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夢水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黑澤明夢水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麥迪森·考克斯寫的 園丁的花園:世界著名花園巡禮 和孫少英的 九二一傷痕孫少英素描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和盧安藝術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亞洲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張裕幸所指導 張智閔的 擴增實境應用於手繪電影海報之創作研究 (2017),提出黑澤明夢水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擴增實境、手繪電影海報、海報創作。

而第二篇論文南榮技術學院 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班 呂芳川所指導 黃稚娟的 數位創意整合北門樂活新教育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數位創意、樂活、樂活新教育、Google Maps的重點而找出了 黑澤明夢水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黑澤明夢水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園丁的花園:世界著名花園巡禮

為了解決黑澤明夢水車的問題,作者(英)麥迪森·考克斯 這樣論述:

本書介紹了全球11個地區的超過250座的經典花園。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花園不僅可以為專業的園藝設計師提供各種精美的範例,還將啟發園藝設計師對園林設計的靈感。 本書涉及範圍極廣,書中的花園均由優秀的園藝設計師和景觀設計師參與設計,涵蓋多種類型和風格,從法國的凡爾賽宮,到英國的丘園,再到日本的桂離宮和中國的拙政園,世界著名花園均囊括在內。超過1000張彩色照片,其中每個花園都獨一無二,並配有簡明清晰的介紹。 本書收錄了“萬能布朗”(蘭斯洛特.布朗)、安德列.勒諾特爾、湯瑪斯.傑弗遜、格特魯德.傑克爾、拉塞爾.佩奇等設計名家的代表之作,也展示了貝絲.查托、皮特.烏道夫、丹.皮爾

遜等現代設計師的出眾才華。但更令人驚喜的,還是這次計畫中在亞洲與南美洲發現的眾多廖為人知的美麗花園,以及那些來自大洋洲、在園藝舞臺上逐漸綻放光彩的新種植物。 全書以地區為劃分依據,將超過250頂尖花園分散到11個地區。在內容的展現上,在附以超高清大圖展現花園內部景象的同時,作者還對花園的設計初衷、花園的結構佈局、花園的設計理念、花園內的種植進行了詳細解讀。無論是園藝業餘愛好者還是專業的園藝設計師,本書都將帶給他們園藝設計上的心靈感和啟發意義。  

擴增實境應用於手繪電影海報之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黑澤明夢水車的問題,作者張智閔 這樣論述:

一張絢麗而有特色的電影海報是宣傳電影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之一,電影海報的功能除了宣傳電影資訊以外,最重要的是電影內涵與精神的傳達。電影海報的發展跟隨著電影本身,兩者是共存的,電影與電影海報隨著時代的演進,從早期盧米埃電影的出現,而讓人類史上第一張電影海報也跟著問世。直到工業發展後,印刷與造紙技術的進步,用來宣傳電影的電影海報的重要性也隨之增加。早期的電影海報多為手繪呈現,在電影最為興盛的時期,手繪電影海報行業也曾達到高峰。直到電腦設備的出現,電腦作業的效率與後製特效的效果遠大過傳統手繪,而讓傳統手繪電影海報逐漸被照片合成和後製給取代。本研究先以電影海報的發展做文獻探討,了解電影海報的起源,以

及電影傳入台灣後,台灣電影海報隨著電影發展而有何轉變。接著以台灣手繪電影海報創作的師傅陳子福、顏振發、謝森山,將其手繪電影海報作品做為海報設計構圖的分析對象,了解傳統手繪電影海報在圖像、文字、版面構成、色彩設計的運用,得出以下三項結論:(1)傳統手繪海報的圖像及文字較為豐富;(2)傳統手繪海報的電影標題文字會針對電影內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字型設計;(3)傳統手繪海報的構圖上較多都會出現該電影的精采橋段畫面。以及到台南全美戲院參加其舉辦的「手繪看板文創研習營」,並請教顏振發師傅有關手繪電影海報的經驗與技巧,將其應用在之後的手繪電影海報創作上。本研究之手繪電影海報創作主題透過文獻探討部分將台灣電影發

