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連禎寫的 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小心黑天鵝 和林貢欽的 香港勝在有「權力制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天地圖書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楊敏鈴所指導 楊婉茹的 私立幼兒園加入準公共幼兒園之個案研究 (2021),提出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私立幼兒園、準公共幼兒園、個案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姚宏旻所指導 吳昆鴻的 精進我國災防機制精進作為:從各國災害防救管理制度性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災害的重點而找出了 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小心黑天鵝

為了解決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的問題,作者陳連禎 這樣論述:

  「危機」不是舶來品,中華經典文化並沒有缺席。   「危機與風險管理」,盡在《史記》。   危機和良機,往往是一念之間的轉折而已。   曾是警察局長、警察學校校長的陳連禎   深讀《史記》,理出如何一心動,   就提高警覺心,化危機為良機......   一部經典,各自解讀,個別受益。司馬遷的《史記》百三十篇,包括了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以及各類人文萬象,都能滿足了後人多方多元的需要。太史公嘔心瀝血,發奮著述,旁徵博引歷史教訓,努力為後人打造一座全方位的探照燈,照亮我們人生的道路,希望後來的人能有感體會而見微知著,知所趨吉避凶。   國家文官學院開設升職訓練,核心課程有「危機管理」,作

者已在此講課四年。利用教學相長的難得機會,適時穿插《史記》中的風險觀念與危機處理故事,學員頗感興味,其實「危機」不是舶來品,中華經典文化並沒有缺席。   作者認為,風險與危機管理其實大同小異,也就是說,風險管理近於防範危機於未然,注重機關平時的內部控管;而危機管理又稱為災難管理,則偏重於對外各種天災人禍的因應處置。前者的主管機關在秘書或主計單位,而後者概由公關單位負責操盤。由於要應付外界的批判與質疑浪潮,因此必須要有立即有效的回應作為。也因為媒體鎂光燈隨時照過來,記者也會如影隨形採訪,所以領導與管理階層必須立即面對、迅即斷然處置;處理得宜,立刻掌聲不斷,甚至享受英雄人物般的讚賞。因此各機關往

往重視危機處理,內部管理反而容易忽視,因為內部控管,潤物細無聲,長期預防得力,卻反而「曲突徙薪無人問」。   作者透過《史記》中的風險與危機處理故事,得以分享司馬遷告訴我們危機不惑的智慧,盼望人人都能活出不憂不懼的生命喜悅。 名人推薦   侯友宜  新北市市長   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   陳家欽  警政署長   王進旺  刑事局長及前警政署長   耿繼文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長   唐雲明  中華民國消防退休人員協會總會長   蔡俊章  台灣海巡警察消防領導人總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陳連禎   斗六中學、警察大學、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研究所畢業,曾任警察分局長

、督察長、副局長、局長等職,警察專科校長退休。現任警聲雜誌月刊社長、台北大學校友總會監事及系友會理事長、台灣海巡警察消防領導人總會副理事長。   著譯有《治安之道》、《劉邦的團隊臉譜》、《社區警政與領導》、《英國警察輿情》、編有《孫子讀本》、《史記精選》、《史記研究》。   序一  引人入勝 啟迪借鑑  侯友宜 序二  歷史不是堆棧,而是激發創造力的未來工廠  孫大川 序三  《史記》的風險與危機故事  陳家欽 自序  正是時候讀《史記》 1.    危機管理首部曲──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2.    陷於困境最需要正能量來鼓舞人心──孔門三傑遇危的話術 3.  

 見微知著防範危機──孔子防微杜漸 4.    美女重禮暗藏危機──女團華麗登場,孔子黯然退場 5.    危機意識要從直覺處培養──心動,要有警覺立即行動 6.    危機預防先從自己嗜好做起──莫讓最愛反成大害 7.    拒絕誘惑才能避禍──不吃誘餌,才有明天 8.    知己不知彼才是最大的危機──天下哪有無端的讓利? 9.    缺乏同理心肇致高風險──意氣用事,失禮皆輸 10.    處理衝突的參考架構──母與子、父與夫衝突的抉擇 11.    危機還是轉機,就在一念之間──爭桑葉惹禍或幫人灌溉得福? 1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鄰國有聖人,吾國之憂也 13.    預見危

