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 他 護照 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馬爾 他 護照 申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亭伃寫的 我們,去歐洲吧?:一名交換學生,於半年內入境26座歐洲城市、島嶼的相遇與喃喃自語。 和蔡慶樺的 爭論中的德國:如何在歧異中共存,理性明辨走向成熟民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陳亭伃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馬爾 他 護照 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去歐洲吧?:一名交換學生,於半年內入境26座歐洲城市、島嶼的相遇與喃喃自語。

為了解決馬爾 他 護照 申請的問題,作者陳亭伃 這樣論述:

  一名交換學生,於半年內入境26座歐洲城市、島嶼的相遇與喃喃自語。旅途中,她開始明白,無論流浪與否,自由,原來是「做著自己所喜愛的事」。   於杜羅河畔,沈浸夜幕前夕的浪漫天色;   站上米拉之家,好奇高地所打造的外星人究竟在笑什麼?   駐足哥佐島崖邊岩石,凝望悠緩流淌的海洋……赫然理解梭羅所描寫的心境────一切,彷彿完全屬於我的小世界……,而我,也完全屬於他們。   旅行,確實新奇且浪漫,然而此趟旅途,同時也如同曾於書中讀過的字句────「當我們想擷取美好之物,面對隨之而來加諸於我們的後果,我們也甘之如飴」。   入住十六人房青年旅舍,享受過午夜打呼八重奏;行走於巷陌、車站裡,

遇過扒手四伏的危機。有時無可奈何,有時驚慌失措,但為了途中的所有美好相遇,再次選擇,我仍要踏上旅途。   除此,在旅途裡見過丹麥家具店店員自信、熱情且投入地介紹家具;馬爾他漁夫拉著釣竿圍坐岸邊交談、大笑;巴賽隆納餐廳店員以似月球漫步的步伐送來餐點……,曾將自由與旅行劃上等號的我,也逐漸明白───自由,不只有「旅行」一種方式,而旅行,也不只為了自由。自由,原來是「做著自己所喜愛的事」。   作者簡介 陳亭伃 Ting Yu Chen   1995年生,對於能夠隨之遨遊的文字、音符、夜空、繁星,有著莫名的熱愛。除了家,全台灣最著迷的地方,是佈滿星群的合歡山。期許生活,總有自己所喜愛的

元素。   voyageusety95.com 前言 London, United Kingdom 倫敦,英國 起飛 / 第一個微小成就感與第一次感受陌生人的善意 / 停步的一刻,感受難以形容的「輕」…… Lille, France 里爾,法國 初到里爾 / 在里爾的相遇 Paris, France 巴黎,法國 在蒙馬特高地,尋得攝氏2°C裡的溫室 / 穿透艾菲爾鐵塔 / 感受羅丹大膽釋放的細膩情感 / 轉悠浩繁羅浮宮,遇見細微精巧至碩大絕倫的珍寶 / 走訪西堤島 / 體驗城市裡的一體兩面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阿姆斯特丹,荷蘭 徜徉運河帶,遇見內

斂、輕盈、優美......──種種可能 / 充斥笑聲的博物館廣場 / 大概......是大麻起作用了吧? Copenhagen, Denmark 哥本哈根,丹麥 自圓塔望入巷陌 / 「能夠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的藝術,才是最高級的藝術。」 / Café Norden──哥本哈根的魅力,潛藏在人與人的互動之間 / 一段河畔路途,幾回溫柔片刻 Rovaniemi, Finland 羅瓦涅米,芬蘭 劈劈啪啪——小屋隨指尖按壓的頻率,一點一點地被點亮了! / 一場風雨——是該自己面對,也面對自己了/ 童年憧憬,醞釀成了此時 / 重要的,是你決定出發,出發了,才會找到屬於你的答案 / 自66°30′N,寄

出手寫的思念 Stockholm, Sweden 斯德哥爾摩,瑞典 走進,走出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 隨興所至一回吧! / We have a dream攝影展 / 雨天裡的理想角落 Warsaw, Poland 華沙,波蘭 和藹、溫柔的華沙老城 / 「如果在街上再遇到妳,那就一定要跟我喝一杯囉!」 / 瀰漫咖啡與麵包香的To Lubię / 凝聚相似頻率的星球 Lille, France 里爾,法國 印象最深的一堂課/ 道別 / 吃在里爾 Prague, Czech Republic 布拉格,捷克共和國 關注周圍,讓自己之外的氛圍與情感進入一人行走時的寂靜 / 旅舍窗邊,一探當地人的日

常 / 攀在矮牆上一覽金色之城的魅力 / 恣意遊走恬謐小徑 / 抹上晚霞色調的查理大橋與伏爾塔瓦河 / 隨分針轉動而溫和,內斂,深邃直至黑夜的浪漫景致 Vienna, Austria 維也納,奧地利 於美泉宮,淋一場大雨 / 潛入歌劇院,感受一場奢華、頂級歌劇饗宴 / 走訪霍夫堡宮,認識奧地利帝國及奧匈帝國王后──茜茜 Budapest, Hungary布達佩斯,匈牙利 一場對話,讓自己再次意識到當下──於旅途中──的難得與幸運 / 走進紐約咖啡館,體驗彷彿置身宮殿中的金碧輝煌 / 走過鏈橋登上漁夫堡,一覽多瑙河優雅蜿蜒的曲線 / 航行藍色多瑙河,遇見曾以為是畫作裡才有的風景 Athen

s, Greece 雅典,希臘 巷道、車廂裡,感受隱約包圍雅典的凝重感 / 登上亞略巴古丘陵,一覽融合寧靜古老與現代冗雜的城市景象 / 湊合二十一世紀的聲響,遊走羅馬帝國時期與西元年前的景色 / 一次詮釋古樸、神秘、美麗三個詞彙的偉大遺跡──雅典衛城 Santorini, Greece 聖托里尼島,希臘 航行愛琴海 / 夕陽落下後,島嶼又紅又暖 / 融入藍與白之中,沈浸伊亞的悠然、愜意 / 數份感動,匯聚成無形卻巨大的暖流 / 徒步島嶼邊緣,眺望費拉海景 / 遇見同鄉人──原來,我們都是這樣籌備旅行 / 欣賞完整的日落直至天色轉藍,已成了在旅途裡的習慣 Mykonos, Greece 米克

