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寶塔金龍寶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麒麟寶塔金龍寶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淑芬李岡榮寫的 常備160種青草藥寶典:善用到位不求人 和王其鈞的 中國建築圖解詞典(白金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双美生活文創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劉惠萍所指導 李慶國的 方相氏形象及其相關文化研究 (2017),提出麒麟寶塔金龍寶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方相氏、方相、儺、逐疫、鎮墓、漢畫像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曾肅良、曾永寬所指導 陳怡安的 北朝鎮墓獸研究 (AD386~AD581) (2010),提出因為有 鎮墓獸、北朝、墓葬、陶俑的重點而找出了 麒麟寶塔金龍寶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麒麟寶塔金龍寶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常備160種青草藥寶典:善用到位不求人

為了解決麒麟寶塔金龍寶塔的問題,作者吳淑芬李岡榮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 圖文精緻、居家必備的實用青草藥圖鑑, 詳述青草藥基本認識, 藥理對照病症、正確運用青草藥配方, 讓您善用草藥不生病,識藥、用藥不求人。   「青草藥」這個名詞對於許多人而言,也許是陌生的。但是,青草藥在民間已流傳多年。一般而言,「青草藥」是指中藥典籍所列的中藥材以外,在民間所流傳的青草藥,也可說是地區性的民間用藥和偏方,而且大部分為鮮品,或洗淨、切片、晒乾備用,而未進一步泡製處理的藥材。   臺灣因位處亞熱帶以及熱帶地區之間,所以植物資源種類多樣且豐富,再加上南北縱貫的中央山脈,因此具備了寒帶、溫帶、熱帶等各類型的氣候,以及低、中、高不同海拔的地形環境,根據目前統計已確定植物學名

的高等種子植物將近六千種,這其中的43%即是臺灣的固有種,且達一千餘種的藥草已供坊間民眾使用。   本書收錄了158種常見草藥植物,並附彩色圖片提供讀者辨別草藥的外型特徵,另外內容說明詳盡且淺顯易懂,一般讀者一讀便懂。本書不僅對每種青草藥的科別、中名、拉丁學名、英名、別名、原產地、分布、形態特徵、藥用部分、採收期、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成分、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等做了詳細介紹,更提供了1600多個常見病症應用植物組成配方,幫助讀者在遵照醫囑下合理且安全地利用青草藥來強健身體和防疾治病。   由於草藥種類繁多,外形抑或相似難以辨認,在此為避免讀者誤認而隨意採摘食用,本書在「形態特徵」的部分

,除了詳加介紹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實等不同的性狀說明外,另外也附上草藥因為四季更迭所產生的不同形態圖片。書中呈現的精緻彩色圖片和詳細的資料內容,除了增加讀者的辨識關鍵外,更增添了本書內容的說明性和豐富性。   書中所提供的「應用植物組成」或配方用量並非固定量,讀者在家自行煎煮時,須以個人體質的差異來調整用法與用量,並參考書中對於該草藥所提出的服用禁忌和注意事項,或在食用前先請教專業的中醫藥師,避免誤食或濫用,造成病情延誤。 ◎本書特色   ★158種最常見的青草藥+470餘幅精緻彩圖   ★1,600多個經典傳世應用植物組成配方   ★正確善用草藥不生病,識藥、用藥不求人   一、

認識生活中常見青草藥,人生健康又亮麗:   158種常見青草藥,依每種青草藥的科別、中名、拉丁學名、英名、別名、原產地、分布、形態特徵、藥用部分、採收期、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成分、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等做了詳細介紹,讓讀者對青草藥有一整體的了解。   二、470多幅精緻彩色照片,提供辨識依據,避免誤用:   由於植物會隨著四季更迭呈現不同的面貌,本書特聘請植物專家鄭元春老師實地拍攝,上山下海,足跡遍及全臺和各離島,收錄了470餘張精緻且豐富的圖片,一一為讀者做詳盡的呈現,除了方便讀者辨識外,更增添了本書的說明性和豐富性。   三、1,600多個經典傳世常見病症應用植物組成配方,有助

辨證施治,提高臨床療效:   本書提供了植物應用組成,讀者可參考其組成、用法與配方,以應用到至相關症狀,煎煮時應要少量、多次斟酌用量以及個人體質的虛、實、寒、熱的適應性。   四、圖文並茂、易讀易懂的青草藥圖鑑:   簡單易懂的文字,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草藥術語,可讀性高,搭配說明性強的精緻圖片,讓讀者不須具備專業背景,即可輕鬆認識、採集並應用。   五、選題最經典、最具珍藏價值:   教你讀懂並掌握青草藥應用,快速學會對症下藥,每次翻閱,必有所獲。   六、兼具科學性、實用性,教你要「補」,不要「毒」:   詳細描述青草藥的植物生態特徵,讓讀者在閱讀之後能認、能採、能用,以科學、

合理地利用青草藥來強健身體、防疾治病。青草藥藥性溫和,但並非沒有副作用,為求謹慎,特別在「注意事項」和「禁忌」中,對部分青草藥的副作用或毒性做詳細記載,提醒讀者注意。   七、居家養生,老少咸宜,適合全家一起閱讀的書:   「百花爭鳴、綠意盎然」不再只是怡情養性,還能「固本養氣、延年益壽」,研讀本書,讓您一眼認出路邊的靈芝草藥。   ◎注意事項:若染有不明疾病或急性病症的患者,切勿濫用中、青草藥,應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延誤病情耽誤就醫,本書僅供參考,使用前仍須請教專業中醫人員,避免不明藥理破壞自身健康。   ●如何使用本書   本書收錄了最常用的158青草藥,不僅對每種青草藥的科別

