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公髻山路線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新竹五指山風景區路線圖不只司馬庫斯!精選新竹8條登山步道也說明:鵝公髻山. 位於新竹五峰鄉與苗栗南莊鄉的交界,梨山,高不同海拔的觀光風采,還有許多值得大家探訪的森林登山步道,探索罕為人知的古道秘境五指山登山步道新竹的 ...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許雪姬所指導 鄭安睎的 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 (2010),提出鵝公髻山路線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理蕃、蕃界、探險、地圖測繪、隘勇、隘勇線、隘勇線推進、原住民傳統領域。

最後網站全台「小百岳」|新竹特輯:5座特色郊山推薦 ... - 奧丁丁客棧則補充:步行時間、難度、路線規劃等僅供參考,實際請依個人體能狀況做調整 ... 鵝公髻山位於新竹和苗栗的交界處,隸屬於知名的加里山山脈。鵝公髻山一路蜿蜒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鵝公髻山路線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

為了解決鵝公髻山路線圖的問題,作者鄭安睎 這樣論述:

清代臺灣「隘制」的研究成果頗豐,不過多數研究時期集中在光緒朝以前。1895年以後,由於山區勇營撤防,許多番界外已開墾的土地又被原住民搶奪回去,當時稱為「生蕃奪卻地」,一直到明治35年(1902),日本官方才藉由隘勇線的推進,重新形成清末的番界。 日治來臨以後,初期官方分別透過「撫墾署」來認識與綏撫原住民,接著也透過許多探險隊伍進入山區,掌握與認識生蕃地的情勢,大概從1920年代以後,探勘次數明顯變少,代表日本官方已逐漸掌控原住民。隨著「隘勇線推進」推進政策施行,「蕃地測量」也配合著隘勇線推進與探險隊進行,因此留下《臺灣蕃地地形圖》(1907〜1916)圖集,除了少部分沒有完成測繪外,範

圍幾乎涵蓋所有蕃地,是日治山區理蕃重要成果之一。 日治初期,各地的隘防除位置退卻外,也並未連成一線包圍原住民,直到「南庄事件」(1902)後,日本官方才將隘勇納入警察本署管理,並漸次透過隘勇線推進方式,包圍蕃地,迫使原住民歸順。當時針對「北蕃」的蕃情,隘勇線等級分為三級,藉由警備單位的數量多寡與人員配置來決定等級,也同時反映蕃情。文獻顯示官方規定的隘勇線線幅約有18公尺寬,不過視地形而有所增減;另隘線上有隘路用以巡邏,隘路路幅約90〜120公分寬;警備單位規模由小到大可分為隘寮、隘勇分遣所與隘勇監督所;警備人員則有警部、警部補、巡查、巡查補、隘勇(警手)。另設置通電鐵絲網(鐵絲網)、地雷

、木柵等防禦工程,用以包圍與禁止原住民越過隘勇線。本文透過大量的田野調查與縝密的史學研究,整理出日治時期的隘勇線推近次數,並利用GIS系統繪製出隘勇線位置。若以推進次數來看:臺北地區有9次、桃園地區有11次、新竹地區有29次、苗栗地區有8次、臺中地區有8次、南投地區有8次、宜蘭地區有16次、花蓮地區有9次、臺東地區有3次。依照隘勇線所在位置、隘勇線工事、隘勇線位置與原住民傳統領域之關係、官方理蕃政策的多重影響下。隘勇線的推進可分為六期:一、官、民隘並存與隘勇線退縮時期(1895〜1901),二、小規模整理、恢復清末隘線與納入警察管理時期(1902〜1903),三、大規模隘勇線推進與包圍原住民聚

落時期(1904〜1909),可為「大規模隘勇線推進」(1904〜1906)與為「大規模包圍原住民聚落」(1907〜1909)兩階段,四、軍警聯合討伐與隘勇線深入蕃界時期(1910〜1914),五、後隘勇線推進時期(1915〜1917),六、理蕃道路取代隘勇線時期(1918〜1926),進入第六期後,隘勇線也逐漸被理蕃道路所取代,消失在蕃界之中。而當時隘勇線所包圍的土地,倘若要從蕃地變成普通行政區,則需有下列四種過程:一、地圖測繪,二、登錄地籍。三、開墾(開發)與移民,四、編入戶口與納稅,不過還得看區域間差異性,順序稍有不同。隨著北邊推進「隘勇線」,南邊設置「蕃務官吏駐在所」,也逐漸把蕃地納入

國家行政治理,大概有三種類型:一、生蕃地→隘勇線包圍→蕃地行政區化→蕃地(國家所控制)→蕃地行政區。二、生蕃地→隘勇線包圍→蕃地行政區化→蕃地(國家所控制)→普通行政區化→普通行政區。三、生蕃地→設立蕃務官吏駐在所→蕃地行政區化→蕃地(國家所控制)。 日治時期「推進隘勇線」被型塑成「可移動式的蕃界」,從早期緩慢、漸進式的變化,演變成「推進隘勇線」來包圍蕃地。山區的蕃界區隔了「民」與「蕃」、「安全」與「不安全」、「普通行政區」與「生蕃地」、甚至是「蕃地行政區」與「生蕃地」,也作為不同人群與異文化的區隔,而後期隘勇線如同利刃般,直接入侵原住民的傳統領域,進而控制原住民。雖然1920年代以後,

更多的蕃地納編成為普通行政區,隘勇線也逐漸被理蕃道路所取代,但仍然有許多隘勇線轉變成原住民鄉鎮與平地鄉鎮界線,亦或是原住民鄉鎮內之各村界線,這些虛擬的界線,替代實質的隘勇線,繼續存在臺灣的歷史與地理空間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