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 觀看 紀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GP+ 觀看 紀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曽根剛寫的 低成本拍出賣座神片:《一屍到底》電影製作關鍵創意與技術 和卡文・法蘭斯的 帶著人體地圖探險去:從急診室到手術台的人類解剖Live直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PCuSER電腦人文化 和大寫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王瀞苡所指導 王煒榛的 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與內涵探究 (2021),提出GP+ 觀看 紀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北港、北港迎媽祖、藝閣、文化資產、民俗。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商業設計研究所 黃文宗所指導 梁思衡的 ASMR舒眠應用程式之使用者經驗研究與介面設計 (2018),提出因為有 失眠、使用性、介面設計、使用者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GP+ 觀看 紀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GP+ 觀看 紀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成本拍出賣座神片:《一屍到底》電影製作關鍵創意與技術

為了解決GP+ 觀看 紀錄的問題,作者曽根剛 這樣論述:

無論怎樣都絕不停下攝影機! 從絕望到希望,再到口碑大爆炸!! 誰說沒預算就不能拍出好電影!? 創1000倍票房回收!影史最強黑馬紀錄 所有拍攝團隊、製片都需要的拍片神書 《一屍到底》的拍攝幕後、低成本電影不為人知的辛酸真相……毫無保留,全部公開! ──《一屍到底》、《特約經紀公司》導演/上田慎一郎 預算300萬日圓、一開始只在兩家電影院上映的獨立電影《一屍到底》, 靠著社群網路的好評擴散,以及榮獲國內外無數電影獎項, 最終在全球締造了比預算高出1000多倍的票房成績, 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擔任《一屍到底》的攝影,同時參與多部低成本獨立電影製作的曽根剛, 透過本書,娓娓道來低成本獨立

電影的製作幕後、省錢妙招和辛酸血淚, 從企劃、拍攝、剪輯到上映,用他的經驗,告訴你怎麼拍、怎麼省, 怎麼用最低的成本,拍出一部完整的電影。 ▍企劃 導演的願景/敲定劇本/刻意設計的不穩定/劇中劇中劇?/熱烈歡迎失敗的場勘/如何規劃拍攝日程/一鏡到底的決心/彩排時發生的失敗/真的是低成本?實際的製作費/低成本電影遭遇挫折的理由... ▍拍攝 挑戰一鏡到底/只有這些器材?/攝影機要不要防震/如何寫分鏡表/攝影師也需要演技?/下雨了怎麼辦/其實那是NG鏡頭/跌下去絕對會死的恐怖拍攝/紀錄片般的拍攝現場/不是一鏡到底也要一次決勝負... ▍剪輯 加拍鏡頭/剪輯軟體推薦/如何調色/聲音和畫面不同步

/最重要的是目標與期限/花絮其實是意料之外?/如何讓大家看到最後... ▍上映 空前熱潮怎麼掀起的/前所未聞的多數獎項/國外上映好評如潮/驚現盜版DVD/宣傳設計怎麼做/獨立電影如何上院線/延伸作品企劃... 電影應該要花更多預算才對── 要是你也反對這種意見,本書將成為你最棒的參考指南! 我確實希望今後能增加更多電影製作者,對電影產業的發展寄予厚望。 現在是誰都可以拿一台手機拍電影創造利益的時代,是個可以創造出既有媒體所沒有的全新事物的開心時代。 要是能遇見一起創造新事物的人就太棒了~~碰!! ──《一屍到底》攝影/曽根剛 ★各界名人好評推薦 六指淵/無限設計學院創辦人 孫松榮/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主任 殷振豪/《當男人戀愛時》電影導演 黃信堯/導演 聞天祥/影評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葉式特工/十億觀看數YouTuber 蘇文聖/導演 (依首字筆劃序) 免費贈送GP+線上影音《一屍到底》電影暢看 [請見書籍折口說明]

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與內涵探究

為了解決GP+ 觀看 紀錄的問題,作者王煒榛 這樣論述:

臺灣藝閣源自中國傳統迎神賽會活動的抬閣,為民間酬神的一種演藝形式,在清代時隨著漢人移民臺灣而帶進臺灣發展生根,爾後歷經數百年的演變,已和原本形式截然不同,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藝閣的榮景急速走下坡,如今全臺灣仍存在且具大規模的真人藝閣活動,只有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於北港朝天宮所舉辦的媽祖誕辰遶境。民國 99年(2010),「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獲得當時文建會登錄為臺灣重要民俗文化資產,使藝閣這項傳統技術更受到各界的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與發展及其內涵轉變情形,採用文獻分析、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法,深入彙整北港藝閣近年間的轉變,分析其轉變面向。藝閣的文化傳承目前有藉由

