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6巷4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王維周、張崑振所指導 王御晟的 臺北市南萬華區都市空間構成與演變 (2018),提出108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6巷4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加蚋仔、都市紋理、建築形式、街道空間、臺北市。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德軒所指導 翁美秋的 地主參與都市更新意願與期望之調查─以台北市萬華區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都市更新、意願、期望、誘因理論、需求層級理論、賽局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108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6巷4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08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6巷4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北市南萬華區都市空間構成與演變

為了解決108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6巷4號的問題,作者王御晟 這樣論述:

臺北市萬華區空間範圍係指艋舺和加蚋仔地區,臺北地區的都市空間發展自三市街(城內、艋舺、大稻埕)向外擴張,使原本屬於郊區的加蚋仔和都市邊界轉趨模糊。 戰後移民人口擴增,迫使政府亟需解決人民居住問題,在國民政府尚有反攻大陸之意圖因此消極建設下,加上南機場戰後土地轉為國有地,使此處成為安置社會底層移民的住所,也因此加蚋仔逐漸被視為寙陋地區;直至1970年代,政府在加蚋仔地區執行數個都市更新及公共建設,然而在缺乏全盤性及未考慮當地居民生活型態下所執行的規劃卻使得加蚋仔都市空間更加邊緣化。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及透過歷史圖資比對作為研究方法,由觀察歷史脈絡、都市紋理、基地現況三個面向切

入分析南萬華區都市空間建構的過程,探討影響都市空間演變與建築式樣的因素,建構出臺北市都市空間演變之研究的參考依據。

地主參與都市更新意願與期望之調查─以台北市萬華區為例

為了解決108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6巷4號的問題,作者翁美秋 這樣論述:

摘要由於舊市區開發較早,公共設施不足及安全等問題,為改善環境恐須都市更新一途, 有鑑於都市更新推動的成敗,其核心角色在於地主,然而地主參與都市更新的意願與期望,在整個更新的過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定位。在回顧過去文獻當中,甚少從地主的角度探討都市更新運作情況,本研究從誘因理論、需求層級理論及賽局理論為基礎,以地主參與都市更新意願與期望為核心標的深入探討。藉由對地主的問卷調查,希望對都市更新的推動上有實際的幫助。經研究後發現如下:一、地主參與都市更新意願部份:(一)在房屋內部性環境部分,以「房屋有結構敗壞、老舊、漏水或壁癌等無法修復」為地主有意願參與都市更新之主要關鍵因素。另「房屋的室內重新裝潢花費

後」,地主參與都市更新的意願呈現負向,顯示地主參與都市更新意願低落。(二)房屋外部性環境部分,以「房屋進出巷道狹小,影響安全。」為地主有意願參與都市更新之主要關鍵因素。(三)地主無意願參與都市更新的原因以「條件不符期待」最多、「開發商不足信賴」居次、「更新後室內面積縮小」居第三。(四)地主參與都市更新重建與整建的意願程度,均呈現負向,但兩者相較之下,重建的意願還是高於整建的意願。二、地主參與都市更新期望部分:(一)、地主對自身權益期望部分均顯示為正向,尤其「對於產權分配要透明、公開、公正、平等。」(二)、地主對開發商的期望部分均顯示為正向,尤其「第一線溝通協調者,會以居民需求為考量」為最高。(

三)地主對政府的期望部分均顯示為正向,尤其地主有「由政府公辦都市更新」的需求。藉由研究結果,針對政府、開發商及地主作原則性的規範,提出對政府在都市更新政策的建議,期待藉此研究,喚起地主積極參與都市更新政策,改善居住環境品質,並對政府政策上提出建議,為本研究對學界及實務界之貢獻。本研究共分五章十七節,第一章緒論,包括四節,分別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內容及限制、研究步驟方法與流程及名詞界定等主題,以進行研究。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包含三節,分別相關文獻回顧、理論基礎都市更新定義暨學者見解,以建立本研究理論架構。第三章為國內外都市更新發展,分為三節,分別介紹美國、日本及我國之都市更新發展

。第四章調查計畫與分析,分為四節,包括實證更新地區簡介、調查計畫、調查分析及整體性檢討。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分為三節,提出本研究結論、建議及後續研究。本研究實際了解地主參與都市更新的意願與期望,研究成果足以找出推動都市更新的問題與缺失,提供政府政策擬定的參考,促進都市更新的成功率。深具研究價值。關鍵字:都市更新、意願、期望、誘因理論、需求層級理論、賽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