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日文歌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u日文歌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光國寫的 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和平是唯一解方 和林齊晧,黃璽宇,賴芸儀,吳思萱,陳柔安,趙海涵,陳韋佑,楊哲豪,梁世佑的 漫活著: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黃惠菁所指導 黃怡華的 蘇軾及其作品文創化研究 (2021),提出u日文歌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蘇軾及其文藝作品、文創化、文創產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江文瑜所指導 陳祐萱的 雨夜花雨夜花:臺灣日治時期臺語與日語流行歌詞之女性相關隱喻比較 (2020),提出因為有 殖民論述、流行音樂、概念隱喻理論、跨文化研究、女性相關隱喻、語料庫為本的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u日文歌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u日文歌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和平是唯一解方

為了解決u日文歌詞的問題,作者黃光國 這樣論述:

美中新冷戰,夾縫中的台灣,是危機還是轉機?   美國禿鷹的伺機攻擊手段, 中國從潛龍到見龍的叫戰反擊, 看這場「中西文明對抗」如何的衝突與未來走向!     國際局勢變化瞬息萬變,政治黑天鵝滿天飛。一場全球一起面對死亡的新冠肺炎疫情,港版《國安法》施行,將美中的衝突上升到最高級。這場衝突清楚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當中國不再秉持過去《易經》「乾」卦初九的「潛龍勿用」的政策,美國政治人物持續以「禿鷹」視角來主導世界局勢的性格,徹底打亂了世界的秩序。     各國分析家指出,只要中國的經濟持續增長,必定仿效美國統治西半球的模式,圖謀統治亞洲;美國勢必全力以赴,阻止中國成為地區霸主。現在,美國主導的體系

告終,亞洲世紀來臨,二十一世紀世界權力版圖的改寫,正在我們的眼前發生,宣告美中雙方安全競爭必定愈來愈激烈,戰爭也很難避免。     本書從「心理史學」的宏觀角度,清楚剖析當前的現實,面對美國「禿鷹」的步步進逼,並且聯合世界各國共同抵制的中國,中國知識份子為何必須堅持「潛龍勿用」的心態。     目前兩岸的現狀是「一中兩憲」,傳統稱為「中國」的領土上,存有「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憲政體制。雙方若能對此取得共識,便可以「對等」的互動,展開和平談判,並建立穩定的兩岸關係。這也是本書主張的「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心靈融合」。     台灣的知識菁英缺乏反思的能力,深陷「自我殖民」的困境之中,正

一步步踏入「大國政治的悲劇」而不自知。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台灣的知識菁英更需要的是反思自省的能力! 作者簡介   黃光國     臺北市人,1945年11月6日出生。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文化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人,致力於結合東、西方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科學。     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近百篇,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曾任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臺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總統府國策顧問、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 第一篇  潛龍勿用 第一章 西方文化中的禿鷹 第二章 大國政治中的潛

龍 第二篇  亢龍有悔 第三章 「五四意識型態」的形塑 第四章 科學與辯證 第五章 自由民主與自我殖民 第六章 兩岸共構文化中國:築高墻、廣積糧、不稱霸 第三篇  見龍在田 第七章 文明對抗下的戰疫 第八章 新自由主義瘟疫 第九章 「超限戰」的交鋒 第十章 亞洲世紀的合縱連橫 第十一章 「普世價值」的反思 自序   國家講座教授 黃光國     本書題為《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是我一系列書系的第三部。這「三部曲」的前兩部《中西文明的夾縫》和《臺灣自我殖民的困境》,原先是要從「反殖民帝國主義」的立場,說明我為什麼要致力於建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這兩本書於二○一九年出版之後,第二年春節前後,

卻爆發新冠肺炎的危機,使全世界的人類都面離了死亡的威脅。     一起面對死亡     海德格在他的名著《存在於時間》中指出:對於死亡的理解,是使人由「非本真的」存在,通向「本真」存在的唯一途徑。每個人都會死亡,而且在任何一個時刻都可能突然死亡。可是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隨時會死,而寧可相信自己還有無數日子可以活。這樣的信念使個人致力於追求「常人」的價值,並且變成一個終日操勞、庸庸碌碌的存在者。「死亡」的意義是個人永遠不再生存在這世界上。「面對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使所有現實的東西都喪失掉原有的價值。這時候,人才能夠定下心來,嚴肅思考存在的意義,而去追求「本真的」