、中名、拉丁學名、英名、別名、原產地、分布、形態特徵、藥用部分、採收期、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成分、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等做了詳細介紹,更提供了1600多個常見病症應用植物組成配方,幫助讀者在遵照醫囑下合理且安全地利用青草藥來強健身體和防疾治病。   ●小小身分證   我們提供了該植物詳盡的科別、中名、拉丁學名、英名、別名、原產地與分布。方便讀者對照病證查詢,既快速又方便。   ●形態特徵   由於植物的種類繁多,如何辨識清楚,真的相當不容易,為了避免讀者誤認,甚至誤用,本書在「形態特徵」部分,特別針對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孢子等性狀多加以描述定義,並加上花期、果期,以作為讀者

辨識植物、採收植物的依據。   ●功效與應用   該藥草在藥理方面的應用,除了針對各種病症的應用外,還包括藥用部分、採收期、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病症、成分以及用量、用法等,都有詳細的介紹,方便讀者對該種青草藥的認識與查詢。   ●完整的呈現   精緻的圖片,從植株、葉片、花朵到結成果實的各種形態完整的呈現,辨識度清晰明瞭。   ●應用植物組成   本書提供了1600多個常見病症應用植物組成配方,幫助讀者在遵照醫囑下合理且安全地利用青草藥來強健身體和防疾治病。   ●注意事項   為求謹慎,另有服用禁忌和注意事項,詳加說明該藥草不可食用的特性。   ●藥用部分   提醒讀者該

草藥的藥用部分。 一年蓬/人心果/九重葛/輪傘草/十字葉蒲瓜樹/三葉五加/三葉崖爬藤/三角葉西番蓮/大花細辛/水芙蓉/山蘇花/山茶花/山馬茶/臺灣肉桂/山麻/苦苣菜/乞食碗/槭葉牽牛花(五爪金龍)/五指茄/六角英/元寶草/天文草/文殊蘭/毛西番蓮/化石樹/火焰木/火龍果/加拿大蓬/白茅/白甘薯/白尾蜈蚣/白肉榕(島榕)/石蠶蘭/石斑木/地錦/地耳草/朱槿/向天黃/灰藜(紅心藜)/印度人莧/伏石蕨/守宮木/血桐/光果翼核木冷清草/夾竹桃/走馬胎/串鼻龍/芒萁/芒果/芸香/玉山紫金牛/金線蓮/金毛狗脊/金露花/虎婆刺/長炳菊/長春花/長穗木/咖啡樹/波羅蜜/柿子/香蕉/香林投/

珍珠蓮/野木藍(染布青)/重瓣朱槿/春不老/昭和草/紅豆/紫背鴨跖草/長穗鐵莧/紅楠/苦藍盤/茉莉花/草胡椒/草海桐/草莓/荖藤/倒地鈴/唐棉/馬利筋/胭脂樹/野茼蒿/野薑花/通泉草/香附子(莎草)/腎蕨/細葉十大功勞/接骨丹/側柏/扁蒲(瓠瓜)/綠莧草(腎菜)/喜樹/紫花酢漿草/紫薇/紫花曼陀羅/紫錦木/紫蘭/抱樹石葦/黑板樹/掌葉蘋婆/筆筒樹/番龍眼/黃蝴蝶/甘藷/光風輪(塔花)/猩猩草/鈕仔茄/黃水茄/黃麻/黃野百合/黃藤/黃槐/葛藤/菸草/過山香/雷公藤/楓香/楊桃/酪梨/萬壽菊/臺東漆/臺灣欒樹/臺灣楤木/綠珊瑚/福祿桐/颱風草/蔦蘿/蔓芒萁/蓮霧/賜米草/鴨腳木/樹薯/橄欖/錫蘭橄

欖/貓鬚草/諾麗果/蕎麥/過溝菜蕨(蕨菜)/蕹菜/薜荔/苦麻賽葵/螫蟹花/蟲屎/雙花蟛蜞菊/鵝掌藤/麒麟花/藿香薊/蘇木/蘭嶼肉豆蔻/雞血藤/雞矢藤/克蘭樹/蘿芙木/烏面馬/薄葉牛皮消(飛來鶴)/神祕果 序   實用青草藥,善用到位不生病,識藥、用藥不求人。           「青草藥」這個名詞對於許多人而言,也許是陌生的。但是,青草藥在民間已流傳多年。一般而言,「青草藥」是指中藥典籍所列的中藥材以外,在民間所流傳的青草藥,也可說是地區性的民間用藥和偏方,而且大部分為鮮品,或洗淨、切片、晒乾備用,而未進一步泡製處理的藥材。           臺灣因位處亞熱帶以及熱帶地區之間,所以植物

資源種類多樣且豐富,再加上南北縱貫的中央山脈,因此具備了寒帶、溫帶、熱帶等各類型的氣候,以及低、中、高不同海拔的地形環境,根據目前統計已確定植物學名的高等種子植物將近六千種,這其中的43%即是臺灣的固有種,且達一千餘種的藥草已供坊間民眾食用。      本書收錄了158種常見藥草植物,並附彩色圖片提供讀者辨別草藥的外型特徵,另外內容說明詳盡且淺顯易懂,一般讀者一讀便懂。本書不僅對每種青草藥的科別、中名、拉丁學名、英名、別名、原產地、分布、形態特徵、藥用部分、採收期、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成分、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等做了詳細介紹,更提供了1600多個常見病症應用植物組成配方,幫助讀者在遵照醫囑

