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IVE 16R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博士班 陳世銘所指導 林嘉恩的 利用馬兜鈴酸腎病變模型評估細辛安全性與冬蟲夏草腎臟保護效果 (2020),提出PROGRESSIVE 16R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馬兜鈴酸腎病變、細辛、冬蟲夏草、甲基乙二醛、腎小管間質性纖維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化學系 余靖所指導 連慧雯的 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探討人類鈣離子結合之 S100A5突變蛋白(C43S/C80S)水溶液結構以及其與RAGE-V蛋白之間的交互作用 (2012),提出因為有 S100A5蛋白質、RAGE蛋白質、核磁共振的重點而找出了 PROGRESSIVE 16R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ROGRESSIVE 16R,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馬兜鈴酸腎病變模型評估細辛安全性與冬蟲夏草腎臟保護效果

為了解決PROGRESSIVE 16R的問題,作者林嘉恩 這樣論述:

由於馬兜鈴酸腎病變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簡稱AAN) 的緣故,除了含有微量馬兜鈴酸 (aristolochic acid,簡稱AA) 的細辛 (Asarum spp.) 外,大部分馬兜鈴科的生藥都被禁止使用。目前,臨床上只有類固醇用於治療馬兜鈴酸腎病變,因此,開發新的藥物是刻不容緩的。本研究藉由小鼠模型,觀察停用低劑量馬兜鈴酸後,腎小管間質的損傷及纖維化、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 及D-乳酸 (D-lactate) 的變化,進而評估細辛的使用安全性。此外,本研究將藉由以核磁共振光譜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

ce spectroscopy,簡稱NMR) 為基礎的代謝體學,探尋冬蟲夏草 (Hirsutella sinensis,簡稱HS) 用於馬兜鈴酸腎病變後小鼠尿液的代謝物及代謝途徑變化,進而了解其腎臟保護作用及機轉。首先,C3H/He 小鼠自由飲用 3 μg/mL AA (0.5 mg/kg/天) 溶液連續56 天,並從第57天至第84天恢復正常飲水。使用Periodic Acid-Schiff與Masson’s trichrome染色法評估腎小管間質損傷與纖維化的程度,並以tubulointerstitial histological score (TIHS) 針對腎臟組織損傷程度評分。利用螢

光高效液相層析儀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簡稱FD-HPLC) 測定血清及尿液中的甲基乙二醛;利用管柱切換高效能液相層析儀 (column-switch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測定尿中D-乳酸含量。其次,本研究以自由飲水方式投與小鼠 12 µg/mL aristolochic acid I (AA I) 連續56天;同時,AA + HS組投與2%冬蟲夏草菌絲體粉末供其自由攝食。除了生化數值檢測與腎臟病理組織切片外,本研究

也利用NMR為基礎的代謝體學方法探尋小鼠尿液中代謝物與代謝途徑的變化。首先,AA停藥後,AA組血清甲基乙二醛濃度從第56天 (429.4 ± 48.3 μg/L) 上升至第84天 (600.2 ± 99.9 μg/L),並在第70天達到最高值 (878.3 ± 171.8 μg/L) (p < 0.05);TIHS及間質性纖維化的程度也有類似的趨勢。AA組尿液中的甲基乙二醛含量在第 56 天時升高 (3.522 ± 1.061 μg),但在第 70 天下降 (1.583 ± 0.437 μg),並在第 84 天有顯著上升 (2.390 ± 0.130 μg)。此外,AA組尿液中D-乳酸的含量在

第56天 (82.10 ± 18.80 μmol) 升高,並自第70 天(201.10 ± 90.82 μmol) 至第 84 天 (193.28 ± 61.32 μmol) 居高不下。其次,HS 確實改善了生化數值與腎臟病理組織切片,並且在第28天時,發現各組間尿液中的核苷成分、維生素 B6 和皮質酮等代謝物有顯著地變化。AA停藥後腎小管間質性纖維化確實得以修復,可能與 AA 投與的總劑量較低與給藥時程較短有關。腎小管間質的損傷與修復過程會產生甲基乙二醛,這可能與能量消耗步驟有關。根據目前的結果,短期(少於一個月)內,病患使用低劑量的細辛,腎病變與纖維化應具有可逆性,但病患仍需定期監測腎臟功

能。HS 確實顯示出腎臟保護作用,這可能與皮質酮釋放的有關,而此部分仍須有進一步的研究探討詳細的機轉。

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探討人類鈣離子結合之 S100A5突變蛋白(C43S/C80S)水溶液結構以及其與RAGE-V蛋白之間的交互作用

為了解決PROGRESSIVE 16R的問題,作者連慧雯 這樣論述:

人類S100A5蛋白是S100蛋白質家族之一份子,這系列蛋白質結構具有高度相似性:皆具有EF-hand motif且會與鈣離子結合。在S100的眾多配體(ligand)中,其中RAGE(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蛋白在近年來引起許多科學家的關注。RAGE是一種類免疫球蛋白,其與發炎現象、糖尿病等疾病相關。RAGE具有多樣化的配體,它們分別會與RAGE位於細胞外的不同部分反應,來誘導細胞產生訊息傳遞現象。近期研究中,科學家利用表面電漿共振指出,S100A5蛋白會與RAGE細胞外其中一部分(V domain)反應。 在本篇論文

中,我們希望更進一步了解S100A5與RAGE-V之間的反應,以及研究所形成之複合物。為了不破壞RAGE-V之結構,我們將wild-type S100A5進行Cys-->Ser之突變(C43S/C80S,簡稱mS100A5),利用三維核磁共振實驗及軟體計算解出突變S100A5之三維結構後,以二維核磁共振滴定之方法,找出mS100A5與RAGE-V作用位置;另外結合恆溫滴定熱卡計、螢光等數據,來推測mS100A5與RAGE-V之結合比例與解離常數。而從實驗結果歸納出,mS100A5與RAGE-V以1:1之比例結合形成複合物,而其解離常數為 μM等級。本研究幫助我們更了解S100家族與RAGE-V

反應之情形,然而後續仍需更多延伸之研究來分析這個反應,與探討此反應是否與實際生理情形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