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漫畫線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香港漫畫線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董尼德寫的 中國大掠奪 和的 「國際傳播」國際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香港漫畫春秋 - 博客來也說明:書名:香港漫畫春秋,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620441653,頁數:200,出版社:三聯,作者:鄭家鎮,出版日期:2018/10/26,類別:漫畫/圖文書.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學傳播與科技) 趙貞怡所指導 廖翊伶的 國小中年級閩南語聽力互動式數位教材之研究 (2021),提出香港漫畫線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小中年級、閩南語、互動式數位教材、設計本位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崑山科技大學 媒體藝術研究所 趙品灃所指導 黃玉琪的 觀眾人格特質與觀賞動機、觀賞行為及療癒感之關係研究-以天竺鼠車車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人格特質、觀賞動機、觀賞行為、療癒感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漫畫線上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著龍虎門/香港漫畫 - 說好不提妮娜則補充:新著龍虎門(Oriental Heroes) - 最新免費漫畫線上看- 漫畫聯合國. ... 舊著《龍虎門》為香港知名漫畫家黃玉郎先生的長篇武打漫畫作品,共有1280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漫畫線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大掠奪

為了解決香港漫畫線上的問題,作者董尼德 這樣論述:

  19世紀,歐洲殖民全世界。   20世紀,美國領先全球。   21世紀,中國是否成為最大的掠奪者?     中國正在展開人類史上最大的掠奪戰。     2020年,儘管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嚴重影響下,中國仍是經濟增長表現最亮眼的大型經濟體。隨著拜登入主白宮,西方世界再次團結盟國,準備抵抗中國,但徒勞無功,中國即將成為領先世界的經濟強國。然而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無論是在人權議題、民主政治、全球環境、科技發展與各種層面,都對當今與下一代的全球人類構成了重大影響。     現在的中國,不僅在經濟層面影響全球,更在環境、科技與資源方面,成為更全面的掠奪者。     本書作者董尼德,為法新社資深媒體

人,長期關注中國、亞洲與國際時事。在《中美爭鋒》一書,剖析拜登時代與疫情時代下,中國與美國的角力將如何左右世界。而本書則細剖中國當局對人權的迫害,對民主的監控,也更進一步探討對全球影響更深遠的環境議題,當中國致力發展高科技時,不僅止於經濟擴張,而是攸關全體人類生存的資源競爭。中國正在一步一步地展開史上最大的掠奪戰。

香港漫畫線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收看本篇YouTube影像版本(直播存檔):https://youtu.be/dt6qLQG8IIE

▶ 收聽本篇PODCAST聲音版本: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ti6al5t0ppm0835spd2p3pf/platforms

▶ 閱讀【方格子】圖文整理:https://vocus.cc/article/613edc23fd897800012b7128


【梗你報新聞】2021-SEP. WEEK 2 國內外影視新聞回顧
.

01 《尚氣與十環傳奇》不意外辱華;劉思慕被中國網軍挖出四年前訪談言論

近期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首次擔綱主角的劉思慕,被中國網軍挖出他再2017年加拿大建國150週年採訪時的影片,影片中他提到:在小時候父母講說他們在共產主義下的中國長大,許多人死於飢餓;加拿大是個自由的國度,提供孩子創造更美好未來的地方。此影片一出,引發中國網民眾怒;而目前《尚氣與十環傳奇》仍然尚未排定中國上映檔期。
.


02 妮可基嫚陷港府特權風波,傳受不了香港拍攝環境搭私人專機逃離

妮可基嫚為新戲從澳洲抵達香港拍攝,卻遭人發現她與製作團隊在隔離兩天後在外遊蕩而引發外界享有特權質疑;事後港府出面表示,一行人獲得政府豁免權,澳洲金融評論報指出,這是港府想要藉由國際巨星來洗白形象。然9月5日,妮可基嫚傳出因受不了香港的拍攝環境,與導演王子逸發生口角,而向劇組告假2個月,目前已搭私人飛機返回澳洲,預計11月再返回香港。
.