下合理且安全地利用青草藥來強健身體和防疾治病。           由於藥草種類繁多,外形亦或相似難以辨認,在此為避免讀者誤認而隨意採摘食用,本書在「形態特徵」的部分,除了詳加介紹植物根、莖、葉、花和果實等不同的性狀說明外,另外也附上藥草因為四季更迭所產生的不同形態圖片。書中呈現的精緻彩色圖片和詳細的資料內容,除了增加讀者的辨識關鍵外,更增添了本書內容的說明性和豐富性。           書中所提供的「應用植物組成」或配方用量並非固定量,讀者在家自行煎煮時,須以個人體質的差異來調整用法與用量,並參考書中對於該藥草所提出的服用禁忌和注意事項,或在食用前先請教專業的中醫藥師,避免誤食或濫用,造成

病情延誤。   本書所編撰內容,雖參考植物學、中藥大辭典、中藥誌、簡明藥材學,藥用植物等文獻,其中資料遺漏或說明謬誤之處無可避免,尚祈諸先進和讀者同好者予以指教。

麒麟寶塔金龍寶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方相氏形象及其相關文化研究

為了解決麒麟寶塔金龍寶塔的問題,作者李慶國 這樣論述:

方相氏一名在文獻中最早大約見於《周禮》,乃是一負責驅儺逐疫毆方良的職官。然而歷史發展中,方相氏逐漸衍生出儺神、道鬼等形像,道教亦賦予其開路神、顯道神的神位,在小說《封神演義》中也佔有一席之位,可謂形像多元。由於學界關於其形象考源具有相當爭議,學者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因此本文擬藉由梳理傳世文獻,並結合出土文物、圖像及民俗信仰等層面的資料,用以探究方相氏的多元形像,及其在歷史演變中所形成的獨特文化意涵。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範圍、前賢研究、與材料和方法,提供進行本論文研究的基礎。第二至第四章分別由形像考源、民俗變化及漢畫像等三個面向進行探索。第二章以方相氏形象與職掌

考源為研究重點,分別透過外在形象與內在核心研究,提出建構方相氏之本質元素與其驅儺逐疫目的之間的密切關係。第三章以方相氏與時儺的關係進行衍生性探討,透過觀察歷史上冬季逐疫相關的民俗與信仰,可以發現到其變化對方相氏在人類心目中地位所造成的影響。第四章選擇以方相氏最為盛行的漢代所流傳下的漢畫像為研究材料,整理出諸多疑似方相氏形像的圖像,包括熊、蚩尤或持鉞武士等皆各自有其內在論述可能性的對象。第五章則延續前三章的討論成果,進一步探討方相氏在漢代以後所面臨的變異與式微現象,以及證明其實際具備的多層次文化意涵以及多元形像。第六章為結論,除了總結本文研究成果、並進一步提出未來進行相關研究的展望。

中國建築圖解詞典(白金版)

為了解決麒麟寶塔金龍寶塔的問題,作者王其鈞 這樣論述:

本書是查詢中國建築名詞的詞典,所有條目都附有插圖,與中國建築相關的常見專業詞匯在書中都進行了解釋。本書是建築學、室內設計專業人員手頭必備的知識辭書,對建築設計、歷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書中所有的插圖都是精心繪制的,具有欣賞和保存價值。 再版序前言第一章 屋 頂歇山式屋頂 1懸山式屋頂 1重檐歇山頂 2屋面 2剪邊 2正脊 2正脊裝飾 2垂脊 3戧脊 3出檐3套獸 3硬山式屋頂 4漢闕石刻中的歇山頂 4博風板 4掛檐板 4透空式山花 4封閉式山花 4抱廈 5懸魚 5懸魚形象的變異 5惹草 5卷棚式屋頂 5卷棚懸山式屋頂 6攢尖式屋頂 6攢尖式屋頂的亭子 6攢尖式屋頂的

殿堂 6寶頂 6廡殿式屋頂 6唐代時的廡殿頂 7五脊殿 7吳殿頂 7九脊頂 7四阿殿頂 8十字脊式屋頂 8十字脊的角樓 8宮殿建築上的吻 8故宮太和殿上的吻 8鴟尾 9鴟吻 9民居建築上的鰲魚 9脊獸 9故宮殿脊上的神獸 10穹窿頂 10拱券頂 10平頂 10囤頂 10盔頂 11重檐 11腰檐 11披檐 11單坡頂 11勾連搭屋頂 12一殿一卷式勾連搭 12帶抱廈式勾連搭 12對溜式屋頂 12盝頂 12人字頂 12萬字頂 13扇面頂 13灰背頂 13盝頂灰背 13目 錄8棋盤心屋面 14清水脊 14清水脊鼻子 14清水脊盤子 14跨草屋脊 14平草屋脊 14舉高 15舉折 15舉架 15第二章

牆 壁檻牆 16三合土牆 16竹筋土牆 16土坯牆 16夾竹泥牆 17木骨泥牆 17空心磚牆 17磚牆 17版築牆 17空心斗子牆 17金滿斗 18石牆 18片石牆 18虎皮牆 18清水牆 18花式磚牆 19漏磚牆 19磚花牆 19漏窗牆 19包框牆 20硬心包框牆 20軟心包框牆 20拱眼壁 20金鑲玉 20墀頭 21墀頭裝飾 21檐牆 21封護檐牆 21漏檐牆 21扇面牆 22山牆 22小紅山 22廊牆 22女兒牆 22五行山牆 22下鹼 23防火山牆 23封火牆 23防火牆 23疊落山牆 23馬頭牆 23金剛牆 23雁翅 23影壁 24影壁心 24硬心 24軟心 24影壁盒子 24影壁

岔角 24石影壁 25磚影壁 25木影壁 25磚影壁的裝飾手法 25琉璃影壁 25大理石影壁 26CONTENTS9過街影壁 26跨山影壁 26跨河影壁 26八字影壁 26門兩側的八字影壁 27滾墩石 27回音壁 27北京天壇回音壁 27空心磚 27方磚 27畫像磚 28望磚 28條磚 28磨磚對縫 28干擺 29一丁一順 29一丁三順 29一丁五順 29多層一丁 29平磚丁砌錯縫 29平磚順砌錯縫 29側磚順砌錯縫 29第三章 台 基如意踏跺 30天然石如意踏跺 30垂帶踏跺 30礓碴 30輦道 31龍尾道 31陛石 31慢道 31陛 31三開間帶回廊建築台基 32金邊 32壓闌石 32硯窩