機先打預防針──善用「曾參殺人」案例安度危機 14.    防杜假消息才能化解危機──謠言可畏,禁祥去疑 15.    不能保密,必有危機──竭智盡忠而疏於保密的受害者 16.    假消息不求證,危機不遠了──善問善聽迴避風險 17.    自認不會發生,是最大的風險──一味自我感覺良好必有危機發生 18.    狡兔三窟的風險啟示──馮驩為孟嘗君買「義」避風險 19.    真心道歉,化解危機──選擇忍讓獲得友誼是氣度 20.    隱忍不死,方有未來──活下去才是最好的報復 21.    愛江山又愛美人──國家敗在只圖富貴的臣子 22.    度過危機的心法──逆境增上緣,吃苦當吃補 2

3.    善說故事化解危機──引喻畫蛇添足分析利弊得失 24.    另類危機的異類化解之道──驚世駭俗的有色話語嚇退使者 25.    危機就在你左右──人間處處有「東廂」竊聽 26.    危機控管的步驟──先報告還是先救人? 27.    善後做得好才能得天下──自我克制,避免情緒綁架 28.    轉危為安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約法三章,掌握話語權 29.    見鬼說鬼話,見人說人話──與時變化說話,權宜安度高風險 30.    處處危機,步步為營──不給人中傷機會,不重蹈商鞅覆轍 31.    危機躲在糖衣背後──免費的禮物,最危險 32.    明白自己的局限才能避險──蕭規曹

隨,最佳選擇 33.    製造危機,自創商機──堯的用人與舜的避禍 34.    風險控管,避免禍從口出──兢兢業業保密到家   推薦序 引人入勝 啓迪借鑑 侯友宜   警察專科學校陳前校長連禎兄服務警界四十餘年,長期鑽研《史記》、《孫子兵法》,以其警界服務的豐沛實務經驗,及對司馬遷文學巨著《史記》深入研究,透過刊物及警廣全國交通網每週發表分享《史記》危機故事,將《史記》中風險觀念和危機處理故事彙集成書。書中深入淺出,從個人、組織、國家由精彩的《史記》故事中,點出防範於未然的風險管理積極作為。在面對危機時,如何立即有效因應、降低傷害,甚至化危機為轉機。全書以歷史故事引人入勝,深刻

描寫古人風險及危機管理的利弊得失。從古觀今,可以作為我們為人處事的借鑑。   無論是在警界或是在市政服務工作上,「安全」都是首要的第一考量,所以我提出「安居樂業」的施政目標,各項施政措施以人為本的關懷,防微杜漸的預防工作最為重要,不管是治安、公安及消防安全等三安的源頭管理、斷然處置,或是社會安全網整合平臺;建構高風險整合型安全網、高關懷青少年通報中心、食的安全等,都是希望能透過跨局處、政府和民間的整合通力合作,事先做好源頭的風險管理,預防危機的發生,透過政府有效的行政作為,讓新北市民都能安全、安心的在地就學、在地就業、在地就養、在地樂活,過一個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連禎兄所著作《警察校長

史記偵探室:小心黑天鵝》一書,雖是透過《史記》中鮮活的歷史故事,探討風險與危機管理的嚴肅議題,其不僅影響個人生命安危,甚至關係到整個社會國家的長遠發展。而整本書宛如一部精采好看的武俠小說,把《史記》中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闖蕩天下,面對生死交關危機重重時,審時度勢權謀計策的機智,一幕幕躍然於書中。鑑往知來,啟迪明智,是一本值得品讀的好書。   (本文作者為新北市市長) 歷史不是堆棧, 而是激發創造力的未來工廠 孫大川   人生無常,許多不可預見的事情,無論是天災或人禍,都可能在我們預想不到的情況下發生。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社會的建構,從某種角度說,都是試圖在無常的世界中尋找規律、建立常軌,

擴大我們可以管控的範圍,趨吉避凶,穩定社會人心。倫理規範的設計、科學方法的精進,目標都是為增強我們預測的能力,降低天災人禍帶來的風險與破壞。這是人類獨特的本領,是人的存有特徵。   因此,只有「人」才有歷史,「自然」也只有在做為人的意識對象下,才有它的歷史。這雖然有人類中心主義的陷阱,但從人的限度內看,這是很難超越的事實。於是語言圖像和文字符號,圖騰禁忌與神話傳說,乃至社會制度及國族認同的建構等等,都是人的歷史敘事的內涵與對象,藉著它我們得以認識自己、修正自己、改變命運,與無常的宿命對抗。如果真是這樣,歷史就不是單純的記憶「堆棧」和文獻積累,它成為一種可能性,讓我們和自己、和我們的「集體記憶

