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雙年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輔仁大學 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朱紀蓉所指導 徐子婧的 藝術村與生態博物館的交匯: 以深圳「鰲湖藝術村」為例 (2018),提出2023雙年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態博物館、藝術村、「藝術鄉建」、在地收藏與利用、在地居民參與、社區發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3雙年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藝術村與生態博物館的交匯: 以深圳「鰲湖藝術村」為例

為了解決2023雙年展的問題,作者徐子婧 這樣論述:

創新、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質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導向使得當代藝術在深圳生根發芽,而當代藝術也成為愈演愈烈城市更新現象下諸多地方文化的「保護傘」。傳統客家村落「鰲湖老村」,因城市化與工業化影響而被埋沒為「城中村」;2012年開始,保留有舊建築的區域,在身兼藝術家與「牛湖老村」原住民身份的鄧春儒,以藝術介入改變老村現況及激活老村傳統文化的初衷影響下,演變為「鰲湖藝術村」,經營未久便受到外界的關注與肯定,並成為深圳其他傳統村落保護的樣板。「鰲湖藝術村」的實踐屬於中國近十年伴隨新一輪「鄉村建設」熱潮而興起的「藝術鄉建」運動中的一員,而「藝術鄉建」的主旨是在透過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激活,以及在地居民在

鄉村建設中主導性作用的發揮來實現鄉村振興,與生態博物館所強調的「在地收藏與利用」以及「在地居民參與」、「社區發展」具有一致性。於是,研究者不禁思考:「鰲湖藝術村」是否符合生態博物館理念?本研究遂以「鰲湖藝術村」為個案,並以生態博物館學思潮、藝術村及相關案例研究與「鰲湖老村」的變遷等主題的文獻作為理論基礎,再透過與個案相關之文件與檔案的蒐集、參與觀察和針對在地居民、社區組織成員與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的訪談,從「鰲湖藝術村」中類生態博物館部分的經營運作狀態與在地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狀況兩個面向,探究個案是否符合生態博物館理念。研究結果發現,首先,儘管「鰲湖藝術村」中實現了「在地收藏」,然而這些在地

資源並未得到有效地管理、研究、利用,難以達致科學的、文化的、教育的目的。其次,在地居民在社區公共事務上的參與被動且有限,而鄉村精英在其中則發揮了絕對主導作用。再者,從在地居民的認知水平與在社區公共事務上的參與度來看,社區發展僅停留在經濟水平提升與生態環境改善的層面,並未實現經濟、生態、在地居民的整體發展。並且,地方政府介入所設定的「鰲湖藝術村」發展方向背離了生態博物館以「地域」與「在地居民」為本的理念要求。基於上述三點,因此可以說,「鰲湖藝術村」並未完全符合生態博物館理念中「在地收藏與利用」、「在地居民參與」、「社區發展」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