藝師或地方的認同,透過由上而下的策略面切入,由第一線的藝師帶領,依循脈絡傳承並實際進入工作場域了解藝閣產業推動的發展及教學思維,並透過互動凝聚共識,共同落實藝閣文化產業的傳承與創造。在本研究中,亦有非脈絡傳承案例,藉由實地的參訪或參與,形塑該活動主軸的亮點,對於規畫者、執行者、教學者、參與者、當地社群的角度,說明與詮釋實際狀況。透過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研究,期盼在「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的學習情境中,延續這一代的傳承,為傳統、為北港注入新的希望與能量。研究三大主線在:1.在脈絡化的傳承體制下,位於臺南的天一企業社可為相當代表的傳承案例,他們主要是在家族間相互傳承、交流著這項藝閣文化藝術,成為現

階段北港地區藝閣活動的資深製作團隊。2.在非脈絡的傳承體制下,則是看如何透過校園推廣、社區結合及社區互助三種面向的相互配合,進而將藝閣這項傳統文化傳承及推廣。3.分析設計藝閣閣體及展演主題,開創傳統及兼具與時俱進的藝閣。本研究期待能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人在欣賞這項極具特色的文化資產同時,並進而願意投入推廣、教育及傳承。

帶著人體地圖探險去:從急診室到手術台的人類解剖Live直播

為了解決GP+ 觀看 紀錄的問題,作者卡文・法蘭斯 這樣論述:

─會心微笑,又不時沉思的醫學普及散文傑作─   ★蘇格蘭Saltire Literary Award年度非文學書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衛報》年度科學類選書   ★《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一部最美的人體構造散文,帶你看見「醫生眼中的身體」,還有那些我們天天使用卻一知半解的人類內部運作……   你知道癲癇會影響大腦嗎?   你知道心臟跟健康人生有關嗎?   你知道腳部是人性的關鍵?   才情洋溢的醫生與作家法蘭斯將帶領讀者們探索人體不為人知的一面,並提供內部運作的知識和對人體奧妙的讚嘆。   人們常常認為熟悉自己的身體,但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這仍是一塊未知的領域,像是骨骼

與肌肉、神經元與神經鏈之間的神秘關聯。讓我們帶著這本人體旅行指南,往未知領域出發,探索人體的奧秘。   本書作者學經歷豐富,在擔任外科醫師、急診醫師及家庭醫師的期間,他診療並與各式各樣的病患相處。這些精彩寫實的故事,透過作者哲學與寫實兼具的筆觸,生動的描寫人體生與死、生病與健康的狀況。   例如:一位被診斷為臉部麻痺的女士,令作者想到從古到今的藝術家仍煩惱如何精準刻劃臉部神韻;一個飽受肩部受傷之苦的伊拉克戰爭老兵,其症狀早在三千年前《荷馬史詩》中就有敘述;一位花匠的手因遭到玫瑰刺刺到手而受到細菌感染,就像我們小時候讀過的睡美人故事一樣。   文化持續不斷地改變我們對身體的想像,以及從內在

傾聽身體的方式,即便連醫生也不例外。從與患者的接觸過程中,作者體悟到偉大的人性及崇尚的藝術,而這兩者與現代醫學的實踐絕對是互相共鳴。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對於「人類之所以為人」的反思,透過作者充滿詩意、說服力及深刻的洞察,將令你對自己身體/生命的看法有所改觀。   │精采摘錄│   「十九歲那年,我第一次把人腦拿在手上。腦的重量比想像中還重,看起來灰色結實,……那時我很擔心一不小心會讓皺巴巴的腦袋瓜從手中滑掉,並且碎開一地。」   「從小我的志願不是當醫生而是成為地理學家。……隨著長大成人,我對探索世界的這股衝勁,悄悄地轉換成對人體世界的好奇,並且連帶手中的地圖集也換成了解剖圖集。……

這兩本圖集都將自然界的奧妙,錯綜複雜的地方,精簡化縮成一本明暸易讀的圖鑑。」   「胎盤蠻重的,大約有半公斤左右,形狀如似圓餅,厚度約二至三公分。……早在五百年前,當時社會上很多人可是相信胎兒的發育成長是來自吸收母體的經血,但達文西卻持不同意見,……達文西所繪之胎盤圖,有人說他是照著一具剛懷胎不久的女屍身上的胎盤所觀察描繪而來,但其實這幅胎盤圖真正凸顯的是羊的胎盤。……即便連科學家命名『羊膜』(amnion)也是從拉丁文的『羔羊』一詞延伸而來。」 媒體書評推薦   ★《紐約書評》/《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英國《衛報》、《獨立報》專文書評推薦   ……靈巧混搭臨床經驗和抒情文筆,讓

