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降雨日數統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宜蘭連續降雨27天追平台灣歷史記錄 - Taiwan News也說明:其中,宜蘭每天都在下雨,降雨天數22天最長,其次為蘇澳、基隆的21天,台北以18天排名第三,另外桃園、板橋也都有16天。不過,本島的高雄、台南及恆春卻 ...

中原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王玉純所指導 顏琳的 整合空間資訊評估微感測器輔助空氣品質分析以觀音工業區為例 (2021),提出2020降雨日數統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微型感測器、揮發性有機物、克利金空間內插法、追蹤溯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陳正達所指導 林佩瑩的 極端降雨相關指標在臺灣長期變化的分析:觀測、模擬及未來推估 (2021),提出因為有 極端降雨指標、高解析度網格降雨數據、動力降尺度、氣候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0降雨日數統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春天雨少略冷!未來一季都可能有「寒流」 估8-12個冷氣團襲台則補充:一月則稍微有降雨訊號,二、三月明顯少雨。 據統計,每年11到3月平均有8到12個冷氣團、1到3個寒流影響台灣,目前來看,未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0降雨日數統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整合空間資訊評估微感測器輔助空氣品質分析以觀音工業區為例

為了解決2020降雨日數統計的問題,作者顏琳 這樣論述:

近幾年來,工業區排放 VOCs 產生異味污染問題,逐漸引起鄰近住戶與環保團體的關注,而觀音工業區坐落上百家工廠,造成該區域空氣異味污染來源辨識不易,因應各國推動以空氣品質微型感測器追蹤溯源之應用,本研究透過固定污染源之工廠申報量,分析其與異味污染陳情案件相關性,納入微型感測器數據,以克利金空間內插法進行污染潛勢分析,並結合氣象因子追蹤溯源,期望提供未來環保人員稽查工廠科技佐證,強化舉證工廠空氣污染溯源功能。本研究採用環保署公布之 108 年異味污染陳情案件與固定污染源工廠申報量以地理資訊系統進行空間分析,探討兩者之相關性,再納入桃園市環保局架設之微型感測器,透過克利金空間內插法推估該地區 T

VOC 濃度之空間分布,分析高污染潛勢區位,並進一步以短期高污染偶發事件追蹤溯源,結合氣象因子,掌握區域性陳情異味污染工廠來源。研究結果發現,觀音工業區之異味污染陳情案件約有 200 件落在工業四路與國建四路區段,108 年 7 月至 9 月微型空品感測器測得濃度約介於 0 ppb 至 1000 ppb 之間,對照區域路段發現,工業四路皆為污染潛勢區位,並以同心圓之形式向外遞減。此外,本研究進一步以污染潛勢區位中的 7 顆微型感測器,結合風向及風速,進行污染溯源追蹤,結果發現 108 年 7 月至 9 月 PM2.5 逐時平均濃度於上午(06 至 09 時)及下午(18至 22 時)呈現濃度高

峰,推測受交通源上下班車流量影響;TVOC 濃度則於夜間 19時至隔日早上 6 時約為 350 ppb 至 487 ppb,而早上 7 時至 18 時平均濃度為 425 ppb至 489 ppb,可以看出微型感測器 TVOC 夜間濃度多高於日間濃度,而結合具有異常濃度之微型感測器、上風與下風處微型感測器濃度,以及固定污染源空污費申報量,推測使觀音 106-21 微型感測器具有異常濃度之相關行業別為紡織業及其他化學製品製造業;導致觀音 106-25 監測到異常濃度相關行業別為紡織業及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此外,本研究藉由短期突發事件進行溯源追蹤,結果與空間分布溯源相同,推測觀音-106-21 於 1

08 年 7 月 19 日之異常濃度受極 O 化學、日 OO 興業及合 O 電線等工廠污染源排放影響,7 月 22 日之污染則可能源自臺灣 OO 化學工廠之影響。綜整追蹤溯源之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上風處微型感測器之濃度分佈較為聚集,多為大氣背景濃度;下風處之微型感測器濃度約高出 4-5 倍,推斷可能受鄰近製程逸散或排放所影響。本研究證實利用微型感測器監測濃度進行追蹤溯源之可行性,建議可將此概念應用於智慧稽查。

極端降雨相關指標在臺灣長期變化的分析:觀測、模擬及未來推估

為了解決2020降雨日數統計的問題,作者林佩瑩 這樣論述:

根據IPCC的氣候變遷科學評估,當大氣受到暖化的影響,全球降雨型態也隨之產生改變,大部分陸地上的強降雨事件發生頻率有增加的變化,不過各地局部的變化趨勢還是有所不同。本研究以氣候變遷偵測與指標專家小組所制定的極端降雨相關指標,使用高解析度網格觀測資料,調查近60年臺灣不同季節的極端降雨特性變化;並使用兩個動力降尺度模式,分析其對於極端指標在現今氣候的模擬能力及未來變化的推估。我們發現,對於近60年的長期趨勢變化,冬季東北角極端降雨的強度跟頻率增加,且極端降雨增加的區域延伸到南部;春季則是北部降雨強度跟總降雨量增加,冬春季皆受到東北海域水氣通量輻合增強所致。梅雨季降雨天數減少,可能由於臺灣到西北

太平洋一帶水氣通量輻散。颱風季臺灣附近有氣旋異常環流,南部及花蓮北部的降雨強度、大雨日數統計上顯著增加。對於現今氣候的模擬,WRF-MRI跟WRF-HiRAM在梅雨季皆和觀測資料有較低的相關係數,其餘各季的降雨指標,模式大多能模擬其空間分布。未來變化推估方面,預期春季東北部及颱風季全台降雨天數有統計上顯著的減少;梅雨季跟颱風季在西部極端降雨強度跟頻率增加。對於天數改變的原因,颱風季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在未來增強所致;對於極端降雨強度跟頻率的變化,則是受西南氣流增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