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人禁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龍的傳人禁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蓮福寫的 百年思想起:臺灣百年唱片圖像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百佳专辑第7】李建复(首张专辑)《龙的传人》1980 ... - 博客也說明:然而,由于侯德健不久就“投向祖国的怀抱”,使“龙的传人”随即在台湾被通碟为禁歌。这日夜回绕耳际的旋律就这样戛然终止,实在有些令人尴尬。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系 金榮華所指導 張義宏的 史詩《華抱山》研究 (2017),提出龍的傳人禁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華抱山、漢族英雄史詩、公道軍、搶句。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時銘所指導 隋利儀的 當代臺灣國語流行歌曲之詞曲關係研究(1949-2017) (2016),提出因為有 音樂與文學、詞曲配合、倒字、押韻、換韻、詞曲意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龍的傳人禁歌的解答。

最後網站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 - 李筱峰則補充:關鍵語: 愛國歌曲、禁歌、蔣介石、中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革命 ... 〈反攻大陸去〉、〈反共抗俄歌〉、〈領袖頌〉、〈中華民國頌〉、〈國家〉、〈龍的傳人〉、〈我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龍的傳人禁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百年思想起:臺灣百年唱片圖像

為了解決龍的傳人禁歌的問題,作者楊蓮福 這樣論述:

  本篇專輯以台灣百年唱片的發展為梗概,從日治時期之前西方留聲機和曲盤的發明論述,一直東傳日本,再進而引進臺灣,並有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勝利唱片公司的唱片發行,帶動臺灣本土唱片公司的出現和台語歌手灌錄唱片的風氣,形成日治時期唱片的興盛發展。 作者簡介 楊蓮福   1964年生,台灣人,祖籍福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博士,中國民國第七屆立法委員參選人。現任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社長兼總編輯,《新新聞》新聞週刊專欄作家,東森、國衛、《年代向錢看》、《新聞面對面》、《新聞哇哇挖》、香港澳亞衛視等有線電視歷史與政治專題特別來賓。著作已出版《圖說台灣歷史》、《戀戀蘆洲情》、《圖說台灣ㄟ代誌

》、《圖說台灣第一勇》、《蘆洲古厝的故事》、《人口問題與台灣政治變遷》、《台灣環境發展與歷史蘆洲》、《圖說台灣名人》、《重回秀才厝》等專書。常發表時論和臺灣民俗文化文章,擅長收藏文獻圖像資料,為著名文史圖像研究專家著作等身。 壹、前言 貳、台灣唱片的發展 一、日治時期 二、光復初期(1945-1970)   (一)從進口到自製  (二)台語與國語流行歌曲  (三)戰後政治環境與禁歌 三、1970年代以降  (一)唱片黃金時代(1970-1990)  (二)校園民歌  (三)臺灣走上國際舞台 參、台灣唱片的製作 一、唱片的企劃、藝人 二、唱片的行銷包裝 三、唱片公司 肆、台灣知名唱片明

星與專輯 一、許石 二、林英美 三、陳芬蘭 四、郭大誠 五、文夏 六、王明山 七、李建復《龍的傳人》 八、《金韻獎紀念專輯》 九、鄧麗君 十、葉佳修 十一、包美聖 十二、施孝榮   本篇專輯以台灣百年唱片的發展為梗概,從日治時期之前西方留聲機和曲盤的發明論述,一直東傳日本,再進而引進臺灣,並有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勝利唱片公司的唱片發行,帶動臺灣本土唱片公司的出現和台語歌手灌錄唱片的風氣,形成日治時期唱片的興盛發展。到了光復初期(1945-1970),臺灣的唱片從初期自香港、歐美進口,再到本土自製,當時台語與國語流行歌曲風行一時,唱片產業達到巔峰,不過戰後臺灣因為政治環境因素,

政府及國民黨大肆進行思想控刨,產生詳多禁歌,其中文夏是禁歌歌王,姚蘇蓉是禁歌歌后,連黃俊雄的布袋戲也成為禁歌,是臺灣唱片發展的另一插曲。到了一九七○年代以降,成為唱片的黃金時代,唱片公司多達數百家,國、台語流行歌曲,乃至英文教學、宗教勸世歌曲、笑魁劇等,都興盛一時,另一主流則是校園民歌,因創作清新、單純簡樸,也產生不少歌手和唱片專輯,如李建復<龍的傳人>、金韻獎紀念專輯、葉佳修、包美聖<包美聖之歌>等,一九七○年代也是臺灣唱片走上國際舞台的時期,國際唱片公司紛至臺灣發展,將臺灣歌手及唱片擴及大陸、東南亞等華人娛樂市場,奠定今日臺灣娛樂文創產業雄厚基礎。   本篇章節也論及台灣唱片的製作流程,

如唱片的企劃、唱片的行銷包裝和藝人形象塑造,才能灌錄出一片唱片,產生明星歌手,都是唱片公司的商業手法,因此台灣知名唱片明星與專輯,大多由知名唱片公司發行,七○年代知名唱片公司如海山公司、滾石公司、飛碟唱片等。另外許多知名唱片歌手和專輯,如許石、林英美、陳芬蘭、郭大誠、文夏、王明山、李建復<龍的傳人>、金韻獎紀念專輯、鄧麗君<淡淡幽情>、葉佳修、包美聖<包美聖之歌>都是臺灣唱片的經曲之作。

史詩《華抱山》研究

為了解決龍的傳人禁歌的問題,作者張義宏 這樣論述:

史詩《華抱山》初名《公道軍》,內容以明末清初無錫吼山地區的公道軍起義事件為主。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大力查禁此歌,以同治年間最為激烈,違背禁歌令者,將抄家或砍頭,自此轉為「口傳心喊」的傳承方式:即是以創作押韻歌詞為前提下,固定使用二套旋律骨幹,進行旋律微調與節奏變化。 本論文以朱海容先生蒐集整理、華祖榮先生唱述之今本《華抱山》為靜態文本,第四代傳唱人──唐建琴老師之采錄影音檔案為動態文本,於第二至四章架構出《華抱山》研究的基礎;〈第五章、句式與節奏〉與〈第六章、音樂探討〉延續研究基礎進行音樂部份之深度探勘,推論出字數超過七言、旋律性強、節奏變化大的「搶句」即是文學與音樂調和的關鍵

,藉此使史詩《華抱山》得以突破過往民歌研究之框架。

當代臺灣國語流行歌曲之詞曲關係研究(1949-2017)

為了解決龍的傳人禁歌的問題,作者隋利儀 這樣論述:

歷來研究流行歌曲無論就押韻、意境探討,多半僅著眼於歌詞,鮮少將詞、曲共同進行討論。然,歌詞乃音樂的一部分,脫離音樂的歌詞僅具文字形式,它可能只是詩、散文,與音樂無關。本文將從傳統韻文及戲曲理論為基礎,以一九四九年至二○一七年間國語流行歌曲為範圍,探討詞曲之間的關係,內容分別為倒字現象、押韻、換韻、變格押韻情況及流行歌曲之聲情意境,結合二者共同進行論述,研究方法由歌譜蒐集、聽覺調查、分析現象並解釋現象。所探討的譜例皆做詞曲分析,並於最後提出研究成果,說明流行歌曲仍有遵循古代韻文及戲曲的運用技巧,目的是讓歌曲和諧動聽。另一方面,亦對流行歌壇於詞曲創作與演唱上提出建議,以提昇流行歌曲的講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