存在狀態。     海德格所說「面對死亡的存在」似乎是個人自己的事。然而,《聖經.啟示錄》中的「四騎士」告訴人們:死亡經常與戰爭、瘟疫和饑荒同在。在許多情況下,人類必須一起反思存在的意義。     十四世紀歐洲爆發黑死病,總共有七千五百萬人喪生,占當時歐洲人口一半。在死亡的威脅之下,義大利人本主義的詩人和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1315-75),寫了一本著名的《十日談》(Decameron),書中描述十個年輕人為了逃避黑死病(black death),而躲到鄉下,聚在一起,十日之間講了一百個故事,控訴當時教會的貪婪、腐化和無能,成為日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宣言書」。

    定義我們的世代     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Issac Newton,1642-1727)也有類似的故事。牛頓十九歲中學畢業後,進入劍橋聖三一學院,充分感受到啟蒙運動時期新思想、新方法、新發現的衝擊,開始努力向學,並激發出雄心與創造熱情。一六六五年夏季他文科畢業時,發生倫敦大瘟疫(一六六五-一六六五),劍橋停課,他回到林肯郡舊居躲避。此後一年多的這段期間,他日夜不休地專注於研究工作,日後他所有的重大發現,包括微積分、萬有引力定律、運動三定律、以及三稜鏡的折射和散射實驗,都在這段期間獲得突破性進展,對當時正在進行的啟蒙運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月二十三日,美國新

冠疫情受災最嚴重的紐約州長郭謨(Andrew Cuomo)公開表示:這場瘟疫結束之後,「將重新定義一整代人」。我完全贊同他的說法。然則,我們該如何界定我們下一代人呢?     在我看來,這場疫情的發生,基本上是大自然對於人類文明的考驗,迫使人類重新思考「道法自然」的意義。因此我決定調整寫作方向,撰寫這本《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本書的主旨是:依照美國克在西方文化中形成的「禿鷹」性格,在美、中「文明對抗」的過程中,美國必然是下「西洋棋」,一有機會,就步步進逼,利用「棋子」,替他打「代理人的戰爭」。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只能以「潛龍」自命,跟他下「圍棋」:綜觀全局,沉著應變,見招拆招,步步為營,

謹慎出手。     「潛龍勿用」     由於本書的主要訴求是華文世界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幫助大家看清楚我們這個世代面對的「大局」,因此,本書內容共有九章,分為三大篇。第一篇「潛龍勿用」包含兩章,第一章〈西方文化中的禿鷹〉,以我所建構的一系列「含攝文化的理論」為基礎,說明什麼樣的文化及歷史條件,形塑出美國政治人物「禿鷹」性格。第二章〈文明對抗中的禿鷹與潛龍〉,回到當前的現實,說明面對「禿鷹」的步步進逼,中國知識分子為什麼必須堅持「潛龍勿用」的心態。     第二篇「亢龍有悔」包含四章,第三章從鴉片戰爭後的「百年羞辱」,分析「五四意識形態」的形塑。第四、五章從國民政府撤守臺灣之後,殷海光、胡適、胡

秋原、及其他知識分子在「後五四時期」的互動,討論〈科學與辯證〉及〈自由民主與自我殖民〉之間的關係。     第六章〈築高牆、廣積糧、不稱霸〉是二○一九年十二月四日早上,在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舉辦的「中華文化論壇」閉幕式上,我所發表的主題演講。當時臺灣正在舉行總統競選,而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也同步鬧得如火如荼。作為「亢龍」之「侮」,這篇文章反映出當時我對中共當局殷切期望。     庚子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凶之年。一百二十年前的庚子年,發生了「八國聯軍」之禍。正當大家對港臺兩地的政情發展憂心忡忡之際,春節過後,新冠肺炎竟然在武漢爆發開來!     「見龍在田」     本書第三篇「見龍在田」包括五章,