」對話,創造一個空間,行使我們的自由與能動性,掌握未來。歷史因此不是「堆棧」,而是激發創造力,向未來開放的「工廠」!   多年前我就知道陳校長醉心於史學,對司馬遷的《史記》更是一往情深。這或許就是陳連禎校長的人生信仰。做為一個關心警察教育和人才培育的高階警官,他選擇了一個很不一樣的道路,從人性的根源處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   《史記》不同於一般史書,它是一部生命之書。   陳校長從公的生涯,正巧是台灣政治社會最為動盪的關鍵年代,而警察的身分與角色,迫使他們要站在一切對立衝突、矛盾對抗的第一線,浪頭上的詭譎變化、誘惑陷阱,一定讓陳校長有很深的體悟。   他曾多次向我表示:司馬遷的字字句句

,都觸動了他的靈魂,驗證了自己人生的點點滴滴。《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小心黑天鵝》應該是他以生命分享的作品,是他為警察同仁鼓舞、打氣的真誠告白。三十四則故事,是他和太史公隔著兩千年對話的密語,面對人性與當下,揭開歷史「堆棧」轉為生命「工廠」的奧秘。   閱讀陳校長這樣的一本書,最忌諱「東施效顰」,零碎、片面地囫圇吞棗各式各樣的案例。它應該是一種整體的閱讀,內化成閱讀者人格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的閱讀絕對不是案例的記誦,而是默會修養的工夫歷程。我們每個人的個性、才智、身分、地位以及所處的環境、扮演的角色等等都不同,無法和書中案例整齊對應類比,若無自知之明胡亂比附,後果恐怕將是一場災難。   適用

於劉邦的決斷,不一定適用於我們自己,這是我們要謹記在心的。此外,本書也不宜從陰謀算計的角度來閱讀。《史記》敘述人物面對風險危機,重點並不在放任心機智巧的氾濫行使。太史公有「繼春秋」之志,顯示他的史學志業有其倫理道德的向度,這是他雖述及先秦諸子,卻不以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為終向的原因。他與儒家相應,獨列孔子入世家,〈太史公自序〉上說:   「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可見,司馬遷的史學思想,並不只在記錄世事的興衰更替、勝負成敗,更在追索這些事項背後的人性範則。正

因為如此,風險危機的處理,需要一顆向善惻隱之心,無此一仁德做為基礎,一切消災避禍的算計,立即墮入陰謀詭詐之深淵,所謂風險危機的處理者,終究難逃適得其反的後果。   我知道陳校長還有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和規劃,沒有比這個更有意義的退休安排;從另一個更深、更遠的角度,服務警界同仁,鼓舞每一位有心的讀者。   (本文作者為監察院副院長) 《史記》的風險與危機故事 陳家欽   二○一九年一月新北市蘆洲區林姓男子日前僅因兒子買回家的肉圓沒加辣,竟痛毆兒子,連在旁勸阻的妻子也不放過,影片曝光引發公憤,鄉民號召登門執行私刑正義,痛毆家暴男,將人打到送醫院,還有直播主跑到住家樓下現炒「混合辣椒」,揚言

要親手餵男子辣椒,現場聚集超過上百名人士,直播飆破八萬人關注,直到午夜才被警方疏散,其中七人闖入林男住處動手毆打,被警方依傷害罪嫌帶回偵辦。值此,層出不窮的網路快速號召群眾滋事案件,已為當前治安重大的風險。   面臨全球化網路世界,藉由網路社群活動,快速號召聚眾滋事,犯罪模式掀起重大變革,如偶發性違法抗爭、街頭鬥毆、私刑正義、幫派暴力或恐怖活動等,層出不窮的群體游擊,超時空的突圍行為,衝擊警察應變策略與模式,誠屬不可漠視的危機,必須更弦易轍,危機管理迫不及待,也是警察天天必須面對的課題。為遏止近來街頭暴力、聚眾鬥毆頻傳,影響治安觀感,我立即向行政院蘇院長建議修正刑法聚眾鬥毆罪,讓警察有強而有

力的執法工具,並要求各單位指揮快打部隊到場壓制,除以強制力逮捕法辦,如涉有幫派活動,並列管蒐報不法事證加以檢肅,刨根溯源全力防制再發生。   危機形成都有徵兆,如能在形成過程中,見微知著,妥善因應,防微杜漸,為危機預防之宗旨;惟遇突發事故,如何化險為夷或化危機為轉機,常常就在管理幹部瞬間的決定。   二○一五年高雄監獄發生臺灣獄政史上首次獄政幹部被受刑人挾持的事件,我時任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局長,第一時間即到場坐鎮指揮,考量人質安全,原則上以談判優先,但也顧慮到社會大眾的恐慌害怕,因此我下達「絕對不能讓囚犯帶槍從監獄逃脫出來」的最高原則,帶領著弟兄勇於面對,最後成功化解危機。因此,面對瞬息萬變