諾斯島,希臘 混濁色調的米克諾斯島 / 此時此刻,即是意義 / 小貓們 /快、狠、準地逃跑......! / 旅舍女主人的句句提醒 / 上緊發條,在夜裡狂奔 Malta, Malta 馬爾他島,馬爾他 於地中海中自成一格,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島嶼 / 浪聲,在平和、柔和的景象裡,顯得巨大且動聽 / 不安,卻又滿載著感動 Comino, Malta戈左島,馬爾他 「這海水,清澈得像泳池一樣......」 / 散發堅韌氣質的地中海島嶼植物 / 遇見各種各樣、純淨、透澈的藍,而意識到自己相對於廣闊天地的渺小 Gozo, Malta 戈左島,馬爾他 一切隨性的屋子、搖曳微風中的旱田、帶有善意的笑容以

及羞怯小貓 / 陷入大自然所設下的謎題──愛上Maltese Everlasting / 一整路......全成了我的目的地 / 戈佐島的夜,自然、悄然且悠然 Barcelona, Spain巴塞隆納,西班牙 走訪米拉之家,遇見外星人 / 哥德區巷道裡,邂逅自中世紀留存至今的古雅、沈穩氣息 Porto, Portugal波爾圖,葡萄牙 徜徉藍、白瓷磚旁 / 瀰漫書香與古典氛圍的萊蘿書店 / 走入寧靜小徑,感受蘊藏城市深處的純樸、色彩、生命力 / 穿越路易一世大橋前往加亞新城,品一杯波特酒 / 40%的驚嚇與60%的自豪 / 眺望杜羅河兩岸 / 因肉桂捲而記憶深刻的夜晚 Berlin, G

ermany柏林,德國 走近柏林圍牆,反思、發掘早已擁有的美好 / 生活在脈動迅速的城市,柏林人自有緩和內心步調的方式 / 佇立布蘭登堡門前遙想歷史的變遷 / 走入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感受層層堆疊而上的恐懼與不安 Dresden, Germany 德勒斯登,德國 一座又一座巴洛克藝術風格建築,生動勾勒出德勒斯登古典、華美的天際線 / 循著爵士樂音符傳來的方向走去...... / 盯著明信片,向我說「amazing!」的德國阿姨 / 音符,也許是愛上了易北河與巴洛克藝術氣息,德勒斯登各處,皆是它們的身影...... Copenhagen, Denmark 哥本哈根,丹麥 航行波羅的海 /

嗯......先去再說囉!」 / 哥本哈根依然是那座以溫柔包圍人、事、物的溫暖城市 / 先了解自己,再走下一步的德國女孩 London, United Kingdom 倫敦,英國 沿泰晤士河畔走,倫敦的夜,以慵懶、微醺姿態,緩和了下來 / 被理解的無奈 Paris, France巴黎,法國 會合 / 清爽早晨,尋覓 CLAUS / 露天早餐 / 從滴水怪獸的視角眺望巴黎 / 雲彩奔放的羅浮宮 / 凱旋門驚魂夜 Provence, France 普羅旺斯,法國 南法的碧綠──碧泉村 / 南法的米黃──戈爾德 / 南法的橙、褐、赭──魯西隆 / 南法的紫,「Lavande or Lavand

in?」 / 鬆懈之後...... Rome, Italy 羅馬,義大利 & Vatican City 梵蒂岡 弗拉維王朝的建築奇蹟──羅馬競技場 / 斷壁殘垣中,領略古羅馬的恢宏 / 向晚時分,傍著松樹,聆聽富古城式浪漫的露天演奏 / 走訪古樸、莊嚴萬神殿內外,體會永恆之城以古老、雋永結合悠閒、愜意 / 自羅馬走入梵蒂岡 / 聖伯多祿廣場與聖伯多祿大殿 / 經協和大道返回羅馬境內,欣賞景物因沐浴夕陽光下而彰顯的神聖、柔和氣息 / 「等等,這好像不是我們的大門吧......?」 Venice, Italy 威尼斯,義大利 夏日正午的威尼斯,儼然三溫暖蒸氣房...... / 島嶼甦醒前 /

老媽的一句話,讓平凡夕陽成為別有意義的畫面 / 夜幕前夕,一切景物波動威尼斯盪漾水面,顯得既浪漫且不切實際...... Milan, Italy 米蘭,義大利 雨水將至的天色裡,見證米蘭的瑰麗、浪漫 / 漸藍天色下,街燈瞬間被點燃的一刻 / 旅程進入尾聲 後記   作者序   一年冬天,與家人參團旅行,在某個享用完晚餐,被遊覽車載回飯店的夜晚——「城市的夜裡,會是什麼模樣?」突然閃現腦海,於是我背起包包,獨自闖入人車雜沓、燈光閃爍的街頭。   帶著無以名之的興奮來到車站周邊的天橋,活躍的爵士音符正流轉於喧嚷街道。聆聽表演直到尾聲,我上前在樂團前方的黑色吉他袋裡放入幾枚硬幣。沒想到

團員向我道謝後,我們竟展開了對話。當時,他們驚訝地說「妳是台灣人?所以我們有台灣粉絲了!酷!」,最後還在我的日記本裡留下簽名。   就這樣,那天的我開始好奇欲前行便前行,想停留便停留,能夠隨心所欲駐足聆聽演奏、入座餐館、停留任何一處的旅行,還會有什麼樣的相遇?而「自助旅行,甚至直接到某地生活一段日子」,也因此成了心願。恰好當時,交換學生的機會就在眼前,於是申請計畫,就此展開。   為何選擇歐洲?也許是電影——《愛在日落巴黎時》、《愛的萬物論》……,也可能是書籍——《歐遊情書》、《德勒斯登》、《帶媽媽去旅行》……,由電影場景、書頁文字所激起的好奇,讓我想親眼目睹令我憧憬的景色。此外,將我推向

