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雜誌贈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elle雜誌贈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汪褘之南寫的 修圖師的自我修養:商業人像攝影後期高級處理技法 和丹尼爾‧佩奈克的 身體的日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雜誌贈品分享】 ELLE雜誌本期送的小禮物有點豐富也說明:【雜誌贈品分享】 ELLE雜誌本期送的小禮物有點豐富~ 這次7-11跟誠品通路送的都 ... 跟著livia享受人生#liviablog #美妝#眼影#眼影盤#1028 #elle #贈品#台灣#台灣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崑山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楊宗欣、林伶瑾所指導 王嬿婷的 品牌知名度與促銷工具對購買意願之影響-以保養品為例 (2021),提出elle雜誌贈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品牌知名度、護膚美容空間、消費者購買意願、保養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 洪萬隆所指導 杜宛陵的 台灣美妝風格演化之研究(1945-2010) (2010),提出因為有 妝扮文化、妝型、審美觀、化妝品、美妝風格的重點而找出了 elle雜誌贈品的解答。

最後網站超商|雜誌贈品開箱ELLE VOGUE 雜誌贈品|霓淨思AHC|極 ...則補充:雜誌 的 贈品 很多真的都是寶啊~~~多逛逛 雜誌 區。#霓淨思#AHC▫️▫️別忘了訂閱我的頻道開啟小鈴鐺▫️▫️有希望我拍什麼類型的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elle雜誌贈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修圖師的自我修養:商業人像攝影後期高級處理技法

為了解決elle雜誌贈品的問題,作者汪褘之南 這樣論述:

商業人像攝影是一門視覺藝術,後期處理技法于商業攝影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這種技法卻始終掌握在少數專業人士手中,是許多一線攝影師和修圖師不願透露的秘密。本書正是將一線商業人像修圖師多年來的從業及教學經驗進行了梳理總結,為讀者呈現了雜誌及廣告大片從原片到成片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及方法技巧,全方位解密了商業人像後期不能說的秘密。本書以代表性的案例為主導,以專業的商業人像修圖師的實際操作流程為順序,分別講解了商業大片中對人物皮膚質感、妝容及服裝的修飾技巧;五官及形體比例和結構的調整技巧;對畫面背景的處理,例如如何處理白色背景、如何處理背景中的顏色斷層或漸變不均、如何摳圖等常見問題;調色等技法是建立在

對色彩的基本理論熟知的基礎上而進行的,因此作者用了一章的篇幅詳細闡述了與商業人像後期相關的色彩理論;以具體案例闡明了分別利用Camera Raw和Capture One進行導圖的流程和技巧;在介紹了Photoshop調色工具的應用后,以9個典型案例原原本本地還原了人像調色的全過程。而人物場景合成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等進階內容,則作為本書贈品,以數字文件的形式免費供讀者下載、閱讀。本書側重於技法的應用和對細節的把握,從理論、流程到技巧循序漸進,步驟清晰,案例經典,適合有簡單Photoshop基礎的商業人像攝影後期愛好者、商業攝影專業的學生及攝影機構的後期處理工作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汪禕,知

名後期修圖師、講師。2009年~2012年,曾任攝影師張悅工作室ZACKIMAGE後期總監。2015年創立WANGYI後期工作室。從業10年,積累了豐富的明星、廣告、時尚雜誌類照片的後期處理製作經驗,期間與《Vogue》《ELLE》《VISION》《GQ》《Bazaar》等一線時尚雜誌,以及章子怡、周迅、全智賢、成龍、劉德華、周杰倫等眾多明星多次合作。之南,知名商業攝影師。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作品曾多次刊登於時尚、藝術雜誌。北京布里斯視覺機構(Bliss Studio)創始人,致力於電影海報設計領域,集視覺創意、拍攝、後期處理、設計合成為一體,曾為《悟空傳》等多部影片製作過出色的創意宣

傳海報。之南視覺創始人,多次與馬思純、王俊凱、王源、黃子韜、歐陽娜娜、彭于晏、倪妮、余文樂、許晴、桂綸鎂等藝人合作。

品牌知名度與促銷工具對購買意願之影響-以保養品為例

為了解決elle雜誌贈品的問題,作者王嬿婷 這樣論述:

隨著空氣污染,許多髒污粒子輕易的黏附在人們的皮膚上,因此可透過保養品的功效來完成每日所需的保養工作。市面上有種類過多的保養品,消費者在選購時,會不會因品牌知名度的關係而去採買。另外,專櫃會使用不同的促銷工具來吸引消費者購買,例如:提供獨立或開放的護膚美容空間。而消費者是否會因護膚美容空間所提供的護膚美容服務的關係而購買該家的產品? 因此本研究以2×2的實驗設計來分析專櫃保養品品牌知名度高低與有無增設護膚美容空間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消費者會去選擇高知名度的品牌購買保養品。而且本研究證實護膚美容空間設置對購買意願具有影響。因此本研究建議業者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及提

供護膚美容空間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身體的日記

為了解決elle雜誌贈品的問題,作者丹尼爾‧佩奈克 這樣論述:

  那天,莉宗收到一大包禮物,是德高望重的父親留給她的……   親愛的莉宗:   一到家就收到公證人R.先生交給你的奇怪的禮物,驚訝吧!它們是我悄悄寫了一輩子的日記。從我這一生的第12年開始,直到第88年為止,這日記只屬於我那獨一無二的軀體。我心愛的女兒啊,這就是我留給你的遺產:它並不是生理學的論文,而是我的祕密花園。隨你決定該如何處理這些日記本,如果你認為有必要將它出版,請務必隱去作者的名字,誰知道哪個段落也許就冒犯了某個人。不需要全都發表,你想怎麼做就全都隨你吧。我是愛你的。   要用多少本日記才能寫下一生呢?尤其是關於身體,那些從來沒想過的一切……   莉宗,我十五歲時在沙灘上,評

估和我同年的男孩他們的二頭肌與腹肌。十八或二十歲時則比較泳褲下隆起的部分。到了三四十歲,我們男人間比的是頭髮的數量(誰禿頭誰倒楣)。五十歲,肚子就成了彼此目光的焦點……。   我們人啊直到最後,也不過是裝在身體裡面的孩子,一個不知所措的,孩子。   一個聰慧敏銳但從小對身體感到恐懼陌生的男人。花了一輩子細細檢視,悄悄觀察,將自己經歷不同人生階段的軀體的故事寫成無數本日記。從年少時模擬人體肌肉圖,鍛鍊二頭肌、腹肌。到邁入中年後,遭遇身體機能的退化轉變,成為羞辱的印記。以及失去至親,心靈遭受打擊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我們聽見一段段心靈與身體的奏鳴曲,愛情的失落、肉體的征服、體力的衰敗,看見一個

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如何認真執著地觀察自己的軀體……   他用愉快戲謔的態度,反抗生命的困境。   作者描繪身體現象的文字,精準又細膩,往往能生動地躍出紙面。交雜想像嘲諷與具象描繪的老化過程──漸漸失去支配身體的能力,比任何的抒情文字與心靈小語更能深切地讓人理解何謂人類的老去。同時,也體悟了不論如何努力,我們將永遠無法理解,擁有另一種性器官的人類所經歷的各種身體變化與感受。因此更該翻開這本描繪一個擁有不平凡靈魂的普通男性從十二歲到八十七歲的身體日記。   謹此獻給所有或許已經知道身體發生什麼事的男人,   還有,不太了解這段過程的所有的女人。   ◎由知名插畫家aaaaabei繪製封面

與桌遊插圖   ◎收錄令人拍案叫絕的黑色幽默故事集   ◎人生只有一次,閱讀方式百百款   除了依照日記時間順序閱讀,您也可以……   1. 選擇你的年紀或者感興趣的年紀閱讀。   2. 由書末索引,尋找你感興趣的身體主題閱讀:放屁、裸體、雞眼……。   「永久贈品」   品項:桌遊遊戲紙(50*70cm)、骰子、棋子   內容簡介:隨書附贈「破處賽鵝圖桌遊」 ~替「轉大人」展開一段平凡不過的刺激冒險!   青少年時期面對身體變化的困惑與擔憂,苦追女生不成的痛苦,現在都將化身為桌遊!找三五好友一起經歷這段人生冒險吧!   用骰子決定命運,走過63格人生,最先到達終點的人,將能獲取遊戲玩家們