第七章〈「文明對抗」下的「戰疫」〉比較中國和西方對抗新冠肺炎的不同方式。然而,一場「戰疫」的勝負,並不足以決定「戰爭」的成敗。第八章〈新自由主義瘟疫〉指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疫情控制的治理無能,主要原因在於一九八○年代英、美國家推動的「新自由主義」。第九章〈「超限戰」的交鋒〉則以二○二○年五月最後一週,中、美、臺、港之間所發生一系列事件,說明中共解放軍鷹派少將喬良所謂的「超限戰」,其實已經開打,涉及各方的勝負得失,也已經隱然可見。     第十章〈亞洲世紀的合縱連橫〉從歐盟及亞洲國家在「亞洲世紀」所展現出的外交智慧,說明所謂的「米洛斯對話」其實是西方文明的產品。在臺灣的中國知識分子其實可以

用「一中兩憲」破除「自我殖民」的迷霧,其要訣則在於第六章所說的「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心靈融合」。     第十一章〈「普世價值」的反思〉則是分析非裔男子佛洛伊德被壓頸致死事件引發的美國「間歇性」暴動,說明「自由、民主、人權」等所謂「普世性價值」,其實具有一定的時空特性,希望可以幫助中國知識分子跳脫本書系第二冊所謂「自我殖民」困境。      本書第六章〈兩岸共構文化中國〉是我反思中國在經過鴉片戰爭後的「百年羞辱」,得出的一項結論:未來中國發展的方向,必然是「以中華文化作為主體,用市場經濟的手段,達到社會主義的目標」。這個方向跟本書第八章〈新自由主義瘟疫〉中所謂「市場至上」的「市場基本教義派」正好

形成明顯的對比。以這樣的對比作為參照點,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本書第三篇「見龍在田」的相關論述,而且可以理解未來美、中「文明對抗」可能的發展方向。舉例言之,在本書停筆之後的七月初,我以〈美國社會中的「文化戰爭」〉為題,在《聯合報》「民意論壇」發表了一篇文章:     美國獨立紀念日前夕,川普刻意選在「總統石像國家紀念公園區」,有四大前總統頭像的拉什摩爾山下發表演說。他將要求移除「南方邦聯」人物銅像及紀念碑的群眾定義為「左派側翼暴徒」,認為他們的行為正在「抹殺歷史」,「汙衊我們的英雄」及「洗腦我們的孩子」。     紐約時報批評他發表了一場「黑暗且具分裂性的演說」,企圖發動一場「全面性的文化戰爭」,將

左派描繪成煽動仇恨的「稻草人」,然後對它窮追猛打。     在此之前,共和黨內高層策士歐唐納爾政治顧問公司建議川普:在年底選舉時,以「強烈攻擊中共」的手段,來應付新冠疫情的議題。現在美國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將近三百萬,死亡人數也快要突破十三萬,雙雙高居世界第一位。要拿這個議題作文章,只能凸顯自己的「治理無能」,所以川普只好改弦易轍,拿最近發生的種族暴動,做為新的打擊對象。     川普選戰策略的轉向,確實有其現實基礎。美、英兩國從一九八○年代開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已經將美國打造成一個貧富極端懸殊的社會。在美國零點一%的人擁有二○%的財富,○.九%的人分享另外的二○%,其他九%再占四○%。

極端的貧富差距使矽谷選出的眾議員向媒體坦承:他的鉅富選民非常擔心美國會爆發革命。     在白人人口中,固然有四七%是所謂的「窮白人」或「垃圾白人」,可是占全美人口十三%的非裔,絕大多數都被壓在美國「階級金字塔」的底層。青年社會學者艾莉絲.高夫曼所著的《全員在逃》一書指出:目前美國有二百二十萬人受到監禁,四百八十萬人處在緩刑或假釋狀態,這些受刑人主要是來自非裔社區的男性,他們占了犯罪人口的五○%。     有一位名叫歐文思的非裔評論員指出,即使是在這次事件中被捧為「烈士」的佛洛伊德,在他四十六年的生命中,就有五次進出監獄的紀錄,罪名包括吸毒、販毒、持槍搶劫。其中有一次是聚眾闖入民宅,用槍指著一