旅途的,還有另一個原因——畢業前,想真正去體驗曾經的我所定義的無限度自由——旅行。   疑問、好奇,釀成心願,經一年的籌備,總算完成種種申請細節。見為期半年的法國學生簽證,活生生印在護照裡的一頁,我笑了。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滿足、感激,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簽證頁上的大頭照……完全呈現無神狀態(申請簽證面試的當天早晨,搭了六點多的高鐵,從台中直奔台北)。而領取簽證,直到出發期間,在我心頭盤旋的種種疑問與感受,又是另一層考驗。那時,我經常想「我,真的可以在法國好好生存嗎?」(我不會說法文)。出發前一晚甚至想像自己說不定在曼谷轉機時就對一切投降……。   然而,於夜間時分踏上飄著細雨的倫敦,我開始

明白,解除下決心要做且不做會後悔的事所延伸出的疑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真正地跨出去面對、摸索、學習。於是,為期182天的旅程,開始了。   半年的旅行路線如何安排?以倫敦為踏上歐洲國土的第一站,我的下一站,即是在交換城市——法國里爾,展開三個多月的學生生活。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利用假日、學期中的兩週假期,分別走訪巴黎、阿姆斯特丹、北歐三國與華沙。在完成密集課程(交換學院有以一週密集課程、考試或報告,取得學分的修課方式)後,共六十四天的日子,繼續以布拉格為起點,流浪至地中海、伊比利半島......,再次入境倫敦。最後,則是被老媽領回家以前,與老媽、表姐同遊巴黎、南法及義大利。   在前幾趟旅行

經驗中認識瑞安航空(Ryanair)、Flixbus以及超實用app——GoEuro,我發現——在歐洲精打細算安排一趟旅程,沒有想像中困難。翻開地圖後,將欲前往的城市做上記號,以釐清每座城市間的距離,就可以進入各個網站(GoEuro, Ryanair, Flixbus),尋找航班與巴士了。   而就在某一次,買到10歐元(約台幣350元)即可自比利時布魯塞爾飛往波蘭華沙的機票後,我便上癮似地花了兩至三週的課餘時間,結合適合旅行之季節等元素,在網路汪洋裡撈起一班又一班廉價航空、低價巴士,搜出各地便宜、評分不算差且不需預付費用的住宿地點。甚至事先搜尋機場座椅的圖片,以確定是否適合夜宿(有時上癮的

程度,是有一根法國麵包與藍莓果醬的陪伴,就可在房裡撈行程撈一整天)。就這樣,先前在地圖裡圈起的數座城市,隨精挑細選的各趟航班、巴士路線,連成了流浪計畫。   然而,到某座歐洲城市住上一段日子、走過26座城市與島嶼,是我所想像的新奇、浪漫、自由嗎?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收穫?這些疑問,在上路以後,才漸漸有了答案。此刻,無論你也嚮往旅行、正安排你的旅行藍圖、計畫前往歐洲交換、喜愛歐洲風景亦或是純粹剛好翻開了這本書,皆請容我邀請你,一起走入為期182天的旅途。   |戈佐島,馬爾他 Gozo, Malta|由一望無際的旱田走入小徑,遇見最簡單、純粹的善意;迷航廣袤大地至懸崖邊,陷入大自然所設

下的謎題;登上教堂眺望島嶼自然、悠然且悄然的夜,感受到「大自然」的巨大;坐上小船航入洞穴,目睹神奇水色,遙想著神話情境…… 戈左島──純樸、天然、平緩,卻帶給我最難以忘懷的驚喜與感動。 *** 〈抵達〉 自科米諾島返航本島的小船一靠岸,我接著跳上另一艘航往戈佐島(Gozo)──馬爾他第二大島──的大船。經三十分鐘的航行,一上岸,我便走往超市,買了包撒有迷迭香的長條薄餅。撕開包裝,天然的迷迭香,讓我將薄餅一片接一片塞往口中。繼續跳上下一種交通工具時,已不知不覺吃掉半包。 公車駛上坡道,窗外生機勃勃、枝繁葉茂的樹木,佇立道路兩旁;半圓、平圓、橢圓拱型的建築結構,被巧妙運用於平房之中;穿搭休閒的居民

,則在樹蔭下悠閒交談。延續本島的景物──黃色調房屋、木製陽台也不時出現。駛離港口一段距離以後,接著出現眼前的,是時而荒涼,時而綠了一片的田野以及又扁又寬──茁壯生長於石塊圍籬上──的梨果仙人掌。 路經島上最熱鬧、看得見英國殖民後所留下之紅色電話亭的城鎮──維多莉亞(Victoria),再次駛入田野,終於,我完成長達一個小時的東鑽西竄,抵達靠近海角的旅舍。 下車那一刻,望向四周一望無際的大片田野,我的腦袋中,頓時塞滿了問號……。我問自己,真要在這裡過夜嗎?為什麼?要在這裡幹嘛?這根本是三個月前的自己,送給此時的自己……最神奇、奇妙的一天。 *** 〈一切隨性的屋子、搖曳微風中的旱田、帶有善意的笑

容以及羞怯小貓〉 朝著門牌號碼與地址相對應的房屋走去,「是啊,就是這……了吧?」,看著像是舊工廠鐵門的藍色大門,我一邊自語,一邊再次確認地圖位置。帶著疑惑按下門鈴,三分鐘後,門鎖終於從大門另一端被轉開,接著,一名皮膚曬成小麥色的西方女孩出現在我面前。「這裡是旅舍嗎?」我問,女孩笑著說「是的,跟我進來吧」。

爭論中的德國:如何在歧異中共存,理性明辨走向成熟民主

為了解決馬爾 他 護照 申請的問題,作者蔡慶樺 這樣論述:

真正的民主精神不在制度,而是活躍於你來我往, 與各種不同意見的人溝通,找出大家得以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   每個國家都面對一些意見分歧的問題:高教未來該何去何從、老貧人口誰照護、安樂死是否該合法化,甚至轉型正義能如何在回望痛苦中探究真相又不挑起對立?德國尤其如此。   德國,國情與歷史複雜,是個始終不和諧的社會。但即使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失敗,還是有能力在廢墟中重建國家、與東歐和解、處理納粹問題、完成統一的和平革命與許多驚人的成就,成為歐洲的心臟、世界的強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德國一直存在著「爭論文化」(Streitkultur)。   爭論文化貫穿西方歷史,影響思潮。德國更深信據理