石 32攔土牆 32台明 32檻墊石 32分心石 33御路 34北京故宮保和殿御路 34階 34左右階 34角石 34斗板石 34土襯石 35角柱石 35階條石 35垂帶石 35象眼 35須彌座 35金剛柱子 36如意金剛柱子 36馬蹄柱子 36瑪瑙柱子 36蓮花須彌座 36束腰帶雕刻的須彌座 36束腰處的椀花結帶 37束腰和上下枋帶雕刻的須彌座 37全面雕飾的須彌座 37台基上的螭首 37故宮三大殿台基上的螭首 37天壇祈年殿台基上的螭首 37欽安殿台基上的螭首 38目 錄10單槽 38雙槽 38金廂斗底槽 38分心斗底槽 38第四章 柱柱頂石 39柱礎 39鼓鏡 39鼓蹬 39覆盆 40素

覆盆 40蓮瓣柱礎 40雲鳳柱礎 40合蓮卷草重層柱礎 40刻獅柱礎 40不規則形柱礎 41多層蓮瓣柱礎 41浮雕花草柱礎 41瓜楞紋柱礎 41人物柱礎 41花瓶式柱礎 42梯形柱礎 42聯辦柱礎 42廊柱 42檐柱 42老檐柱 42金柱 43里金柱 43外金柱 43重檐金柱 43中柱 43剎柱 43雷公柱 44山柱 44童柱 44角柱 44瓜柱 44侏儒柱 44蜀柱 45金瓜柱 45脊瓜柱 45連廊柱 45副階柱 45通柱 45平柱 45斗接柱 46抹角柱 46梭柱 46包鑲柱 46拼合柱 46梅花柱 46訛角柱 46瓜楞柱 47石柱 47雕龍柱 47減柱造 47第五章 欄 桿尋杖欄桿 48

垂帶欄桿 48直欞欄桿 48櫼子欄桿 48坐凳欄桿 49靠背欄桿 49靠背欄桿的靠背雕刻 49CONTENTS11磚雕欄桿 49花式欄桿 49瓶式欄桿 50欄板欄桿 50羅漢欄板 50單鉤欄 50欄板 51透瓶欄板 51透瓶欄板中的凈瓶 51束蓮欄板 51望柱 51重台鉤欄 52尋杖 52雲拱 52癭項 52盆唇 52華板 52地霞 53地栿 53望柱頭雕刻 54望柱頭雕刻的等級 54石榴望柱頭 54蓮花望柱頭 54二十四節氣望柱頭 54素方望柱頭 54欄桿中的抱鼓石 54第六章 鋪 地細墁地面 55淌白地面 55糙墁地面 55石子路 55磚瓦石混合鋪地 56金磚鋪地 56鵝卵石鋪地 56散水

56甬路鋪地 56海墁鋪地 57園林鋪地 57民居院落鋪地 57唐代蓮花紋鋪地磚 57波紋式鋪地 57球門式鋪地 58六方式鋪地 58盤長紋鋪地 58海棠花紋鋪地 58冰裂紋鋪地 58套錢紋鋪地 59壽字紋鋪地 59萬字紋鋪地 59鶴紋鋪地 59吉祥圖案鋪地 59幾何紋鋪地 60植物圖案鋪地 60人字紋鋪地 60動物圖案鋪地 60龜背錦鋪地 60萬字芝花鋪地 61魚鱗鋪地 61暗八仙鋪地 61第七章 瓦 件青瓦 62金瓦 62明瓦 62板瓦 62目 錄12筒瓦 62魚鱗瓦 63石板瓦 63大式瓦作 63小式瓦作 63仰瓦 64合瓦 64緬瓦 64仰合瓦 64朝鮮族瓦 64瓦當 64四神紋瓦當

65文字瓦當 65秦代瓦當 65隋唐瓦當 65宋代瓦當 66明清瓦當 66瓦壟 66滴水 66花邊瓦 66勾頭 66排山勾滴 67瓦釘 67干擺瓦 67干槎瓦 67第八章 梁架結構抬梁式構架 68穿斗式構架 68混合式構架 68干欄式構架 68井干式構架 69草架 69梁 69抱頭梁 69挑尖梁 69平梁 70太平梁 70貓兒梁 70元寶梁 70角梁 71抹角梁 71步架 71單步梁 71雙步梁 71乳栿 71三架梁 71月梁 72順梁 72扒梁 72丁栿 72順扒梁 72拼合梁 72霸王拳 72栿 72明栿 73草栿 73抹角栿 73柁 73平板枋 73穿枋 73枋 74額枋 74金枋 7

4脊枋 74上平榑 75CONTENTS13中平榑 75下平榑 75襻間 75駝峰 75榑 75斗枋 76大額枋 76闌額 76小額枋 76由額 76普拍枋 76桁 76桁椀 76檁 76正心桁 77挑檐桁 77金桁 77脊桁 77椽 77花架椽 78腦椽 78檐椽 78飛椽 78帶卷殺的椽頭 78扶脊木 78椽椀 79生頭木 79叉手 79托腳 79由戧 79推山 79收山 80徹上明造 80半榫 80替木 80齊頭碰 80燕尾榫 80饅頭榫 81箍頭榫 81管腳榫 81套頂榫 81裁口 82企口 82穿帶 82抄手帶 82金釭 83暗銷 83銀錠扣 83硬山擱檁 83曲梁 83頭 83合

