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k重新打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Apk重新打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健皓,王奧博 等寫的 智能硬件安全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Android反编译后重新打包- 石先 - 简书也說明:在android开发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反编译竞品的需求,题主也就针对反编译apk后替换sdk后重新打包的场景进行试验,下面一步一步来说明Android如何反编译后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黃俊穎、馬尚彬所指導 邱敬翔的 量測Android動態分析工具之檢測覆蓋率 (2015),提出Apk重新打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Android、代碼覆蓋率、動態分析、行動安全、行動軟體。

最後網站Android Apk 文件反編譯和重新打包的過程分析 - 每日頭條則補充:本文就來聊聊在Mac 環境下如何藉助第三方工具反編譯APK 壓縮文件(通過愛加密、360加固等手段處理的APK 文件除外),閱讀源碼、修改源碼並重新打包成一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pk重新打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智能硬件安全

為了解決Apk重新打包的問題,作者劉健皓,王奧博 等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總體介紹為什麼研究智能硬件安全,以及智能硬件安全風險分析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介紹智能硬件信息安全研究的思路和具體操作方法;第三部分介紹智能硬件信息安全的分析思路。本書適合硬件安全研究人員、智能硬件開發人員、網絡安全人員,以及智能硬件愛好者閱讀。劉健皓,360汽車安全實驗室負責人,牽頭參與多家汽車廠商車聯網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研究,參與國家車聯網信息安全標准制定工作。在國際安全會議 (DEFCON 24、ISC、Syscan360、PacSec、SAE、POC)中發表過重要研究成果;參與多個國家重大專項項目。 第1章IoT安全研

究分析基礎.11.1為什麼要研究IoT安全.11.2IoT安全概述.11.3IoT技術架構分析.31.3.1雲平台.31.3.2手機客戶端.51.3.3智能硬件終端.61.4IoT安全威脅分析.81.4.1數據存儲不安全.91.4.2服務端控制措施部署不當.91.4.3傳輸過程中沒有加密.91.4.4手機客戶端的注入.101.4.5身份認證措施不當.101.4.6密鑰保護措施不當.111.4.7會話處理不當.111.4.8敏感數據泄露.111.5IoT安全研究方法.121.6本章小結.131.7本章參考文獻.14第2章手機APK終端安全分析法.152.1APK及其基本結構.152.1.1APK

的基本結構.152.1.2classes.dex.152.1.3resources.arsc.152.1.4META—INF目錄.162.1.5res目錄.162.1.6lib目錄.162.1.7assets目錄.162.1.8AndroidManifest.xml.162.2反編譯.172.2.1反編譯Dalvik字節碼文件.172.2.2反編譯共享庫.so文件.182.3邏輯分析.182.3.1分析smali代碼.192.3.2分析jar包.212.3.3分析共享庫.212.4重新打包.222.4.1打包.222.4.2簽名.222.4.3測試.222.5動態調試.232.5.1搭建調試環

境.232.5.2動態調試.322.6工具的使用.372.6.1AndroidKiller.382.6.2JEB.382.7保護措施.392.7.1代碼混淆.392.7.2應用加固.402.8本章小結.402.9參考文獻.40第3章設備固件安全分析方法.413.1固件概述.413.2常見固件獲取方式.423.3從固件存儲芯片中讀取固件.423.3.1工具和設備簡介.423.3.2常見Flash芯片的介紹.433.4編程器介紹.453.5Flash芯片中獲取固件的基本流程.483.5.1基本流程.483.5.2辨別Flash芯片.483.5.3使用吹焊機拆解芯片.483.5.4使用編程器獲取二進

制數據.493.6調試串口獲取shell訪問權限.503.6.1尋找串口.503.6.2獲取訪問控制權限.523.7分解固件.533.8調試固件.583.8.1Binwalk信息收集.583.8.2導入IDA分析.613.9本章小結.653.10本章參考文獻.65第4章網絡協議安全分析方法.664.1工具介紹.674.1.1TcpDump.674.1.2TcpDump與Wireshark.684.2Wireshark.684.3BurpSuite.694.4流量的捕獲.694.4.1環境准備.694.4.2手機和雲端.704.4.3雲端和設備.704.4.4手機和設備.714.5使用分析方法與

常見漏洞.714.5.1數據重放.714.5.2數據解密.734.5.3身份驗證與越權.784.6本章小結.794.7本章參考文獻.79第5章軟件定義無線電安全分析方法.805.1軟件定義無線電.805.1.1定義.805.1.2工作原理.815.1.3如何選擇SDR工具.825.2SDR工具比較.835.2.1RTL—SDR.835.2.2HackRF.845.2.3BladeRF.845.2.4USRP.855.2.5硬件平台對比分析.865.3SDR的分析方法.915.3.1采樣定理及信號處理頻譜分析原理.915.3.2選擇SDR工具.925.3.3選擇配套的軟件平台.925.3.4GN