的治安事件,除要有防患未然的準備,也考驗著警察幹部的領導與危機處理能力,故我特別要求本署教育組針對各單位主官(管)加強風險管理與指揮應變處置能力訓練,並積極爭取經費規劃籌建國際交流大樓,透過指揮官之指參作業及實戰演練,以增進幹部危機處理的應變能力,發揮指揮管理之效。   陳前校長連禎在警政署服務期間,主辦跨領域的六星計畫中的社區治安面向,就是預防犯罪的重中之重。他負責訂定具體可行的計畫,編列中央補助地方經費上億元,包括提供教育訓練、培力作業與獎勵補助規定等積極作為,實施十餘年迄今運作未息,令人敬佩。今承陳校長邀序,感佩他熱忱為退警服務,在行有餘力之時,將他讀《史記》故事心得,以風險與危機管理

為主題,作為案例啟發,分享給我們警察同仁及社會大眾,實踐了「一日為警察,終身愛警察」的信念,故樂為之序。   (本文作者為警政署署長)   1.危機管理首部曲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勤務指揮中心報案台資深員警說:「我深深知道,發生危機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危機處理不當,才是致命原因。」治安黑天鵝出現,警察防不勝防,早已司空見慣,而處危規定多如牛毛,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才重要。戰功彪炳的刑事組長很大氣告訴新任局長:「請不要追問過程,我保證所有的槍擊案很快全都破案,」果然兌現。危機處理成敗,講究的是速戰速決,有效善後,安定人心。局長告誡同仁:「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歷任警政署長都指示

:「要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無不深具憂患意識,一語道破風險無法完全預防,但危機可以控管的深意。 天天面對許多無法逆料的治安風險,警察的基本態度,就是要有「做最好的努力」,無恃其不來;「做最壞的打算」,以迎對層出不窮的治安事件。然而,即使警察對於各類危機事件已經習以為常,但畢竟還沒有發展出萬無一失的神機妙策,或得以依循無虞的標準作業程序,因此風險與危機管理就成了當代各界的顯學。 漢朝開國之君劉邦,就時時充滿著危機意識。例如他在前線作戰,就從來沒有忘記後方狀況的掌握。他在前方緊盯著戰局的發展,隨時捕捉戰機出擊,但他也沒有忘記隨時留意後方的動靜,打聽長安有沒有出現可疑狀況,連他多年並肩作戰,

最信任、最要好的朋友蕭何,已經位居丞相,他仍然不敢輕忽,不肯放過。他若有似無的派人多方關懷,追根究柢就是不放心,隨時在測試蕭何對他的忠誠度。而蕭何卻渾然不覺得其中大有文章,還毫無警覺地的一味對劉邦感恩戴德,對今上的關愛點滴在心頭。然而當局者迷,局外者清。高手在民間。蕭何的民間朋友立即提醒他,指出其中的隱微要害之處,點醒蕭何。有人點出劉邦這些舉動,絕對不是當年的兄弟情,而是一道劑量很重的糖衣毒藥,若真照單全收,吃了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試想劉邦前線吃緊,他的人力資源唯恐不足,反而加派五百位警衛壯士,來保護後方的蕭何。後方的蕭何有此需要嗎?劉邦此舉豈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劉邦無異在蕭何左右布局,設置

了滴水不漏的天羅地網,天天監視丞相的系統嗎?蕭何再怎麼冰清玉潔,如何經得起政治上想像不到的無情考驗!僅此一例,可知風險意識之難。

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改革成功】通識被殺科?黎智英發窮惡告錯人?長毛入獄如渡假可留長髮?紏正林鄭特赦小黑暴說法?|高Sir正能量27112020


YT技術限流和自動退粉,離封台不遠,請幫忙高Sir正能量?訂閱?分享影片救亡:https://www.youtube.com/jackyko1109kosir?sub_confirmation=1

————————————————————

1.【改革成功】通識被殺科?

2.黎智英發窮惡告錯人?

3.長毛入獄如渡假可留長髮?

4.紏正林鄭特赦小黑暴說法?

VPN推介: 簡易安裝,保障私隱,登記:https://go.nordvpn.net/aff_c?offer_id=15&aff_id=49194


#現代版雷鋒
#小市民憑良心
#做實事講真相
#支持國安法
#男人幫大聯盟  
#KOL100
#青年快閃社區清潔大行動
#人間記者會
#青年護旗手

——————————————————
五星正能量?  真係爆哂燈?