貢獻的錢幣去贏得美人芳心。   63格中前14格是尷尬的生理變化期,要謹慎忍耐,不被發現,才能順利過關。接著才是進階步驟,此時就是您使出渾身解數吸引女孩子注意的時候了! 名人推薦   ◎師範大學邱大環教授專文導讀   ◎譯者馬向陽專文介紹作者魅力   ◎專業好評私密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阮若缺/政大歐文系教授   邱瑞鑾/知名翻譯家   神小風/小說家   郝譽翔/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劉光能/法國文學博士.獨立學者 國際好評推薦   丹尼爾‧佩奈克最新小說《身體的日記》中,我們讀到了對手淫最為充滿激情的讚美。也許更應該叫它「搖搖樂」而不是手淫,因為這本書非常坦白而且具有

同理心,排除了所有裝出來的害臊。沒有任何事能逃得過書中主人翁的好奇心與洞察力。……閱讀這本書是我們生而為人所能擁有的美好的方式。佩奈克一心想要解開我們以肉身體現為人的謎:我和我的身體具有怎樣的關係?……。──法國電視週刊   作者帶領我們潛入了男人的私密日記,主人翁的身體歷經了千百種的死亡與重生。──法國Le Figaro日報   幾近完美的小說。《身體的日記》表現出了不起的文學成就,丹尼耶‧佩奈克再次以新作證明自己屬於法國最優秀的作家之列。──法國L’Express雜誌 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   封套與心靈:佩奈克潛入男人的表皮之下,他的主人翁將一生中、身體面對的種種羞辱記錄下來。貝納

克寫出了無比深刻的小說。──法國La Croix日報   只有佩奈克敢於從事這項冒險……,並且把它變成暢銷書。──Elle雜誌 作者簡介 丹尼爾‧佩奈克 Daniel Pennac   法國人最喜愛的現代作家之一。1944年生,父親是殖民地官員,童年在非洲、東南亞、法國等地度過。他是一位中學文學教師,最初開始為兒童寫作。2007 年憑藉 Chagrin d'ecole 獲得法國重要文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其寫作風格時而幽默,富有想像力。寫作類型橫跨小說、兒童文學。 譯者簡介 馬向陽   法國巴黎八大語言學碩士,現任法國文化協會法語教師。譯作包括《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逆轉人

生》、《實習醫生狂想曲》、《我只是在不同的道路上》、《壞女兒》、《當蜜蜂消失的那天》、《凡爾納》等。 提醒 親愛的莉宗 Part 1 第一天(1936年9月) Part 2 十二至十四歲(1936-1938) Part 3 十五到十九歲(1939-1943) Part 4 二十一至三十六歲(1945-1960) Part 5 三十七至四十九歲(1960-1972) Part 6 五十到六十四歲(1974-1988) Part 7 六十五至七十二歲(1989-1996) Part 8 七十三至七十九歲(1996-2003) Part 9 臨終(2010) 注解 主題索引

導讀   作者丹尼爾‧佩奈克是1944年出生於北非卡薩布蘭卡的科西嘉人,從小隨著軍人父親流浪世界不同角落。受到父親的影響,他愛上圖書館和閱讀。      丹尼爾的學校成績不佳,尤其是在學習中有書寫拼音障礙,父親曾經輕鬆地說,他確信兒子會在26歲以前掌握法文的26個字母。儘管如此,他還是讀完了高中,也在多年後進入中學教授文學,又因為寫作,而獲得許多文學獎。身為教師,他常批評學校制度的僵化,無法因材施教。      他為這本《身體的日記》選擇了巴黎第20區的皮貨區(類似剝皮寮)一個其實與主人翁的身份──中產階級,並不十分契合的區域,作為主要場景。至於書寫的內容,他花了四年的時間醞釀、寫作,將身