U Radio.995.3.5無線信號分析.1035.4本章小結.1095.5本章參考文獻.110第6章智能電視盒子安全分析.1126.1智能電視盒子安全威脅分析.1126.1.1系統被植入木馬、惡意應用的風險.1126.1.2電視內容被篡改的風險.1126.1.3隱私泄露風險.1136.1.4被越權控制的風險.1136.2智能電視遭受攻擊的方式.1136.2.1系統底層的攻擊.1146.2.2雲端服務器的攻擊.1156.2.3電視盒子應用層的攻擊.1156.3智能電視盒子漏洞分析.1166.3.1利用APP非授權控制智能電視.1166.3.2智能電視信息泄露.1176.3.3智能電視遙控器會

話劫持漏洞.1186.3.4繞過驗證機制,遠程任意APK安裝漏洞.1216.4智能電視盒子類產品安全建議.1236.5本章參考文獻.123第7章智能汽車安全分析.1247.1汽車總線架構及原理.1257.2汽車信息安全威脅分析.1267.3汽車遭受攻擊的方式.1267.4CAN總線.1267.5CAN總線的數據格式.1287.6汽車總線安全驗證.1297.6.1篩選.1297.6.2定位CAN_ID.1307.6.3破解信號.1307.6.4驗證和保存.1317.7驗證結果.1317.8汽車信息安全指導建議.1337.9本章參考文獻.134第8章智能安防類產品安全分析.1358.1智能安防設備

架構分析.1358.2智能安防設備脆弱性分析.1368.3案例一:某智能家居套裝.1368.3.1某品牌智能家居的組成.1368.3.2攻擊點分析.1398.3.3漏洞描述.1408.3.4漏洞詳情.1408.3.5漏洞危害.1448.4案例二:某智能家居套裝.1458.4.1某A的通信體系架構.1458.4.2某AAPP的分析.1468.4.3偽造任意設備登錄.1498.4.4發送惡意告警.1498.5智能安防類產品安全建議.149第9章智能攝像頭安全分析.1519.1智能攝像頭的演變.1519.2智能攝像頭的網絡結構.1519.3智能攝像頭的安全分析.1529.3.1准備工作.1539.3

.2短信驗證碼安全問題.1559.3.3部分功能存在越權控制.1609.3.4影響與危害.1619.4安全修復建議.1629.5本章參考文獻.163第10章智能家電設備安全分析.16410.1智能洗衣機安全分析.16410.2智能洗衣機安全風險分析.16410.3模糊測試.16610.3.1XMPP協議簡介.16810.3.2XMPP協議的特點.16810.3.3XMPP協議分析.16910.3.4XMPP的基本網絡結構.16910.3.5登錄測試.17010.3.6獲取控制指令.17010.3.7偽造洗衣機控制目標洗衣機.17110.3.8繞過控制指令限制.17210.4利用場景.17310

.5問題總結.17410.6安全建議.175第11章智能穿戴娛樂設備安全分析.17611.1藍牙燈泡技術架構及風險分析.17611.2藍牙燈泡BLE協議嗅探環境搭建.17711.2.1硬件設備.17711.2.2嗅探環境.17711.2.3藍牙控制環境配置.17911.3藍牙燈泡安全驗證分析.18011.3.1嗅探抓包.18011.3.2協議分析.18111.3.3控制燈泡.18211.4智能手環功能分析.18211.5智能手環數據安全分析.18511.6智能手環數據嗅探.18811.7通過智能手環的數據分析用戶行為.19411.8安全建議.19611.9本章參考文獻.196第12章智能機器人

安全分析.19712.1智能機器人技術架構分析.19712.1.1信息收集.19712.1.2信息融合.19712.1.3決策控制.19812.2智能機器人安全風險分析.19912.2.1信息感知控制的安全風險.19912.2.2雲端控制平台的安全風險.19912.3智能機器人漏洞驗證.20012.4雲平台安全驗證.20412.5調試接口安全.20512.6智能機器人安全建議.20612.7本章參考文獻.206

量測Android動態分析工具之檢測覆蓋率

為了解決Apk重新打包的問題,作者邱敬翔 這樣論述:

要評估動態分析工具的效能,其中一個基本的方法是比較工具的代碼覆蓋率。以往研究者多半使用動態插樁的方式來量測程式的代碼覆蓋率,然而這些方式多半只能在研究者能完全掌控的環境中使用,或者必須擁有應用程式原始碼才能運作。在這篇論文中,我們針對Android程式設計了一個開放的覆蓋率量測框架,名為CoDroid。CoDroid能夠修改既有的Android程式來產生具有覆蓋率量測能力的程式,而且可以運行在標準的Android執行環境下,從而解決了前面提到的需要原始碼以及配置測試環境的問題。CoDroid所產生的量測程式不只能夠在本機環境中運作,也可以運行在使用或兼容標準Android的線上分析工具中。本

篇論文詳細地探討如何設計與實作CoDroid,並以CoDroid所產生的量測程式針對數個有名的線上與離線分析工具進行覆蓋率量測。實驗結果顯示各個工具的分析代碼覆蓋率大約落在10%至50%之間,顯示這些工具還有很大的改良空間。CoDroid提供研究者與開發者更詳細的資訊,使開發者能更深入了解並改良這些動態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