雄辯的大腦和慈悲心懷同展光輝。-《華爾街日報》   精采…法蘭斯這部作品的樂趣在於,雖然他的工作喜悅來自人體的物理現實,但他也沒忘記觀照人類的經驗。-《經濟學人》   充滿奇妙、內歛樸實……我從來沒有讀過像這樣的一本書,我全心全意推薦此書給所有人。讀它,你會感覺更好。-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名文化評論家,著有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   睿智,流露另類美感……,本書風格明快洗練,還有許多讀來欲罷不能的人類故事。-英國《泰晤士報》   作者簡介 卡文・法蘭斯(Gavin Francis)   執業全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

, GP),獲獎英國作家,另著有《帝國南極洲》(Empire Antarctica: Ice, Silence, and Emperor Penguins)與《絕北》(True North: Travels in Arctic Europe)兩本極地旅遊書;他也是《倫敦書評》、《衛報》與《紐約書評》的供稿人。現居英國愛丁堡。   更多關於法蘭斯的資訊詳見:www.gavinfrancis.com 譯者簡介 曾雅瑜   自由譯者。([email protected])   序言   〈腦內巡遊〉 第1章 靈魂的神經外科學 第2章 癲癇、聖潔、精神心理學   〈頭顱秘

境〉 第3章 眼睛:視覺的文藝復興 第4章 臉:麻痺之美 第5章 內耳:巫術和暈眩   〈胸的律動〉 第6章 肺:生命之氣 第7章 心臟:海鷗私語、潮起潮落 第8章 乳房:雙峰之癒   〈上肢之舞〉 第9章 肩膀:手臂與盔甲 第10章 手腕&手掌:垂、割、受難   〈腹有文章〉 第11章 腎臟:無止盡的賜禮 第12章 肝臟:童話故事的結局 第13章 大腸&直腸:浩大工程的藝術   〈骨盆的詩篇〉 第14章 生殖器:製造寶寶 第15章 子宮:生死之門 第16章 胎盤:吃掉、燒掉、埋在樹下   〈下肢之美〉 第17章 髖部:雅各與天使 第18章 足與趾:地下室足跡   結語 致謝 序   人

類若是由土、水、風和火所組成,那地球也是如此;人體內流動著血液……大地中波動著海水,同樣潮起潮落。──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從小我的志願不是當醫生而是成為地理學家。地圖和地圖集不僅僅具有實用功能,還能引領人類探索隱匿在世界各地的角落。於此,我並不想一生都耗在實驗室或圖書館裡工作,我更想拿著地圖去探險人生和發掘生命的潛能。我曾想過只要好好學會世界地理的來龍去脈,也許不僅能帶領我走向讚嘆人類偉大棲息地的一面,順便還能從中獲取一份賺錢的工作。   隨著長大成人,我對探索世界的這股衝勁,悄悄地轉換成對人體世界的好奇,並且連帶手中的地圖集也換成了解剖圖集。乍看之

下這兩本圖集雖然不同,卻有同工異曲之妙,像解剖書上所繪製的藍色靜脈、紅色動脈及黃色神經的圖示,令人聯想到地圖集裡用顏色所標示的河流及道路等等。這兩本圖集都將自然界的奧妙,錯綜複雜的地方,精簡化縮成一本明暸易讀的圖鑑。   早期的解剖學家領略出人體和地球之間有種永續自然的關聯性。人體宛如宇宙般的反思縮影;人體結構反射出地球結構;人體中的四種液體,如似地球上的四大物質元素。這麼說是有其道理的,像支撐人體的骨骼是含有鈣鹽成分,而其化學性質類似粉筆或石灰岩;血液如同河川般注入遼闊的心臟三角洲;皮膚表層像似陸地表面。   由於心中從未減少過對地理學的熱愛,所以一旦進入醫療訓練時,我也隨之展開了行腳探

