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to音樂術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音樂術語整理@ 漫步心靈深處的精靈也說明:Allegro (ma) non presto 不太快 附加輔助的速度術語. Largo assai , Lento assai 甚慢. Allergo assis 較快(Allegro)稍快. Persto assai 甚快. Lento di molto 甚慢

臺北市立大學 音樂學系 郭曉玲所指導 洪斯前的 洪斯前鋼琴獨奏會 (2021),提出molto音樂術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葛拉納多斯:《詩化圓舞曲》、葛利格:《e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七》、柴可夫斯基:《悲歌,作品五十九》、蕭泰然:《家園的回憶,作品四十九》、威廉·波康:《伊甸園》選曲—〈永恆之婦〉〈永蟒蛇之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葉孟儒所指導 張庭瑋的 普羅高菲夫《瞬間幻影,作品二十二》之 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0),提出因為有 普羅高菲夫的重點而找出了 molto音樂術語的解答。

最後網站速度-音樂術語:"tempo"是借用了義大利語 - 華人百科則補充:現代音樂通常以"拍每分鍾"(beats per minute,簡寫為bpm)作為速度的單位。 ... 例:Molto Allegro 或Adagio Molto 表示“極急速地”或“非常緩慢地”. poco - 稍微地。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olto音樂術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洪斯前鋼琴獨奏會

為了解決molto音樂術語的問題,作者洪斯前 這樣論述:

此場音樂會筆者以各國民俗風情為構想,將演奏西班牙、挪威、俄羅斯、臺灣及美國作曲家所創作的作品,作曲家分別為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 1867-1916)、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蕭泰然(Tyzen Hsiao, 1938-2015)、以及威廉波康(William Bolcom, 1938-)。筆者希望藉由此場音樂會來拓展自身視野,進而豐富自身於演奏蘊含不同濃烈民族氣息與特色作品之詮釋。上半場曲目由葛拉納多斯的《詩化圓舞曲》(Poetic Waltzes

)揭開序幕,藉此領略葛拉納多斯將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巧妙融合的創作理念;接著以葛利格極具挪威民族音樂色彩的鋼琴奏鳴曲《e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七》(Piano Sonata in e Minor, Op. 7)結束上半場的曲目。下半場以柴可夫斯基所作,擁有強烈民族性、哀愁性與斯拉夫傳統舞蹈性格的《悲歌,作品五十九》「俄羅斯鄉村情景」(Dumka, Op. 59 “Russian Rustic Scene”)作為開始; 第二首為蕭泰然的《家園的回憶,作品四十九》(Memories of Home, Op. 49),由六首風格不同的小曲組成,聲響效果極為豐富多彩;最後由威廉波康以美國傳統音樂「繁音拍

子」(Ragtime)風格所創作的《伊甸園》中的第二首〈永恆之婦〉與第三首〈蟒蛇之吻〉 (“The Eternal Feminine” and “The Serpent’s Kiss” from The Garden of Eden)結束整場獨奏會。除了訓練自身於不同時期與風格的演奏技巧與音樂性外,筆者希望能透過演奏這些曲子跟大家分享除了傳統的古典鋼琴作品外,蘊含各國濃厚民俗情懷的作品。

普羅高菲夫《瞬間幻影,作品二十二》之 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

為了解決molto音樂術語的問題,作者張庭瑋 這樣論述:

普羅高菲夫(Sergey Prokofiev,1891-1953)被視為二十世紀初俄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筆者將他的鋼琴作品《Visions Fugitives, Op. 22》(瞬間幻影,作品二十二)做為探討研究曲目。本作品是由二十首小品組成的鋼琴曲集,創作於1915年至1917年間,與《古典交響曲》為同一時期。此曲大多都是較有現代感的小曲,甚至有幾首還能感受出野性的味道。 在這二十首小曲中,只有第七首附有「豎琴」的標題,其他只有表情術語,最長時達兩分鐘最短為三十秒。此曲靈感借用了巴蒙特之詩而創作的,把自身的領略感受即興般的幻化成音符譜寫下來,以至於每一曲的完成度相當高,像

是萬花筒般展現出普羅高菲夫的作曲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