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ca wik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博)士班 王美齡、王美珠所指導 方怡婷的 浦朗克鋼琴作品《納澤勒的晚會》新古典主義元素之研究與詮釋 (2019),提出Decca wik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浦朗克、納澤勒的晚會、新古典主義、風格、詮釋。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音樂學系 林明慧所指導 吳朝儀的 拉赫曼尼諾夫《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三之 音樂風格與演奏技巧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拉赫曼尼諾夫、音畫練習曲、音樂風格、演奏技巧的重點而找出了 Decca wiki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Decca wik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浦朗克鋼琴作品《納澤勒的晚會》新古典主義元素之研究與詮釋

為了解決Decca wiki的問題,作者方怡婷 這樣論述:

法國作曲家暨鋼琴家浦朗克是二十世紀前半葉法國鋼琴音樂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終其一生共留下了三十四首鋼琴獨奏曲。《納澤勒的晚會》是浦朗克創作於1930年至1936年間的一組鋼琴曲,當時正值作曲家三十多歲的盛年期,而1930年代也是浦朗克人生中創作最輝煌的階段。《納澤勒的晚會》歷經浦朗克兩度改版,被視為其鋼琴作品中,最非凡卓著之作,同時也是浦朗克鋼琴獨奏曲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首。在浦朗克以小品見長的鋼琴作品中,《納澤勒的晚會》所佔的重要性與代表性,由此可見一斑。  作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浦朗克在《納澤勒的晚會》自然隨處流露出鮮明的新古典主義元素,體現於旋律、和聲、速度、力度諸多方

面,是把握這部作品不可缺少的關鍵。本論文之所以選擇從新古典主義元素,作為研究與詮釋《納澤勒的晚會》之切入點,主要理由即在此。此外,浦朗克作為一個以小品寫作見長的作曲家,如何駕馭《納澤勒的晚會》這樣篇幅巨帙的鋼琴組曲?作為一個演奏者,又該如何在小品的精巧性與組曲的結構性之間,取得適度的聯繫與平衡?在處理《納澤勒的晚會》樂曲當中新古典主義元素的同時,本論文也試圖對此作出解答。

拉赫曼尼諾夫《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三之 音樂風格與演奏技巧探討

為了解決Decca wiki的問題,作者吳朝儀 這樣論述:

賽基・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是二十世紀作曲家,他仍然堅守著十九世紀傳統浪漫時期的作曲方式,音樂以浪漫時期的風格為主。拉赫曼尼諾夫的《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三(Etude-Tableaux, Op.33)於1911年創作,屬於藝術與技巧層次極高的音樂會練習曲。《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三雖然有標題,但是拉赫曼尼諾夫並未清楚標示每一首練習曲的標題及靈感來源,演奏者須依據譜上記號來詮釋。這套練習曲與其他作曲家的練習曲相同,展現出作者的寫作風格與演奏技巧。本論文藉由研究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音樂風格與分析樂曲

的創作手法,深入了解樂曲。 此論文包括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音樂風格;第三章為練習曲的發展與種類概述、《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三創作背景與音樂分析;第四章為《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三演奏技巧探討;第五章為結論。期望能藉由文獻資料之整理及彈奏技巧之探討,提供個人所學與經驗,供有志於研究與彈奏《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三者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