力爭才能釐清事實,不管社會多麼激烈分裂,爭論仍是維繫成熟民主政治的必要手段,能將國家與社會帶到更好的地方。   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捧著一小塊台灣,是值得我們激烈呵護的新生民主。   勇敢使用理性,我們需要民主,但此刻民主特別需要我們。   作者蔡慶樺,兩度獲得人權新聞評論獎、並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長年派駐德國,對德國社會文化與德意志思考,有深入觀察與見解。他在本書以許多德國社會的爭議,包括國族認同、移民議題、同婚與其他同志權益等,闡明德國如何在歧異中據理力爭,不放棄尋找,得以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爭論中逐漸走向成熟。   這些問題也可以在臺灣的脈絡中見到。 希望能藉由這些高度複雜、立場鮮明的

爭論中觀察一個國家,反思台灣。我們爭執了,然後呢?摩擦如何再轉為尊敬?針鋒相對後如何團結合作?   異中求同,而不是求同一。即便在知道最後可能無法共享同一立場的情形下,仍然願意一起爭論,一起接受一個不和諧的社會,彼此共容。即使困難重重,也值得學習。 強力推薦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   駐德記者  林育立   德國文化觀察家 & 作家  神奇海獅(李博研)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廣告導演 & 作家  盧建彰   (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   慶樺是個專注認真的思考者,做為他的編輯,常有機會拿到他第一手所寫的文章,他的文字總能跳脫現下

的嘈雜音浪,但又緊貼這個時代的各種爭論,試著理性提出各種觀點,為平行的世界嫁接起可能的藤蔓,讓絕緣的生命體異中求同,即便最後不真正同意彼此,卻能理解、尊重、善待那些在我們眼裡不同的異議者。 做為一位長年的媒體工作者,近年社會普遍在嘲笑記者,但其實嘲弄的背後,也同時嘲笑台灣仍貧瘠的公共論述園地。文化的變革不只來自媒體場域,來自我們在社群上發出去的意見和推送的論點。慶樺此書不斷以康德的啟蒙哲學提醒讀者:「要有勇氣使用你的理性!」 儘管思辨和爭辯論點的開放性,可能伴隨不確定和混亂,但這是我們做為公民的責任。相信這本書可以為讀者開拓理性思辯的信心和可能。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當我們身處

在後事實、後真理的時代,如果你不想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你便有義務閱讀蔡慶樺博士的新書《爭論中的德國》,然後你才更有能力去爭論、堅持、與退讓。   作者簡介 蔡慶樺   高雄出生,苗栗、臺南長大,臺北求學,後移居臺東。在臺灣跟德國讀外交、哲學及政治。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治歐陸思想史。曾入圍2019年台灣文學金典獎、獲2018年及2019年人權新聞評論獎,並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 專文推薦1 德國文化觀察家 & 作家 神奇海獅(李博研):從爭論的國度中看我們的鄉愿 專文推薦2 廣告導演 & 作家 盧建彰:退一步爭論,創造更多理解 好平推薦1 報導者總

編輯 李雪莉 好評推薦2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前 言 爭論文化是一種必要的存在?  1.    德文、麵包店、猶太人、恐怖份子?一些關於種族主義的德國思考     2.    我們徵求勞動力,結果來的是人:談戰後西德的移工     3.    他們都曾為人所愛:《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     4.    藍光中的德國:一位女警的緊急呼叫     5.    融合、難民、移工、排外:德國歷史中的越南篇章     6.    在自己的國家成為異鄉人:談德國「憂心公民」的語言     7.    除草劑政變:德國農業部長為何一意孤行?     8.    巴拿馬文件揭露的正義問題     9

.    《女性及男性領導階層平等法》與兩性經濟平權     10.    身體是國家的?德國的器官捐贈制度改革辯論     11.    為什麼她們不願生孩子?     12.    人人都讀大學的瘋狂國度     13.    德國,職業教育之國?     14.    德國的博士頭銜狂熱     15.    媒體的平庸化     16.    二〇一七年,德國政壇最值得記下的五件事     17.    永無止盡的爭吵會把我們帶向何方?回顧二〇一八年德國大事     18.    夏天的童話:每回捧起金盃後的國族辯論     19.    我們都盡己所能地直視歷史的真相:一次改變了德國

的演講     20.    納粹政權核心的無知者?     21.    藝術自由與政治正確之間     22.    不要就是不要:德國修法強化保障身體自主權     23.    外牆之爭:當德國大學塗掉那首詩     24.    德文,男人的語言?     25.    惹惱教宗卻備受尊敬的批判者:悼德國樞機主教雷曼     26.    德國的老年浪潮來襲     27.    告別的勇氣:死亡很強大,但「愛」能夠更強大     28.    反骨神學家談安樂死:活著與死去都應有幸福的權利     出處 專文推薦 從爭論的國度中看我們的鄉愿 德國文化觀察家& 作家 神奇海獅(

李博研)   自從我留學德國之後,我注意到一個很奇妙的現象。   那就是:每當我和別人說自己在德國念書時,往往會看見對方的眼睛頓時綻放出光芒:「哇∼德國欸!好棒喔!」接著我就會聽見各種關於德國的溢美之詞。德國什麼都好,生活好、教育政策好、租房政策好、育兒補貼好,連街道都不可思議的乾淨(這絕對是誤會!)。甚至在網路上出現的一些文章,都會讓我覺得......   這跟我留學的,真的是同一個國家嗎??奇怪,我是不是在途中轉錯了班機,無意間跑到不曉得哪個奇怪地方留學了五年。而那些文章描述的那個美好國度,我則完全無緣得見。   但這不可能啊!曾經有一段期間,我嘗試在網路上闢謠:「拜託真實的德國才