體由內至外,從五臟六腑、肢體、到所有器官,不使用華麗的詞藻,而以非常寫實的筆觸描述,帶領讀者做了一趟非比尋常的生理、病理及心理的旅程和人生洗禮。      故事的主人翁曾是一個高階公務員,已婚,決定要送給他親愛的女兒一份珍貴的遺產。他多年來堅守著一個沒有讓任何人知道的祕密,包括他最親密的妻子,直到喪禮結束,才由他生前委託的律師將這份珍貴禮物身交到他女兒的手中──一本本累積多年所寫下的日記,他身體的日記,經歷過人生各種生、老、病、死歷程的日記。      這種日記式的書寫方法,一篇又一篇的紀錄,好似在記錄一筆筆的流水帳或通常做為自傳的書寫體,然而,貝納克帶出來的不是自傳,卻是另一個個體的傳記,另

一個他再熟悉不過,卻又是那麼陌生的個體。日記的主人時而詼諧,時而感人的敘述方法,一步步發現自己的「軀體」,日記中有苦、有愛,由生理至心理更有無盡的感受。      主人翁從小最不敢面對、正視的就是他的身體。不敢面對鏡子,因為鏡子正是可以反映出那另一個自己,也就是他要帶著我們去發掘的「軀體」。   「我照鏡子了!我在鏡子前面站了很久,就像是第一次看到我自己。裡面那個人不完全是我。那是我的身體,但他不是我。也不能算是我同學。我不停地想著:你是我嗎?是你嗎,我?我,是你嗎?是我們嗎?我沒瘋,我很清楚自己假裝覺得那不是我,是個不知哪兒來的男孩被丟在鏡子裡了。不曉得他待在那兒多久了。」(擇自譯文)

  由於好奇、疑惑,他開始認真正視這個「軀體」。從快滿十三歲開始,他默默地、誠懇地、認真地陪伴著這另一個「他」,開始用不同的角度審視、描繪、揣身度、研究、記錄這個「皮囊」。作者在醞釀寫作時,花了許多功夫,幾乎訪遍醫院的每一科,了解到每個人一生中的每一年齡層所可能遇到的生理變化與心理狀態,由年少的無知、為獲得健美身材的努力、性欲的衝動、情感的起伏、心理的成熟,與體力的衰退。不僅如此,他還描述周遭所接觸的男男、女女,這些人的生理與心理變化,也在他觀察之列。他寫實的文筆和觀察之仔細,令人傾服。人們常常避免提到的嚴重問題,例如「老化」、「死亡」,小問題如「鼻屎」、「放屁」、「打嗝」、「月經」,甚至像「

初情」等,在他的紀錄之中也不缺席。 這些日記,並不是每日記錄,卻是一個驚奇接著另一個驚奇,歷經七十四個年頭,直到生命結束前夕。最後他還仔細地安排一個驚奇,將這疊多年心血累積下來的手稿輾轉交到他最親愛的女兒手上,允許她全權處置,或在親友中傳閱或交付出版。這份執著、灑脫和他日記中從頭到尾所呈現對愛情的失落、對肉欲的征戰和體力的衰敗交相呼應。十二歲是剛剛能夠用文字記錄和表達情感的年齡,而八十七歲,疾病纏身與多重器官病變,直到生命的終結。因此也可以說他記錄了完整的一生。   作者貝納克透過一個人的軀殼、一個有血、有淚、有怨、有感的「軀體」,既真實也有虛構;利用「恐懼」串連這一切,從最初被同伴們在森

林裡綑綁,目睹一群螞蟻雄兵的進擊,遭受到恐嚇噩夢開始,編織了一本令人無比感動的小說。   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首先,如果是想要了解主人翁在哪一個年齡有些什麼生理或心理狀況,可以按照目次上的年齡選取,進行閱讀。此外,也可以從索引中依照疾病的分類,例如搔癢、牙齒、憂鬱症、拉肚子、睡眠等篇幅,選擇進入。當然更可以從頭至尾,像一本小說般的閱讀下去,任由作者引導著去做一次一次對身體的自然發現。   這是一本前所未有,風格特殊的作品,非常值得推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兼任副教授 邱大環 關於丹尼爾‧佩奈克   丹尼爾‧佩奈克是法國人最喜愛的現代作家之一。由於《身體的