03 馬丁史柯西斯《蠻牛》編劇搭檔發聲;保羅許瑞德:「漫威當然是電影!」

奧斯卡名導 馬丁史柯西斯曾在2019年公開批評「漫威電影不是電影」引發爭議,如今在過去和史柯西斯合作《蠻牛》的編劇 保羅許瑞德,在接受雜誌訪問時表示,「漫威電影當然是電影」。他認為由於時代改變,資訊產品日新月異,青少年娛樂已逐漸成為經濟的主導題材;這一世代受到這些電玩或漫畫影響,所以不是電影人變了,而是觀眾改變了。
.


04 迪士尼宣布2021下半年電影採獨家院線上映

根據DEADLINE的報導,迪士尼公布了2021年下半年包括10月15日上映的《最後的決鬥》、10月22日《天兵阿榮》、11月5日《永恆族》、12月10日《西城故事》 、12月22日《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將採院線上映後45天於Disney+上發行模式。預計在11月24日上映的迪士尼動畫電影《魔法滿屋》,則是採院線上映後30天於Disney+上發行。
.


05 《駭客任務:復活》預告片釋出,官網驚喜曝光多達18萬種版本預告

一直在高度保密狀態的《駭客任務:復活》,於上週四晚間公布預告片以及開起官方網站;有趣的是,官網內已上傳多支前導片段,只要點選首頁上的藍紅藥丸,就會出現不同版本的影片;根據外媒IGN的消息表示,這些短版預告片的版本多達18萬種,足以看得出華納今年對於本片寄與厚望。《駭客任務:復活》預定北美12月22日,於院線、HBO Max同步發行。
.


06 諾蘭有望再拍二戰題材電影,外界關注誰是下一個合作電影公司

根據DEADLINE的報導,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下一部電影製作,將會是一部有關「原子彈之父」羅伯特歐本海默開發原子彈的故事。這有可能是他繼2017年《敦克爾克大行動》後,再度挑戰二戰題材的作品;由於諾蘭以往合作的華納兄弟可能這次不會負責全球發行,改由開放其他電影公司競標,下一個與諾蘭合作的發行商為何,外界仍然持續關注。
.


07 安德魯加菲爾德再談《蜘蛛人:無家日》傳聞:「人們最後要嘛興奮,要嘛失望」

近期接受Variety訪談的安德魯加菲爾德,再度被問到是否參演《蜘蛛人:無家日》時表示: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家對這個傳聞如此著迷,因為站在粉絲的角度這確實會不禁去腦補猜測的事情。她認為,不論怎麼表態都無法說服輿論的熱情,人們要嘛是興奮,要嘛就是失望。這個說了等於沒說的內容,傳達了他本人對輿論無能為力的無奈。
.


08 漫威再新增四部未定名2024年院線檔期列表

漫威在9月11日公布了現今漫威電影宇宙第四、五階段作品,一路排定檔期至2024年11月;除此之外更公布了七部未宣布電影檔期的作品,以及五部未排定檔期的作品。目前確認籌備中但未排定檔期的電影有《刀鋒戰士》以及《驚奇4超人》重啟版,《死侍3》與獵鷹版本的《美國隊長4》,上映中的《尚氣與十環傳奇》續集也在預期之中。
.


09 歐文威爾森確認主演《幽靈公館》重啟電影

繼《叢林奇航》開出漂亮成績後,近期在漫威影集《洛基》中演出的喜劇演員 歐文威爾森,宣布將加入改編自迪士尼樂園設施的《幽靈公館》重啟電影。歐文威爾森是繼拉基斯史坦菲爾德、蒂芬妮哈戴許後,第三位加盟此電影的影星;目前本片將交由《親愛的白人》導演 賈斯汀西米恩執導,《魔鬼剋星》女編劇 凱蒂提波執筆劇本,預計10月在亞特蘭大進行拍攝作業。
.
.
.


不知道看到這些影視新聞,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與我們討論唷!