高Sir疑遭技術限流,請大家幫幫手:

1. 訂閱「高松傑 - 高Sir正能量」youtube 頻道 (訂閱係免費架)  https://www.youtube.com/jackyko1109kosir?sub_confirmation=1 /高Sir第二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4bhcFYIoJl06PM1xzTg-QQ?sub_confirmation=1
2. 撳?搶先睇;
3. 贊好並留言支持;
4. 將影片分享開去;
5. 贊好高Sir微博: https://weibo.com/jackyko1109。

私立幼兒園加入準公共幼兒園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的問題,作者楊婉茹 這樣論述:

本旨在探討私立幼兒園加入準公共幼兒園之個案研究,選取彰化縣一家準公共幼兒園的負責人、園長、教保服務人員及家長共8人,了解他們對準公共幼兒園的認識、加入準公共幼兒園的原因、加入準公共幼兒園的差異及對準公共幼兒園未來的展望。主要發現及結果如下:壹、對準公共幼兒園的認識 一、對教保服務人員來說,薪資的調漲、遵守勞基法的規定,對教保 服務人員有實足的保障。課程內容的調整,讓教學正常化,減少紙本 練習,改變為統整不分科的學習,設計出符合幼兒發展需求的教保活 動課程。 二、對負責人或是園長來說,只要學校的收支沒有太大的變化,加入 準公共幼兒園對教保服務人員和家長是有益

處的。但是會考慮三年後 老師要加薪的問題,到時會參考政府的政策,再決定是否繼續簽約。 三、對家長來說,加入準公共幼兒園最大的改變就是應繳的學費比較 平價,減輕每個月的育兒負擔。貳、加入準公共幼兒園的原因 一、支持政府政策:影響最大是老師薪資提升,卻又擔心學校收入會 減少,但因為政府會補助薪資的增加,所以就加入了準公共幼兒園。 二、薪資調整與符合法規規範:福利按照勞基法、工作時間正常化, 提高教保服務人員的薪資,有助於提高教學品質。 三、減輕家長的負擔:政府補助及延托制度,都有助於減輕家長的育 兒負擔。叁、加入準公共幼兒園的差異 一、準

公共化政策可以加速擴展平價就學機會,實質減輕家長托育費 用,讓家長具體感受平價優質的教保服務。 二、家長選擇準公共幼兒園,除了考慮學費之外,還會注重這家園所 的理念是否符合孩子的特質、以及老師的穩定性、和教學內容的豐富 度……等等。 三、準公共化政策讓私立幼兒園可以永續經營,進而發展出自己的園 所特色。肆、對準公共幼兒園未來的展望 一、加入準公共幼兒園是一個趨勢,希望政府可以多替私立幼兒園想 想,是否可以有多一些開源節流,多一點收入的方法。如何在教保服 務人員的薪資上有所規劃,培養優良的師資。 二、固然平價收費對家長的吸引力很大,但是

師資的穩定和教學理念 的契合,也是家長考慮的重點。 透過本研究的發現,希望對未來要加入準公共幼兒園的私立幼兒園有所幫助,同時也提供未來研究準公共化政策的研究者之參考。

香港勝在有「權力制衡」

為了解決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的問題,作者林貢欽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評論集,搜集了作者近五年來發表在BBC等媒體上的百餘篇評論。這些評論大致分為三部份一部份是「觀察香港」,集中了對香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政府管治等方面的評論;第二部份是「點評中國」,主要是對中國時政的評論;第三部份是「情繫校園」,是作者對母校和校友的情感寄託。 作者簡介 林貢欽   為媒體資深評論員,並在香港大學、清華大學等多間大學兼任教職。已出版《衝突VS.和諧》、《未來特首要深思》、《強詞奪理》等專著。 序:筆端點撥通靈台……9 第一章  觀察香港 (一)香港管治點滴 1解鈴還須繋鈴人……18 2釋法與「一國兩制」……22 3「佔領中環」與「公

民抗命」……26 4香港勝在有「權力制衡」……30 5何時居者有其屋……34 6香港的房屋政策需標本兼治……38 7復建居屋改善民生……42 8「囚徒困境」在港再現……46 9誰説弱國無外交?……50 10自由港裏嘆自由不做漢奸不為奴……54 11狼來了!……58 12梁振英的百日新政……63 13「曾先生沒做好那份工」……67 14辦亞運可提升香港競爭力……71 15「集體決定」的實質是「集體卸責」 16香港的公共醫療管理還好嗎?……79 17港府兩次處置公衛突發事件的比較……83 18警惕香港警察淪為特殊的利益集團……87 19一份違反基本法的財政預算案……91 (二)自由經濟是香港的競