日記》,我們想知道除了他在六十八歲時出版了這本小說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蛛絲馬跡能透露出孕育作品或作家的過程。   他的父親是熱愛閱讀的職業軍官,母親是家庭主婦,有三個哥哥。他於1944年出生在摩洛哥,一家人隨著父親工作的需要,住過非洲與亞洲,九歲時回到法國。他在校時成績很糟,據他自己說,完全無法回答老師的任何問題,「一瞬間就把內心所有的門全都關上、鎖了又鎖」,他曾經覺得自己大概永遠都無法畢業。他父親說:「就算他花了一年才學會字母A好了,不過等他26歲時不也就全學會了」。他在2015年接受訪問時,說到自己的童年讀物,安徒生的《醜小鴨》,但是他「沒有想像過自己會變成天鵝」。他2007年的得獎作品C

hagrin d’école《悲慘求學記》,描寫的就是「又懶又笨」的他。   中學住校期間愛上了閱讀,然而當時的教育並不鼓勵閱讀課外讀物,學監會沒收這些書,他只好上床以後讀。讀什麼呢?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La Légende de Gösta Berling《古斯泰貝林傳奇》,以及一般少年不會讀的作家:哈代、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巴斯特納克。多虧了閱讀,以及求學路上幾個優秀的老師,讓他「不再害怕,找到了勇氣」,他不僅畢了業還念了文學,於1968年,也就是法國學運發生的那一年畢業。他的父親又說:「為了你大學畢業來了場革命,要通過教師資格考可能得發起世界大戰了。」在佩奈克

看來,那是有趣的「療癒式嘲諷」。隔年他便在中學任教,當了26年的文學老師。   在《身體的日記》之前,他已創作了卅多部作品,包括散文、漫畫,以及為大人也為兒童寫的小說;其中有八、九部已改編搬上銀幕或舞台,例如電影Au Bonheur des ogres(全民替罪羊)、動畫Ernest et Célestine(奧尼熊與莎琳鼠)、戲劇L'OEil du loup(狼之眼),等等。法國讀者注意到佩奈克,始於他1985 年著手撰寫的馬洛桑傳奇系列(Saga Malaussène),這一系列的七本小說描寫發生在馬洛桑一家人身上難以置信的故事。   佩奈克曾在他的散文中發表讀者的十大權利:   1

. 不要讀的權利   2. 跳頁讀的權利   3. 不想把一本書讀完的權利   4. 再讀一遍的權利   5. 什麼都讀、爛書也讀的權利   6. 把自己幻想成另外一個人的權利   7. 在哪兒都能讀的權利   8. 隨意引用的權利   9. 高聲朗讀的權利   10. 一言不發的權利      或許所有的出版社、作者與譯者偶爾也會想知道,讀者對每一本書援用了哪幾條權利?!   他曾在受訪時表示,他樂於在作品中流露出愉快、戲謔的氣氛,那是「內心深處一直存在的感傷,經過了緩慢的變形而成,是他從幼年時期就有的感傷──近似十九世紀那種潛藏的抑鬱、深沉的悲哀」。歡快與笑鬧是他的反抗方式,「反抗某種生

命困境,反抗對痛苦的認知」。   當他決定要寫《身體的日記》時,他開始列出各式各樣的名單:身體器官、病症、情感⋯⋯,各種細菌、生長過程,構成一生的大小事件,接著他想像出這個人物⋯⋯。 馬向陽 提醒 我的朋友莉宗——我親愛的、無可取代的、交往已久又很會惹人生氣的朋友莉宗,總是有本事送來一些讓人為難的禮物,像那座未完成的雕像,占去了我三分之二的臥室空間,還有幾幅油畫,讓她晾在我的走道和飯廳裡好幾個月,理由是她的畫室變得太小了。現在,各位手上拿著的是她最新的禮物。有天早上她登陸我家,把我打算用來吃早餐的桌子清得一乾二淨,然後堆上一大疊筆記本,是她剛過世不久的父親留下來的。紅紅的眼睛