險行動。有時我可能從旅行中找到醫學的相關工作。不過,大多時候旅行只是為了親眼探勘截然不同的陌生之地,想親自體驗不同的人文風景,並且盡所能去熟識地球的一切。在構思其它旅行寫作時,我總是希望盡心全力地將所見所聞的感觸表達出來。不過,也因職業的關係,總是最後會再回到「人體」的主題身上。我的工作內容與每個人生命的起始與結束息息相關。然而,在學習人體知識的同時,本身你自己就是學習的對象,這點和學習其它事物的過程是迥然不同的。因為,跟「人體」工作除了存在著一股自身的熟悉感外,同樣也賦予了重新詮釋生命的力量。   醫學院畢業後,我依計畫到急診室受訓,但早晚顛差的工作時段、與病人的匆促接觸,這些慢慢開始侵蝕

我對醫學工作的成就感。我也曾任職於小兒科、婦產科,也擔任過療養院的醫生,並且從事過整形外科和神經外科的實習醫生。不僅如此,我還曾是北極和南極探險團隊的醫護員,也去過非洲和印度的社區診所工作過。以上的所有角色都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到,人體處於危機狀況時的表現可以很極端,而且通常在最危急脆弱的狀態下,會讓生命提高自身警覺性。然而,我從過去幾年生活裡,悟解到最具療癒價值的見解藥,其實是來自生命中的那份安寧,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然而,目前的我是小鎮上一家診所的家庭醫生。   文化持續不斷地重新改變我們去想像和棲息身體的方式,甚至連醫生也常扭轉我們對身體的法則。我不時從與患者的接觸過程中,體悟到「偉大人

性」及「崇尚藝術」,這兩者與現代醫學的實踐絕對是互相共鳴的。因此,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一一深入探討其中的關聯性。   先舉例一些章節來說:在評估臉部麻痺患者時,提醒我的不僅是無法表達情緒的無奈,就連自古至今的藝術家,也依然苦惱著如何精準的刻畫表情;從乳癌患者的復原情況讓我體認到,並非每個病人對於痊癒的觀點是相同的;三千年前的荷馬史詩《伊利亞德》,點醒了古代與現代人對肩傷的各自見解;從小耳聞的童話故事可引人深思疾病、昏迷和蛻變的意義;對於身體的風俗民情是如此的多元有趣;只要想到各式各樣的胎盤和臍帶的處置方式,總是讓我驚呼連連;掙扎和救贖的神話傳說,更是呼應著世界各地骨科病房中的小故事。  

 「散文」的英文一詞essay,源自英文字根trail(小徑)或attempt(企圖)。為此本書中每一篇散文,企圖以個人角度去摸索不同的人體部位。因為人體是由大量生理構造所組成,各自部位也因不同疾病受盡不一樣的折磨,所以要全盤理解人體構造的來龍去脈是不太可能的。本書章節的順序安排,基本上是從頭到腳,但你也可以像閱讀解剖書那般不分章節自由翻閱。不過,最佳閱讀的方式還是建議從頭開始,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同舟划過一趟完整的人體之旅。   從事醫學工作是我的維生之計,而貴為醫生一職,的確也豐富我不少人生的詞庫。對於這些與人交織的寶貴經驗,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著我,生命有著「脆弱」與「堅強」的一面,人生也總在

面對「失」與「得」的結果。從我開設診所的那一刻起,感覺有點像是展開一段新的旅程,不時得走進他人的「生命風景」和「身軀地形」。大多時候,地形對我來說是熟稔的,雖然總會看到一些遭破壞的小路途徑,但起碼每天會有煥然一新的生命風景。醫學實踐不只是在探究人體的構造及聆聽別人的故事,同時也是在追求生命的可能性──探索人體之旅。   這天一如往常的早晨上班時間,看著電腦銀幕上的預約人數,我快速掃瞄三、四十個病人名單後,咖啡隨即也涼了一半。其中不少是我熟悉的病患,倒是第一位是個陌生人。我點開他的病歷後才發現上禮拜他剛過完生日,而且此人只有幾天大而已。今日我與他的相遇,將正式在他的病歷上留下第一次紀錄,往後一

切平安順利的話,這份紀錄會伴隨他活到八、九十歲。看著銀幕上皎潔閃耀的空白病歷,似乎正歡慶即將到來的人生前景。為了他著想,希望這張病歷保持剛剛好的空白就好。   我站在長廊上呼喊著這位寶寶的姓名,一位母親正將寶寶抱在胸前,她一聽到我在呼喊小孩的名字,開始小心翼翼地挪動腳步。她看著我微笑,然後把小孩抱在手邊尾隨我進入診間。   「您好,我是卡文・法蘭斯醫生。」我邊介紹邊請她坐下。   「請問,您今天有什麼問題嗎?」我問她。   她往下看了兒子一眼,驕傲中帶些焦慮。然後,我看著她思考著如何開口第一句話。   第一章 靈魂的神經外科學我們靈魂真的很奧妙,分毫之差中決定了各自人生是否走向輝煌