位孕婦的肚子,將現金劫掠一空。這次則是持用二十美元的偽鈔,才鬧出命案。     遭到川普無預警解職的聯邦調查局前局長柯米在他的自傳《對誰忠誠》中指出:全美前六十大城市中,有四十幾個經常發生年輕黑人襲警,或警察槍擊非裔的案件。他向非裔總統歐巴馬報告這個問題,歐巴馬聽了,也是一籌莫展。有些社會學者認為:美國之所以沒有發生「革命」,是因為非裔當年是以「奴隸」的身分被販賣到各地,而不是集中居住於某一地區,所以黑白之間的「文化對抗」只能表現為「間歇性的暴動」。     蔡英文最重要的對外政策是抱緊川普政府的大腿。她經常用文青式的語言,說臺灣是跟美國有同樣「進步價值」的國家,叫「我們的孩子」聽得飄飄然。但

是她卻從來不說清楚:號稱「民主自由」的美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幸好川普是個口無遮攔的政治人物。從他的言談中,大家倒是可以經常反思:美國究竟是不是蔡英文想像中的「民主天堂」?     這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評估美國當前的「文化戰爭」。七月初,解放軍在西沙演習,美軍隨即派出兩個航空戰鬥群到南沙演習,在兩周內又進行第二次。隨後美國國務卿龐培歐發表「南海島嶼主權聲明」,中共外交部長王毅立刻發表了一篇措辭強硬的回應:「中國的兩百萬軍隊不是擺設,而是中國的鋼鐵長城;中國的東風導彈也不是用來打靶的,而是用來打野狗豺狼的;中國的核潛艇不是用來在海底旅遊的,而是用來打擊不速之客的;中國核武器不是用來嚇

唬誰的,而是用來自衛的。有誰想嘗嘗滋味兒,想好了你告訴我。」     這種回應方式正是本書第六章所提到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如犯我,我必犯人」。相形之下,蔡政府對件事的反應卻是教人感到訝異不置。七月二十二日,我在《中國時報》上發表了一篇〈臺灣成圍堵中國的代理人〉:     本月十三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南海聲明」,一反過去美國對南海爭議「不持立場」的態度,明確支持二○一六年國際仲裁法庭裁定結果,認為九段線非法,且島嶼皆為岩礁,不得主張南海海域主權聲索。在美中「文明對抗」的格局下,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美國的這個動作是「劍指北京」。問題是:這個聲明不僅認定目前有我國駐軍的「太平島」是礁非島

;而且否定了我國在一九四七年宣布「南海疆界」時所主張的「U型線」。嚴重損害我國主權,而蔡政府外交部竟然表示「歡迎」。     很多人對蔡政府的反應感到「不可理解」。其實蔡英文的對外政策有脈絡可尋。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在他的名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中,很清楚地指出:由於美、中兩國都已經擁有可以毀滅對方的核子武器,面對中國的崛起,對於美國最有利的策略,是採用「圍堵政策」,自己扮演「離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的角色,用「隔岸觀火」的計策,支助中國周邊的亞洲國家,替他打「代理戰爭」。     米氏說得非常清楚:中國周邊的亞洲國家,實力不足以對抗中國,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盤算

,不會無條件地配合美國,所以圍堵中國並非長久之計。他大概想像不到:居然有人會不計代價的替美國打「代理戰爭」。     二○一九年十月,蔡政府宣布編列二千五百億預算,採購六十六架F-16V型戰機,平均一架要價三十七.八億新臺幣,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公布的第五代匿蹤式F-35A戰機,每架只要二十三.七億。給臺灣的舊型F-16V每架價格竟然貴了十四億!     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那一天,蓬佩奧宣布售臺十八枚MK-48重型魚雷,每枚一千萬美元,價格比三年前賣給海軍的同批魚雷,貴了將近一倍。外交部長吳釗燮同樣二話不說,非常大氣的表示「歡迎」!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曾經幹過中央情報局長,有人說他是「把國