代表她花了一整夜讀那些筆記,隔天晚上我也做了同樣的事。不苟言笑、愛嘲諷、一板一眼,雖然曾經是德高望重的國際知名人士,但對聲譽完全不感興趣,這就是莉宗的父親,我這輩子見過他五六次,每次都感到惶惶不安。如果有些什麼是我在他身上絕對想像不到的,那就是他在有生之年竟然寫下了這些日記!處於暈眩狀態的我,請教了吾友波斯泰的看法,他長年擔任莉宗父親的家庭醫生一職(他也曾經為馬洛桑 一家人看病)。他立刻做出回答:出書!不必猶豫,把它寄給妳的編輯出版!然而此事有個難處。要求編輯出版某知名人士的手稿,但必須遵從作者囑咐保持匿名,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逼迫那位正派又受人尊敬的書籍工作者答應此一特殊要求,我是否應該為

此感到內疚?交給各位評判吧。 D.P. 親愛的莉宗:  妳已經結束我的葬禮回到家了,想必有點難過,但是巴黎在等著妳,妳的朋友、妳的工作室、幾幅尚未完成的畫作、許許多多的計畫——包括裝潢歌劇院,還有妳對政治的激情、雙胞胎的未來、生命、妳的生命。驚訝吧,一到家就收到公證人R先生充滿公文用語的來信,宣布他持有妳父親指名給妳的包裹。好傢伙,老爸死後留下來的禮物!妳當然飛奔而去。然而公證人交給妳的是個多麼奇怪的禮物:不折不扣是我的身體!不是有血有肉的身軀,而是我悄悄寫了一輩子的日記(唯獨妳母親知道這事,最近幾天)。所以說,驚訝吧。我爸寫日記!你是怎麼啦,老爸,那麼崇高、遙不可及的你,日記?而且還寫了一輩

子!女兒,這不是抒發個人心情的日記,妳知道我一向對於檢視起伏不定的心理狀態頗不以為然。

台灣美妝風格演化之研究(1945-2010)

為了解決elle雜誌贈品的問題,作者杜宛陵 這樣論述:

從古至今,妝扮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論敬神儀式、社交、自我形象塑造、藝術表現等,都與人類豐富的妝扮行為有關。社會風氣、歷史文化的變遷造就了人們不同的審美觀與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多樣的形象塑造、妝扮行為與風格呈現。台灣自1945年二次大戰後脫離日本統治由國民政府接管政權後,台灣社會普遍認為化妝等同奢侈浪費,歷經電視開播、石油危機、開放觀光等重要事件,直至2010年網路盛行與資訊爆炸的時代,台灣民眾在不同文化的衝擊下觀念逐漸地產生變化,這55年間發展出何種審美文化與妝扮風格之發展,為本研究焦點。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依歷史時間順序分成5大時期,描述台灣美妝風格之發展,探討19

45二次大戰結束至2010年台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產品、通路等因素對台灣民眾的美妝形象的影響以及台灣美妝風格的發展歷史。經本研究之歸納,從1945-2010年台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之變遷,與其對於美妝風格之演化之影響,發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是美妝行為的基石,產品、行銷、通路是使美妝行為豐富多元的推動力。而1945-2010年台灣美妝風格的演化,在審美觀之變化為:(1)美妝是奢侈浪費的行為、(2)美妝是禮貌行為、(3)美妝品不是奢侈品而生活用品、(4)美妝是個人特色與品味的表現、(5)美麗是競爭力,美妝可增進自我外在美的實現與表達,兩性皆重視外表良好。而從美容專家與民眾之言論

歸納得出的妝型特色變遷為:(1)樸素、(2)盲目模仿別人、(3)妝型著重適合自己,不盲目跟隨流行與模仿別人、(4)妝型追求國際流行、吸收外國經驗,呈現多元化、(5)妝型趨於2個極端,精細標準求完美與無特定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