏步向前。

我問你們,在這場61669人一同參與的遊戲中,你認為你得到了什麼?
手上那張只存在數字的成績表? 5個lv2,兩個lv4,三個5,幾顆星,一個學位,一個文憑,一個為了證明自己價值的證書?

錯,都錯
難道那段努力奮鬥的日子,那份為了夢想、前途打拼的熱血,那些明明很累但依然睡不著的深夜,那份很想放棄的堅持。 現在回想,真的對你mean nothing(了無意義)?

在這場考試之中,我們最大的收穫,並不是今天收到的結果,不是這張只存在星與數字的紙。而是 我們這段不斷付出的過程。 對,付出 就是 收獲。這場經歷,人一生只能獲得一次,而我們已經拿到了,夫復何求? 這段回憶成為我們這6年成長的最佳印證,為我們的中學生涯畫上最後一個句號。

你或者會說,公開試的成績會影響一生,以後生活好壞、車樓有否就由此刻奠定。

傻啦
公開試的成績是會影響你的前途,但影響前途的還有更多因素。包括你當日那段奮鬥,今日這份不甘心,往後不屈的堅持。只要你能夠好好把握和珍惜每一個挫敗的經歷,它們就會漸漸變成你 步向成功的經驗。

「陽光與陰影」你們都寫過多少遍了?

「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梁啟超
別跟我說這個簡單的道理你到現在考完仍然不懂喔

今天的你可能進不了大學,我送你們兩句吧
「學無前後,達者為先」
「條條大路通羅馬」
入學的遲早並不會決定你成就的高低
馬雲都不是retake(重考)了,是quad take(4次重考)。他今天的成就不用我多說
「羅馬」指的不是大學,而是你心目中理想的位置。
只有 心態才可以決定你的境界

放榜的事我們就不再去討論了,昨日已成為過去。今天的你撐過去了,那又代表什麼?

一年後,兩年後,三年後。歷史只會不斷重覆,以後只會有更多的「你」去承受今天的「被分級」的待遇。往後的日子裡,只會有更多年輕人迷失於這個荒誕的漩渦之中。安慰的說話,人人都會講。

接下來,我想跟你們認真去討論一件事。
香 港 的 教 育 制 度

我問你們,我們的制度有什麼問題?
我再問你們,哪裡的教育制度是沒有問題的?
沒有 世上是沒有完美的制度,日本 台灣 韓國 內地 新加波 的學生一樣需要寒窗苦讀
一直以來,教育制度,就只有 「是否有效」及「是否適合」之分
從香港近年的競爭力水平來說,明顯兩方面都不達標

明知道HD(高級文憑) ASSO(副學士) 在社會認受性是低,但為什麼人人依然要去搶著去讀。
因為大家都知道,有一份學歷證明,總比沒有好。
有選擇的話誰想這樣,跟本就不到我們去作主。面前就只有一系列的教育副產品,去給我們這群教育犧牲品去接受,還說到這如「自助餐」一樣給我們去選擇。畢業後更不被社會認受。
你對藝術、設計有興趣? 喜歡寫作、文學創作? 很抱歉,大家都會跟你講「香港不適合你」。而你是無法反駁,因為這是 事實。最後大家只可以迫於無奈地去讀工商管理、工程。 為什麼? 因為他們說 有「錢」途。

制度的本質是「死」的,它是由人訂出來的。香港的教育制度並不荒謬。荒謬的 是我們的社會。

為什麼以前我們小三TSA都是隨便考,現在的小學生就要叫苦連天,上訴到立法會?
因為校方想把數據做好、想升排名、拿更多的好處,便去催谷學生

為什麼School Secret 要叫名校secret?
因為讀名校值得炫耀,好威風的 ,說好的「英雄莫問出處」呢?

為什麼香港女生選男朋友都要選個有車有樓的? 中環價值嘛。

為什麼讀文學、設計、體藝科,就要「被」注定沒前途。 因為香港是4大產業傾斜,只有「實用性知識」才會被視為「才華」。

為什麼到今時今日你仍然在意你的DSE分數多少? 功利主義,人類最直接的思考模式 - 結果論。

當我們身處的社會是 一切都只會用 結果 去衡量,無視任何事物的內在意義及過程。 那麼我們的教育制度,又能好到哪裡去? 當 考試 與 學習 是應該被分開看待。 但這個被評為「考核金魚能否爬樹」的教育模式,正正就在百份百地服務一個考試系統。 這不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原罪,因為教育制度 把「分數」的位置放的比我們品德修養、才能、自我價值 更高....