84角背 84平座 84斜撐 84第九章 彩 畫宋代彩畫 85清式彩畫 85地仗 85斬砍見木 86撕縫 86汁漿 86捉縫灰 86通灰 86使麻 87目 錄14壓麻灰 87中灰 87細灰 87鑽生 87起譜子 87拍譜子 88瀝粉 88打金膠油 88貼金 88行粉 88龍鳳和璽彩畫 88龍草和璽彩畫 89金龍和璽彩畫 89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 89煙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 89金線大點金 89和璽彩畫 90枋心 90皮條線 90線光心和圭線光 90工王雲 90灶火門 91旋子彩畫 92找頭 92箍頭 92盒子 92岔角 92分三停 92墨線大點金 94金線小點金 94墨線小點金 94雄黃玉 94

雅伍墨 94菱角地 94大線 94一整二破 95一整二破加一路 95一整二破加二路 95喜相逢 95梵文枋心 95一字枋心 95勾絲咬 95渾金寶瓶 95紅幫綠底 96蘇式彩畫 96蘇式彩畫的構圖 96地方蘇式彩畫 96金琢墨蘇畫 96金線蘇畫 97包袱式蘇畫 97箍頭的裝飾 97包袱的開口方向 97煙雲 97托子 97退暈 97黃(或墨)線蘇畫 98卡子 98海墁蘇畫 98海墁蘇畫花紋 98錦紋 98寶珠吉祥草彩畫 98肚弦 98海墁式蘇式彩畫 98包袱 99包袱的輪廓 99包袱內的圖案 99CONTENTS15花鳥包袱 99人物包袱 99線法套景包袱 99歲寒三友圖案彩畫 99第十章 斗

拱鋪作 100朵 100斗科 100攢 100人字拱 100斗口 100斗 101拱 101升 101昂 101翹 101坐斗 101寶瓶 101櫨斗 102十八斗 102交互斗 102平盤斗 102斗耳 102由昂 102萬拱 102下昂 103慢拱 103廂拱 103令拱 103翼形拱 103瓜拱 103正心瓜拱 103泥道拱 103華拱 104耍頭 104卷殺 104麻葉頭 104三才升 104單翹單昂五踩斗科 104出踩 104出跳 105隔架科 105荷葉墩 105材 105第十一章 雀 替宋元時期的雀替 106明代雀替 106清代雀替 106雀替紋樣 106騎馬雀替 107龍門雀替

107大雀替 107通雀替 107花牙子雀替 107花牙子 108牛腿 108魚形雀替 108回紋雀替 108梅竹紋雀替 108牡丹花雀替 108蔓草回紋雀替 108卷草紋雀替 109葫蘆紋雀替 109草龍雀替 109目 錄16福壽雀替 109第十二章 天 花天花的作用 110天花的基本形式 110平棋方格的形式 110天花板 110平棋 111平 111井口天花 111貼梁 111海墁天花 111藻井 112藻井的形式 112軒轅鏡 112方形藻井 112圓形藻井 113八角藻井 113龍鳳藻井 113八卦藻井 113故宮太和殿蟠龍藻井 113故宮養性殿藻井 113大覺寺蟠龍藻井 114斗

八藻井 114蓮花藻井 114盤龍戲珠藻井 114吉祥圖案藻井 114頤和園廓如亭屋頂內部 115團龍平棋 115卷草花卉平棋 115五福捧壽平棋 115團鶴平棋 115第十三章 門大門 116板門 116實榻大門 116棋盤門 117連楹 117穿帶 117插關 117攢邊門 117抱框 117大邊 117院門 118廣亮大門 118屋宇式大門 118金柱大門 119蠻子門 119如意門 119將軍門 119垂花門 119屏門 120烏頭門 120三關六扇門 120竹鑲門 120磚貼門 121欞星門 121天壇欞星門 121清東陵欞星門 121風門 122欞子 122框木 122大邊 122

仔邊 122曲阜孔廟欞星門 124CONTENTS17券門 124門枕 124宅門前的抱鼓石 124圓形抱鼓石 124宅門前抱鼓石上的獅子 125方形抱鼓石 125宅門前抱鼓石的包袱角 125門簪 125門鈸 126鋪首 126門釘 126門環 126格子門 127隔扇門 127隔扇 127隔心 127雙交四椀 127三交六椀 128三交滿天星六椀 帶艾葉菱花 128雙交四椀嵌橄欖球紋菱花 128裙板 128落地明造隔扇 128古老錢菱花 128抹頭 129絛環板 129外檐裝修 129三交球紋菱花 129菱花隔扇 130看葉 130角葉 130人字葉 130抱框 130菱花 130第十四章

窗圭窬 132直欞窗 132破子欞窗 132一馬三箭窗 132檻窗 133檻 133天窗 133支摘窗 134和合窗 134地坪窗 134橫坡窗 134橫披窗 134漏窗 135成排漏窗 135花窗 135空窗 135什錦窗 136什錦窗的形狀 136民居中的什錦窗 136夾樘什錦窗 136什錦窗的窗套 136長窗 137步步錦窗欞格 137燈籠錦窗欞格 137龜背錦窗欞格 137盤長紋窗欞格 137冰裂紋窗欞格 137第十五章 室內隔斷罩 138欄桿罩 138落地罩 138目 錄18幾腿罩 138炕罩 139花罩 139飛罩 139掛落 139掛落飛罩 140掛落楣子 140天彎罩 140落

