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包裝商店起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無包裝商店起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玉富,徐苑菁寫的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 和妮可拉.皮克寧的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圣诞橱窗进化史:从呈现美好到体验美好_主题_百货 - 搜狐也說明:在1862年的圣诞节,R.H.Macy 创新地把“圣诞老人”首次请到了商店里,让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能够近距离地与“圣诞老人“一起度过了 ... 一、圣诞橱窗的起源.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界客家出版社 和典藏藝術家庭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林富美所指導 郭沛源的 與神同行不夯都不行—臺南市城市行銷以「府城歷史街區」為例 (2021),提出無包裝商店起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資產、城市行銷、臺南宗教文化、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狄百彥所指導 程昕的 零售空間文化價值社會學研究:以台北品牌複合概念店Trends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文化價值、零售空間、概念店的重點而找出了 無包裝商店起源的解答。

最後網站無店鋪銷售 - MBA智库百科則補充:無店鋪銷售的歷史起源雖早,但只在20世紀70年代,藉助信息技術的推動才在更廣闊的 ... 標準中提到的電視購物、郵政(郵購)、網上商店、電話購物等都是直復營銷的方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無包裝商店起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

為了解決無包裝商店起源的問題,作者徐玉富,徐苑菁 這樣論述:

  「天然漆」日據時期曾為臺灣外銷創造產值,尤其曾大量外銷日本,南投是主要產地,客家人更是開墾天然漆特色產業的主力,曾創造了當時的繁盛與榮景。   時至今日,位於埔里當地的「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仍保存當時天然漆的製作器具、相關文物和漆器藝術品,館長徐玉富先生與徐苑菁父女更共同出版了《臺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該書除了將「天然漆」在將臺灣的開發、種植、造林、製作和外銷歷史沿革與發展,做詳細敘述外,並對天然漆的特性,藝術創作,物件都做了詳實寫照,探索精采的百年臺灣天然漆藝術與文化必讀史資料。   該書對始自臺灣800多年前雅美(達悟)族漆拼板舟以來,天然漆樹及東臺原住民族、清

治時期漆產業(1683~1895年)、日治時期漆產業(1895~1945年)、臺灣煉漆廠、臺灣漆文化的推進;從清治時代的大稻埕漆產業與福爾摩沙台灣茶漆器茶箱風靡歐美、日治時代華麗精緻的臺灣火車漆工藝、臺灣最宏偉壯麗的漆藝、總統府舉辦盛大的臺灣博覽會展覽臺灣漆器、大正6年(1917)以來開創臺灣漆樹種植與天然漆產業史之新頁,「臺灣國產漆」外銷全世界,為臺灣創造了驚人龐大的經濟效益並深具客家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更對天然漆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採漆故事與徐館長家族漆業發展史等做了全面性深入的探討,是一部臺灣史的百科全書。   「臺灣漆史」即「臺灣史」,「臺灣漆Taiwan Lacquer」全面深刻的

影響著每一位臺灣人,身為臺灣人的您,絕對不能錯過!  

無包裝商店起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店名:Godiva-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 A8
電話:02 2345-5440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2號(新光三越信義A8 B1)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四 星期日 am11:00-pm21:30 星期五 六 am11:00-pm22:00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g/Godiva.Asia/
官網:http://www.godiva.com.tw/index.php
關於:
GODIVA的故事起源於歐洲Coventry(考文垂城)Leofric(廖夫瑞克)伯爵向人民施行重稅,伯爵善良美麗的妻子Godiva 夫人不忍見民生疾苦,遂求丈夫減收賦稅。他們打賭如果Godiva 夫人赤裸身軀僅以長髮遮體騎馬環城一圈,假使整個考文垂城的人民都緊閉門窗不窺視,伯爵就減少賦稅。翌日清晨,Godiva夫人赤身策馬環城,而城中百姓則懷著敬意緊閉門窗,足不出戶。 Leofric伯爵的承諾最終兌現,而Godiva夫人的傳奇故事則被無數人傳誦至今。 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頂級巧克力品牌,GODIVA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6年,受到Godiva夫人熱情慷慨的品質與勇於開拓的精神所啟發,GODIVA這一傳奇般的名字在全球已成為了極致美味奢華的頂級巧克力的代名詞。 GODIVA於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700間的分店,包括機場免稅店、百貨公司專櫃、專門店及網上商店。GODIVA秉承比利時傳統巧克力製作工藝之餘,亦致力於不斷的創新,多年來始終專注於提供優質的巧克力產品。除此之外,品牌亦致力確保所有產品於研發、製造及運輸過程中均達致安全、高品質及超乎顧客的期望。從著名的松露巧克力和模製巧克力、到充滿歐洲風味的巧克力餅乾、獨立包裝巧克力系列、咖啡、熱可可、巧克力軟雪糕等多樣化的巧克力產品,GODIVA承諾把最極致美味的巧克力體驗帶給全世界。