爭優勢 20誰搬走了碼頭工人的「乳酪」?……96 21撤資移民與愛國愛港……100 22發放免費電視牌照引起的風波及反思……104 23不患貧而患不助……112 24摒棄購物天堂中的「惡導」……116 25以監管維護香港金融業的競爭優勢……120 26「雷曼苦主」與公平交易……124 27中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還是上海?……128 28蝦米打敗了鯨魚……132 (三)香港民主面面觀 29華叔的風骨……138 30「拉布」與「剪布」:考驗香港民主素質……142 31香港的夏天非常熱……146 32民主與法制的纏鬥……150 33當特首,靠甚麼?……154 34下屆特首是何人?……159 35

民主拒絕選舉舞弊……163 36民主與管治的博弈……166 37香港的民主發展正處在十字路口上……170 (四)緩和中港矛盾的思路 38撤「限奶令」,緩和中港矛盾……176 39以「眼」還眼的香港溫情……180 40新移民切忌反客為主……184 41新移民能否申領綜援?……188 42「蝗」非蝗 「狗」非狗……192 43井水對河水的糾結……196 44內地孕婦在港生育利大於弊……200 45生孩子生出的問題……204 (五)香港社會掠影 46一個好人——港大三嫂……212 47國教抗爭析……216 48以公民教育取代國民教育……221 49香港中產階級需要自己的代言人……226 50都是

錢多惹的禍……230 51僭建門,香港法制的怠毀……234 52香港的悲憤與哀愁……238 53香港的公眾利益與普世價值……242 54香港深層次問題的思考……246 55香港的文化特質……250 56冠名背後的文化資訊……254 57冠名風波與慰安婦……258 58共建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264 59毀譽參半的施政報告……269 60長毛的擲蕉與T恤……273 61高錕獲諾獎給港人的啟示……277 62「燈泡門」事件是媒體對權力的有效監督 63香港政改09方案命運多舛……285 64突破澳門發展瓶頸:適度多元化……288 65外來的和尚會念經?……297 66香港法制給台灣司法改革帶來靈感

?……301 第二章  點評中國 1蛇年說夢……307 2從哪裏來到哪裏去……311 3西藏歸來話宗教……321 4 2009年中國的三件辛酸事……331 5小崗村與沈浩引發的思考……337 6治國者,治官……344 7馬英九的和平觀……350 8沒有政法委,少有「冤假錯」……353 9最年輕的少將:沒帶過兵打過仗……357 10經濟特區可以休矣……360 11新老「貓論」析……364 12呸!誰和你是夫妻……367 13三鹿已死,乳難未已……369 14連海出獄,乳難未已……376 15央視——壟斷加傲慢的怪獸……380 16「草泥馬」打敗了 「河蟹」……384 17排列的書包……388

18最年輕的市長與最老朽的制度……393 19兩岸統一的路徑……397 20「國進民退」的實質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401 21見義智為與公共安全……405 22國家囚徒的改革歷程……410 23海峽兩岸的對價關係……417 24內蒙之行話管理……427 第三章  情繫校園 1做好校友會工作的「理、制、人、事」……435 2 讓校友會成為快樂人生的家園……439 3 耄耋之年,鶼鲽情深……443 4貧困不是罪……445 5個人競爭力從大學練起……449 6扶困助學捐款一分也不能少……454 7就業與創業:找適合的,而非最好的……456 8創業與就業的選擇思路……461 9華文教育:增強個人競

爭優勢的軟實力……484 10宦海沉浮  大徹大悟……492 11香港北大人點燃希望之光……495 12我的大學……497 13清華任教,任重道遠……503 14我的廈大情緣……506 15返校偶感……515 跋:戰戰兢兢的評論,慎之又慎的下筆……521 序 筆端點撥通靈台   林貢欽先生希望我為他這本即將問世的評論集作序,囿於自己的專業,本來未敢貿然接受,轉而允諾試筆,一為友情難卻,二為略盡同仁之責,三是可以取得一次通讀機會,不亦悦乎?文集中的若干篇章,本人曾經「近水樓台」先拜讀並和貢欽有過幾次切磋,今次得以通覽,必將獲得更多點撥。   友情也是一種緣份。90年代後期我在清華大學教