展分成三個時期:(1)台語片黃金年代;(2)國語片興起時期;(3)國片復甦時期。接著台語片黃金年代和國語片興起時期以該電影符合當時代所上映且具有其他歷史代表意義做為挑選素材方式,而國片復甦時期挑選電影素材票房皆破億台幣並該電影內涵具有台灣本土文化。手繪電影海報完成後,將導入擴增實境技術在手繪電影海報的展示上,當智慧型行動載具偵測到畫面上的電影時畫面將會跳出電影相關資訊,讓復古風格的手繪電影海報可以給觀看者有全新的體驗。透過本研究整理、分析、說明有關電影海報的發展,以及電影海報的視覺設計與表現方式,希望能將電影的內涵與精神透過創作傳達給觀看者,並提供給往後對於手繪電影海報之興趣者或研究者一份參考

依據。

九二一傷痕孫少英素描集

為了解決黑澤明夢水車的問題,作者孫少英 這樣論述:

《九二一傷痕孫少英素描集》921地震20週年再版紀念 | 地震素描 世界唯一 |   是孫少英水彩畫家用其生命之筆關懷台灣人的痛,他的圖像和文字充滿對家鄉的愛與關懷,歷史影像在他的素描畫中歷歷在目,提示了災難的可怕,卻也藏著許多溫暖的故事,鼓勵著我們要在危難中成長,讓我們看見藝術力量的偉大。   作者簡介 孫少英   經歷   1931      出生於山東諸城   青島市立李村師範肄業   1949      來到台灣   1955      政工幹校藝術系畢業   1962~68   光啟社負責電視教學節目製作及電視節目美術設計   1969~91   台灣電視公司美術指導及美術

組組長   1991~迄今 移居埔里,專事繪畫及寫作水彩畫,個展五十餘次   開場詩 / 福 ‧‧‧‧‧‧‧‧‧‧‧‧‧‧‧ 作者序 ‧‧‧‧‧‧‧‧‧‧‧‧‧‧‧‧‧ 作者在報刊發表作品選樣 ( 一 )‧‧‧‧‧‧ 作者照 ‧‧‧‧‧‧‧‧‧‧‧‧‧‧‧‧‧ 作者在報刊發表作品選樣(二)‧‧‧‧‧‧‧ 再版序 ‧‧‧‧‧‧‧‧‧‧‧‧‧‧‧‧‧ 作者在報刊發表作品選樣(三)‧‧‧‧‧‧‧ 九九峰 ‧‧‧‧‧‧‧‧‧‧‧‧‧‧‧‧ 牛耳藝術公園 ‧‧‧‧‧‧‧‧‧‧‧‧‧ 牛耳公園花之宴 ‧‧‧‧‧‧‧‧‧‧‧‧ 埔里酒廠儲酒庫 ‧‧‧‧‧‧‧‧‧‧‧‧ 埔里民眾服務站 ‧

‧‧‧‧‧‧‧‧‧‧‧ 埔里陽明大廈 ‧‧‧‧‧‧‧‧‧‧‧‧‧ 陽明大廈另一角度 ‧‧‧‧‧‧‧‧‧‧‧ 危樓壓頂 ‧‧‧‧‧‧‧‧‧‧‧‧‧‧‧ 夫妻罹難 ‧‧‧‧‧‧‧‧‧‧‧‧‧‧‧ 扭曲變形 ‧‧‧‧‧‧‧‧‧‧‧‧‧‧‧ 幸虧在夜晚 ‧‧‧‧‧‧‧‧‧‧‧‧‧‧ 大樹下上課 ‧‧‧‧‧‧‧‧‧‧‧‧‧‧ 蚊帳教室 ‧‧‧‧‧‧‧‧‧‧‧‧‧‧‧ 埔里城隍廟 ‧‧‧‧‧‧‧‧‧‧‧‧‧‧ 埔里醒靈寺 ‧‧‧‧‧‧‧‧‧‧‧‧‧‧ 埔里靈巖山寺 ‧‧‧‧‧‧‧‧‧‧‧‧‧ 埔里包公廟 ‧‧‧‧‧‧‧‧‧‧‧‧‧‧ 埔里中華市場 ‧‧‧‧‧‧‧‧‧‧‧‧‧ 中華市場另一角度 ‧‧‧‧‧‧