與神同行不夯都不行—臺南市城市行銷以「府城歷史街區」為例

為了解決無包裝商店起源的問題,作者郭沛源 這樣論述:

本研究援用質化研究之精神,以「府城歷史街區」作為個案研究法的主體,並搭配次級資料分析法,蒐集政府部門相關政策報告與官員的媒體受訪報導進行分析,藉此了解如何將在地特色文化的無形資產,與歷史古蹟的有形資產做結合,分析臺南市城市創意行銷的發展脈絡與歷程,研究問題有三:臺南市文化局創造文化資產再活化建構的相關政策為何?臺南市如何利用宗教文化帶動觀光?臺南市文化局如何運用文化資產結合品牌企業創造文創商品? 研究結果發現:第一,身為臺灣「文化首都」的臺南市,其地方政府根據「文化資產保護法」為基底,延伸訂定「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針對具豐富歷史文化脈絡的區域設置「歷史街區計畫」,在其

計畫中訂定「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辦法」,由政府引導當地居民與民間企業一同投入歷史街區的文化環境改善。 第二,「府城歷史街區」內獨具「廟宇聯境」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僅造就當地民眾「五步一小廟,十步一大廟」的「與神同居」生活模式,亦成就台南市政府透過「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執行計畫」與當地居民一同再造歷史文化空間,更衍生出許多宗教文化相關特色的老店,並依據知名神明所在知名古蹟景點每年舉辦各式民俗活動。因此,除了重大慶典外,府城歷史街區內與周邊總計共有1000多項藝文活動於每年舉辦,增加其文化觀光的豐富度與吸引力,進而帶動周邊觀光發展。 第三,臺南市除了是「文化首都」與「眾神之都」,亦有

「美食之都」的美名,因此臺南市政府有別於常見的實體紀念文創商品,與臺灣在地知名食品企業跨界合作,以代工與授權的方式,針對有眾多信徒高知名度的神明作為代言人,發展出「文創食品」,以年輕化動作的神明作為外包裝的主視覺,並搭配保佑民眾的形象設計口號,傳達神明的祝福,讓民眾透過吃神明代言的「文創食品」,可以獲得保佑的感受。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

為了解決無包裝商店起源的問題,作者妮可拉.皮克寧 這樣論述:

如何在博物館創造一場完美的展覽? 作品該如何蒐藏、如何保存、如何管理、如何維護? 建構博物館學與策展技能的最佳必備工具書!   「策展」是一種具備高度技能與特定學科專業的職業。博物館策展人的職責包括蒐藏物件、確保物件受到妥善的長期保存、理解與鑑賞,同時能向社會大眾展示並詮釋。策展人的角色兼具多重功能,除了必須對藏品具有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務實、靈活、社交能力,並在公共傳播、行銷方面擁有多面向的技能,同時也需負責館藏的發展,並主導新品的蒐藏,以因應博物館角色的變遷。本書將帶領讀者一窺博物館策展人的多元角色及工作內容。   書中探討了包括博物館為何存在、博物館該如何對待並展示物件,策展人所扮

演的角色、他們與物件之間的互動以及物件的保存維護、編目、展示、搬移、陳設、儲放、詮釋與解說等工作,提供了詳盡的說明,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當前物質文化研究與博物館學的理論,並在書中展示如何將這些理論實際應用於博物館館藏。   無論是主修藏品管理與策展的學生,還是藝廊與博物館從業人員以及私人收藏家,《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為所有從事和蒐藏、物件的保存維護與展示工作相關的人員,提供了重要且實用的專業資源。

零售空間文化價值社會學研究:以台北品牌複合概念店Trends為例

為了解決無包裝商店起源的問題,作者程昕 這樣論述:

本論文「零售空間文化價值社會學研究:以台北品牌複合概念店Trends為例」旨在以現今國際間十分常見的零售空間類型:品牌複合概念店為例,從社會學的角度深入研究後現代零售空間的文化價值傳遞模式,以及其和當代文化社會環境的相互影響。筆者身為法文所研究生,對於法國歷史悠久的文化產業十分有興趣。在碩二時有幸申請至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文化活動與組織管理碩士班交換,在當地修讀了文化產業領域的行銷、公關、策展、組織管理課程,並且進行了許多法國本土文化組織的個案分析。這次經驗讓筆者直接地深入了解到法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是多麽深入、穩固、且蓬勃;反觀台灣的文化產業仍處於發展中的階段,無論是公共文化政策或是私人組織都仍

存在著許多待改善的部分。文化產業在現今已是國際間各國公認的主要發展產業,故筆者期望借鏡法國在文化領域方面的豐富經驗,致力於找尋出專屬於台灣文化產業的方向,為台灣文化產業貢獻一己之力。秉持著對時尚與文化的喜愛,筆者於大學至今,輾轉於許多間品牌複合概念店工作,目前任職於台北品牌複合概念店Trends。多年身處於台灣時尚文化產業之中,筆者發現到進入了數位化的時代後,實體店鋪的影響力與功能已慢慢被網路商店所取代。然而,品牌複合概念店卻在此時異軍突起,透過強烈的文化價值傳遞模式,打造出不同於以往的消費空間,吸引了許多在購買商品之餘更追求消費體驗的消費者重新回到實體店面購物。此種類型的商店由西方國家發跡,

近年來漸漸風靡至亞洲,甚至在台灣也漸漸開始嶄露頭角,成為引領全球時尚潮流與時尚消費的全新場域。同時考量到品牌複合概念店當今在時尚文化產業內極具影響力的地位所帶來的學術研究價值,以及筆者工作職位上對於此研究主題資料取得的便利性與準確性,本論文決定以筆者自身的工作場域–台北品牌複合概念店Trends為例,透過最直接第一手的調查資料,深入研究品牌複合概念店形成的背景、其多元的形式、獨特的商業模式、對產業的影響力、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由於品牌複合概念店不論在學術上抑或是在產業中都是一個較新的概念,過去針對品牌複合概念店的學術研究寥寥可數,現有的研究也大多著重在其商業成效或是行銷手段的經濟學面相。本研究

在文化經濟學以外,更加入符號學以及空間社會學的社會學科角度,針對品牌複合概念店的實體空間以及存在於其中的文化價值進行全面性的跨領域學術探討,期望補足當今學術界針對品牌複合概念店研究的不足之處。本論文共分為三個章節。首先,第一章的部分,在I.1小節,我們著重在文化消費社會的歷史背景演變。文化消費起源於西方國家,法國路易十四王朝時期,在法義互相爭奪世界文化強權的時代背景之下,由路易十四國王所引領的文化消費風潮是政治操作下所形成的現象。在這個時期,消費者大多僅限於朝廷的大臣以及貴族,文化消費被看作是展現社會階級的手段。工業革命過後,在紡織術的現代化下,服飾的製造量能大量提升,也因此文化消費對象從原本

僅限於貴族階級擴大為大眾消費。隨著消費革命大眾化的發展,文化消費漸漸成為體現當代社會現象的指標,其中,時尚消費的特殊性更使其形成一套獨特的符號象徵系統。直至今日,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消費模式也有了巨大的改變。在後現代的社會下,原先的大眾消費市場漸漸去中心化為部落式消費群體,而消費者的選擇對市場的影響力也漸漸超越生產方。在台灣方面,由於經濟發展不足,文化娛樂產業是一直到1970年代國家經濟穩定後才開始發展。此時販售時尚服飾產品的商店大部分為跑單幫的獨立小店或是外國品牌代理商。到了198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台灣的消費力也大量提升至國際水平。國外的時尚品牌代理商開始進駐台灣,消費管道越來越

多元,商業購物中心也在此時期形成。到了1990年代,台灣正式進入後工業社會,此時服務業已是台灣產業大宗。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直接進駐台灣,在大量接觸國際流行趨勢下,台灣消費者也開始重視消費體驗,店鋪的陳列與氛圍營造也越來越重要。了解文化消費社會在西方國家以及台灣的發展與演變後,我們將目光放至現今後現代社會結構下的文化消費社會。後現代主義的定義在學術界眾說紛紜,我們採用後現代消費者行為學家Firat以及Venkatesh所提出的概念,理解到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延續,也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而形成後現代性的條件可以被歸納為以下五個要素:超現實、碎片化、消費和生產的逆轉、主體的去中心化、以及矛盾的並列

