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國慶煙火施放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高雄國慶煙火施放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駁二營運中心寫的 駁二藝術特區:關於那些年的那些事﹝精裝﹞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台灣首府大學 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 鄭士仁所指導 馮曉珍的 銀髮族與不同年齡層攝影愛好者之深度休閒、心流體驗 與生活滿意度之差異 (2020),提出高雄國慶煙火施放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銀髮族、深 度休閒、心流體驗、生活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佘健源所指導 余幸茱的 煙火活動是否真能帶來觀光人潮? (2016),提出因為有 節慶活動、固定效果模型、隨機效果模型、追蹤資料、煙火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國慶煙火施放時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國慶煙火施放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駁二藝術特區:關於那些年的那些事﹝精裝﹞

為了解決高雄國慶煙火施放時間的問題,作者駁二營運中心 這樣論述:

  「駁二藝術特區  關於那些年的那些事」,藉由這本書,講述駁二藝術特區十多年發展的故事歷程。     港區的倉庫群,與城市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百年前高雄的鐵道、港口,都是駁二倉庫特有的身世背景。因為貨櫃運輸的興起,讓提供小船停泊的第三船渠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直到2000年為了施放國慶煙火,這處幾乎被遺忘的倉庫群,重新被發現與定義,賦予藝文發展的使命。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年接手營運時,從兩棟半倉庫起家,多半時間無人聞問,遊客不多,沒甚麼人知道這個地方。2008年起,版圖開始擴張,同時也積極展開的不同面向的展覽、活動、音樂、環境藝術,至今擴展到三區共25棟倉庫18公頃,成為高雄最引

以為傲的藝文觀光景點。     從寂寥粗獷的倉庫,到大人小孩都愛的藝文特區,駁二的轉變是甚麼?又為什麼?透過這本書籍,從工作人員的角度切入看駁二,或許你會發現,原來駁二成長的背後,帶有這麼多的用心與努力。

銀髮族與不同年齡層攝影愛好者之深度休閒、心流體驗 與生活滿意度之差異

為了解決高雄國慶煙火施放時間的問題,作者馮曉珍 這樣論述:

近年來,台灣社會大眾視攝影為一項廣受喜愛的休閒活動尤其是銀髮族。本研究旨在探討銀髮族與不同年齡層在攝影行為、深度休閒、心流體驗及生活滿意度是否有差異。首先,本研究應用深度休閒、心流體驗與生活滿意度等理論設計問卷。接著,在1.2020年國慶煙火施放地點安平林默娘公園、漁人碼頭與戀愛廣場、2.隙頂二延平步道第二觀景台雲海季、3.福壽山農場楓葉季等地區針對攝影愛好者進行問卷調查,採便利抽樣方式共發出350份,獲得有效問卷308份並分類為三個群組,其中青少年群組(29歲以下)48位、中壯年群組(30-49歲) 145位及銀髮族群組(50歲以上)115位。本研究利用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及卡方檢定等統

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年齡層愈大其接觸攝影的時間、頻率都高於其他年齡層。器材使用方面,銀髮族使用單眼相機的人數也多於青少年及中壯年。人際互動方面,銀髮族也較會與攝影社群內的團員互動。此外,銀髮族在深度休閒、心流體驗及生活滿意度的反應都明顯優於青少年及中壯年,例如銀髮族對攝影活動更能堅持及努力、願意克服挑戰、從攝影成果得到更愉快的心情及較高的生活滿意度。最後,本研究結果證實攝影活動確實有助於銀髮族的身心健康,建議相關單位可以針對社區辦理攝影活動,俾利提升我國銀髮族之生活品質進而適應老年生活。

煙火活動是否真能帶來觀光人潮?

為了解決高雄國慶煙火施放時間的問題,作者余幸茱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國內各地方政府紛紛舉辦大型煙火活動來促進觀光產業,企圖透過活動帶入人潮,並進而推動地方之經濟發展;然而,同時亦有反對意見認為,民眾的休閒娛樂和過去相比已有更多的選擇,且目前國內各地在不同時點皆有類似之煙火活動,此已演變成一種常態性之事件,故無法真正帶來人潮。本研究將以實證資料來探討,究竟哪種看法較接近事實。筆者收集近年來國內各地舉辦之所有大型煙火活動資料 (包括日期、地點、煙火次數),與觀光局所公布之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統計 (共338個遊憩據點),資料時間為2009年1 月至2014年12月,並以追蹤資料隨機效果模型與固定效果模型進行分析,討論煙火慶典活動平均而言是否真能帶來

遊客人數的成長。有無舉辦煙火活動對遊客人數的成長是有顯著的關連,而在控制季節因素、連續假日、景氣、氣候等因素後發現,舉辦煙火活動的天數對遊客人數的成長在統計上仍然有顯著地正面關聯;易言之,各地舉辦煙火活動確實能帶來觀光人潮的,而施放較多天數之煙火,是會帶來更多的觀光人潮的,而此並非來自於其他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