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UNGE AESTHETIC 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失序的年代餘燼,深度分析Grunge 油漬搖滾起源與時下造型風潮也說明:1987 年10 月全球股市下跌發金融恐慌,與隨之而來80 年代末的經濟衰退,當那個年代的浮華漸漸走入歷史的同時,西岸的華盛頓州一帶突然興起一陣脫胎於 ...

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郭良文、、吳泰毅所指導 羅文宜的 社群媒體時代的「厭世」情感: 以「草東沒有派對」之樂迷為例 (2020),提出GRUNGE AESTHETIC 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迷、獨立音樂、厭世、草東沒有派對、搖滾樂、次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傳播學系 張裕亮所指導 吳可名的 中國搖滾樂文本意義之流變(1986~2011) (2011),提出因為有 唐朝樂隊、崔健、音樂社會學、意識型態、中國搖滾樂、汪峰、盤古樂隊、魔岩三杰、左小祖咒、萬能青年旅店樂隊、黑豹樂隊的重點而找出了 GRUNGE AESTHETIC 中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Discord servers tagged with aesthetic-grunge則補充:Discord Servers aesthetic-grunge. Discord servers tagged with aesthetic-grunge. Bumped recently. Bumped recently Member Count. 简体中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GRUNGE AESTHETIC 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群媒體時代的「厭世」情感: 以「草東沒有派對」之樂迷為例

為了解決GRUNGE AESTHETIC 中文的問題,作者羅文宜 這樣論述:

搖滾樂與當代的社會脈絡息息相關,構築當代次文化的形貌。近年,有鑑於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厭世」成為不同於主流價值的生活哲學,描繪年輕世代面對窮忙困境的無力姿態,以及其呈現焦慮、疲倦、失望卻無可奈何的情感。本研究從現象學取徑出發,在方法上,採取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主要探討在社群媒體時代,當前台灣社會的獨立搖滾音樂迷如何展現與認同「厭世」情感,了解他們如何詮釋日常生活的聆聽經驗,並從中探析「厭世」在當代社會脈絡的意義建構與展演。研究發現「厭世」作為年輕世代面對當前困境的情感,在社群媒體的中介下,造就「厭世」意義的模糊。在這個過程中,樂迷一方面透過日常生活的「厭世」情感展演與抒發,逃離現實社會的束

縛與苦悶;另一方面也在其聆聽經驗中,重新扣連個人生命敘事,進行「厭世」情感的個人反思,促此「厭世」意涵的改變。而「厭世」作為一種流動性的情感,則與個人所處的當下情境有關係。

中國搖滾樂文本意義之流變(1986~2011)

為了解決GRUNGE AESTHETIC 中文的問題,作者吳可名 這樣論述:

  80年代由西方國家傳入中國的搖滾樂,至今已發展三十年。中國搖滾樂自誕生之際,具有消遣政治、揶揄權力、反諷主流意識型態的特質,進入90年代文化改革開放一直到2000年後的商品經濟社會,在此歷程間,中國搖滾樂除了面對中國政府的權力和意識型態,也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呈現出各種不同面貌的搖滾內涵。本研究試圖以符號學分析「崔健」、「唐朝樂隊」、「黑豹樂隊」、「魔岩三傑」、「左小祖咒」、「盤古樂隊」、「萬能青年旅店樂隊」、「汪峰」八支搖滾樂隊的音樂文本,論述中國搖滾樂文本意義的流變過程,並探究從80年代崔健開啟的中國搖滾樂「反叛」搖滾精神,直到現今是否還存在著?   研究結果指出,中國搖滾樂音樂文本

從1986年至2011年止,在此發展歷程間,體現出「反抗黨與國家」、「倡導人文關懷」、「凝聚國族想像」、「追求小資情調」、「堅持反共意識」等文本意義,其五種文本意義明示著中國搖滾樂的流變歷程在不同的年代展現出相異的面貌。此外,經本文探究後發現,中國搖滾樂雖然曾經以反抗的特質震撼過中國群眾,但其曖昧不清的反抗態度,在更多情況下,只被中國社會大眾視為是一種在中國國家意識型態下個體的自我呈現手法,「反叛」搖滾精神在現今的中國社會裡,雖然依然存在於部份的中國搖滾樂隊音樂文本中,但終究很難對公眾產生真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