。透過這五個後現代性的條件,我們得以理解新世代的消費者行為。根據符號學家Baudrillard的說法,後現代消費者大多希望透過消費行為,追求個人的歸屬感、差異性、以及社會地位的提昇。為了滿足後現代消費者的新需求,零售業者開始用象徵性的符號包裝商品,消費者購買的再也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其背後所象徵的意義。從功能導向的消費到情感導向的消費,符號消費行為成為一種彰顯自我價值、生活風格的途徑。透過當代社會各種多元的行銷、廣告管道,商品符號不斷地被創造、複製、累積,造就了現今被符號所支配的後現代社會。Baudrillard提出「擬象」一詞來說明這個社會現象–「擬象」代表著一個模擬真實的再現符號,然而這個符

號透過大量影像媒體傳播的過程不斷地被轉化,將不再能反映真實,而是透過解構、重製、脫離、最終取代了真實。在零售業的各式符號再現策略之中,銷售空間是其中最直接、且最常被使用的管道之一,而品牌概念店正是由此誕生的新型代體驗零售空間。因此,在1.2小節,我們著重在文化消費社會中的「空間」要素,首先探討文化零售空間形式的起源與演變,再延伸至當代零售空間的消費體驗以及體驗零售策略,最後著重於體驗零售策略在品牌概念店上的實踐。直至今日,對於當代消費空間的起源仍是眾說紛紜。根據消費學家Henderson-Smith,當代消費空間的出現可追溯至18至19世紀的倫敦小店,此時期的店舖已具備精細純熟的櫥窗、店面視覺

陳列以及行銷宣傳技術。到了19至20世紀,巴黎百貨公司的出現被許多學者視為零售空間的革命。不論是外部建築外觀、內部店面動線安排或是商品視覺陳列都展現出劃時代性的革新,更透過加入部分餐飲空間、閱讀室、沙龍室等休閒空間,首度於零售空間引進了娛樂的概念。而後,大型購物中心的出現讓休閒娛樂的概念更廣泛地被應用在零售場域中。結合了電影院、藝術展覽空間、餐廳等休閒設施,零售空間的社交功能的重要性漸漸趨近其原先單純的商業功能,消費者前往購物中心的動機不再單純僅僅是為了消費,而是轉而追求一種「體驗」。「體驗」的概念在1982年首度出現在消費學的領域,由Holbrook及Hirschman提出。根據消費學家Co

va,體驗消費的消費者不僅僅只是消費者的身份,他們透過「體驗」的過程追尋「意義」的產生。這個「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消費行為的當下,更涵蓋了購物前後所有會影響到消費者決定及可能行動的行為 。為了滿足消費者對於體驗的追求,許多品牌因此以實體店鋪作為體驗媒介,透過將品牌形象符號置入銷售空間中,打造獨特的氛圍,將零售空間商品化,藉此加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進而產生消費欲望–這種新型態的零售策略也就稱為「體驗零售」,而其使用的行銷策略則稱為「體驗行銷」。而品牌概念店,正是將「體驗零售」執行得淋漓盡致的代表性當代新型態零售場域。品牌概念店可先略分為兩類:單一品牌概念店,以及品牌複合概念店;前者又可分為品牌旗

艦店,以及快閃店兩種類型的商店型態。旗艦店通常是國際性精品品牌在進駐國外市場時,為了宣傳品牌形象而打造的概念空間。透過豐富的五感體驗以及炫目吸睛的建築外觀,強烈且直接地傳遞品牌DNA並建立品牌認同。快閃店則是一種有時效性的臨時商店,一半商店一半展覽的互動式概念,是品牌測試新產品市場反應度的行銷活動手段之一。最後,品牌複合概念店則是挑選了多品牌進行販售的獨立商店。相較於前兩種以行銷功能為主的單一品牌概念店,品牌複合概念店並不單單只是品牌的行銷媒介空間,而是真實的消費場域。透過主題性的商品展演,結合藝術裝置展示,以及五感氛圍的營造,品牌複合概念店透過提供獨一無二的購物體驗,打造了具有酷典精神的空間

