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公投內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劉仲恩所指導 吳岱陵的 「再見」大林蒲:從在地視角解構遷村政策的環境正義 (2020),提出2023公投內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林蒲、環境正義、睦鄰制度、圍牆外社區、遷村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 劉兆隆所指導 龔峴萱的 高中同志教育教材分析-以公民與社會科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同志、同性戀、同志教育、同志運動、教材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3公投內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3公投內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再見」大林蒲:從在地視角解構遷村政策的環境正義

為了解決2023公投內容的問題,作者吳岱陵 這樣論述:

有別於常見的反迫遷土地運動,大林蒲居民在2017年政府民調中,呈現高達九成的遷村贊成率,本研究主要回答九成遷村民調贊成率的成因。既有研究多以環境保護、對抗污染的角度切入大林蒲,在地需求、關懷、情感與社會脈絡等卻被概括為「受污染的在地居民」、或成為輔助環境正義論述的客體,然如此卻忽視居民間的異質性,與其對污染事實的差異想像。本研究透過微觀視角檢視遷村想望的在地起源與變遷,並討論紅毛港遷村案對大林蒲人的影響;接著分析畢ye高雄城市發展政策,指出二十一世紀的高市府仍延續1970年代國民黨政府的開發主義,而在地環境運動者與外來環境團體在反開發的環保訴求下,建構出大林蒲環境不正義敘事,然透過田野調查,

卻發現環境正義與反開發運動並非在地日常關懷,反而,1990年代中期至今,在地居民更與周遭工廠發展出近二十年相對穩定的共處關係,顯然單一的環境正義敘事並無法解釋高度遷村民調贊成率之成因,遷村意願更是鑲嵌於地方歷史經濟脈絡中,並受到多方行動者與宏觀政策發展的影響。本研究發現,大林蒲遷村政策在民調中呈現的高贊成率,主要奠基於內部因素上,並受到外部因素的強化:內部因素為紅毛港遷村案為當地帶來的深刻影響,外部因素則為近代城市發展政策下,加諸於高雄西南沿海地區的居住推力,而內部因素更是在地居民視遷村為最終依歸的主要原因,反而,原旨在追求環境保護的環境不正義敘事,卻為政府與偏好遷村者所策略性挪用,以賦予遷村

政策推動的正當性。

高中同志教育教材分析-以公民與社會科為例

為了解決2023公投內容的問題,作者龔峴萱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同志教育之論述;採用文獻分析及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研究。本文以107學年度前,翰林版、南一版、三民版及龍騰版的公民與社會科課本及教師手冊作為分析文本,探究課本對於同志教育內涵之陳述,以檢視同志教育所呈現之性別概念,並邀請4位教師、2位家長及6位學生,共12位受訪者,訪談有關同志教材內容的想法及建議。研究結果發現,在6位教師及家長中,有3位教師及及1位家長認為當前同志教育內容除了強調尊重之外,對於部分性別概念的解釋容易造成學生對於性別認同及性傾向內容的混淆。有1位教師及1位家長支持同志教育實施的初衷及美意,認為應該透過同志教育讓學生了解並尊重擁有不同性

別特質的人。此外,關於適合在何階段實施同志教育,除了1位家長認為當前的同志教育立場及內容不夠客觀,部分資料出處或引用不妥,不適合在各階段實施。其他5位表示如果同志教育內容能夠更客觀及周延,可在高中或大學時實施。在同志教育的內容方面,6位學生當中,有3位學生十分贊同教材對於性別認同及性傾向的描述;有3位學生認為性別的主觀認同與社會普遍的男、女概念產生矛盾;而過於多元的性傾向除了尊重之外,也應該考慮道德界限、是否合法及合乎健康。值得一提的是,有4位學生認為在國中、小實施同志教育,不但不能達到同志教育教導尊重他人的目的,反而有可能造成性別特質不合乎社會期待的學生遭受同儕霸凌。然而,有2位學生認為同志

教育可以從小學開始實施,有3位學生認為課本的內容做部分修改後,比較適合在身心較成熟的高中或大學實施;有1位學生則認為當前同志教育的內容若可能造成學生性傾向的混淆,則是一種較不樂見的現象。研究者最後統整受訪者的意見,分別就教材當中性別概念名詞的釐清與使用,性別刻板印象的破除、青少年人格的不確定性、國外實施同志教育的現象、教材內容、師資培育和學校輔導提出建議,以供家長或教師實施同志教育之參考。關鍵詞: 同志、同性戀、同志教育、同志運動、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