新聞編輯:XXY、Jericho

新聞提供:影劇好有梗、Screen Fandom

#新聞 #電影 #影視 #梗你報新聞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國小中年級閩南語聽力互動式數位教材之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漫畫線上的問題,作者廖翊伶 這樣論述: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更是一項重要的資源,閩南語亦是如此,而所有的語言皆是從「聽」開始,學習的媒介也從書本進化到各種多媒體形式,因此本研究建置《臺灣好????迌》閩南語聽力互動式數位教材,探討國小中年級學童對於閩南語聽力的學習成效以及對此教材的使用者滿意度。本研究為一設計本位研究,透過分析、設計、實施、評量四個階段,進行閩南語聽力互動式數位教材的建置與實施評鑑,分析階段以教材主題與內容之適用性,以及互動式數位教材結合閩南語之適用性兩個部分進行探討;設計階段開發建置《臺灣好????迌》閩南語聽力互動式數位教材;實施階段邀請三位閩南語內容專家與三位人機介面專家,透過訪談以及填寫五點量表問卷所整

理的回饋,進行教材的反覆修正,完成最終版。最後的評量階段以單組前、後測實驗研究進行學習成效的探討,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二十八位中年級學童,於使用閩南語聽力互動式數位教材的前後實施「閩南語聽力學習成就測驗」,並於後測結束後實施「使用者滿意度問卷」及「使用者測試回饋單」,瞭解國小中年級學童對於此教材之滿意度,研究結果顯示如下:一、本研究以設計本位研究之分析、設計、實施、評量四個階段來設計與開發國小中年級《臺灣好????迌》閩南語聽力互動式數位教材,透過分析教材之閩南語內容與結合科技之閩南語教學,到使用Articulate Storyline 3建置此教材,經過閩南語內容專家與人機介面專家的反覆測

試修改,最後進行閩南語聽力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的評鑑,讓此教材符合目標使用者所需。二、透過「閩南語聽力學習成就測驗」單組前、後測分析結果顯示: 《臺灣好????迌》閩南語聽力互動式數位教材能有效的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生閩南語聽力,在國小中年級學生使用完此教材進行閩南語學習後,其學習成就測驗的後測成績達顯著差異。三、根據「使用者滿意度問卷」以及「使用者測試回饋單」,國小中年級學童對於《臺灣好????迌》閩南語聽力互動式數位教材持正向態度,五點量表統計出來的總滿意度為4.22分,回饋問答亦表達出學生們對於此教材的喜愛,普遍認為此教材操作方便、易學。關鍵字:國小中年級、閩南語、互動式數位教材、設計本位研究

「國際傳播」國際化

為了解決香港漫畫線上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當世界變成美國放大版 傳播媒介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國際化」銜續「去西方化」重啟傳播新起點   「本書匯聚一群耀目的學術明星,共同反思國際傳播領域方法和理論的主要路徑,尤其是整個傳播領域如何『去西方化』。公平言之,《「國際傳播 」國際化》允稱一部獨特的書。」——哈林(Dan Hallin)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   傳播研究是美國文化的產物,後來逐漸擴散到西方國家乃至全世界,成為支配性的觀點與範式。《「國際傳播」國際化》從世界主義的精神出發,一方方面反對西方文化霸權,一方面拒絕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以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境界交融,和而不同,猶如一首由各種聲音交錯組成的交響樂。   李金

銓教授長期關注國際傳播學,綜合四十年的學術生涯經驗,與國際全方位視野編著此書。沒有老調重彈,沒有虛晃一槍,以嚴肅的態度發表真知灼見,呈現智慧交鋒火花,提供華人學術社群一個提高文化自覺的新契機。   編者簡介 李金銓(Chin-Chuan Lee)   國立政治大學聘任的教育部「玉山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國際傳播、媒介政治經濟學、媒介與社會、新聞史,以及傳播的社會理論。在學術道路上矻矻求索四十年,以歷史脈絡為經,以全球視野為緯,穿梭傳播學的時空脈絡遠近縱橫。2014年獲頒國際傳播學

