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文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香港電影文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軌跡 和的 似水年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海外港人辦巴黎香港電影節:要在文化上有抗爭精神也說明:有海外港人團體在巴黎組織「香港電影節」,由6月23日起在巴黎拉丁區的Mouffetard行人專用區的Epée de Bois 電影院放映,為期一星期,電影包括以反送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濟民主連合 和經濟民主連合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謝世宗所指導 徐琦的 凝視邊緣:「後-新電影」中族群與地方的文化身份建構及其表徵(2008-2018) (2019),提出香港電影文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身份、族群、地域、太陽的孩子、只有大海知道、人之島、夏天協奏曲、車拼。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承令所指導 陳國傑的 1945-2017文化語境下建構的台灣電影美術 (2017),提出因為有 電影美術、文化語境、主體美學、美術造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電影文化的解答。

最後網站【文化論政】李薇婷:電影文化,抑或電影經濟? | 香港文化監察則補充:因為奧斯卡入圍名單由合拍片《少年的你》「代表」香港,引發一連串關於何謂香港電影的討論。在我看來,這場論爭所揭示的問題,其實不止於突然激起本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電影文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軌跡

為了解決香港電影文化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第三期《如水》標題定為「軌跡」,回應香港社會尚缺乏深度討論的「去留議題」:在國安法的背景下,海外運動已經必然出現;本地香港人必須面對去留的掙扎,而海外的香港人則必須面對自己的選擇、並同時回應理解海外運動的呼召。海外港人與本地港人是否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割裂的命運、劃出不同的軌跡?而離開或是留在香港的決定,又應如何被衡量?  

香港電影文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長洲,最出名係乜?除了太平清醮、巨型魚蛋,還有鬼古,或稱鬼故。最驚嚇的一個是在一間香燭鋪聽到……有班後生仔在度假屋看到人頭在天花飛來飛去……無他,因為長洲是人口最稠密的離島,鬼故事特別容易流傳,尤其島上的香燭舖、紙紥舖,老闆隨時是個「鬼故王」。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70905/GDCWQGE26SJJZWDW4ZU5S47PYI/

「我現在講個鬼古,這鬼古是真人真事……」言是我迫Gary講的嚇人開場白。Gary做了十年夜更保安,每晚11至7,主要巡邏私人住宅,剛入行時連醫院夜更替工都做過。他說自己「靈感」挺強的,「有次在靈堂,腦裏總是看到先人,在靈堂裏好精神跑來跑去的畫面。」然而入行過程不容易,拖拖拉拉,已是十年。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70904/RHBVBIAYH4E3KRXMEU3KS4JEFA/

從繁華的觀塘市區乘車往荒廢30年的「猛鬼戲院」金茂坪,十多分鐘的車程,一直往山上跑,終到達人影疏落的曉光街。外牆剝落的梯形建築滿佈塗鴉,半掩的窗戶鬼影幢幢。近日發展商公佈重建計劃,打算把它改建為「香港電影文化中心」,設有劇場和電影院,惹來極大迴響。
地區組織「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兒時在觀塘住過幾年,他邊說着戲院陰森可怕的鬼故事,邊帶我們走往70年代發生嚴重山泥傾瀉、造成大量人命傷亡的斜坡,探尋鬼故事的起源。一個個鬼故事背後,是恐懼,但更多的是歷史與人情。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326/NUEDVMHTKXPMGVOPV6GXW3SJ5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鬼故 #長洲 #觀塘 #猛鬼 #戲院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凝視邊緣:「後-新電影」中族群與地方的文化身份建構及其表徵(2008-2018)

為了解決香港電影文化的問題,作者徐琦 這樣論述:

2008年為重要分水嶺的台灣電影正式開啓了「後—新電影」時代,創作者們將此前國片創作當中較為遲疑的更現實與在地化的創作意識和關注視角注入創作當中,將社會影響的驅動力及文化思考的變革,均投射到最基本的人群與地方,回歸本土的文化場域,加深自我的身份懇認,從而以對根基的思考與觀察去反映社會。對台灣電影的身份問題研究多集中在國族認同之上,而文化身份的研究目前也較為小眾,本文以《太陽的孩子》、《只有大海知道》、《人之島》、《夏天協奏曲》、《車拼》等五部劇情片為論述對象,以文化身份表徵為主要參考理論,以文類分析的方法進行文本分析,觀察五部影片如何對台灣的文化身份進行建構及表徵。本文借由以族群身份、地區身

份等面向對電影中的文化身份進行觀察。筆者認為這五部影片分別從以上維度,分別呈現具有抗爭性與傳統承繼性的原住民族文化身份、兩岸歷史語境影響下的發聲焦慮等不同側面的當下台灣文化身份。電影借由對這種具有台灣性的文化場域及文化身份敘事,表徵出具有邊緣性的台灣文化身份。

似水年華

為了解決香港電影文化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第二期《如水》繼續一貫作風,為本地和海外香港存留討論香港時政的空間。本期主題為「似水年華」為主題,探討時間和消失的議題,希望藉探討香港的過去、記憶、時間、歷史,試圖重構香港個別時刻的點滴片段,以重現「香港」的過去,甚或「香港」在時代浪潮中的無限可能和歷史際遇,在官方敘事的框架以外記載我們的故事、開拓我們的想像。

1945-2017文化語境下建構的台灣電影美術

為了解決香港電影文化的問題,作者陳國傑 這樣論述:

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展舞台屢受肯定,象徵台灣電影已建立了具有台灣美學特色的電影美術造型風格。但是,部份電影的成就並不代表電影美術專業的理論成就。台灣電影美術的作品成果與其創作者的研究,長期以來處於被忽視的狀態,這與台灣電影的成長脈絡並不相符,甚至影響並制約了台灣電影的整體發展。事實上,台灣電影美術的歷史是從台灣傳統戲曲佈景逐漸發展成為現今分工齊全的電影主要創作部門,是一項既獨立又須整合的電影專業技術。在幾代電影創作者和電影美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形塑了俱有台灣主體美學特色的美術造型特徵。這使《1945-2017文化語境下建構的台灣電影美術》研究範圍的時間軸向上,存在著非常豐富的造型風貌。加上

「電影美術」有其獨特的具象視覺真實性,在長時間的傳承中不會遭受竄改。以「文化語境」對照台灣「電影美術」的發展,互為經緯文本參照,將可真確交織出台灣歷史發展中被隱蔽的部分。更是歸納台灣電影美術的創作規律和工作者的創作成果,梳理台灣電影美術的發展軌跡與同時間文化語境的相互關聯性,企盼能為往後的台灣電影美術實踐有積極的指導和借鑒作用,不僅挖掘台灣電影美術史料,並記取幾代電影美術工作者創作中的經驗與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