地明罩 140仙樓 140紗隔 141碧紗櫥 141太師壁 141博古架 141多寶格 142屏風 142插屏 142折屏 142座屏 142畫屏 143素屏 143卡子花 143卡子花的作用 143卡子花形狀 143圓形卡子花 144卡子花圖案 144毗盧帽 144內檐裝修 144第十六章 家 具榻 145矮榻 145床 146架子床 146月洞式門罩架子床 146羅漢床 146幾 146茶幾 147長幾 147香幾 147花幾 147案 148神龍案桌 148條案 148翹頭案 148桌 148方桌 149八仙桌 149琴桌 149有束腰的方桌 149炕桌 149圓桌 150半圓桌 150

屜桌 150月牙桌 150梳妝桌 151折疊桌 151椅 151靠背椅 151扶手椅 151圈椅 152太師椅 152清代太師椅的形式 152玫瑰椅 152官帽椅 153四出頭官帽椅 153CONTENTS19南官帽椅 153龜背式南官帽椅 153梳背椅 154交椅 154交杌 154清代的鹿角椅 154安樂椅 155寶座 155凳子 155條凳 155方凳 155春凳 156墩 156開光墩 156木墩 156硬木墩 156藏族壁龕 157維吾爾族壁龕 157楠木家具 157核桃木家具 157紅木家具 158鐵力木家具 158花梨木家具 158紫檀木家具 159雞翅木家具 159柳木家具 1

59第十七章 匾額與對聯匾聯的外觀形式 160手卷額 160碑文額 160冊頁額 161葉形匾 161虛白額 161石光匾 161荷葉匾 161此君聯 161常見的對聯外框形式 162「景福來並」匾 162乾清門匾 162益壽齋匾 162慶雲齋匾 162「恩風長扇」匾 162「雲潤星輝」匾 162平民房屋中的對聯 163皇家宮殿中的對聯 163寺廟中的對聯 163商人宅邸中的對聯 163私家園林中的對聯 163第十八章 亭 子亭子的平面形式 164亭子的頂式 164木亭 164石亭 164磚亭 165竹亭 165銅亭 165涼亭 165路亭 165水口亭 166方亭 166長方亭 166圓亭

166半山亭 166十字亭 167目 錄20鳳凰亭 167鴛鴦亭 167雙亭 167流杯亭 167第十九章 民 居江浙水鄉民居 168水鄉民居與水 168水鄉民居與橋梁 168利於行船的小橋 168水鄉民居的碼頭 169樓房窄院的水鄉民居 169倚橋 170屋檐 170雨搭 170台基 170石階 170圍護 171店鋪 171橋 171水鄉民居中的枕流建築 172水鄉民居中的吊腳樓 172水鄉民居中的出挑 172粵中竹筒屋 172皖南民居 173四水歸堂式的皖南民居 173皖南民居的梁架 173皖南民居的院落組合形式 173皖南民居中的三合院 173皖南民居中的四合院 174皖南民居中的兩個

三合院組合形式 174皖南民居中的兩個四合院組合形式 174皖南民居中的一個三合院和一個四合院的組合形式 174窯洞式住宅 175靠崖式窯洞 175沿溝窯洞 175下沉式窯洞 175下沉式窯洞的女兒牆 176下沉式窯洞的院落大小 176下沉式窯洞的出入口形式 176下沉式窯洞的出入口的方向 176下沉式窯洞中的滲井 177獨立式窯洞 177北京四合院 177耳房 177傣族住宅 177貴州石板房 178梅州圍攏屋 178龜背 178圍攏屋的組合形式 178一顆印 179白族民居 179三坊一照壁 179四合五天井 180漏角天井 180轉角馬頭 180封火牆 180無廈式門樓 180麻雀台 1

80廈子 181蒙古包 182科學的蒙古包造型 182蒙古包的構架 182哈那 182陶腦 182烏那 183CONTENTS21藏族碉房 183藏族的牛毛帳篷 183開平碉樓 183裙樓式碉樓 184朝鮮瓦屋 184朝鮮族民居 184草頂的朝鮮族民居 184朝鮮族民居中的望窗 185納西族民居 185新疆和田民居 185辟希阿以旺 185阿克賽乃 185納西族前后院 186納西族民居的照壁 186山面 186鋪地 186大門 186金鑲玉 187開攀斯阿以旺 188阿以旺 188內通廊式土樓 188土樓中的方樓 188土樓民居 188土樓中的圓樓 189單元式土樓 189閩西土堡 189贛南

圍屋 189土樓中的五鳳樓 190五鳳樓的屋頂 190五鳳樓的前低后高規則 190平房見屋頂 190五鳳樓后部場院 190曬谷場 190半月塘 191五鳳樓前的照壁 191第二十章 橋浮橋 192梁橋 192跨空梁橋 192跨水梁橋 193多跨式梁橋 193拱橋 193索橋 193磚石廊橋 193棧道 194木質廊橋 194木拱廊橋 194三節苗 194牛吃水 194平苗 194五節苗 195小牛頭 195剪刀苗 195青蛙腿 195青蛙腿的設置 195架木廊橋 195托架梁 196侗族風雨橋 196泮池橋 196尖拱拱橋 196矴步橋 196多跨拱橋 197多孔拱橋 197聯拱石橋 197空

腹拱橋 197目 錄22飛梁 197魚沼飛梁 197第二十一章 塔樓閣塔 198仿木結構樓閣式塔 198密檐塔 198早期的密檐塔 199單層塔 199四門塔 199亭閣塔 199覆缽式塔 200花塔 200金剛寶座塔 200混線 200梟線 200塔基 201塔身 201塔剎 201剎座 201寶頂 201相輪 201仰月 202塔門 202眼光門 202墓塔 202經塔 202文峰塔 202舍利塔 203墓塔林 203方體石墓塔 203鍾狀石墓塔 203鼓狀石墓塔 204經幢式墓塔 204磚塔 204琉璃塔 204木塔 204第二十二章 陵 墓享殿 205裬恩殿 205寶城 205寶頂 2

