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2-ii tanks gg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環境衛生研究所 蔡坤憲所指導 游凱迪的 臺北和高雄自生型地下家蚊(雙翅目:蚊科)之族群分佈與基因多樣性研究 (2018),提出is-2-ii tanks gg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下家蚊、族群分佈、基因多樣性、Wolbachia、噬菌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s-2-ii tanks gg,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北和高雄自生型地下家蚊(雙翅目:蚊科)之族群分佈與基因多樣性研究

為了解決is-2-ii tanks gg的問題,作者游凱迪 這樣論述:

地下家蚊 (Culex pipiens molestus) 為尖音家蚊種群 (Culex pipiens complex) 的物種之一,主要分佈在溫帶地區的國家,有著不吸血即可產卵的自生型生物特性,並由連日清等人於1996年首度在北台灣被紀錄,與本土的熱帶家蚊共存於都市環境之中。這個被認為是外來入侵的蚊種,不僅滋擾民眾生活,同時也被指出為傳播疾病的病媒蚊之一,因此在環境與公共衛生上值得深入探究。然而,二十年後的今日,對於台灣本島出現的地下家蚊了解甚少,本研究嘗試藉由採集台北及高雄這南北兩大都會區內的地下家蚊,分析其族群內的粒線體、內共生菌Wolbachia及其噬菌體,以了解兩地族群的基因概況

。本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9年5月期間,於建築物內部採集蚊蟲樣本。樣本初步先以形態學外觀辨識,後續再利用acetylcholinesterase (Ace) 基因上的變異進行分子生物學物種鑑定。同時,藉由分析粒線體DNA、蚊蟲內共生菌Wolbachia及其感染的噬菌體的基因片段,以了解族群之中蚊蟲的基因多樣性。經調查分析來自於台北81棟及高雄30棟建物內的家蚊樣本,結果顯示:建物內部有地下家蚊出沒的比例,台北與高雄分別為84% (68/81)及63% (19/30)。定序兩地共87條COI基因,可發現2種基因多型性(AA&GA),其中台北的族群兩型皆存在,高雄則皆為AA。分析其內共生菌

Wolbachia上的wsp基因發現,家蚊皆感染Wolbachia pipientis (wPip),另用ank基因分析, 其感染之Wolbachia皆分類至wPip-IV。在噬菌體orf7基因感染情況,台北的地下家蚊族群顯示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狀況 (二重感染1.6%;4/253,三重感染83.4%;211/253及無感染15.0%;38/253),而在高雄的族群皆為三重感染(70.8%;51/72)或無感染(29.2%;21/72)。此外,不同基因多型性的地下家蚊彼此交配皆能有效產下自生型的卵筏。本研究藉由至建築物內部進行採樣,證實了在住家內部出現的家蚊族群以地下家蚊佔多數,此外,基因多樣性的

結果顯示台灣地下家蚊族群來源推測有多次引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