不對..這根本不是教育制度,這只是一個把學生變成社蓄及機器的「訓練」制度。

當應有的價值觀不斷被俗世所扭曲,並標榜為一種「偽正確」,制度自然會淪為順應社會的工具。 我問你們,現在該向誰問責? 今天「殺人兇器」成為代罪羔羊,而真正的劊子手卻逃之夭夭。

我們常常說,這個城市要「可持續發展」。 我想問,我們這個社會有什麼值得留給下一代? 殘酷的學制、無窮無盡的壓力、瘋狂的樓價、不理性的競爭環境?

假若你說 我們社會鼓吹的是向上爬、力爭上遊的競爭心態 也罷,可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比的是誰較可憐,誰較慘,誰較低分,誰的人生較為 失敗。

有沒有突然覺得,我們這個社會,病得不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易經
我們的社會已經沒辦法再去進步,相反的是不斷地倒退。
由香港已經逐漸比不上鄰近的城市,失去香港獨有的優勢的一刻,已經象徵著改革 的迫切需要。今天我們不去作出改變,只會有莘莘學子與我們一樣承受著相同的苦難,你忍心嗎?

「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 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
「人才」需要重新定義,人的價值亦需要被重新重視

或者你會想問,說這麼多廢話又能帶來改變嗎? – 結果論派

的確,此刻我們未必可以改變到什麼,但那是否代表我們不應該去爭取? 是不是難以實現的事情,就等於沒意義,不切實際? 你這樣說是在否定多少人的努力? 這個問題,不攻自破。 (其實我想在背景插入 市民遊行、反國教、無國界醫生、明哥派飯、薯片叔叔(懂的會懂etc)

我們作為現有制度下的犧牲品。就算要像像堆屍一樣,也要為我們的下一代拼湊出一條能走的道路。 這是我們 活在當下 的人最應該做的事,最應該履行的公民責任。

- 伏GAME指數 - 時間
看著幾日前收到的成績單,憑著此刻的心情,你 打算給這個遊戲多少分?
☆☆☆☆☆

重要嗎? 反正都成為過去了~
I did my part, what about you?
---------------------------------------------------------------

記得別忘了訂閱我們! 3萬訂閱者我們會進行抽獎~ 謝謝觀看

解殖三重奏──立基草根的路徑

為了解決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的問題,作者林瑞含 這樣論述:

我作為在戰後四小龍之一的香港的經濟起飛中成長的一代,如果不是進入大學初步感染了朦朧的左傾氣息,而後再受到台灣陳映真的反殖啟發,就算經歷了對香港非常重要的九七回歸的過程,也不見得會選擇落回基層去與弱勢者共同發展,從而重新連接上出身貧窮的媽媽帶給我的在中港菲之間流離的家,同時對我們複雜的政治歷史產生進步的識見,立足草根走出了一條小小的解殖路徑。  這篇論文,共分為四章。前三章介紹我解殖的三個基礎性層次:基層、家庭和歷史。第四章則是帶有政治性方向的總體性發展:立基草根的解殖。  第一章,我寫六十年代初出生的我,如何活到八十年代進入了香港知識份子的世界,然後在台灣人間雜誌之行和六四衝擊之後開

始投身香港基層,至今已近三十年。在與女工同行、組織新移民和於社區中迎接老年的經驗中,我開展了與弱勢社群生命協作,共謀出路的關係。所以在第二章寫家庭時,除了自己的故事,我還展開了我兩位重要團隊伙伴:女工小黑,與及考不上大學後由商界中層管理者蛻變為基層組織者的漏油的家庭內外經驗。我們都經歷了很長的時間,一點一點地撥開殖民現代性的各種遮蔽,才能回頭認受被自己貶抑和嫌棄過的家的移動勞動歷史。而除了個人和家庭的經驗,香港宏觀的政治經濟社會大歷史也是非常重要的,內裡透露著我們如何被統治的複雜性,我們自己必須能夠辨認,才有可能解殖。對我來說,這是很不容易的工作,我一邊消化資料一邊發展自己的見解,進度十分緩慢