沒那麼好咧!」我嘗試告訴大家:的確,它有台灣沒有的優勢,但也有台灣未曾碰觸的問題。這個國家有難民、有越來越興盛的極右勢力、而且租房政策也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美好。但是不管我怎麼寫、怎麼說,都好像只是把一顆石頭丟進深谷,連一聲回應都沒有就消失在無盡的黑暗中,所有人只是選擇性地忽略我的留言,然後繼續兀自頌揚著那遙遠的烏有鄉。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但就在過了許久之後,我才終於發現這些頌揚文章的背後,其實一直隱藏著人們一個重要的心理:某些時候,人們會相信其他的國家很美好,並不是因為有證據使他們相信;有時候這些人稱讚遠方,只是因為他們需要一個理想國來擺脫現實。   在了解這層原因之後,我就很少在網路

上寫些澄清文了。甚至在面對其他人各種華而不實的讚美時,我也只會笑笑:「對啊,那裡超棒der∼」。   但是,蔡慶樺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一條真實、但總是比較難走的路。   第一次見到他時,我就感受到他身上散發著一股「氣」。我很難形容那種氣質,但我認識幾乎每個在德國讀文科博士的人,身上都帶著那股氣:那是一種為了解答一個問題、獲得一項真理甘願蹲點十年,天天獨自一人在圖書館千錘百鍊,最後終於修成正果的一種平淡豁達。這種人不是很重視塵世間的時尚享樂,但是一談到他有興趣的議題時,眼睛就會突然綻放出光芒。而他們對社會也自有一番獨到的觀察,在結合他們所學的知識後,與他們聊天往往有種茅塞頓開之感。在驚喜之餘

也才發現自己如何愚魯,恨不得趕快衝回圖書館填補知識。   在看到這本《爭論中的德國》時,我好像又感受到當時在圖書館與這群知識份子聊天時,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整本書結合二○一○年代的諸多時事,一舉揭開德國在梅克爾時代繁榮昌盛表象下,未曾被外人注意到的諸多議題。像是數量龐大的土耳其移民、越來越興盛的反伊斯蘭教運動、對難民議題的兩難、還有兩性薪資不平等的經濟平權。蔡慶樺不只梳理了這些時事的來龍去脈,更詳細描述了德國公知對於上述議題的看法與討論,有些事件連當時人就在德國的我都未曾注意到。在看他的書時,很有在看一些深刻的德國媒體評論時的感覺。這些評論不是你去一趟德國旅遊、或是在那邊打工遊學一陣

子就能看到的,唯有當你長住在那裡、精通那門語言並且關心那裡的議題時,才有辦法看到這樣精彩的見解。   舉個例子,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德國的博士頭銜熱〉與〈媒體的平庸化〉這兩篇了。曾經我在散步的途中就看到一戶人家,門楣上就刻著「PHD 1879」,意味著這一家有人在十九世紀就拿到了博士學位。當時的我就隱隱約約發現,德國人對博士學位抱持著似乎是抱持著我們無法理解的尊崇與狂熱。後來才知道,原來這種風靡全歐的博士熱早在幾個世紀前就有跡可循,那時人們除了Mr. 這個頭銜外,還有Sr.(Sir)與Dr.(Doctor)兩種頭銜,分別代表著一武一文的非凡成就,一為英雄、一為聖賢。   一直到今

日,只要是在德國大學裡取得博士者,竟然可以在身分證、護照上更換Dr. 頭銜。然而德國社會對博士頭銜的尊崇,也引發了類似假學位之類的產業鍊出現。也因此引發德國內部對於取消Dr. 頭銜的聲浪,然而在面對傳統價值與新的利益糾葛間,德國人究竟會如何選擇?   另外,媒體的平庸化則讓我看見了我們社會的倒影。在昔日,德國媒體的素質是有目共睹的,其中文化節目又更是德國各大廣電集團的招牌,文化節目做得好不好,決定了該廣電集團在媒體行業裏的品質定位。然而隨著時間經過,像「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有點類似公視)這樣的公共媒體,卻越來越少人有興趣。因此許多公共媒體也開始追隨市場的腳步、降低

了品質。而在2005 年時,《時代週報》總編的一席話,似乎也應證了我們這個時代獲取資訊的缺乏:「這是將餵養耳朵的飼料以產業化模式製造,其實就像大量圈養豬隻的畜牧業,提供同樣的、快速飽食的飼料,被餵養者沒有太多自由,安穩的、無意外與風險地生活在豬圈中。」   這是不是,就是我們的寫照?民主自由的基石,乃自於人民可以獲得來自公正客觀媒體的全方位資訊。這種市場化、淺薄化的新聞媒體,是否也表示了我們的民主危機?   這都是德國有的困境。然而德國與我們最不同的,也許就是他們從來都不拒絕去正視、去討論存在於他們社會中的種種問題,這在我們的社會中是極為缺乏的。我們缺乏客觀討論公共事務的平台、缺乏探討問題

背後深層原因的智識與耐心、也缺乏正視問題的勇氣。以至於每當有問題發生了,我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看看美國歐洲他們是怎麼做的,接著就直接照抄對方的答案,完全忽略了歐美和我們之間的差異。甚或更糟糕的是我們乾脆假裝問題不存在,你不說、我不說,我們一起在這片歌舞昇平中萬劫不復。   這本書最珍貴的,就是讓人們理解不是照抄歐美的答案,而是學歐美怎麼解決自身的問題。期待有一天,我們可以看到一本這樣深刻探討的書,來討論我們自己。 退一步爭論,創造更多理解 廣告導演& 作家 盧建彰   停止標誌前   一次,和家人去洛杉磯的超市,買小孩喜歡的小包餅乾,讓他們挑在車上吃的小零嘴,好安撫在車上的無聊和飢餓。

那是個日本超市,裡頭賣了各色日本商品,到處不少日文字,當然還是伴著英文說明。滿滿的日文字,販售著美國當地沒有的水果,有些柑橘,我也沒看過。賣生魚片的攤架上,一個個都像在築地常看到的銷售字眼。許多可愛包裝的日本小餅乾,琳瑯滿目,不留神會以為自己在日本東京,不過,貨架間通道比較寬廣,購物推車有足夠的空間好好前進。   結帳的櫃檯,則是以淺草、新宿、池袋等東京地名命名,我感到十分有趣。   回程快到家人住的社區時,有個路口,迎面來了三部車,大家都守法地在停止標誌前停下,這是美國加州的規定,看到STOP SIGN 時,必須停下,確認狀況後再起步。如果沒有,警方是隨時會開單的。這是為了減少路口車禍,