務長任上,簽署過清華和香港大學合作在港舉辦清華法學二學位教育的文件,畢業於廈門大學且在港工作多年的林貢欽成為清華法學院「香港班」的學生。2002年8月至2010年5月我出任福州大學校長期間,無論在福州,還是在香港,和貢欽多次見面機會,偶然提起當年清華和港大合作一事,貢欽遂以受益者身份尊我為師長,自然多了一份清華校友的認同感和親近感。   論年齡閲歷,我夠得上「師長」,但論專業,工科出身的我決不敢妄自稱大。貢欽的教育和職業閲歷頗為豐富,經濟、法律、人文、社科等領域皆有涵蓋,時評文章亦有眾多粉絲。在學術探討方面,我倆的率直個性頗為相近。品茗話天下,煮酒論古今,有時難免幾分疏狂。偶遇爭執之處,究根

窮理,互不相讓。可能因為我「霸道」多些,貢欽遂以「海盗精神加清華文化」概括我的個性。我出生於福建第一大島平潭、島民們在拼搏風浪,漂洋過海的謀生環境中形成頗為彪悍的民風,素以吃苦耐勞,不畏艱險著稱。改革開放以來,這個原本知名度很低的海島又以「中國隧道平潭造」蜚聲海内外。我18歲考入清華,畢業後留校任教,一晃近五十年。血脈中的海島養份和清華崇尚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文化元素早已交融,自覺貢欽的戲稱倒也貼切。由此,我和貢欽之間鮮有「師生輩份」的俗套,倒多了幾分挚友情感。   從福州大學卸任之後,有較多時間回到我曾經擔任首任院長的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這個機構是清華和深圳巿在世紀交替之際根據雙方

戰略合作協定舉辦的,經過十來年發展,在高層次人才培養、建設區域創新體系以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為適應深、港、澳之間的深度合作需要,清華大學決定依託深圳研究生院組建港澳研究中心。我參與了籌建階段部份工作,經我推薦,貢欽作為在港多年的知名媒體人,被聘為清華港澳研究中心的兼職研究員,我們就成了同事。為貢欽這本文集寫點文字,也就成為履行同事之責的應有之義。   對港澳問題的研究,貢欽是裏手行家,這本二十多萬字的新書,大部份是他近年來研究香港政治、經濟、社會諸方面問題寫下的評論,也是他研究香港的成果。他的許多評論文章發表在海内外媒體上,我不時收到,先睹為快,也常就其中一些觀點切磋交

流。讀貢欽的時評文章,總體感覺有三。一是文風認真、嚴肅,樸實無華,尤其對事件採集、資料引用等,貢欽歷來重視唯實,文章可信度高。二是針砭時弊,筆鋒犀利,多角度透視,常有獨到見解。三是文章短小精悍,少有時下的套話、空話,讓人有「秋水不染塵」的清爽。在此,略舉幾例。   在有關香港釋法的問題上,貢欽在〈解鈴還須繫鈴人〉的評論中寫道:「條條大路通羅馬。香港應立足於用現行的司法體系和照顧到香港巿民長期適應的普通法習慣來解決這些難題和困惑,而不是動輒尋求或依賴人大釋法甚至修法,這對香港的法治發展不是一件好事。説得文雅一點是『解鈴還須繫鈴人』,説得粗魯一些是『自己的屁股自己擦』。如果釋法成為常態,香港的『

高度自治』將是一句空話。」   在香港,關注度最大的民生問題莫過於住房問題,貢欽的評論頗為尖鋭:「住房問題是困擾香港社會很多年的積重難返的深層次問題,也是特首梁振英解決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可是,解決房屋問題的理念、每年建成房屋的數量和時間表以及如何釋放出更多的土地供應量等,沒有明確表述,不能令人滿意。孟子説: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如果香港一半的家庭都不知道何時能實現居者有其屋,施政者卻在侈談甚麼愛國愛港,繁榮穩定,這不是很搞笑嗎?」(〈何時居者有其屋〉)。   近期,所謂「佔領中環」行動不斷發酵。貢欽評論道,「『公民抗命』的實質是以違法的行為來主張要求。然而,公民是法制的產物,二

者互為依存。公民一旦以達法來要求權利,要麼公民被法律制裁,要麼法制被公民摧毁。這是『公民抗命』的代價。以犧牲法制而獲取的政治成果,最終將無法用法制鞏固之。唯一可行的是,給香港以真正的特首普選,否則將失去香港的繁榮穩定,甚至可能失去香港的作用。」(〈「佔領中環」與「公民抗命」〉)。   筆者認為,當今撰寫時評文章的難度不斷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演變過程中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利益博弈,經濟社會轉型中的群體和個體利益訴求,社會文化多元化,加上全球網路化的時空效應,常有使人目不暇接之感。貢欽時評文章多以香港發生的時政為主。然而,近年香港民意的兩極分化和對立日趨嚴重,任何評論,一不留神