,卻在不住生長的動能中完成了我的第三章。  貫串互相呼應的以上三章之後,還有第四章:立基草根的解殖。建基於前面的書寫,在這最後一章裡,我再提出解殖最重要的關鍵,是階級的意識和認同。而這意識和認同不能止於腦袋,更要是身體的挪動,生命的決志和生活的創造。只有立基草根,我們才會看見,作為一個移民城市,不同時期來港的基層家庭正是透過移動勞動既謀生自我養活,同時創造了香港的經濟社會歷史。只有立基草根,我們才會看見,以階級將人分層管治、區隔發展的香港,是如何使處於同一個家庭和同一個社會的成員之間的疏離、偏執和矛盾,無從在碰撞的張力中產生新的改變可能。而立基草根的解殖,就是要透過互相組織創造條件,讓普通人民

能夠一起來參與,藉由日常不同層次的民主共決,改變上下資源和權力分配的不均不義,鬆解權貴內外合謀的殖民操控關係,破解殖民/民族/本土之間互相糾纏的迷霧。我並且以我帶著階級立埸重新接合家庭關係來突破中港之間社會隔離的行動實踐,來宣示一種對歷史傳承的重奪。

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隨書附贈《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為了解決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的問題,作者李雪莉楊智強陳怡靜余志偉陳朗熹劉貳龍 這樣論述:

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   香港人,返來了。一國兩制的快速崩解,讓游離在無力和沮喪的香港人,重新找到自我定義的方法。這場仗,跨世代發出對強權的怒吼,不只是香港這塊土地的存亡之戰,也是世代浪潮在絕望中的奮力掙扎。不舍晝夜,綿延不絕。   ★台灣媒體《報導者》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第一手紀實   ★28篇專文+38張彩色照片+23個關鍵詞+反送中大事記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17000字重磅訪談〈致一場未完的革命〉   ★隨書附贈62*42CM 香港漫畫家柳廣成《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在2019年夏天尚未結束前,沒有人會想到:一個貌似單純的逃犯條例修訂案居然可以成為延燒半年的反送

中運動。百萬香港人在沒有大台的領導下,穿著黑衣、戴著口罩上街頭和理非,要求特首林鄭撤回修例草案。但林鄭態度強硬,堅持不修。港人於是加大力道、每個週末都上街頭: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過程中有反抗者絕望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林鄭雖在龐大壓力下宣布撤回修例,但港警獲得中國官方的支持,反制抗爭者的行動愈趨暴力,逼使抗爭者從和理非快速轉向勇武派。以full-gear的年輕人為主的勇武派,被設備精良的港警丟催淚彈、用警棍打、用實彈射擊、逮捕、群毆、性侵、疑似被自殺。原本Be water的游擊策略到了11月,甚至演變成進入中大、理大、浸大、城市大的陣地戰。   烈火黑潮背後,是回歸22年的情結積累,反修

例的6個月催化了反中的心結。歷經四任特首,中國治理方式全然改變,共產黨透過第二支線以中聯辦治港;在香港的菁英階層分化為民主派和親中派;港警在此次運動中更看出不再只聽令於港府。香港全城演變為支持建制派的藍區以及支持民主派的黃區,雙方在1124的區議會選舉決一勝負,民主派在超高投票率之下囊括了85%的議席,無疑給定性香港抗爭者為「暴民」的林鄭、建制派和中國政府丟了一枚震撼彈。   從回歸前出於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對中國的優越感,到近年對中的憎惡感,這樣的差異讓香港人在2012年反國教運動、2014年傘運和2015年的魚蛋革命中,不斷地重新界定自己的身分,要區別自己與中國。這場運動在香港本地是建制與

民主的對抗,區議會的選舉只是中場,中國與香港的認同之爭,才正要開始。   隨書折頁海報   品名:香港漫畫家柳廣成《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規格:62*42CM/雙面印刷   內容簡介:海報正面為29歲漫畫家柳廣成為「反送中運動」畫下的第一張漫畫,記錄一名女性急救員遭彈擊爆眼的時刻;海報反面是報導者團隊精心整理的「反送中運動」23則關鍵詞與大事記。 作者簡介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台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SOPA)獎、香港人權新聞獎得主。