‧‧‧‧‧ 超商不見了 ‧‧‧‧‧‧‧‧‧‧‧‧‧‧ 埔里鯉魚潭一夜夢碎 ‧‧‧‧‧‧‧‧‧‧ 一品軒大廈 ‧‧‧‧‧‧‧‧‧‧‧‧‧‧ 一品軒大廈開始拆除 ‧‧‧‧‧‧‧‧‧‧ 一品軒大廈拆除中 ‧‧‧‧‧‧‧‧‧‧‧ 暫時停業 ‧‧‧‧‧‧‧‧‧‧‧‧‧‧‧ 鴻褔超商 ‧‧‧‧‧‧‧‧‧‧‧‧‧‧‧ 農民銀行 ‧‧‧‧‧‧‧‧‧‧‧‧‧‧‧ 中小企業銀行 ‧‧‧‧‧‧‧‧‧‧‧‧‧ 埔里西安路 ‧‧‧‧‧‧‧‧‧‧‧‧‧‧ 埔里榮民醫院 ‧‧‧‧‧‧‧‧‧‧‧‧‧ 埔里基督教醫院 ‧‧‧‧‧‧‧‧‧‧‧‧ 不漲價 ‧‧‧‧‧‧‧‧‧‧‧‧‧‧‧‧ 土角厝 ‧‧‧‧‧‧‧‧‧‧‧‧‧‧‧‧

我的工作室 ‧‧‧‧‧‧‧‧‧‧‧‧‧‧ 集集車站重傷了 ‧‧‧‧‧‧‧‧‧‧‧‧ 親切也哀傷 ‧‧‧‧‧‧‧‧‧‧‧‧‧‧ 集集鎮武昌宮 ‧‧‧‧‧‧‧‧‧‧‧‧‧ 千斤頂救廟 ‧‧‧‧‧‧‧‧‧‧‧‧‧‧ 廢墟裏種菜 ‧‧‧‧‧‧‧‧‧‧‧‧‧‧ 林淵的家 ‧‧‧‧‧‧‧‧‧‧‧‧‧‧‧ 日月潭教師會館 ‧‧‧‧‧‧‧‧‧‧‧‧ 天廬大飯店 ‧‧‧‧‧‧‧‧‧‧‧‧‧‧ 九份二山 ‧‧‧‧‧‧‧‧‧‧‧‧‧‧‧ 形象改觀 ‧‧‧‧‧‧‧‧‧‧‧‧‧‧‧ 白布條 ‧‧‧‧‧‧‧‧‧‧‧‧‧‧‧‧ 大里市元寶天廈 ‧‧‧‧‧‧‧‧‧‧‧‧ 一江橋 ‧‧‧‧‧‧‧‧‧‧‧‧‧‧‧‧ 可以扶正 ‧

‧‧‧‧‧‧‧‧‧‧‧‧‧‧ 帳蓬村 ‧‧‧‧‧‧‧‧‧‧‧‧‧‧‧‧ 埔里實驗林帳蓬 ‧‧‧‧‧‧‧‧‧‧‧‧ 洪先生一家 ‧‧‧‧‧‧‧‧‧‧‧‧‧‧ 路邊帳棚 ‧‧‧‧‧‧‧‧‧‧‧‧‧‧‧ 法治村臨時安置中心 ‧‧‧‧‧‧‧‧‧‧  野外露營 ‧‧‧‧‧‧‧‧‧‧‧‧‧‧‧ 陶藝家林伯端 ‧‧‧‧‧‧‧‧‧‧‧‧‧ 新家 ‧‧‧‧‧‧‧‧‧‧‧‧‧‧‧‧‧  水彩畫家沈政瑩 ‧‧‧‧‧‧‧‧‧‧‧‧  雕刻家的貨櫃屋 ‧‧‧‧‧‧‧‧‧‧‧‧  貨櫃屋用處多 ‧‧‧‧‧‧‧‧‧‧‧‧‧  埔里鎮公所 ‧‧‧‧‧‧‧‧‧‧‧‧‧‧  一兵田洋雄 ‧‧‧‧‧‧‧‧‧‧‧‧‧‧  瓦礫堆中仔