,使得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爭先恐後地前來朝聖。對於體驗消費空間的概念以及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在第二章,我們首先在II.1小節中採用文化經濟學的角度,探討文化零售空間中所產生的文化價值,並延伸至文化產業的特性與影響力。在傳統的經濟學角度中,物品的「價值」僅限於使用價值以及交換價值,取決於其生產的成本以及市場的需求量,並展現在物品的「價格」上。然而,站在文化經濟學的角度,Throsby認為「價格」並不能完全代表一件物品的「價值」,並針對文化商品及服務的價值評估標準提出了「文化資本」以及「文化價值」的概念。一件文化資本同時擁有其「經濟價值」以及「文化價值」,此兩種價值互相獨立,而文化價值在某些情況下又

具有提昇經濟價值的作用。在文化價值的評估方式方面,由於美學的感知是主觀的,且文化價值是一個多元且多變的概念,因此不能由單一角度去理解它。Throsby以藝術作品為例,將文化價值的概念區分為六個組成要素:美學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象徵價值、原創價值,透過多個面向理解文化價值。延伸至產業的層面來看,以文化資本的雙重價值為基礎組成的文化產業同樣具有雙面性:同時發展出物質市場(經濟價值)以及精神市場(文化價值),此特殊性讓文化產業對於區域發展與都市重建而言擁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由此,我們了解到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探討文化物件是有限制的。因此在II.2小節,我們加入社會學的角度,先從空間社

會學的角度探討文化零售空間的空間性,接著整合「文化菱形」以及「文化迴圈」兩種社會學研究模型,探討文化零售空間的文化價值傳遞模式以及其和當代文化社會的相互關係,設計出本研究的完整研究模型。首先,根據空間社會學的提出者Lefebvre,空間具有三元性: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空間,分別代表了感知、構想、生活的空間。本研究採納另一位空間社會學家Harvey以此概念為基礎所演繹出的「空間性的一般矩陣」,透過絕對空間、相對空間、關聯空間的三個層面,更全面性地探討空間的三元性。接著,我們採用由社會學家Griswold所提出的「文化菱形」研究模型的三大主題:文化物件以及社會背景、生產以及傳遞、接收以及觀眾;

再結合由社會學家Du Gay提出的「文化迴圈」研究模型其中的五大要素:生產、再現、規制、認同、消費,設計出本研究的專屬研究模型,透過探討每個要素之間的關聯與相互作用,以進行文化零售空間的文化價值傳遞模式,以及其與社會世界相互關係的分析。最後,在本論文的最後一章,為了更具體地探討當代文化零售空間–品牌複合概念店的特殊空間性以及其獨特價值傳遞模式,我們針對台北品牌複合概念店Trends進行了個案分析。由於「品牌複合概念店」在學術上屬於較新的概念,研究上需要提出許多假設,並探索其在許多不同領域上的研究與應用。建立於跨學科的理論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問題:我們要如何藉由文化經濟學以及空間社會學的角度

,理解品牌複合概念店內購物體驗下的特殊文化價值傳遞模式?本個案分析分為兩部分:內部分析以及外部分析,其中內部分析包含Trends的空間性以及文化價值分析,採用第二章所提及的Harvey的空間性一般矩陣以及Throsby提出的六大文化價值;而外部分析則包含Trends的文化價值傳遞模式以及其與當代社會相互關係的分析,採用由「文化菱形」及「文化迴圈」所整合而成的研究模型。研究方法的部分,本個案分析採用資料分析、觀察法、深度採訪、以及問卷以上四種資料蒐集法,同時進行質性以及量化研究。深度採訪的部分,本研究邀請到Trends總監麥小姐作為文化價值及空間體驗生產方代表進行訪談;而在問卷的部分,則是邀請了

30位Trends的消費者作為文化價值以及空間體驗接受方代表進行問卷填答。透過此個案分析,本研究希望能更深入了解品牌複合概念店透過其零售空間所創造出的文化價值,以及此價值對當代文化社會的影響力。透過Trends的案例做延伸,期許能為台北文化零售空間的發展提出有效建議。此外,也期待由此研究所建立的空間文化價值傳遞模式分析架構得以成為未來學術界針對零售空間研究的研究模型參考,為當代零售空間的社會學研究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