著有《血淚漁場》、《廢墟少年》。以記者為志業。   楊智強   《報導者》記者,主要負責國際、人權與能源等相關議題。長期關注羅興亞難民、緬甸內部族群衝突以及韓國社會等題目。第43屆金鼎獎專題報導獎得主。著有《最陌生的鄰居:韓國》一書。 陳怡靜   新聞工作十餘年,曾任職《鏡週刊》人物組、《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媒體。目前為獨立撰稿人、《報導者》特約記者。不敢奢望以文字改變世界,只希望,那是安靜的傾聽、貼近的觀察,而不是獵奇的書寫。 攝影者簡介 余志偉   「跟攝影一起死去。」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十七餘年,拿下臺灣新聞攝影大賽2015及2018年度最佳攝影記者

,現任《報導者》攝影主任,拓展新聞攝影邊界和教育,嘗試建立新時代影像敘事的論述和實踐,進而改變產業生態和運作模式。 陳朗熹   《報導者》駐香港特約攝影記者。大學時期修讀社會政策,畢業後成為攝影記者,並為不同海外媒體工作,曾獲多個香港及國際攝影獎項。現為獨立攝影師,專注記錄社會現況並開展個人攝影計劃。 劉貳龍   《報導者》駐香港特約攝影記者,過去曾作為學生組織成員,積極參與雨傘運動。大學時期接觸新聞和紀實攝影,現在致力記錄香港社會及政治運動,希望以影像關注社會問題。 主編序 獻給在絕望中抵抗的人們──李雪莉 導讀 致一場未完的革命──吳叡人   CHAPTER1水火

相交──跨世代示威者群像 一、中學生、水電工、劏房戶──三代港人反送中群像 二、十八歲就迎來「我城終局之戰」,香港少年少女的絕望與希望 三、反送中的騷動之夏,香港年輕人如何返校? 四、走入遊行的「港漂」──參與運動承擔的恐懼,是你們無法想像的 五、當暴力無限循環,中大、理大的年輕勇武者在守什麼? 六、從接管食堂、校巴到校內設備管理──記錄香港中大校園七十二小時的獨立自治 七、反抗者何韻詩──有些事情逼到身邊,由不得你不去發聲 八、佔中運動發起人戴耀廷──香港在打一場世界級抗爭   CHAPTER2全城烽火──從反修例到反中,香港移交後劇變 一、香港反送中,揭開共產黨直接治港新模式 二、從律師靜

默遊行,看民主派困境與親中派進化 三、警察、黑幫、藍絲全方位圍城,香港已成孤島 四、離職港警──在警察學院裡教的是,當你武力可以控制那人時,就要停止! 五、民調反映的港獨、攬炒、移民趨勢——專訪香港中大教授李立峯 六、在瘋掉的時代,更要報導事實——專訪香港反送中前線記者譚蕙芸   CHAPTER3我們反抗,我們存在——香港人集體意識的誕生 一、大狀、教師、紀錄片工作者──傾城之際,他們目睹的香港變貌 二、銀幕內外映照的香港未來──這些影片,為逆權黑夜帶來抒發與啟發 三、「反送中」遍地開花的視覺進化──藝術家如何記錄和影響運動? 四、從爆眼少女到太子警暴,柳廣成用漫畫提問:二〇二八年會是什麼模樣

? 五、消費就是價值選擇──反送中運動如何改變香港人日常生活? 六、區議會選舉──政治素人與社運者加入,首度無「白區」 七、區議會選舉──遇襲、被捕、電話騷擾,他們為何堅持選到底? 八、區議會選舉結果──寫下歷史紀錄也向國際傳達港人意志   CHAPTER4等待黎明——成為一個新香港人 一、香港歷史分水嶺——街頭路線到議會路線  二、「香港人」是誰值得擁有的身分?專訪中國新移民、香港教育大學講師黎明 三、台港同盟——從平行到共享命運 四、大後方撐故鄉的在台港人──他們在台灣反送中 五、失根的在台「旅行者」──他們為香港而戰,卻回不了香港 六、城市戰爭體感的政治犯世代──香港年輕人未來何去何從?