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費雪導師獎(B. Audrey Fisher Mentorship Award),2018年獲頒國際中華傳播學會(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終身成就獎,2019年獲選國際傳播學會會士(ICA Fellow),同年獲頒中國新聞史學會卓越學術獎。 作者簡介 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   賓夕法尼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榮休校聘教授(Trustee Professor),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榮休教授。著述極富,近著包括The End of Tel

evision? (與培迪•斯堪諾合著)、Media Events(與丹尼爾•戴楊合著), The Export of Meanings(與塔瑪•利比斯合著)及Personal Influence(與拉查斯菲合著)五十週年紀念版。曾獲得根特、海法、蒙特利爾、巴黎、羅馬、布加勒斯特、魁北克和西北等多間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張讚國(Tsan-Kuo Chang)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台灣交通大學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榮休教授。曾獲得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AEJMC)國際傳播分會傑出貢獻獎(2005)。先後出版三本學術著作,並在《傳播研究》《國際輿論研究學刊》《新聞/

政治國際學刊》《傳播學刊》《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新媒體與社會》《政治傳播》《輿論學刊》等英文學刊發表數十篇論文。 揚.瑟韋斯(Jan Servaes)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榮休講座教授兼系主任,麻塞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傳播與可持續社會變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講席教授。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Elseevier)學刊主編,「傳播與發展和社會變遷」「傳播、全球化與文化認同」叢書主編。在國際與發展傳播、信息傳播科技與媒介政策、語言與跨文化傳播、參與與社會變遷、人權和衝突管理等領域著述眾多。近著包括Substainability, Partic

ipation,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2012)。 保羅.曼西尼(Paolo Mancini)   意大利佩魯賈大學制度與社會學系教授,傳播學專業和社會與政治理論博士項目負責人。曾任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研究員。英文著述包括Politics, Media and Modern Democracy (與大衛•斯萬森合著)和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與丹尼爾•哈林合著),並與丹尼爾•哈林合編Comparing Media Systems beyond the West

ern World。 邁克爾.柯廷(Michael Curtin)   加州大學厄聖塔芭芭拉分校電影與媒介研究系全球研究Mellichamp講席教授,卡西-沃爾夫中心媒介產業項目負責人。先後出版或主編American Television Industry(2009),Reorienting Global Communication: Indian and Chinese Media beyond Borders(2010),Playing to the World’s Biggest Audience: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TV(2

007)等多種著作。主編英國電影協會出版的國際電影產業叢書,曾任《中華傳播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聯合主編。 亞普.範欣內肯(Jaap van Ginneken)   曾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國際學院及傳播系副教授,目前定居南法尼斯,獨立著述。研究和寫作橫跨兩大領域,一是國際傳播和電影產業,相關著作包括Understanding Global Media(1998)和Screening Difference(2008);另一是群體心理學和動力機制,相關著作包括Crowd, Psychology, and Politics(1992), Col

lective Behavior and Public Opinion(2003), Mass Movements(2007), Mood Contagion(2013)和Political Hubris in Western Leaders(2014)等。 科林.斯帕克斯(Colin Sparks)   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博士,曾任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教授,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講座教授,英文學刊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創刊主編之一。在傳播政治經濟學、國際傳播等領域著述甚豐,近年的研究聚焦轉型社會媒介體制的比較研究。 西爾維奧.瓦斯博德(Silv

io Waisbord)   喬治華盛頓大學媒體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主編,近著包括Reinventing Professionalism: News and Journalism in Global Perspective(2013), Media Sociology: A Reappraisal(2014),Communication: A Post-Discipline(2019)等。 朱迪.波倫鮑姆(Judy Polumbaum)   美國愛荷華大學新

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榮休教授,香港城市大學訪問教授(2012-2013)。擁有報章報導、2013雜誌新聞和攝影新聞等領域的訓練和背景,研究興趣包括當代中國新聞業、表達自由、媒體與文化互動。 張隆溪 (Lonxi Zhang)   哈佛大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曾任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在比較文學等領域著述豐富,中英文著作包括The Tao and the Logos(1992),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

dy of China (1998),《走出文化的封閉圈》(2000)、《中西文化研究十論》(2005),Unexpected Affinities: Reading across Cultures (2007)等。 羅德尼.本森(Rodney Benson)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社會學博士,紐約大學媒體、文化與傳播系系主任、教授。曾在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挪威等國任訪問教授。出版專著Shaping Immigration News: A French-American Comparison (Cambridge, 2013),在比較媒介體制和場域理論等領域發表數十篇論文。與馬修•鮑爾

