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公髻山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林修澈所指導 廖志軒的 竹塹社的研究 (2018),提出鵝公髻山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竹塹社、采田福地、民族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鵝公髻山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竹塹社的研究

為了解決鵝公髻山申請的問題,作者廖志軒 這樣論述:

竹塹社是新竹的平埔族,乾隆年間朝廷賜與漢姓(錢、衛、廖、三、潘、金、黎),金、黎兩姓於同治年間絕嗣。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會在竹北新社的「采田福地」(建於乾隆年間,限定古蹟)舉行祭祖暨派下員大會。目前(2018)竹塹社人有512名派下員,分散在全臺各地;絕大部分仍居住在新竹縣(200名)。1980年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工作室的張炎憲、王世慶與李季樺,以及施添福等人共同在新竹地區從事研究與調查,開啟了竹塹社研究。之後,有許多學者在這幾位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從事竹塹社的研究。本論文主要在新竹地區有豐富史料(如:契約文書、淡新檔案、土地申告書、方志、熱蘭遮城日誌、族譜…等),以及張炎憲等人研究的

基礎上,論述竹塹社從史前至當代的發展過程,書寫一本竹塹社的民族史。本論文的研究成果為:1.論述清代竹塹社的土地發展過程。2.指出歷任通事、土目、頭目的背景及其事蹟。3.說明清代內部派系鬥爭對於竹塹社歷史發展的影響。4.釐清當代竹塹社人的組成(24個家族、512名派下員)。5.分析祭祀公業竹塹社成立至今的發展情況(0.8甲的公有社地、祭典的客家化、要求民族身分、文化復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