  主編跋 兩場選舉,一個意志   ◎反送中大事記 ◎香港反送中,你需要知道的23個關鍵詞 ◎圖片故事 主編序 獻給在絕望中抵抗的人們   想到香港,你聯想到什麼?喧雜生猛的旺角、頭角崢嶸的中環、仗義的市井文化、超速競爭的國際都會,抑或是被中國的資本與人流逐漸淘洗的城市?   觀察過去三十年台灣媒體對香港的報導,幾乎都站在一個相當遙遠的距離。除了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前後,曾吸引世界包括台灣在內媒體的密切關注,但就像浮光掠影,一閃即逝。   香港移交過了二十二載,台灣媒體報導的框架大致不脫三個視角:一是仰望視角,從取經的角度看香港如何在英國殖民下,讓華人世界能出現一個法治和金

融秩序傲視全球的城市;第二是共同在經濟賽局裡競爭的視角,以東亞「亞洲四小龍」的框架看待台港之間的競合關係;第三則是流行文化視角,透過梅艷芳、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的香江文化符碼,理解小城香港如何向亞洲輸出強勢流行文化。   對於這個只距離我們七百公里的鄰居,我們一直是用「無關於己」的角度遠距觀察,偶爾以消費者的姿態關注,因而也不那麼接地。   但這幾個主流認識的框架,過時已久,不敷使用。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曾為《天下雜誌》寫過許多香港與中國的專題,結束兩年派駐北京的工作後,二〇一二年底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當時已強烈感受到,香港人曾在北京奧運期間達到高峰的

中國認同,已跌至谷底。那些年,中國客帶動了經濟、炒高了房價、破壞了本地原有特色文化:名牌店取代茶館、普通話漸漸取代了廣東話、中國產婦和雙非嬰兒擠壓了生產和教育資源、元朗和上水充滿搶奶粉的中國客,而這些都讓港人苦惱,忿忿於自己無能劃定生活方式、資源分配的各種疆界。   撇不掉主權移交的事實,心中又有許多悶氣的香港人,一如他們文化裡的務實和彈性,只能用「強國人」語彙揶揄他們與口中內地中國人的差異。   不久後,二〇一二年香港年輕人上街反國教洗腦,二〇一四年為了爭取雙普選而有了佔領中環運動,一直到二〇一九年,因為《逃犯條例》修例而爆發了扭轉歷史軸線的反送中運動。一個台灣人毫不熟悉的香港,用震耳欲

聾的方式向世界、向台灣展開自我。   ■危機中的城邦   二〇一九年六月九日反送中運動發生的當下,《報導者》採訪團隊在第一刻選擇進入香港採訪與記錄,運動的變化實在太快太強,從六月份開始認識和理解運動,到七、八月升高到進入城市戰爭的體感,之後的九月到十一月則見證學生、年輕人與警方的武裝對峙。   許多影像在我們心中揮之不去,像是穿著制服早晨上學時就串起人鏈呼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中學生;辦公室裡和家裡各自有一套豬嘴、面罩、頭盔,隨時做好抗爭備的白領工作者;在陋巷裡協助手足躲避警方水柱車的前線衝衝子,在街邊社區裡給示威者掩護的管理員老伯;冒著被捕風險也要緊跟示威者的社工,拿著水為被催淚彈

弄傷者洗眼的救護員。     我記得在香港東區裁判法院聽義務律師為一群被檢控者申辯,挺立站著的是極年輕的面孔;我也記得與摘下面罩口罩的勇武派訪談,罩後是清秀的臉龐,他的後背包裡放著護照和遺書;和勇武派告別時,我問他「港府持續不回應,而你們這麼疲憊了,為何堅持著」,他的回答絲亳沒有任何浪漫可言,他說:「我相信沒有人能承受那麼重(暴動罪)的後果,但我想問上一代,過去香港從英國轉給中國統治時,你們在做什麼?我不想下一代在二〇四七年問我,你們在當時做什麼東西?我們希望留一個更加好的香港。不是為了自己。」   我也記得訪問了一位一九八九年出生,三十歲的年輕護理師,她個性安穩,九年來在同一個公立醫院工作

,願望是結婚養小孩,在繁榮香港平安生活,很少上街抗爭的她也在此次上到中前線擔任救護員工作;她描繪道:「香港人有時連切菜切傷也會好驚慌,但這次走上前的示威者好年輕……受傷的人好害怕,怕的不是去前線,怕的是進公立醫院 ,怕被警方調查。」   即便曾經在香港短暫生活,在記者生涯二十年間做過多次香港深度的專題,我都無法一時半刻勾勒和解釋香港的現貌。怎麼理解反送中運動半年來的現象背後,怎麼認識此刻隨時處於對峙狀態下的這座城市,我想對台灣而言,是一份遲來卻必要的功課。   ■重新閱讀香港的時刻到了   首先,是香港對抗強權的這門課。   台港雖各自長期面對中共幽靈的糾纏,但我們從未共同分享與反思自