斯(Matthew Powers)合著Public Media and Political Independence(2011),與艾瑞克•內維爾(Erik Neveu)合編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2005)。目前的研究聚焦商業、公共和公民社會媒介所有權的運作邏輯。 彼得.達爾格倫(Peter Dahlgren)   瑞典隆德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榮休教授。從晚期現代社會與文化理論視角研究媒體與民主,尤其是民主參與與數字媒介的關聯。活躍於歐洲學術網絡,曾在歐洲和美國多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近著包括The Political Web (2013), M

edia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2009),合編Young People, ICTs and Democracy(2010)。 阿爾溫德.拉賈戈帕(Arvind Rajagopal)   紐約大學媒體、文化與傳播系教授。在各類學術期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主編The Indian Public Sphere(2001),發表著作包括Politics after Television (2001出版,榮獲亞洲研究學會2003年庫馬拉斯瓦米圖書獎)及其他三部書。 曾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也曾擔任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員。目前撰寫專著《去

殖民化殖民:印度全球化的文化政治》。 譯者簡介 李紅濤   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挪威奧斯陸大學兼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媒體與集體記憶、媒介社會學。出版合著《記憶的紋理》,在中英文期刊發表30餘論文。 黃順銘   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學教授,青年長江學者,兼任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媒體與集體記憶、榮譽社會學、新聞社會學、新媒體與社會等。 陳楚潔   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媒介社會學、數字新聞業研究、傳播政治經濟學等。至今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

聞界》等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 宋韻雅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教授,人工智能與媒體研究實驗室主任。曾任康奈爾大學客座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國際傳播,線上社會網絡、新聞學研究。 袁夢倩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研究員,入選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計劃「雙創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史丹佛大學、多倫多大學訪問學人。研究方向為媒介文化研究、口述歷史與社會記憶、城市傳播與社區營造、當代中國文化政治。   中文版序/李金銓   國際傳播的國際化:反思以後的新起點/李金銓 逛櫥窗:論「國際傳播」的國際化/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 超越拉查斯斐:國際傳播研究及

其知識生產/張讚國 超越現代化和報刊的四種理論/揚•瑟韋斯(Jan Servaes) 新聞業的專業模式:在同質化與多樣性之間/保羅•曼西尼(Paolo Mancini) 「媒介首都」生成的條件——全球媒介的地方情境/邁克爾•柯廷(Michael Curtin) 好萊塢不朽的生命力:「帝國冒險」類型與《阿凡達》/亞普•範欣內肯(Jaap van Ginneken) 重啟國際傳播「帝國的維度」/科林•斯帕克斯(Colin Sparks) 「去西方化」與世界主義的媒介研究/西爾維奧•瓦斯博多(Silvio Waisbord) 在地經驗,全球視野:國際傳播研究的文化性/李金銓 把「媒介生產」理論化為准

自主場域:中國新聞研究再評價/朱迪•波倫鮑姆(Judy Polumbaum) 翻譯,交流與東西間的理解/張隆溪 公共領域、場域與網路:去西方化世界中的西方概念?/羅德尼•本森(Rodney Benson) 世界主義與國際傳播:理解公民社會行動者/彼得•達爾葛籣(Peter Dahlgren) 後殖民視覺文化:基於印度的討論/阿爾溫德•拉賈戈帕(Arvind Rajagopal)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序   傳播研究是美國文化的產物,後來逐漸擴散到西方國家乃至全世界,成為支配性的觀點與範式。本世紀初,英國學者柯倫與韓國學者朴明珍首發其端,編撰一本書,名曰《媒介研究的去西方化》(Cu

rran & Park, 2000),我有幸參與其中。隨後也有若干零星的聲音呼應之。   「去西方化」以後的下一步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要「國際化」。   本書取名《「國際傳播」國際化》(Internationaliz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因為主流的「國際傳播」並不太「國際」,實質上只是「美國」的「國際傳播」,而不是「國際」的「國際傳播」,也就是大抵透過美國外交政策和美國中產階級學者的瞳孔看世界,於是世界變成了美國的放大版。我們共同的願望是把國際傳播真正地「國際化」。一旦國際傳播國際