務當特務幹」。他費盡心思要在亞洲找可以幫美國圍堵中國的「代理人」,沒想到臺灣竟然願意出人出錢,高價向美國軍火商購買「堪品」,甚至「廢品」,現在連領土主權都可以雙手奉上。     臺灣是美國「圍堵中國」的代理人嗎?蔡政府隨著蓬佩奧的「魔笛」起舞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二○一四年,米爾斯海默重新出版其《大國政治的悲劇》,特別加了一篇附錄〈向臺灣說再見〉。「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當臺灣付出一切代價,最後的結果卻是「真心換絕情」,那才是真正「大國政治的悲劇」。     二○二○年七月底,李登輝跟王曉波同一天過世,我在《中國時報》上又寫了一篇〈李登輝.王曉波.中庸之道〉:     七月三十一日

清晨,王曉波逝世。當天晚上,李登輝也跟著走了。這兩個人代表了臺灣政治光譜上「統」、「獨」兩個極端,他們過世後,媒體的報導完全不成比例,但是對於臺灣前途和兩岸関係的未來,他們在我們心理力場上所産生的張力,卻應當等量齊觀。     我從大學時代,就認識王曉波。後來才知道:他的父親是國民黨的基層軍官,母親章曼麗卻參加共產黨,來到臺灣後,在白色恐怖時代,被國民黨槍斃。我經常聽他談起幼時生活困苦的情形,說他最大的願望是「當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因此在兩岸關係方面,他主張「和平統一」,而被人認為是臺灣「統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九九四年,李登輝掌握國民黨內的實權,開始推動「敎改」。這是臺灣從「四

條小龍之首」跌落雲端的開始。翌年,我出版《民粹亡臺論》,批判他的「黑金政治」,臺灣內部的統獨對立從此浮上枱面,而日益尖銳。     在我看來,「統一」的最大障礙在於兩岸社會和文化的鉅大差異。二○○五年我出版《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主張統一之前,雙方先面對「一個中國、兩個憲政體制」的客觀事實,「兩岸共構文化中國」。中共必須彌補「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傷痕;臺灣也不必刻意搞「去中國化」,造成下一代人的認同混淆。     二○○七年,我託朋友送了一本《一中兩憲》給李登輝,當時並不期望他會有所回應。不料翌年八月,竟然接到他辦公室的電話,邀我到他挹翠山莊的住處,和他單獨談了兩個小時。他最關心的問題是:

「中共會接受這樣的建議嗎?」除此之外,他最在意的是他個人的歷史定位。會面時他送了我三本有關於他自己的中、英、日文著作,其中一本的題目是《細道之奧:誠實自然》,很明顯的是他希望以「誠實自然」走入自己的「細道之奧」(深處)。     當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很感性地說,他最近很喜歡一首源自印弟安人的「千風之歌」。他並且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將它的歌詞譯成中文:「不要在我墓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離去。我已化為千縷微風,守護著你,守護著這塊土地。」     事後,李登輝並沒有公開提倡「一中兩憲」。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餘生》主張的是「兩國論」。蔡英文上臺前,動員青少年學生,發起「反課綱運動」,當時

敢於挺身而出,「橫眉冷對千天指」,抗拒這股民粹狂潮的人,唯有王曉波一人而已。     王曉波的堅持和勇氣,代表中國人民歷經滄桑後覺醒的民族主義。現在李登輝的「餘生」已經走完。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李登輝的情感其實只是想要激起一股「民粹主義」而已。在美中「文明對抗」的格局下,臺灣的最佳選擇,就是「一中兩憲」的中庸之道。蔡英文在臺灣已經執政這麼多年,應當不難看出這麼簡單的道理吧?     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史觀」,幫助中國知識分子看清楚未來大家該走的方向。 第一章 西方文化中的禿鷹 「潛龍」一詞取自《易經》「乾」卦初九的「潛龍勿用」。所謂「潛龍」,具有兩層意義,一是指中、美「文明