同時也為了保護人口較密集社區的路人安全。   我們守法地停下了,後面突然響起喇叭聲,這很奇特,所以我有點驚訝。通常在美國,人們對於會有孩童老人走動的社區,更減慢速度,就算心裡再急也會願意多花點時間跟耐心。透過後照鏡,我仔細看,後方的車裡,駕駛明顯地不耐煩,高舉著手,揮動著,嘴裡念念有詞抱怨著,看起來是拉丁裔。我告訴正在駕駛的家人說,「不要理他」。   轉進社區繼續往前開,這車緊跟著我們,甚至沒有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我們又來到一個路口準備轉彎車速減緩,他又按喇叭,我整個火上來了。   我再回頭看,他又繼續揮動著雙臂,嘴巴沒有停下,大概是在罵人的樣子。我想著,再往裡開就只有居住區,沒有任何商

業區,他沒有趕著上班的可能,到底為什麼要   這麼急呢?而且,他甚至已經有些侮辱人的動作出來了。我很想跳下車去找他理論,過想到車上還有小孩,我用右手抓著自己的左手,拜託自己不要衝動。我心裡對於對方族群代表的文化,有一些預期。   多樣下的對話   美國是多移民國家,有著多元包容的開國歷史,但事實上,不同族群間仍充滿文化差異和隨之而來的摩擦。跟朋友聊起這事,她大笑,她先生幾天前才在超市和一位中國人吵架。因為結帳排隊時,對方幾乎整個貼在他身上,令人感到不舒服。他往前一,對方貼上來,他實在感到非常被冒犯,因此又往前,但對方又貼上來,衝突因此發。他質問對方,幹嘛靠那麼近,對方說我在排隊呀。  

 在中國,願意排隊的人可能會習慣緊貼著對方的後背,原因是這樣才能避免被別人插隊。而且前提是,願意排隊的他,已經覺得自己的行為十分文明了,他可能還會跟你說,許多人可是不排隊呢!   這是個有趣的觀察。在其他文化裡,每個孩子從小被教導排隊習慣,但前提是資源足夠。每個排隊的人都有個預設,就是雖然我多花點時間,但可以拿到我要的東西;而不排隊的人,可能來自於過去雖然排了隊也輪到他,但沒有東西了;再者,貼著人排隊的人,則是因為曾經被插隊過。那是他們人生經驗聚合而成的文化,但當帶著這文化到不同的國度時,這會變成文化衝擊,甚至成為自身被歧視的來源。   我想著那日本超市座落在美國洛杉磯,外觀與其他美國超市

無異,但內裡卻如同日本一般,好讓日本移民們輕鬆自在地享受。對於一個在當地成長的美國白人而言,這地方有點不一樣。每個人站立的位置不同,帶來不同的觀點,看見不同的風景。立場不一樣會帶來進步,但也必須仰賴對話,甚至,更多時候,是爭論。   各退一步 ,好好爭論   我在這個時間點讀蔡慶樺的《爭論中的德國》,真是興味盎然,因為他非常善於將不同立場講述清楚,而且是帶著客觀且溫暖的心思,不急著驟下判斷,如衝動的我。   裡頭有許多讓人泫然落淚的故事,手球隊國手的死亡、除草劑的使用期限、安樂死的道德難題、移民後代警察眼中的移民暴力,個個都讓我瞠目結舌。不曾聽聞過,也無法想像,但卻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故事,

引我思索自身的生命選擇。   我喜愛他流暢的文筆,緩緩陳述事件的背景,將不同立場的論理,娓娓道來,不輕易地給出答案,以最輕鬆的方式,讓人服用再反思。我越讀越感興味,不只對德國當代有更多理解,也對個人在這巨大的時代,仍該盡力保有思考和爭論能力充滿期待。我也想著,也許做為一個世上獨特存在的台灣人,我們都該多些思索。也許你並不認同台灣人有多獨特,但我想試著跟你爭論,有哪個國家在那麼多領域都有排名世界前幾位的紀錄,但卻又不被承認是「國家」的呢?   幸運的、不幸的,跟我一樣,成為台灣人的你,怎麼能不試著和世界爭論?光是你的存在,就是如此不一樣且奇妙的論點呀?我越讀越想,這是本好書,多希望我在學校讀

書的時候,便曾看過這書。那,會不會讓我的人生有些不同呢?   不幸的是,蔡慶樺是我的高中同學,在當學生時的我,沒有機會讀到這本好書。幸運的是,蔡慶樺是我的高中同學,早不當學生的我,早於世界讀到這本好書。   我這樣跟自己爭論著,並期待你也能享受這段有意思的旅程。 前言 爭論文化是一種必要的存在?   ▎維繫成熟民主的手段   「真理會在爭論中誕生」(Die Wahrheit wird im Streit geboren)。   爭論,是民主社會中重要的概念。德國一直存在著「爭論文化」(Streitkultur),不管社會分裂多麼激烈,爭論還是被視為維繫成熟民主政治必要的手段,學生

們在學校也會被引導對於複雜的議題搜尋資訊、做出判斷、並駁斥不同立場,因為正確地爭辯,是勇於使用理性,是今日民主文化得以保持活力的原因。   然而不可否認,爭論雖可以產生真理,但是這樣的真理時常帶著社會的分裂與仇恨作為代價。「真理製造仇恨」(Veritas odium parit),這句來自古老拉丁文的諺語告訴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並不總是那麼順遂或愉快。   德國社會是個始終不和諧的社會,這個國家始終在爭論中。即使在德國文化與政治思想中一直存在著某種對於共同體的嚮往,德國各黨的政策黨綱向來好談「社會」作為價值,但是,這個共同體從來不存在於共識中。雖然「團結」(Zusammenhalt)一直是