己在面對中國威權體制的經驗。中共近年在香港從無聲的淘洗到有形開挖和刨根的過程,連香港的中學生都已感受到並說出,「深圳河以北沒有自由」。究竟從英殖民到中國殖民再到習近平領導下的強權,這塊土地經歷了怎樣有形與無形的入侵?   其次,香港面對難題時如何自處的這門課。   此次的運動,透過對香港的熱愛,香港人快速建構了公民意識和公共性。這次香港的運動之所以匯集前所未有的能量,是因為和理非與勇武派的交融、協作、分工、理解,而這集結的源頭來自於對香港的認同。無論是抗爭者被圍城時,中產階級挺身而出的「義載」,或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物資和心理協助,都體現一個共同體存續最重要的物質底氣和精神力量。   

第三,香港是如何號召出快速反省、應變、面對世界能力的這門課。   很多人遺忘了近代香港其實遭遇持續的險惡。一九四一年曾在日本侵略與殘酷統治下過了三年八個月,而二戰後香港前途持續動盪,受到國際杯葛,並持續仰息於英國與中國強權間。香港人的適應力強,過去數波中國渡港的移民奮力離開中國邊界,進入九龍,成為香港移民,在險惡的環境下淬鍊出強大的靭性,但也因為長年跟外來者打交道,香港人也很懂得在國際現實中找到槓桿。   不論是歌手何韻詩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言、年輕的政治運動者周庭與黃之鋒分別以流暢日語和英語向世界意見領袖演說,以及大量有機知識份子透過藝術、法律、新聞等各自的專業介入運動,要世界關注邊陲,

向世界說出香港人的訴求等等,在在顯見香港面對變局的能力。   香港人與其城邦一路走來,巔崖峻谷的歷程,需要被好好梳理;習近平政權領導下,中共強力地輸出天朝意識,擴張影響力,讓香港首當其衝。當不少台灣人仍對「一國兩制」抱有幻想之際,這是一門我們都必須閱讀的香港課。   二〇一九年六月九日,《報導者》從反送中運動發生的第一時刻選擇進入運動裡採訪與記錄,這是一場長達半年以上(而且仍持續中)的新聞戰,從新聞強度到動員的人力與規模,都超出我們的預期。高強度高頻率的跨國報導下,我們集結了一群對兩岸三地有長期關注香港的台、港、中的寫手和攝影記者共同協作 。   這個團隊是一群充滿記者魂的結合,大家在見

證歷史的過程中,無間斷地報導了近七個月,對所有人都是一場體力、意志力、判斷力的大考驗。一方面記者暴露在辣椒水、實體流彈的威脅,而在遍地開花的衝突中,還要快速反應、梳理脈絡;香港特約攝影陳朗熹曾在僅有五公尺的近距離中,被水砲車的水柱衝擊後被撞翻,腳骨受傷;攝影劉貳龍在理大圍城的事件裡,足足在內待了近六十小時;到過現場的記者都吃過催淚煙,都閃躲過警方的盾牌和棍棒。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要為記者們準備防彈背心、安排保險與律師,才能比較放心讓他們上前線採訪。   或許是貼得夠緊夠近,半年間我們產出了二十萬字的深度報導、數千張深刻的影像,其中不乏擲地有聲的文章和照片,透過網路向各地廣傳。當不少台灣和香港讀者

開始鎖定《報導者》來理解香港這場運動時,我們決定將此系列「強權與反抗、絕望與希望」裡的文章,從更為系統和後設的角度,重新編輯成書,帶給讀者幾種理解香港的視角。   這本書之所以取名為《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是因為火焰是香港此次運動的重要意象,火魔法師在街頭在港鐵裡燃起的熊熊烈火,是憤怒是恐怖也是宣示;而黑潮則是指一身穿著黑衣戴著黑罩,如潮水般在大街在陋巷在校園甚至向山頭湧動的人龍。不論是烈火或黑潮,都與這場運動「be water」的策略一樣,柔軟又剛強,流動而堅定,隨時爆發、隨處聚合。   此刻在城市戰地裡的港人,就像滾熱的烈火、源源不絕的黑潮,抱著不願散去的意念。   此書分