對抗」格局之下的中國知識菁英;其次是指中國知識菁英構成的群體應當持有的「勿用」心態。先談前者。 第一節 「內明」與「借光」 一九九一年余英時教授在夏威夷「文化反思討論會」上作了一場演講〈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其講稿的結尾部份感嘆:「這一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自動撤退到中國文化的邊緣,另一方面又始終徘徊在西方文化的邊緣,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葉孤舟,兩邊都靠不上岸。」 「雙重邊緣化」的困境 在這篇講稿中,余英時從歷史學者的角度檢視,清末民初以來,在激烈政治和社會變遷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被「邊緣化」。他在結論一節中指出: 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是一種「內明」,他上承文藝復興對於古典的推陳出

新和宗教改革對於基督教的改造,再加上十六、七世紀的科學革命。中國「五四」後期所歌頌的「啟蒙」則是向西方去「借光」。這好像柏拉圖在《共和國》中關於「洞穴」的設譬:洞中的人一直在黑暗中,從來看不清本相。現在其中有一位哲學家走出了洞外,在光天化日之下看清了一切事務的本來面貌。他仍然回到洞中,但卻永遠沒有辦法把他所見的真實告訴洞中的人。 我們可以用「自我」與「自性的心理動力模型」,來說明:中國知識分子這種「雙重邊緣化」的困境。在「自我的曼陀羅模型」中(黃光國,二○一一),「自我」(self)處於外方內圓圖形中兩個雙向箭頭之中心:橫向雙箭頭的一端指向「行動」(action)或「實踐」(praxis),另

一端則指向「知識」(knowledge)或「智慧」(wisdom);縱向雙箭頭向上的一端指向「人」(person),向下的一端指向「個體」(individual)。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五個概念都有特殊的涵義,都必須作進一步的分疏。 上述理論模型與本書之論述最有關連的兩個概念,是「知識」和「智慧」。今天在中國及世界上大多數高等院校中所傳授的「知識」,主要是西方文明的產品,是十七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發生之後,歐洲人以「二元對立」的「離根理性」(disengaged reason)建構出來的,所以余英時說:歐洲的「啟蒙」,是一種「內明」。

u日文歌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更多林子安: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n__official/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nviolin/
WEIBO:http://weibo.com/u/6511795600
Spotify:https://spoti.fi/2XmfcLw

各式工作演出邀約請私訊IG或臉書專頁
For business, pleas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 my Instagram or Facebook fan page.

■ 更多【Cover by AnViolin】:https://bit.ly/2vWVtF5

🎶樂譜連結 Sheet Music🎶
https://gumroad.com/anviolin
(台灣請用蝦皮)https://shopee.tw/anviolin

--

通常我們如果有興趣的小說或書可能會想說買來看(積灰塵)(蓋泡麵),或者透過書評心得了解作者想傳達的創作意涵,但是如果像我這種不愛讀書只愛音樂的孩子(誤)來說,如果可以透過音樂就能詮釋作者的意境,那該有多好~

各位!我不是在嘴砲!
近期最紅的日本樂團YOASOBI,主打就是把小說音樂化的創作理念🤓
2019 年推出的首支單曲〈夜に駆ける〉在各大社群平台爆紅,連香取慎吾都下海cover,因為中毒的旋律歌詞,聽說會有讓人想閱讀原著小說的衝動。
本人日文無能不愛唸書毫無衝動😆但因為YOASOBI主打用歌聲跨越旋律與文字間的界線,我就更專注拿捏每首歌曲中想要呈現的小說中主角的情緒,把自己代入感受小說主角們和YOASOBI的心情!

這次全新概念呈現出YOASOBI 🔥TOP5🔥 COVER,貼心如我幫大家設定好時間軸,無限重播go~
00:08 夜に駆ける / 向夜晚奔去 / Into The Night
01:58 ぐんじょう / 群青 / Gunjou
03:24 三原色 / RGB
04:30 怪物 / MONSTER
05:31 ハルジオン / 春紫菀 / Harujion

如果有更多想聽的任何誰TOP5都歡迎留言!