各黨高舉的價值,可是「鬥爭」(Kampf),也從未消失於德國的政治語彙。因為爭辯,才能釐清事實,才能將國家與社會帶到更好的地方。   這種爭論的基因,流動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在古老的哲學開端,雅典的阿果拉廣場上,好提問的蘇格拉底正是在與希臘人辯論中探問真理的人;柏拉圖寫的對話錄,既是對話,但也是各種激辯,例如《理想國》對何謂正義的辯論,穿越了西方歷史,還影響著當代的政治思潮;而西方神學傳統中,爭辯一直扮演重要的地位,例如聖經《使徒行傳》,描述耶穌的使徒們傳教的事蹟,許多片段都是在激烈的爭論中辨明信仰與真理,例如保羅與雅典人的爭論:「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於是在

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他去了哥林多:「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裡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在眾人面前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保羅進會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神國的事,勸化眾人。」   辯論,不只是針對異教徒,也可見於基督教內不同教義的爭執。被認為在精神上改變了德國人、創造出一個新的信仰國度的馬丁路德,於五百年前這麼說:「我為了我的德國人而生,也為德國人而服務(Meinen Deutschen bin ich geboren und ihnen will ich dienen)。」他服務的方式,正是以其九十五條論綱向羅馬教會提出

了挑戰─提出一場改變世界的爭論。   路德於一五一八年前往海德堡,參加在海德堡奧古斯丁修會會議上的「海德堡爭辯」(Heidelberger Disputation),他力戰天主教守舊者,辯論教義,更是開啟了之後數十年多場關於宗教改革的重要辯論。這場辯論被紀錄為拉丁文Disputatio Heidelbergae habita,disputatio 的字源是dis(分歧)與puto(辨認、思索、闡明),可以看出爭辯的意義並非一味駁斥,而是要劃出歧異,在其中獲得啟蒙。   如何爭辯(disputare),自中世紀以來便成為學習神學者必修課程,你必須設想一切可能反對你立場的論點,作詳盡的探究與比

較,闡明這些論點的不真與不合理,以捍衛自身信念的真實性,並說服他人接受。也不只是神學,這已是學術研究的必要技能,高等教育在授予博士學位時,申請學位者必須通過論文答辯,因為,只有懂得爭辯者,才能證明自己擁有學術能力。   ▎據理力爭是有勇氣使用理性   「雖然朋友與真理對我們來說都是可愛的事物,然而給予真理更高的地位,是神聖的義務。」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1096a   到了啟蒙運動時期,能夠據理力爭,不只是學術能力,甚至促成了市民社會的公共性。如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已成經典的教授資格論文《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便描述,在英國咖啡館及法國的沙龍中一場又一場的辯論

與交流,催生了近代歐洲公共領域。除了面對面的辯論,透過文字以及著作的意見往來,也使得啟蒙思想更成熟,例如康德關於啟蒙運動的名文,便是一篇投入爭論之作。一七八三年,牧師策爾納(Johann Friedrich Zöllner)在柏林月刊上質疑,雖然「啟蒙」已成一個流行詞彙,但是內容到底是什麼,沒人說的清楚;這個質疑即引發思想界的回應,例如隔年哲學家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發表〈關於這個問題:何謂啟蒙?〉(Ueber die Frage: Was heißt aufklären?),對於德國民族的文化及教養充滿信心;而康德接著發表〈回答這個問題:何謂啟蒙?〉(Beantwor

tung der Frage: Was ist Aufklärung?),以拉丁語諺語「勇於使用你自身的理性!」(Sapere aude!)為啟蒙做了清楚定義,要求人類走出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狀態。這篇文章,使人類精神告別了中世紀,帶領他的當代人走入理性的時代。   這一次爭論,其實也是對於「為什麼我們要爭論?」這問題的答案。爭論,不是為了吵架,而是勇於使用理性,是走出不成熟狀態的嘗試,是為了被啟蒙(aufgeklärt),為了被闡明(geklärt)。   德國自一九七○年以來建立了一個重要政治傳統,由總統在耶誕節前夕透過電視向全國人民講話,以在這個重要節日建立國家未來正確的方向,並給予人民

自豪與信心。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德國總統史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循例發表耶誕談話,他呼籲,德國的公民們應該展現支持民主的公民勇氣、共同體認同、以及爭論文化。民主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民主負有責任,每個人都在其手中握有一小塊德國,「我們需要民主,可是我也相信,此時此刻民主特別需要我們。」他認為爭論的文化是德國社會的珍貴資產,也樂見各種立場間激烈的爭執。他指出,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爭執了,然後呢?摩擦如何再轉為尊敬?不休的憤怒如何轉為合宜的爭論文化?針鋒相對如何產生團結合作?」   這些問題當然是困難重重的,但是,為了捍衛民主,依然必須不懈

地尋求答案。真正的民主精神不是在制度裡面尋找的,而是在活躍的民主公民之彼此往來間被實踐以及存續,是與各種不同意見的他人溝通,尋找出讓大家都得以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這條道路並不平坦,但再怎麼跌跌撞撞,我們都還是得走,因為民主生活已經是所有生活形式中我們唯一可以接受的。史泰邁爾在演講裡,有這樣一句話:「你們不要害怕!」(Fürchtet Euch nicht!)引述德國人熟悉的聖經話語,但也是重現了康德在建立歐洲啟蒙精神的關鍵時刻所發出的呼喊:「要有勇氣使用你的理性!」   ▎在爭論中更靠近真理的國度   「而普羅塔哥拉斯與蘇格拉底啊,我請求你們兩位,各自退讓,開始為你們自己的立場而爭論吧,但

請不要吵架,因為朋友與朋友之間,也可以充滿善意地爭論。」柏拉圖,《普羅塔哥拉斯》對話錄,337b   本書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紛擾不安的國度,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爭論中逐漸走向成熟;如何在歧異中試圖闡明。這個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卻又站了起來,逐漸成為強大的國家。可是這樣的強大,卻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問題,德國一直無法找到答案,但是一直沒有放棄尋找答案,這個國家也就在這些跌跌撞撞的摸索中,完成許多驚人的成就,例如在廢墟中重建、完成經濟奇蹟、與東歐和解、處理納粹問題、完成統一的和平革命、推動能源轉型等。但是,當然也有許多挑戰依然棘手,例如始終進行中的轉型正義、難有社會共識的難民問題、移民融合