05方城明樓 206五供 206獻殿 206北宋皇陵獻殿 206龍鳳門 206玄宮 207梓宮 207棺槨 207神道 207十三陵神道華表 207神功聖德碑 208大碑亭 208無字碑 208述聖紀碑 208下馬碑 208墓表 209石像生 209石人 209十三陵中的石像生 209麒麟 210石獅 210石翁仲 210乾陵蕃臣像 210CONTENTS23大象 210獬豸 211駿馬 211駱駝 211將軍像 211第二十三章 城池與城關城牆 212城門 212護城河 212瓮城 213城門樓 213內城 213外城 213宮城 213皇城 214都城 214陪都 214市井 214坊 2

14市樓 214鍾樓 215鼓樓 215騎樓 215敵樓 215箭樓 215前門箭樓 216德勝門箭樓 216角樓 216北京故宮角樓 216北京城東南角樓 216馬面 216馬道 217要塞 217水門 217敵台 217烽火台 217第二十四章 宮 殿太和殿 218中和殿 218保和殿 218故宮三大殿的台基 219乾清宮 219交泰殿 219坤寧宮 219欽安殿 219皇極殿 220寧壽宮 220樂壽堂 220養性殿 220雨花閣 221長春宮 221儲秀宮 221體和殿 221翊坤宮 222文華殿 222武英殿 222大政殿 222崇政殿 222鳳凰樓 223大明宮含元殿 223大明宮

麟德殿 223元代的大明殿 223第二十五章 戲 台目 錄24頤和園德和樓 224故宮暢音閣 224樂平戲台 225祠堂台 225萬年台 225樂平戲台的外觀形式 225樂平戲台的基本形式 225樂平戲台的第二種形式 225樂平戲台的第三種形式 226樂平戲台的第四種形式 226樂平戲台的第五種形式 226樂平戲台的裝飾 226程陽戲台 226侗族戲台 226平鋪戲台 227馬胖戲台 227平流戲台 227八協戲台 227晉祠鈞天樂台 227晉祠水鏡台 228南潯東大街戲台 228霧峰林家戲台 228第二十六章 雕 塑石雕 229木雕 229磚雕 229灰塑 229彩描 230灰批 230浮雕

式灰批 230圓雕式灰批 230線雕 230陶塑 230浮雕 231淺浮雕 231深浮雕 231透雕 231隱雕 231嵌雕 232圓雕 232壓地隱起 232減地平及 232剔地起突 232素平 232動物類雕塑題材 233植物類雕塑題材 233人物故事類雕塑題材 233東漢秦君墓墓表 233東漢秦君墓墓表台基雕刻 233北朝的北齊義慈惠石柱 234北齊義慈惠石柱上的石屋 234昭陵六駿 234唐代石獅 234順陵石獅 234明清石獅 235乾陵鴕鳥石雕 235乾陵翼馬 235南朝景安陵石麒麟 235畫像磚 236碑額 236碑 236龜馱碑 236龜座 236造像碑 236漢墓陶樓 237

CONTENTS25門樓雕刻 237闕 237皖南民居門樓 237皖南湖村門樓雕飾 238北京四合院磚雕門樓 238關麓村青磚雕花門樓 238華表 238天安門華表 238東陽木雕 239暗八仙雕刻 239銅香爐 239日晷 240銅龜 240嘉量 240銅鶴 240第二十七章 琉 璃琉璃板瓦 241琉璃筒瓦 241琉璃瓦 241琉璃勾頭 241琉璃瓦當 242琉璃滴水 242花邊琉璃滴水 242抹角琉璃滴水 242琉璃釘帽 242琉璃耳子瓦 243琉璃正當溝 243琉璃壓帶條 243琉璃群色條 243琉璃正脊筒 243琉璃吻座 243琉璃屋脊的構成 244琉璃寶頂 244琉璃寶頂中的須彌座

244琉璃寶頂座中的上枋 244琉璃寶頂座中的上梟 244琉璃寶頂座中的束腰 244琉璃寶頂座中的下梟 245琉璃寶頂座中的下枋 245琉璃寶頂座中的圭角 245琉璃寶頂組合圖 245單色琉璃件 245黃色琉璃瓦頂的乾清門 246藍色琉璃瓦頂的祈年殿 246琉璃瓦剪邊 246黃琉璃瓦綠剪邊 246綠色琉璃瓦頂的天壇齋宮 246黑琉璃瓦綠剪邊 247灰瓦綠琉璃剪邊 247綠琉璃瓦黃剪邊 247藍琉璃瓦紫剪邊的碧螺亭 247多色琉璃件 247琉璃磚 248琉璃大吻 248琉璃獸 248中心盒子琉璃影壁 248琉璃影壁盒子 248琉璃影壁岔角 249九龍壁 249故宮九龍壁 249北海九龍壁 249

大同九龍壁 249香山卧佛寺琉璃牌坊 249國子監琉璃牌坊 250頤和園多寶琉璃塔 250目 錄26東岳廟琉璃牌坊 250須彌福壽之廟琉璃塔 251琉璃山牆 251琉璃下鹼 251琉璃小紅山 251琉璃博風 251琉璃掛檐 251第二十八章 牌 坊標志坊 252功德坊 252功名坊 252道德坊 252節烈坊 252陵墓坊 253門式坊 253木牌坊 253石牌坊 253十三陵石牌坊 253琉璃牌坊 254沖天牌坊 254火焰牌坊 254棠樾牌坊群 254許國石坊 254徽州牌坊 255荊藩首相坊 255牌坊的字牌 255牌坊的立柱 255牌坊的枋 255牌坊的結構 256牌坊檐頂的名稱 25