信義區香堤大道街頭演出變成登記制了,想聽我live版演出相關資訊,請追蹤Instagram限時動態!

--
We are trying our new concept.
This week goes to Top5 Cover of YOASOBI.
Check it out if you are addicted to and feel like reading the original novel too.
Comment below if you want to have more Top5 Cover of whomever you like.
Hope y’all like this!

Should you have any request regarding cover songs, just comment below and let me know.
Also please share the video and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https://bit.ly/2EsTGMQ.
Don't forget to click the 🔔 bell to be notified when my videos come out!

Visit me at Taipei Shin Kong Mitsukoshi Xinyi Plaza to enjoy more my live cover songs. Check it out details on my Instagram stories!

--

編曲Arrange:林子安 Lin Tzu An
混音mix:林子安 Lin Tzu An
小提琴 Violin: 林子安 Lin Tzu An
攝影師剪接師 Photographer & Film editor: Santon.W
文字編輯 Social media editor/manager: Lily Wu

--

🎻Sponsor AnViolin🎻
如果你喜歡我的影片的話,歡迎贊助我,讓我有更多資源去提升畫面與音樂。
贊助連結:
(台灣請用歐付寶)歐付寶:https://p.opay.tw/77sBF
(Via Paypal)Sponsorship:https://www.paypal.me/Anviolin

--

【Cover by AnViolin】每週上傳新的小提琴cover影片,
喜歡的話請訂閱我的頻道 https://bit.ly/2EsTGMQ
也記得開啟🔔訂閱通知,按讚留言分享給你家人朋友看!

還想看子安cover什麼歌?留言跟我說 !

--

#Yoasobi​
#Ayase​
#YoasobiSong​
#ahamo
#AnViolin
#夜に駆ける
#群青
#三原色
#怪物
#ハルジオン
#CoverSong
#ViolinCover
#CoverByAn
#林子安
#林子安小提琴

蘇軾及其作品文創化研究

為了解決u日文歌詞的問題,作者黃怡華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蘇軾及其文藝作品為核心,探究蘇軾及其文藝作品轉化成文創商品的影響及價值。根據觀察,現代文創商品以古典人物和傳統文藝為主題,轉化成商品並不普及,市場上主要還是關注現代流行趨勢的創造。為了延續及保存傳統文學,除了要突破框架,還要加入新源泉,才能將傳統文學成功轉化為文化創意。  「蘇軾」在文學史上可說是全能的名家,不管在文學、藝術、思想、飲食、旅遊等都能看到其影響力。近幾年在文化創意產業上,蘇軾相關的文創商品就佔據產業類別,包含電玩、影視、出版、音樂等各個產業,由此可知眾人對蘇軾的喜愛。現代生活中有時仍離不開傳統文學,因此蘇軾文藝直至今日往往被當成首要文創素材使用,包含經典作品及其個人

形象。  從文創產業中針對蘇軾文藝轉化成文創商品,以現代的觀點角度去探究,並透過SWOT分析,了解蘇軾相關文創的發展情形。本論文在架構上先釐清文創的發展脈絡及創意分析;再將蘇軾相關文創進行分類:包括「數位商品」、「精緻生活」、「學習教材」等類別,並進行整理、分析,最後進行總結,說明蘇軾作品文創化的意義。

漫活著: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下)

為了解決u日文歌詞的問題,作者林齊晧,黃璽宇,賴芸儀,吳思萱,陳柔安,趙海涵,陳韋佑,楊哲豪,梁世佑 這樣論述:

我宅,故我在。 《JoJo的奇妙冒險》的人體圖像揭露了命運的意義與啟示? 細田守《狼的孩子雨和雪》的「母性」與「母職」有何衝突? 透過《少女革命》與《玻璃假面》讀作品的性別意識? 漫畫《航海王》中藏著多少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   本書收錄交通大學舉辦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的獲獎文章,以「過動」、「漫(慢)活」作為速度與生活形態的對比,象徵動態與靜態的互補,試圖說明動漫族群並不完全是大眾刻板印象中不擅社交的阿宅,也有為其所愛展現瘋狂的一面。而透過上、下兩冊共收錄的17 篇文章,更展現出數位娛樂與視覺表現等ACGN作品,正在以各種角度介入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接下來,

請翻開本書,一塊享受「過動‧漫生活」吧!  