化,整個傳播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國際化了。   「國際傳播」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旨趣何在?容我從幾方面簡單闡述,可以說是殊途而同歸:   第一,《論語》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劉殿爵先生把這句話譯為「The gentleman agrees with others without being an echo; the small man echoes without being in agreement.」 (見Confucius, 1979: 122)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判斷,姑不置論,但echo(回聲)一字譯得甚妙。國際傳播不能獨尊某種觀點,要求其他人、其他國家或其他文化跟著附和,而

是必須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下求同存異,不斷溝通對話。   第二,著名古典音樂指揮家巴倫波恩說:「你要保存極端(的聲音),但要找到聯繫,隨時找到聯繫,這樣會有一個有機的整體。」(Barenboin & Said, 2002: 69)樂團的生命力來自各種聲音有機的聯繫,而不是抹煞、壓制或取消刺耳的聲音,交響樂本來就是各種不同的樂器和音調的矛盾統一。管見以為,巴洛克的賦格(fuge)形式以同一音調在不同音階同時展現,彼此獨立自主,而又相輔相成,對國際傳播—通過合作和競爭達成深度的瞭解—尤具啟發的意義。   第三,正如闡釋學大師高達美(Gadamer, 1999)提出「視域交融」(fusion of

horizons)之說,打破中西二元對立。各種文化傳統的交流,小則達到八百多年前管道升寫給趙孟頫《我儂詞》中說的「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大則從太極的「陰是陰,陽是陽」(文化自主)達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滲透交融)的境界。   第四,本書不斷強調「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精神,一方面反對「美國(或西方)就是世界」的文化帝國主義霸權,一方面也反對義和團式的文化民族主義。華人社會要爭取學術平等對話的權利,只能拿出實實在在的學術業績,這必須靠整個學術社群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不能靠口號式的吶喊、社論式的宣示或拍腦袋的囈語。   在我的學術生涯四十年中,一直關注國際傳播,從

《傳播帝國主義再商榷》(Lee,1980)開始,歷經《全球媒介奇觀》(Lee, Chan, Pan & So, 2002)、《中國媒介,全球脈絡》(Lee, 2003)、《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李金銓,2004),以至於《「國際傳播」國際化》(Lee, 2015)和《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李金銓,2019),可謂一脈相承,也是一以貫之。   《「國際傳播」國際化》英文原著由我任主編,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出版社印行。本書緣起於我在香港城市大學邀請跨世代著名學者的「南北對話」。這些名家星光閃爍,來自美國、英國、印度、阿根廷、以色列、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瑞典和華裔,他們沒

有老調重彈,沒有虛晃一槍,而是以最嚴肅的態度發表真知灼見,甚至呈現智慧交鋒的火花。   本書從知識論和方法論的高端視野討論大問題,而不糾結於具體瑣碎的小課題,確信是一本國際傳播的重要著作,值得費神迻譯,以饗華文世界的廣大讀者。為此,我乃「徵召」李紅濤、黃順銘、宋韻雅、陳楚潔和袁夢倩等五位深具潛力的年輕學人,讓每人認領翻譯兩章到四章的「任務」。我有幸和他們誼兼師友,他們在教研百忙之中熱心共襄盛舉,令我十分感動。我也要感謝美國密西根大學出版社無償讓渡中文翻譯版權,教育部「玉山學者」計劃資助出版,以及聯經出版公司精心編輯付梓。   譯事之難,沒有親身經歷無法充分體會。為了求「信」,我們首先要求儘