四個章節,為了讓讀者感受這場運動在當時的脈絡,我們選擇忠實呈現當時現場的狀態,沒有改動太多。第一章呈現的是跨世代示威者的群像,帶讀者明白這場運動如何讓三百萬港人走出來並捲動整個香港。第二章則梳理香港在過去二十二年間,從英殖民到移交中國的過程中,港府各機構、四任特首、政商菁英,是怎麼一步步成為中共意志的管理者。第三章描繪運動中後期,香港市民是怎麼在抗爭中活出日常,怎麼透過選票與鈔票,實踐他們對香港願景的想像。第四章則是香港共同體的變貌,他們怎麼自我辨證,怎麼思考何謂「新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以及香港和台灣在哪些層面深深交織和互動。   此書另一個重要特色是透過大事記、香港運動中的關鍵詞、即時感的

視覺影像,讓可能不那麼熟悉運動始末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但對已緊跟香港議題的讀者,我則推薦由中研院台史所吳叡人老師為此書所做的香港導讀。叡人在二〇一四年傘運開始對港做深度研究,過去半年他經常為香港發生的事夜不成眠,但作為一個具前瞻視野、有厚實歷史縱深的政治學比較研究者,同時也是對命運共同體與民族自決有實踐熱情的倡議者,他長期被視為「危險人物」,進不了香港。但因為用功甚深,他反而能跳脫此刻的紛擾,提供我們一個理解香港變貌,甚至為「想像未來香港」提供理論框架。對於本土認同快速擴大,開始提出自決、自治、獨立等口號的香港朋友來說,我相信他的思索非常值得參考。   這不只是香港的變動,香港的故事,跨世

代的香港人正牽動和影響台灣。   謹以此書獻給在絕望中抵抗的香港人。 李雪莉

西西小說香港城市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是 一個 怎樣 的城市的問題,作者鄭倍蓉 這樣論述:

西西是駕馭文字的高手,靈活運用多元媒介,巧妙結合藝術手法,勇於嘗試小說的實驗新文體,向讀者說著一個個與眾不同、別樹一幟的故事,挑戰讀者的閱讀習慣,帶來新奇驚喜的感受,使人耳目一新。 因著歷史不可逃脫的緣由,西西的生命軌跡鑲嵌在整個時代的巨輪之中,其寫作的城市小說無法和歷史切割,反映了香港這城市曾經經歷的歷史洪流與漩渦,身為一位作家更有使命感將這座城市所經逢的驚濤駭浪呈顯出來。然而經由西西清冷理性的筆觸描摹後,香港這座浮城在西西眼底下究竟流轉出何種風情,都值得一一去探究。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選取範疇、前人研究成果,及本論文的研究進路。第二章〈解讀西西的小

說創作〉探討西西的文學創作軌跡,因擁有一把喜愛閱讀的鑰匙,進而開啟了文學創作之門,豐富了其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開拓出變化瑰奇的小說文體實驗。第三章〈一座城市的故事──閱讀香港〉,藉由閱讀香港,了解歷史洪流下的香港是如何載浮載沉?成了一座不知何處是吾國的浮城,人人說著香港這城市的故事,卻是夾雜著歷史、記憶、虛構的城市故事。第四章〈西西說城市故事〉,前一章看了萬種風情的香港城市故事,此章梳理西西筆下的城市小說,藉由城市風貌、書寫筆法、城市的景致和眾生群像來窺探西西的城市風情。第五章〈從殖民地到現代都會──西西小說中香港城市的觀照〉,在西西視角觀照下的香港,以溫暖、包容來看待香港的新與舊、國城的混淆

與認同,更懷想著、期待著香港能蛻變成美麗新世界,度過一切的隱形危機與險惡。第六章〈結論〉,總結以上論點:西西乘坐的羊皮筏子,漂流渡過充滿橫流的急湍,這羊皮筏子幻化成一張飛氈,快樂地遨遊在這一座城市中,西西揮舞著文字魔法棒,將原本頹喪無力的心情,因著西西文字的快樂因子,成就了一股籠罩著愉悅、關懷、輕靈的城市氛圍,這就是西西小說文字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