雨夜花雨夜花:臺灣日治時期臺語與日語流行歌詞之女性相關隱喻比較

為了解決u日文歌詞的問題,作者陳祐萱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臺語和日語的隱喻的跨文化研究,旨在探討日治時期的臺語和日語流行歌歌詞,其女性相關隱喻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儘管目前在歷史、文學、語言學等領域,已有不少臺語流行歌相關的研究,然而其中卻少有針對日本殖民時期,將殖民地的臺語流行歌與殖民母國的日語流行歌進行比較的研究。 本論文將Lakoff & Johnson (1980)的「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應用至殖民論述的解讀,並選擇女性相關隱喻作為分析目標。概念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形式或文學的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除了可以反映人類的思考與認知,亦可以反映文化與社會現象。本論文透過聚焦在日治時期臺語

和日語的女性相關隱喻之比較,除了能夠探討當時的臺日文化與社會差異外,更可以探討殖民論述中常見的殖民地陰性化現象(Chen, Chiu-Ying, 2003; Chen, F. M., 1999; Hsieh, 2009; Kao, 2015; Montrose, 1991)。 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使用語料庫為本(Corpus-based approach)的研究方法,比較分析Chang, C. L. (2014) 從1932到1941年共133首臺語歌詞,與Fukuda (1995) 從1928到1935年共276首日語歌詞。透過比較分析大量的臺語和日語歌詞,本研究所得出的量化結果便能客觀地

呈現日治時期臺語和日語流行歌的概況,足以代表當時臺灣和日本的文化與社會現況。在隱喻判定部分,本研究是先以女性相關關鍵字、男女合唱的女聲部分、或諮詢母語者等,來挑出具潛力的歌詞,接著再藉由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Group, 2007)來判別出女性相關隱喻。 研究結果顯示,133首臺語歌的女性相關隱喻的使用率為36.09%,隱喻類型可分為五類,276首日語歌的女性相關隱喻的使用率為11.96%,隱喻類型可分為八類,臺語歌的女性相關隱喻不論是在使用率或同質性皆遠高於日語歌。而在女性相關隱喻的映射上,臺語歌也較日語歌負面、被動、無助,例如在WOMAN

IS FLOWER隱喻中,日語歌的女性在面對困難阻礙時,即使感到傷心難過,卻還是能哭著開出紅紅的花朵,並對未來抱有希望;然而臺語歌的女性一旦受到挫折,卻只能獨自感到傷心無助,並對未來感到絕望,最後只能在困境中逐漸凋謝、落土。此外,日語歌看待「性」的態度也較臺語歌開放,除了在歌詞中出現了像是「一夜妻」(同床一夜的女人)、「一夜の仇情」(一夜情)的內容外,在WOMAN IS FLOWER隱喻也沒有出現像臺語歌一樣的「牆」、「園內」、「野外」等,分別代表「社會規範」、「遵從社會規範」、「違反社會規範」的映射。從上述臺語和日語歌女性相關隱喻的比較結果,不但可以看出臺灣和日本的文化差異,也顯現了臺語歌在

日本殖民影響下,確實出現了陰性化的情況,而這個結果是殖民歷史脈絡與流行歌經濟考量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本研究有三個主要貢獻,首先,本研究採取語料庫為本(Corpus-based approach)的研究方法,所分析出來的女性相關隱喻是系統性的量化結果,能夠反映日治時期臺灣和日本的文化與社會概況。接著,本研究屬於臺語和日語的跨文化研究,而且因為是聚焦在日本殖民時期,所以同時也是殖民地與殖民母國之間的跨文化研究,是過去少見的研究類型。最後,本研究以「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作為理論背景,來比較日治時期臺語和日語歌詞的女性相關隱喻,所分析出的結果對隱

喻、對臺灣的殖民論述、對臺灣和日本流行歌曲的研究,都能有理論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