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繁星錄取名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唐代彪所指導 黃逸純的 我國大學繁星計畫成效之空間分析 (2010),提出112繁星錄取名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繁星計畫、空間分析、教育機會均等、鄰近效應、空間自相關。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2繁星錄取名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國大學繁星計畫成效之空間分析

為了解決112繁星錄取名單的問題,作者黃逸純 這樣論述:

大學繁星計畫為大學多元入學管道之一,希望達成「學校均質、區域均衡」的目標,減少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故本文透過空間分析方法,以臺灣地區340所高中96至99年繁星計畫榜單為基本研究資料,探討四年各高中繁星錄取率的時間變化及空間分布特性,並透過迴歸分析,歸納影響各高中繁星錄取率的相關變數,進而討論大學繁星計畫的實施成效。 研究發現,高中繁星錄取率受到各年度提供名額的影響,隨著名額逐年增加,各年的錄取率也隨之提高;就空間分布來看,繁星錄取率高的學校分散、無一致性,無城鄉教育差距。此外,Moran’s I指標顯示高中繁星錄取率有空間自相關,位於台北市的高中繁星錄取率偏低,呈現空間負相

關。最後,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高中特性」變數對高中繁星錄取率所產生的影響較大,而「高中所在地區屬性」變數則較為不顯著。顯示大學繁星計畫無法落實「學校均質」目標,仍須調整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