細找 ‧‧‧‧‧‧‧‧‧‧‧‧  尋覓牠們的家 ‧‧‧‧‧‧‧‧‧‧‧‧‧  災後畸形屋 ‧‧‧‧‧‧‧‧‧‧‧‧‧‧  救災的巨無霸 ‧‧‧‧‧‧‧‧‧‧‧‧‧  埔里元寶大廈 ‧‧‧‧‧‧‧‧‧‧‧‧‧  高高在上 ‧‧‧‧‧‧‧‧‧‧‧‧‧‧‧ 樓上瓦礫運下來 ‧‧‧‧‧‧‧‧‧‧‧‧  無限淒涼 ‧‧‧‧‧‧‧‧‧‧‧‧‧‧‧ 原地站起來 ‧‧‧‧‧‧‧‧‧‧‧‧‧‧  災後攤販多 ‧‧‧‧‧‧‧‧‧‧‧‧‧‧  為災民日夜趕工 ‧‧‧‧‧‧‧‧‧‧‧‧ 排長陳猛裕 ‧‧‧‧‧‧‧‧‧‧‧‧‧‧  平頂組合屋 ‧‧‧‧‧‧‧‧‧‧‧‧‧‧  婆婆媽媽之家開幕 ‧‧‧‧‧‧‧‧‧‧‧ 

大地要呼吸 ‧‧‧‧‧‧‧‧‧‧‧‧‧‧  環境美化 ‧‧‧‧‧‧‧‧‧‧‧‧‧‧‧  醫療中心 ‧‧‧‧‧‧‧‧‧‧‧‧‧‧‧  走出陰霾 ‧‧‧‧‧‧‧‧‧‧‧‧‧‧‧  施工檢查 ‧‧‧‧‧‧‧‧‧‧‧‧‧‧‧  學生義工 ‧‧‧‧‧‧‧‧‧‧‧‧‧‧‧ 美籍義工 ‧‧‧‧‧‧‧‧‧‧‧‧‧‧‧  有朋自遠方來 ( 一 )‧‧‧‧‧‧‧‧‧‧  有朋自遠方來 ( 二 )‧‧‧‧‧‧‧‧‧‧ 日本青年盡心意 ‧‧‧‧‧‧‧‧‧‧‧‧  大專青年聯誼會 ‧‧‧‧‧‧‧‧‧‧‧‧ 補給站 ‧‧‧‧‧‧‧‧‧‧‧‧‧‧‧‧ 理想社區 ‧‧‧‧‧‧‧‧‧‧‧‧‧‧‧  地震紀念 ‧‧‧‧‧‧‧‧‧

‧‧‧‧‧‧  建築師陳明雄 ‧‧‧‧‧‧‧‧‧‧‧‧‧  大愛村 ‧‧‧‧‧‧‧‧‧‧‧‧‧‧‧‧  為住戶寫門聯 ‧‧‧‧‧‧‧‧‧‧‧‧‧  心眼 ‧‧‧‧‧‧‧‧‧‧‧‧‧‧‧‧‧  埔里情慈濟愛 ‧‧‧‧‧‧‧‧‧‧‧‧‧  重建過渡期 ‧‧‧‧‧‧‧‧‧‧‧‧‧‧  殘牆壁畫 ‧‧‧‧‧‧‧‧‧‧‧‧‧‧‧  初版序文 / 保池與我 ‧‧‧‧‧‧‧‧‧‧  初版序文 / 莫如沒有 ‧‧‧‧‧‧‧‧‧‧  初版序文 / 大地無情 人間有愛 ‧‧‧‧‧  初版序文 / 平靜面對繁難事 ‧‧‧‧‧‧‧  初版序文 / 孫少英的地震素描 ‧‧‧‧‧‧  初版序文 / 災後記事 ‧‧‧‧‧‧