或毀滅。──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十九歲那年,我第一次把人腦拿在手上。腦的重量比想像中還重,看起來灰色結實,猶如實驗室般冷冰冰的。而平滑的表面像似河床中被海藻覆蓋的岩石。那時我很擔心 一不小心會讓皺巴巴的腦袋瓜從手中滑掉,並且碎開一地。以上是我在醫學院二年級學期初的回憶。大一總是在課堂、圖書館、派對和自我頓悟中忙亂度過。我們不僅要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的醫學詞彙;解剖屍體到見骨程度;並要研習各種器官生理的力學和數學,以達至精通人體生物化學的程度。每一種器官都要學,僅除「人腦」是留到二年級上課以外。神經解剖教學實驗室位於維多利亞醫學院大樓的二

樓,屬愛丁堡市中心校區。而入口石樑上刻著:外科解剖物理學實習「解剖」兩字的刻意放大,顯然說明了人體結構研究是首為其要,而其它致力學習的外科及醫學(物理)技術則為其次。我們要到神經解剖實驗室前必須要爬樓梯,途中會經過藍鯨顎骨以及穿梭兩具亞洲象骨架模型之間。這些古老文物有股不容忽視的存在,彷彿帶領著我們走進維多利亞時代大收藏家的奇觀珍櫃。接著通過另一段樓梯、推開幾道雙重門後,好戲登場:四十顆腦袋瓜裝在桶子裡。我們講師凡林是冰島人,同時身兼生活輔導員。只要你發現自己懷孕或因成績多次不及格,可以上門找她解惑。她站在講台上手裡拿著半邊腦,開始指出腦部的葉和分枝。從剖面圖來看,腦核心顏色比表面淡,而腦外表

看起來平滑,但裡面卻裝著一系列錯綜複雜的腔室、結節及纖維束。腔室又稱為腦室是個特別奧祕又複雜的地方。我從桶子拿起一顆腦袋瓜,防腐液散發出的刺激氣味令人想眨眼。不過,這玩意可真美。我抱著腦袋瓜,一邊努力想著這顆腦不僅承載過意識,還透過腦內神經元和突觸傳達過情緒。我身旁這位同學在換到醫學系跑道之前曾念過哲學系,她說:「把腦袋瓜給我一下。」然後拿著說:「我想找出『松果體』。」我問:「什麼是松果體?」她說:「難道你沒聽過迪卡兒曾說過這是『靈魂之座』(The seat of the soul)?」

ASMR舒眠應用程式之使用者經驗研究與介面設計

為了解決GP+ 觀看 紀錄的問題,作者梁思衡 這樣論述:

現代人壓力問題嚴重,失眠症盛行率高達11.3%,每10位民眾就有1人受到慢性失眠的困擾。近年來有各種舒眠的應用程式,幫助失眠人士改善睡眠問題。透過白噪音、ASMR的音頻影片,達到心景平靜、情緒放鬆之效果。因可預見人們使用此類型應用程式的機會越來越普遍,舒眠應用程式介面設計之使用性變得更重要。本研究探索失眠者使用經驗,發展一款ASMR舒眠應用程式介面。本研究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使用者經驗研究,以半結構訪談了解使用者睡眠問題、行為模式、需求並評估現有舒眠應用程式,提出介面設計方向與假設;第二階段為使用者經驗設計,以人物誌結合使用流程圖,構想設計概念及製作ASMR舒眠應用程式介原型;第三階段為使

用者經驗測試,以訪談及績效測量進行測試,評估介面之功能、視覺及操作可用性,是否滿足失眠者之需求。使用者經驗研究中得知失眠者因學業、家庭等壓力導致睡前焦慮;也發現習慣聆聽音樂舒壓及在意自己的睡眠時間、品質等。故針對失眠者需求製作出「眠羊」舒眠應用程式,其包含三個主要功能:睡眠旅旅、ASMR舒眠、睡眠記錄,為協助失眠者入睡眠障礙,以ASMR喚起人們的心靈平靜,緩和睡前壓力。後續在使用者經驗測試中結果顯示:(1)本應用程式操作簡單不用花太多時間學習、精神在手機上,影響睡眠。(2) 失眠者認為為睡眠旅程能有效管理失眠者睡前的活動;(3) 介面上的暗色系及彩度低的色彩使用,在黒暗環境下觀看不會刺激眼晴,

失眠者表示使用時感到舒服,柔和。藉本研究的過程與結果,願作為日後欲開發相關的舒眠應用程式設計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