,難免「順得哥情失嫂意」。這就要求時評文章既要關注「熱點」,又要善辨真偽,力戒以訛傳訛;既要針砭時弊,又要把握尺度,提出合理建議;既要言之有理,又要短小精悍,適應受眾心理,等等。這種對社會,對讀者高度負責的職業素養,重要性遠甚於文字功底。在當今開放度不斷提升的網路媒體上,尤其需要提倡這種負責任的文風。   優秀的時評文章,貴在點撥人的心靈,喚起理性的回歸,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中國古代哲學曾以「靈台」比喻人的心靈,本文以筆端點撥通靈台命題,一是作為對貢欽這本文集的總體概括,二是希望貢欽偕各位同仁繼續努力,產生更多點撥和溝通人們心靈的好作品。 吳敏

生 2013年9月12日於深圳 (作者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高級顧問、教授。 原福州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務長。) 第一章  觀察香港(一)香港管治點滴1解鈴還須繋鈴人「又要釋法啦!」「阿爺又要干預香港啦!」每當香港面臨尋求人大釋法前夕,一陣陣反對的聲浪,在香港此起彼伏。釋法的由來釋法,即法律解釋。當法律條文遇有爭議時,立法機構或法官從不同角度對法律的解釋。根據《香港基本法》第158條,全國人大常委會擁有對《香港基本法》的最終解釋權。這是憲法賦予的權力。香港回歸十五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先後四次主動或被動地對《香港基本法》的有關條文作出解釋:第一次是應香港政府請求對居港權問題的釋法;第二

次是主動對香港政制發展的釋法;第三次是應香港政府請求對補選行政長官任期的釋法;第四次是應終審法院請求對香港涉外事務的釋法。現在面臨要進行第五次釋法。這是香港律政司就外傭居港權提請香港終審法院尋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雖然在第一次釋法時已就居港權問題的立法原意做過闡明。第五次釋法是否有新意,這將對解決外傭及雙非嬰兒居港權問題的最終判決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香港「一國兩制」的司法實踐中,難度最大的可能是,香港長期實行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思維與內地目前實行的歐陸法系的條文法思維的磨合。十五年來的每一次釋法,如果拋開政治層面的詮釋,都是這兩大法系在一個國家內的某一具體司法實務上的正面接觸、碰撞和磨合。其碰撞烈

度,從初始的非常強烈,再衰三竭,逐漸習以為常。這在世界法制史上是罕見的。回歸後,香港實行與內地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即「一國兩制」,其中實行兩種不同的司法制度,造成不少難題和困惑,然而,解决這些難題和困惑的途徑很多,不能只局限在釋法這一種途徑上。條條大路通羅馬。香港應立足於用現行的司法體系和照顧到香港市民長期適應的普通法習慣來解决這些難題和困惑,而不是動輒尋求或依賴人大釋法甚至修法,這對香港的法治發展不是一件好事。説得文雅一點是「解鈴還須繫鈴人」,説得粗魯一些是「自己的屁股自己擦」。如果釋法成為常態,香港的「高度自治」將是一句空話。

精進我國災防機制精進作為:從各國災害防救管理制度性分析

為了解決15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的問題,作者吳昆鴻 這樣論述:

災害的發生往往不是人類所能掌控,加上因氣候變遷因素,全球各地於近年來,在世界各地造成的災害頻傳,且天災所形成的狀況越來越激烈,有些事件甚至突破了以往紀錄。而台灣也是地球的一部,且是個風災、水災、地震等天然災害襲擊頻繁的海島型國家,並多次面臨不同意外災難,如火災、空難、海難、化學災害以及疫病(新冠肺炎)等新型威脅。然而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對這類天災的破壞力抵禦經驗似乎稍嫌薄弱仍需精進,比較往年各災害過後檢討資料中也不難發現,政府部門大多著重在檢討事後救災行動,而較少從災害防救管理方面著重。本文嘗試從害防救管理制度性為出發點,蒐整相關資料並採用文獻分析法,對國內、外災防現有制度面實施分析,並從國內

發生的個案來分析探討。期望藉由本次研究,瞭解災害並非僅有應變處理,需在防救管理四階段來思考,同時亦需參考各國優點,未來面臨災害時,更能有全面的思考,提升我國防災體系及降低傷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