‧‧‧‧  孫少英簡歷 ‧‧‧‧‧‧‧‧‧‧‧‧‧‧   推薦序 福 孫少英 / 開場詩   山有起伏 海有波浪   人生   有平順   有挫折   「無爭無求享清福,有筆有彩富一生」   平順時   我會自娛   「平靜面對一切繁難事,安康相隨所有達觀人」   挫折時 我會自勉   諺云   平安是福   其實   平淡也是福 作者序 危難中成長   盧安藝術公司要再版這本《九二一傷痕素描集》。我再翻閱一遍,特別仔細閱讀了幾位好友為我寫的序文,他們深情的記述,令我無限感動,數度淚下。   林耀堂老師是埔里人,對家鄉的災難特別關懷,在他的序文中有這麼一段:「還記得多年前,當我

倦遊思歸時,在家鄉埔里見到孫少英老師,他甫自台灣電視公司退休,移居埔里,日子的安排,除了教教學生外,就是四處寫生,生活安排得閒適又充實,當時曾向他提過一個建議,希望由他來描繪家鄉的景物,出版一本畫集」。我的《埔里情素描集》就是在耀堂的鼓勵下完成的。沒想到書剛出版,就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許多景物,一夕劇變,當我再去畫這些熟悉的景物時,大多殘破傾倒,成了廢墟。現在我再讀耀堂的序文,他用的標題是〈莫如沒有〉,我想想當時我畫災區素描時,也的確是這種心境。   涂進萬主任在序文中說:「地震後的埔里山城宛如浩劫後的煉獄,破碎的家園帶走了原有的歡樂和希望,一百位鄉親竟在瞬間天人永隔,悲苦、哀痛、無奈充斥在

每個人的心裡。地震後的第二天,想到了孫老師是否安好?在埔基受創之下,意菁的醫療是否受影響?和小孩騎機車去探望,映入眼簾的景象,令人心碎。古厝已是斷垣殘壁,昔日充滿溫馨笑語做為畫室的土角厝已倒塌。孫老師也因意菁的醫療而奔波」。   進萬與女兒地震次日來看我,我陪意菁到台中洗腎,不在家,進萬看到倒塌的畫室中堆滿了剛印好的《埔里情素描集》。這本書進萬幫我寫序,他深有印象,我雖不在家,他主動找來朋友全部幫我搶救出來,我從台中回來,已是晚上,看到進萬對我如此熱誠厚愛,不禁熱淚盈眶。   廖嘉展董事長在序文中這麼記述:「一直和孫老師在埔里生活的小女兒意菁,一度因血糖升高危及其他器官,必須面臨洗腎與否的

抉擇。看著痛苦的意菁,我相信,在慈父的心中,是何等的不忍,但孫老師總是堅強、鎮定;家族中有人洗腎後,狀況並不是很好,讓意菁陷入極度的低潮。真不知道,那時候,這一家人是怎麼走過來的。   「最後在埔基醫療人員的鼓勵與開導下,意菁終於答應去洗腎。『嘉展,意菁去洗腎了!』在電話那頭隱約傳來孫老師略帶興奮的話語,他好像鬆了一大口氣。   「等意菁好轉後,不管晴天或下雨,孫老師總是騎著他那部老摩托車,定時的載著愛女到埔基的洗腎室報到。父女深情,是我看過最美的一幅畫!」   我再讀這段序文,記述的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二十年後,我再重溫嘉展對我的真切關注,現在想想,嘉展對我,從前如此,現在依然,真是

值得我深深珍惜。   嘉展在序文中還有一段更使我感動:「地震過後半年,危屋大都已被拆除,地震的影像只能印記在心海裡。素描本身,已成為極佳的歷史紀錄。看見這些集結成冊的素描集,內心泛起的竟然不是恐懼,而是一股力量,一股與土地相愛的人,所煥發出來的堅韌力量。他將鼓舞著更多的人,懷抱著信心與希望,投入重建工作。   「『無爭無求享清福,有筆有彩富一生』,這對地震前孫老師自撰的對聯,展現了這位『默默地做一個有作品的愉快人』的風格;地震後在他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他寫下:『平靜面對一切繁難事,安康相隨所有達觀人』自勉,更祝福別人。」   每年春節,我都是自撰對聯貼在門上,自娛也自勉,沒想到嘉展這麼細心

