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亞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翻譯研究所 汝明麗所指導 唐瑄的 翻譯研究所學生使用機器翻譯之意圖與接受度初探—以全臺翻譯研究所學生為例 (2021),提出e-learning亞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機器翻譯、翻譯教學、科技接受度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 孔崇旭、陳志鴻所指導 姚惠雯的 適性化矯正回饋學習模式對國小學童英語口說能力、 學習動機、學習焦慮及認知負荷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語音辨識、矯正性回饋、適性化學習、英語口說能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e-learning亞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e-learning亞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翻譯研究所學生使用機器翻譯之意圖與接受度初探—以全臺翻譯研究所學生為例

為了解決e-learning亞東的問題,作者唐瑄 這樣論述:

近年來機器翻譯與類神經技術的結合與發展,在翻譯產業掀起了一陣波瀾,改變了翻譯產業的生態及譯者工作的模式。鑑於機器翻譯與譯者工作的連結愈來愈緊密,產業的相關需求也不斷提升(Slator, 2021; DePalma et al., 2021),許多翻譯學者(Mellinger, 2017)紛紛呼籲,翻譯教育應納入翻譯科技能力的相關訓練,以確保學生在未來自動化科技發展的浪潮下,仍能維持專業譯者的市場競爭力。 本研究以全臺九所授予翻譯碩士學位學校之學生為研究對象,以Davis(1989)提出之科技接受度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為基礎,結合過去相關研究實證

之外部變項,採問卷調查法並結合半結構式訪談,初探目前翻譯人才的機器翻譯使用與接受度現況,並試圖探討影響學生機器翻譯使用與接受度的關鍵因素,分析當前各大翻譯學校(碩士學位層級)提供的訓練如何影響學生的機器翻譯使用與態度。 本研究問卷於2021年10月至11月進行發放,共回收79份有效問卷,並自問卷受訪者中選擇10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資料經統計分析所得結果如下:(一) 高達98.73%的受訪學生具有機器翻譯使用經驗。(二) 受訪學生的機器翻譯使用意圖(即接受度)非常高。(三) 知覺有用為影響受訪學生機器翻譯接受度的關鍵因素,而知覺有用又顯著受知覺易用、工作關聯等外部變項影響。(四)

信任及對機器翻譯的恐懼會接影響受訪學生的機器翻譯使用意圖。(五) 機器翻譯相關教課程對受訪學生的機器翻譯接受度無正向影響,惟具備電腦輔助翻譯工具訓練經驗者,機器翻譯接受度則顯著高於其餘受訪者。 研究結果顯示,全臺翻譯相關系所(碩士層級)學生的機器翻譯使用頻率與接受度皆非常高,而科技接受度模型也驗證了許多影響其接受度高低的關鍵因素,針對目前全臺翻譯相關系所(碩士層級)開設之機器翻譯相關課程所面臨的侷限,提供了實質建議與未來發展方向。

適性化矯正回饋學習模式對國小學童英語口說能力、 學習動機、學習焦慮及認知負荷之影響

為了解決e-learning亞東的問題,作者姚惠雯 這樣論述:

受到全球化及國際化的浪潮影響,英語成為當前國際溝通最重要的語言,英語口說能力也因此成為我國英語文教育所強調的重點之一。為幫助學習者進行口語表達,在口說教學中時常運用矯正性回饋以幫助學習者發現錯誤並進行修正。然而在教學現場,教師無法給予即時且持續連貫的矯正性回饋,並難以將學生個別差異納入考量,對學生之學習成效便可能造成影響。據此,本研究結合適性化矯正回饋與語音辨識技術,開發「適性化矯正回饋語音辨識系統」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英語口說課程。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實驗組A運用「適性化矯正回饋學習模式」;實驗組B則運用「動態評量矯正回饋學習模式」於英語口說學習,探討對其英語口說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焦慮及認知

負荷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運用兩種學習模式與英語口說學習對英語口說能力及學習動機結未帶來顯著差異,但兩者皆能顯著降低學習者之學習焦慮,並且沒有造成其過重的認知負荷。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在建置系統時,可朝向提供更精準或適切的回饋發展,以利學習者的學習並發揮系統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