6正樓 256次樓 256夾樓 256邊樓 256牌坊的基礎 256字牌 256枋 257牌坊的檐頂 258稍間樓 258邊樓 258主樓 258第二十九章 石 窟雲岡石窟 259雲岡石窟第16 窟 259曇曜五窟 259雲岡石窟第17 窟 259雲岡石窟第18 窟 260雲岡石窟第19 窟 260雲岡石窟第20 窟 260雲岡石窟第5、6 窟 260雲岡石窟第9、10 窟 261龍門石窟 261蓮花洞 261古陽洞 261奉先寺 262萬佛洞 262敦煌莫高窟 262敦煌莫高窟壁畫 262敦煌莫高窟九層樓閣 263麥積山石窟 263麥積山石窟第4 窟 263麥積山石窟第13 窟 263寶頂山

石窟 264寶塔 264CONTENTS27華嚴三聖 264毗盧遮那佛 264普賢菩薩 264文殊菩薩 265千佛 265北山石窟 266南山石窟 266石門山石窟 266石篆山石窟 266大足石窟 266第三十章 實 例北京天壇 267陝西乾陵 268下宮 268御道 268闕樓 268六十朝臣像祠堂 268司馬道 269朱雀門 269乾陵永泰公主墓 270北京明十三陵 270清東陵 270清西陵 270曲阜孔廟 270台南孔廟 271北京戒台寺 272千佛閣 272牡丹院 272戒壇殿 272遼塔 272大雄寶殿 273天王殿 273台灣澎湖天后宮 274台灣鹿港龍山寺 274天津獨樂寺

274河北隆興寺 274平遙雙林寺 275平遙鎮國寺 275大同華嚴寺 275西藏布達拉宮 276紅宮 276白宮 276靈塔殿 276金頂 276日光殿 277石砌梯道 277無字碑 277芮城永樂宮 278西藏大昭寺 278西藏哲蚌寺 278蘇公塔禮拜寺 278西安大清真寺 279艾提尕清真寺 279承德普寧寺 280山門殿 280鍾樓 280大雄寶殿 280講經堂 280大乘之閣 281四色喇嘛塔 281四大部洲 281承德普陀宗乘之廟 282承德須彌福壽之廟 282承德普樂寺 282承德避暑山庄 282目 錄28頤和園 283北海 283頤和園諧趣園 284引鏡 284知春亭 284澄

爽齋 284涵遠堂 284湛清軒 285蘭亭 285知春堂 285頤和園須彌靈境 286北海靜心齋 286北海團城 286拙政園 287留園 287滄浪亭 287網師園 287獅子林 288虎丘 288揚州何園 289揚州個園 289揚州瘦西湖 289無錫寄暢園 289杭州西湖 290紹興蘭亭 290北京西山八大處 290盧溝橋 290平遙縣衙 291晉祠 291解州關帝廟 292平遙古城 292遼寧興城 292嘉峪關 292雁門關 292山海關和老龍頭 293慕田峪 293八達嶺 293姜耀祖庄園 293林家花園 294來青閣 294定靜堂 294榕蔭大池 294半月橋 294月波水榭 29

5惜字亭 295海棠池 295康百萬庄園 296王家大院 296喬家大院 296北京故宮 296皇史宬 297沈陽故宮 297北京雍和宮 297北京國子監 297參考文獻 298后記 300

北朝鎮墓獸研究 (AD386~AD581)

為了解決麒麟寶塔金龍寶塔的問題,作者陳怡安 這樣論述:

「鎮墓獸」是歷代中國墓葬中為唯一幻想生物的俑類,造型特殊,且學界對其文化來源、精神意涵也尚無定論。本文以北朝「鎮墓獸」為中心,往上追溯至先秦、東西漢與魏晉、南朝的「鎮墓獸」,往下與隋唐的「鎮墓獸」作連結,希望能藉由量化的考古資料,將「鎮墓獸」的形象風格,作整合與統計,探討「鎮墓獸」葬俗在此時期的發展,並建立由先秦至隋唐的「鎮墓獸」系譜,藉由「鎮墓獸」的造型變化,淺議「鎮墓獸」在墓葬與俑群中的地位變化,與精神意涵。 本文統計了西漢至北周,隨葬有「鎮墓獸」的墓葬之出土分布,以及其分布之地域,並藉由統計結果歸納使用西漢至北周,使用「鎮墓獸」之葬俗的興衰時間,盛行之地域,最後聚焦於北朝之

「鎮墓獸」,討論北朝使用「鎮墓獸」的墓葬之所屬文化圈,以及北朝「鎮墓獸」形式的地域風格。並統計墓主人們的族屬、官品身分,了解使用「鎮墓獸」的族群。比較隨葬有「鎮墓獸」的墓葬規模、隨葬品清單與「鎮墓獸」的所在位置,以求得使用「鎮墓獸」葬俗的變化,釐清「鎮墓獸」葬俗轉變的時間點。比較「鎮墓獸」本身的造型與彩繪,以此推斷出由先秦至北周、北齊的「鎮墓獸」演變系譜,並簡論北朝「鎮墓獸」的文化意涵。最後對東漢至北朝的「鎮墓獸」葬俗發展作總結,推論影響北朝「鎮墓獸」造型的各項文化來源與意涵。 本文對東漢至北朝的「鎮墓獸」葬俗發展做總結,建成東漢至北朝「鎮墓獸」的造型譜系與資料庫,並推論影響北朝「鎮墓獸

」造形的文化來源應有:楚國文化,中原北方漢人道教的升仙信仰、儺神文化、鮮卑薩滿信仰與神狗葬俗,西亞的粟特人、祆教文化,佛教的佛說法圖像及雙獅守護概念。希望能藉由本文對「鎮墓獸」的資料整理,可對「鎮墓獸」的相關研究能有所幫助,並在「鎮墓獸」葬俗的精神意涵議題上,略盡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