,把我的春聯一字不差的記下來,寫在序文裡。說實在話,要不是再讀嘉展的序文,這兩幅對聯我完全不記得了,什麼是知己朋友,我有了深深的體認。   俗語說:「危機就是轉機」,我在多位好友的關注下,度過了多次危難。我雖已年邁,在危難中也是會成長的。意菁病況穩定後,我開始了系列寫生計畫,二十年下來,完成了二十本旅遊寫生圖文繪書,舉辦數十次水彩素描個展。再版的書有兩本,《九二一傷痕素描集》再版之外,另外一本《從鉛筆到水彩》已三次再版。二十年來還有一個最大的收穫是「旅遊寫生」促進了我的健康;雖已暮年,仍有許多想法可實現,仍有許多年輕畫友一起寫生,這就是「有筆有彩富一生」啊!   孫少英 再版序 鳥兒也在

尋覓牠們的家   20 年過去了,九二一地震那劇烈的102 秒震動在我的記憶中還是常常 湧現。那時候我住埔里,整個小鎮像是戰爭後的電影場景,空中的直升機趴 達趴達地響;軍用卡車、挖土機匡噹匡噹地挖;滿鎮的塵土飛揚即使戴上口 罩,一到夜晚鼻孔比礦坑還黑。鎮公所的水車除了送水給居民使用,為了抑 制飛塵還有噗哧噗哧的水聲。再加上公所宣導服務的廣告車,告訴鎮民哪裡 有用品發送,哪裡有送餐賑災;也因全鎮中小學全倒,學童放空在家或在帳 篷區玩耍嬉鬧聲充斥;這些混雜刺耳的聲浪、塵土漫漫的街道、成山坡高的 瓦礫、扭曲變形的鋼筋和鐵皮,把場景時間都凍住了。地震後在埔里真不知日子是怎麼過的,坐困瓦礫廢土,每天想

的就是生 存問題,圖個溫飽平安就謝天謝地了,好像與外界都斷了音訊一般;也想不 起來再一次看到文明的報紙到底是地震後幾天的事兒了。   震後各大媒體出動最頂尖的團隊深入災區報導,生動的照片帶來很大的 震撼,引起海內外的矚目。當時在這些報紙媒體的篇幅中,讓我最為驚豔的 報導是在《勁報副刊》看到孫少英老師的地震素描連載;很奇怪的感覺是看 照片容易感傷,看素描反而產生了藝術轉化悲傷情緒功能。後來陸陸續續 《新生報》、《聯合報》、《中國時報》…甚至雜誌都刊登了孫老師的素描 和文字稿。這種駐災區藝術家第一手的寫生圖文刊在各大報副刊的報導方 式,還真是最接地氣的藝術紀錄,放眼全世界真是一個創舉;後來在20

00 年孫老師還集結所有圖文出版一本《九二一傷痕 - 地震災後素描集》。   素描集中有一張〈尋覓牠們的家〉的素描,孫老師文曰:「這是埔里北 澤街的一棟奇特老屋,他前面的樓震倒,也被清運走了,這棟老屋雖已殘破, 但卻傲然屹立著。老屋的頂上和周圍飛滿了燕子,也有鴿子在盤旋,牠們似 乎是在尋覓牠們的家,牠們破碎的家。」畫面上天空中,左右散佈不對稱的 短線和折線象徵著幾隻鳥,盤旋在殘骸和老屋上空仿彿在找牠們的家一般; 這種聚焦式的構圖,讓空中的鳥群顯得特別孤單無助,作者以鳥兒為主角來 描繪地震後的惶恐與無助,這張素描不只是素描,早已達到一個人文關懷的 境界了。      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內

(Oscar-Claude Monet 1840 年 -1926 年 ) 曾經說過 :「風景只是一個印象,每個時刻都在變化。」 (The landscape is just an impression, it's changing at every moment。 ) 的確如此,一個畫家在現場寫生,光影物像是持續在改變移動的,畫家當下要搶時間去構圖,按部就班去安排 主從順序,抓住所要表現的情境,所以才會有印象派的產生。     時光倒轉 20 年,想像年近 70 歲的孫老師在地震災區街頭,無視混雜刺 耳的聲浪、瀰漫的塵土,只顧搶時間埋頭寫生。救災現場的場景是動態的,光影是混亂繁雜的,當下根本