、性別平等、老年貧窮、種族主義、反猶主義……。     這是個複雜的國家,有複雜的歷史與國情,甚至,德國人自身就很複雜,不容易理解。究竟如何幫德國定位?這些年來,臺灣對德國很感興趣,在許多議題上希望瞭解甚至借鏡德國經驗,學習德語的人也愈來愈多。也因此,過去幾年我試著切入德國社會核心、深入分析德國的專欄文章,也獲得甚多迴響。這本書,便是選錄、改寫一些我在各媒體上的評論文章,以及演講之內容,並藉整理成書之際,另加上一些我早就想談卻一直沒靜下心來好好處理的議題,希望能全面深入地呈現近年來德國社會中的重要論辯。   書中整理、探索、分析了許多分裂德國社會的議題,例如移民、難民、種族主義、愛國主義、宗

教、環保政策、階級差異、同志與性別平權、高學歷情結、少子化問題、職業教育之未來、轉型正義、媒體生態、老年化、藝術創作與言論自由、安樂死等。這些議題,均無一個簡單立場或標準答案,但是都呈現出一個處於爭辯中的社會。也因此,本書之書名訂為《爭論中的德國》(Deutschland streitet),希望能從這些高度複雜、立場鮮明的爭論中觀察一個國家。   史泰因邁爾說每一個參與爭論的德國公民「都在手中握著一小塊德國」。閱讀這本書的台灣讀者們,手中其實也都捧著一小塊台灣,一小塊脆弱的、值得我們激烈地為之辯護的新生民主。本書所觸及的很多爭論,也可以在臺灣的脈絡中見到,例如國族認同、移民議題、同婚與其他

同志權益、安樂死等。也不只我們,其實世界各國或多或少都會面對這些議題,也都在找尋答案。有些議題,人們找到了暫時的共識,讓這個社會繼續往下走;有些議題始終是爭議,各種立場的人無法找到共同的立足點對話。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接受一個不和諧的社會,並且,在知道最後可能無法共享同一立場的情形下, 仍然願意一起爭論。共同體(Gemeinschaft), 是在差異中尋求共同(gemeinsam),而不是追求同一;我與你爭論,是因為我視你為與我一樣的理性存在__者,你能使用與我一樣的語言,我們交換意見的不同,試著釐清概念上的誤解,即使最後我們仍將彼此憎恨,因為無法說服彼此,但是至少我們都更貼近真理一步,也使我們

生存其中的民主更有生命力。     也因此,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柏拉圖《普羅塔哥拉斯》對話錄中會有這麼一句:「而普羅塔哥拉斯與蘇格拉底啊,我請求你們兩位,各自退讓,開始為你們自己的立場而爭論吧,但請不要吵架,因為朋友與朋友之間,也可以充滿善意地爭論。」各自退讓,才能有真正的爭論,而不淪為吵架。爭論再怎麼激烈,都應該是針對事理,而吵架,卻常是針對個人。後者會是惡意的,而前者,卻可以是善意的,可以發生在朋友之間,又不損友情的。     當然,這樣的理性的爭論在今日看來似乎陳義過高,我們多數時候在臺灣看到的,還是吵架。但是正因為我們身處在後事實、後真理的時代,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格外重要,

尤其在臺灣,這個被外國學者認為是受假訊息攻擊程度全球最嚴重的地方,我們更有義務,必須要辨認事實與虛假,必須爭論,必須堅持真理。「雖然朋友與真理對我們來說都是可愛的事物,然而給予真理更高的地位,是神聖的義務。」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寫下的這句話,不也提醒當代懷疑真理是否仍存在的人們,在探求真理的路上,不要怕爭論?   讓我們各自退讓,開始為自己的立場而爭論吧。 當一位手球國手及藥師被殺害 再說說一個悲劇,談德國的種族主義及排外。 馬爾娃・埃爾─雪碧妮(Marwa El-Sherbini),出生於一九七七年的埃及,是埃及國家手球隊的成員。但她除了是頂尖運動員外,還讀了藥學系,是一位專業

藥師,就讀大學期間,並且是學生會發言人。這樣一位能文能武的學生,可說是一流的菁英。 她的先生歐卡茲(Elwy Ali Okaz),是一位研究基因的科學家。二〇〇五年,這對夫婦移民德國,因為先生在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找到一份研究工作,兩人並於隔年德國生下小孩。這是一個完美的移民典範:都是高教育程度的專業人士,成功融入德國社會。 二〇〇八年八月,埃爾─雪碧妮帶著她的小孩,在德勒斯登一個公園的兒童遊戲區,一個俄羅斯裔的德國人維恩斯(Alex Wiens)朝著她挑釁,罵她「伊斯蘭份子」、「恐怖份子」、「賤貨」。路人見到這個衝突報警,警方來到現場立案調查。 二〇〇九年七月一日,已經懷孕三個月的埃爾─雪碧妮

出庭作證,在離開法庭時,維恩斯衝向了埃爾─雪碧妮,抽出預先藏好的刀,刺殺她十八刀,她三歲的兒子就在現場看著母親當場身亡。她的先生歐卡茲在旁試圖制服兇手,也被刺三刀,重傷。一位法警趕來支援,拔出槍,卻對準了歐卡茲開槍,因為他以為這個埃及人才是攻擊者。最後幸好歐卡茲存活了下來。 幾天後,在柏林及德勒斯登,舉行了盛大的哀悼儀式。七月五日,埃爾─雪碧妮的遺體被送回埃及,她終於回到家鄉。這一家人原來計劃於二〇〇九年年底回到埃及,因為歐卡茲已在大學找到教職。可是,種族主義毀了這個原本可以美滿的故事。 這起事件駭人聽聞,引起國內外喧然大波,不只因為受害者曾經是埃及手球隊國手,不只因為她因為外國人及穆斯林身份

被歧視、攻擊、殺害,還因為她是在德國法院內被殺害的。她的悲劇顯示了,一個模範的移民家庭如何仍然必須面對難以避免的種族主義。最後這起悲劇甚至成為伊斯蘭世界與德國關係惡化的導火線,埃爾─雪碧妮以殉道者身份在埃及被下葬,中東世界四處都有群眾上街哀悼並抗議德國的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