量貼近原文,不加不減;為了求「達」,我們要求適度砍掉「洋腔」。一方面不能「太不像」中國人講話,長句繞來繞去,文字生硬,令人望而生畏;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太像」中國人講話,以致抹煞了原作者的個性、神態和風格。如此拿捏分寸,斟酌得失,實在頗費躊躇。我們決定分四個步驟進行:第一步是譯者自校,第二步是譯者互校,第三步是譯者再度自校,最後我閉關一整個月,幾乎逐句根據原文校讀。這樣繁複認真的手續,但求滿足「信」與「達」的要求,「雅」則未敢相期。經此「一役」,我對卓越的翻譯家增添了幾分敬意。   期盼本書能為華人學術社群提供一個契機,共同提高文化自覺,並增進對國際傳播的貢獻。   好萊塢不朽的生命力:「

帝國冒險」類型與《阿凡達》亞普•範•欣內肯 二十世紀最後十年,我們見證了蘇聯、華沙公約組織與東歐共產主義國家集團解體,也見證了網路的興起,成為全球化的工具。隨之,「自由市場」的狂歡引發了一系列經濟泡沫,波及非西方的貨幣市場、網路股票市場和住房抵押貸款,最後二○○八年爆發全球信貸危機達到頂點。1如今,我們正目睹著巴西、印度和中國等新興力量迅速崛起。它們的崛起不是靠外國的「發展援助」(development aid),而是因為這些國家足夠大而多元,能用本國的力量實現資本積累,提升生產力。主要問題在於:這些深刻的變革,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跨國╲跨文化╲跨種族的傳播和媒體的全球圖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

NESCO)架構內發動的「世界資訊與傳播新秩序」(NWICO)的爭論,早就因支配媒體的國家激烈反對而被擱置了:這些主要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及其親密盟國,有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富有的本國媒體市場。近年來終於崛起了一些重要的非西方媒體和媒體集團,但在各大洲流通的媒介材料幾乎仍來自西方世界。通訊社的電訊稿、辛迪加新聞、圖書與翻譯、連環漫畫與視頻遊戲、玩具人物和周邊產品如此,新聞圖片和影像資料、電視劇與電視制式,以及電影亦然。誠然,香港、孟買和其他城市已成為主要的電影中心,但是它們沒有什麼電影能在周邊鄰國,或在中印的海外僑民之外產生影響。探究這一趨勢的意涵,需要關注的不是另類電影,而是世界級大片(St

ringer, 2003)。這些大片有助於塑造全球信仰,以及對歷史、地理與社會的看法。IMDb網站提供了一個詳盡的電影資料庫,包括每一部電影上映期間「全球票房」收入的最新資料和其他資訊。其中羅列出了一份大片的詳盡名單。目前有三九○部電影在上映期間的票房收入超過二億美元2。下面讓我們進一步剖析。

觀眾人格特質與觀賞動機、觀賞行為及療癒感之關係研究-以天竺鼠車車為例

為了解決香港漫畫線上的問題,作者黃玉琪 這樣論述:

2019年12月,一場在全球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除了重創經濟,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型態,更帶來心理壓力與情緒問題。台灣2021年度影片排行榜冠軍《天竺鼠車車》,多篇網路文章都以《天竺鼠車車》可愛療癒、大人的療癒影片、讓人放鬆為題做相關報導。因此,本研究以在疫情中影響甚鉅之服務業民眾為對象,探討他們觀看《天竺鼠車車》人格特質與觀賞動機、觀賞行為及療癒感之關係。 本研究透過紙本問卷及網路問卷同時發放方式,針對服務業觀看過《天竺鼠車車》的民眾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計283份,並以SPSS 25進行統計驗證分析,方法包括敘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藉以了解各變項之間的關係及影

響程度。研究結果為(一) 服務業觀眾人格特質對觀賞動機有顯著正相關,(二) 服務業觀眾人格特質對觀賞行為無顯著正相關,(三) 服務業觀眾觀賞動機對觀賞行為無顯著正相關,(四) 服務業觀眾觀賞動機對療癒感有顯著正相關,(五) 服務業觀眾觀賞行為對療癒感無顯著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