沒有甚麼印象不印象的問題,應該就是家鄉落 難了,捲起袖子,當一個藝術家就該用最擅長的方式為家鄉做點事兒。於是他每天帶著素描板、礦泉水、口糧,騎著機車就出門寫生去了;坐把小凳子, 在巨大瓦礫堆前,倒塌大樓邊,日以繼夜地畫災後各地的素描。素描集裡每 張畫作下筆強烈、篤定、線條帶勁有力,張張都是動態素描的神品。畫作包 含有禿了頭的九九峰、倒塌的埔里酒廠、滿是帳篷的國中操場、救災一兵、 外籍義工等等;不只地景地貌,連人物都畫得極為傳神,百多張素描全都是 現場寫生的作品,真是台灣人的珍貴藝術文化資產。這批珍貴的藝術文化資 產後來由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收藏,最後捐贈給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納入 永久館藏,也說

明了這批素描畫作在台灣近代藝術史的重要地位。      今年是九二一地震的20 周年紀念,盧安藝術再版《九二一傷痕 - 地震 災後素描集》之際,特別感激孫少英老師的授權;我們也保留了初版時,林 耀堂老師、涂進萬主任、廖嘉展董事長的序文、潘樵老師的文章和孫老師對 保池先生的感謝文,感念諸位先進對孫老師的深厚情意。再版是因為我們要 讓全世界的人知道台灣有一位藝術家孫少英,他是用生命之筆來關懷台灣人 的痛,台灣土地的傷痕;透過最單純的黑灰白素描讓我們看到藝術力量的偉 大;讓我們知道家雖破碎,家還是在這裡,遇到災難,就捲起我們的袖子為 家園再造打拼吧!      鳥兒都知道盤旋上空尋覓牠們的家,更

何況是我們人哪!   盧安藝術總經理 康翠敏

數位創意整合北門樂活新教育之研究

為了解決黑澤明夢水車的問題,作者黃稚娟 這樣論述: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有義務與責任讓環境永續發展、生生不息。因此,健康、環保與永續的樂活理念,已成為全民生活新主張,全球樂活之概念亦蔚為風潮。北門,地處臺南市最西北海濱,是個道地的鹽鄉,擁有虔誠的王爺信仰、壯闊的鹽田景致、悠閒的潟湖美景、純樸的鹽鄉風情,充分展現獨一無二及迷人風采。本研究藉由樂活理念,將北門鹽鄉在地特色分為身心健康平安福、環保永續新生命、社造風華新風貌及潟湖生態新體驗四大主題,再結合「以人為本」的科技理念,運用多媒體數位技術,以數位典藏、創意加值來完整詮釋及保存道地鹽鄉文化特色與價值,藉以分享、行銷、展現北門鹽鄉是一個「身心靈健康、減碳環保、生態永續」的智慧

樂活鹽鄉。在地化的北門樂活新教育強調的是深入社區與學生生活經驗接軌,重視親身體驗學習歷程與實踐省思,進而優遊涵泳其從容自主的學習力,培養學生愛鄉愛土的情懷,達到知鄉、親鄉、愛鄉的目標。結合數位創意,於Google Maps 平台上建構「北門情 樂活心 教育愛」的創意導覽平台,以主題式的統整介紹,將北門鹽鄉在地特色分為海洋風情心體驗、濱海漁民保平安、永續蚵學再造王、雪白鹽花創作樂、鹽鄉大地故事屋及鹽鄉美味好天堂六大主題區,以資訊互動設計的呈現,作為鄉土教學數位補充教材。希冀透過網路平台無遠弗屆的傳播及行銷能力,展現北門鹽鄉的智慧樂活新風貌,永續傳承北門在地精神及完整詮釋樂活新教育濱海校園之建構,

分享在地文化教育內涵,開創永續發展之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