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豫心經簡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佛光大學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潘襎所指導 黃少榛的 康灧泉書藝特質與其創意表現 (2018),提出齊豫心經簡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康灔泉、書藝、榜書、匾額。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林富士所指導 陳藝勻的 醫死與度亡: 宋元道教天醫科儀的形成與發展 (2017),提出因為有 天醫、全形、度亡、炁、魂魄醫療的重點而找出了 齊豫心經簡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齊豫心經簡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康灧泉書藝特質與其創意表現

為了解決齊豫心經簡譜的問題,作者黃少榛 這樣論述:

康灔泉的書法藝術成就素來享有「蘭陽第一筆」的美譽,他從法度嚴謹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入門,再持續勤臨各類名家法帖,舉凡高古的〈石鼓文〉、秀美飛動的〈曹全碑〉、瘦勁如鐵的〈禮器碑〉,或是方正厚實的〈乙瑛碑〉、雄渾壯美的魏碑等等,皆是他臨摹的典範。而最為可貴的是,他由此中千錘百鍊地學習後再創新再精進,終於寫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書藝風格,例如草篆、草隷、墨條書、「撮襟書」、聯結雙管的榜書以及飛白書等。他的學習精神與書藝造詣皆是值得吾人效法。 職是之故,本論文首先探討他習書之歷程,以及所受文學薰陶與書學理論之影響。筆者從多次訪問其後輩子孫過程中,深入瞭解其書藝傳承之現況與隱

憂,因為科技日新月異致使書寫的技藝也被電腦取代的傾向。然而,書家獨樹一格的書風卻非電腦字所能替代,只是這種時代趨勢的情況使得傳統書家揮毫的空間明顯地縮減。同時聚焦探究分析他的傳統書藝創作與書藝的創新,並且從田野調查過程中分析其一生書藝傳佈的處所與緣由,約略可粗分為一、贈與酬酢親友,二、寺廟楹聯與匾書,三、公署機關與商業招牌,四、大型地標之紀念碑文等四大方向。本論文乃就康灧泉書藝表現與其在新時代之困境來切入,試圖討論傳統書藝在新時代的創意可能性。

醫死與度亡: 宋元道教天醫科儀的形成與發展

為了解決齊豫心經簡譜的問題,作者陳藝勻 這樣論述:

學界對於宗教醫療的研究涉及層面很廣,然而都是在醫治生者的脈絡之下,鮮少關注到醫療死者的層面。道教醫療的研究也有相同情形。以登真成仙為終極目標的道教,貴生、重生並希冀延生,可以說是立教核心,在追求長生不死的理論體系中,處處可見圍繞著身體所衍生出來的各種關乎保養、治療與醫藥的元素。對於死後生命,道教也同樣重視魂形是否康健整全,而有相應的醫療模式。具體表現在天醫科儀上,同時具有療生與醫死兩個面向的道教天醫,一方面奉道者透過儀式向天地神明悔過、懺罪、解罪,以祈求生者能祛病延年;另一方面,出於對亡者因生前疾病傷亡致死後魂形零散不全的關懷,天醫醫療亡者,為之補全肢體、調理五臟、完整形貌,使之得以受度生天

。本文主要從道教經典中探討宋元之際天醫科儀的形成與發展,特別關注在天醫醫死與度亡的思想脈絡、儀式過程與信仰基礎。首先,將中國傳統文獻(非宗教性)與《正統道藏》(宗教性)兩種資料中的「天醫」描述,予以整理、統計與分類,以瞭解「天醫」一詞的詞源與意義。其次,針對道教經典中的天醫記述,探討道教天醫科儀的源流與發展。基本上從早期天師道上章請天醫祛病延年,經過唐宋黃籙齋儀轉以度亡為主以及鍊度儀的影響,至兩宋之際天醫儀式逐漸成為以醫死為主。經過儀式結構與儀式程序的分析,道教天醫科儀是透過道士存思與大量「天醫符命」的施用,醫治亡者殘破不全的軀體。最後,經過對宋元道教天醫文獻的爬梳,我們發現「全形」是天醫度亡

儀式的根本內涵。基於「全形」思維,道教特別關懷亡魂形體「不全」的苦狀,並認為人在生之時為疾病所苦,死後亦「身膺病苦」、「隨魂受疾」,換句話說,形軀的完整與否影響了死後亡魂身形與處境,甚至也左右得到救贖的可能。因此,道教度亡的首要工作,便是以炁醫治、拯療、聚合缺損且零散的魂形,使之全形復性,而後亡者才能得到臨壇聽法並進一步受度生仙的機會。本文從語意探源與文獻學、歷史學的角度,試圖展現宋元道教天醫科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性,及與中古道教傳統之間的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