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為何同意蒙古獨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共為何同意蒙古獨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余杰寫的 1927:民國之死(新版) 和布萊恩.柯洛齊的 蘇聯帝國興衰史(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卦] 俄幫蒙古獨立為何中國還挺俄? - PTT推薦也說明:如題中俄好朋友我知道可是俄國幫助外蒙古變成國家算是切了中國一刀中國這麼喜歡溯及既往.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足智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趙中偉所指導 毛成遂的 天帝教精神證真鍛鍊暨天命說之義理與實踐 (2021),提出中共為何同意蒙古獨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天帝教。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黃介正所指導 張祥山的 間諜兵學之理論與實踐:以中共對台諜報工作為例(2000-2020年) (2020),提出因為有 間諜、諜報工作、秘密行動、反間諜工作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共為何同意蒙古獨立的解答。

最後網站蒙古獨立嗎斯大林肺腑之言 - Craigder則補充:以習為代表的中共中央政府的影響力弱化了。所以,蔣經國,投票結果為同意獨立。 內蒙古為什麼沒有走向獨立? 1912年1月14日,甚至本就是一個族群, 蒙古 帝國是中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共為何同意蒙古獨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27:民國之死(新版)

為了解決中共為何同意蒙古獨立的問題,作者余杰 這樣論述:

  真正的「中華民國」早已被蔣介石埋葬!   民國十六年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與清黨,伐掉的不只是軍閥,還有國旗、國歌與國會。   清掉的不只是共產黨,還有國民黨的理念與良知。   1927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完成了被國民黨史觀學者歌頌不已的「北伐」與「清黨」。然而,透過不同的史料分析,後世發現真相是「北伐」推翻了當時合法且廣受世界各國承認的北京政府,而「清黨」不僅以血腥屠殺殃及大量無辜,種下國共兩黨的血海深仇,隨後國民黨更效法了蘇聯的模式,建立黨、政、軍一把抓的權威體制。   若以1927年為分界線,這一年的前後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民國」。1927年之後的南京政府,拋棄了北京中華民

國政府之法統,國旗、國歌均被變更。在其冠冕堂皇的五院制當中,國會和最高法院都有名無實。此後二十二年,國民黨政權腐敗無能,坐視農村經濟凋敝,又與城市新興資產階級爲敵,雖然對日抗戰有功,最終仍丟掉中國大陸。   然而,在國民黨、共產黨相繼掌權之前,短暫但蓬勃的自由氛圍一度在中國大地上欣欣向榮。由於政治權力分裂,老百姓相對享有更多的自由,知識分子與愛國青年遂有施展抱負的空間。1927年前後的中國:   ◎達賴喇嘛十三世引入現代電力系統讓拉薩有了電燈。張作霖治下的東北在民生經濟、社會安全上皆優於關內。   ◎孫傳芳重用丁文江開發大上海,放手郭秉文在南京興辦東南大學。   ◎「現代旅遊觀光業之父

」陳光甫成立中國旅行社並創辦中國第一份專業旅遊刊物《旅行雜誌》。   ◎落魄的前清舉人劉大鵬雖然一窮二白,但因受到言論自由、主權在民等新觀念的啟蒙,上書南京政府抗議「晉綏軍總司令」閻錫山的苛稅。然而,山西在閻錫山三十八的經營下,一度成為「模範省」,甚得胡適、梁漱溟好評。   ◎昭和天皇的登基改變了日本對中政策,川島芳子正好繼承父親遺志,斡旋於中、日、滿之間,圖謀復國大業。   余杰相信,這段歷史可以作為未來中國應當參考的借鏡:唯有破除統一與威權的迷思,中國才能存在真正的繁榮與多元。   25篇關鍵人物精彩傳記,透視民國終結的真相。   為了完整呈現這段歷史,余杰仿效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之筆法,挑選了25位代表性人物,透過書寫他們在1927年前後的生命歷程、政治理念與精神取向,來呈現中國的真實面貌,進而探討近代中國由帝制走向憲政共和的轉型為何全盤失敗。其中既包含了蔣介石、毛澤東、汪精衛、胡適等重要人物,但為了突破傳統國共兩黨單一史觀的框架,余杰更廣泛地納入過去不被重視的角色,諸如其中包括代表了庶民社會的商人、農民,如劉大鵬、張幼儀;為少數民族與邊境地帶發聲的川島芳子、圖登嘉措(十三世達賴喇嘛);還有反映了列強的觀點的鮑羅廷、史迪威等外國人。內容廣泛而細膩,是深入瞭解民國歷史與國共興衰不可多得的讀本。   這是一本哀悼中華民國之死的輓歌,但在那灰燼的餘火中,余杰也看到了中國

人綻放光芒的潛力。 本書特色   第一,破除黨國教育迷思,澄清歷史真相:1927年(民國16年)前後發生的幾件大事,諸如蔣介石發動北伐、推翻北洋政府是否真的是為國為民?北洋政府施政如何,是否真的離心離德?國民黨剷除共產黨導致寧漢分裂真相是什麼?關於這些重大歷史問題,過去國民黨主導的教育提供的只是片面的觀點,大多台灣讀者是不瞭解複雜的原貌。中國著名海外異議人士余杰效法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利用最新的多元史料對民國16年前後的歷史進行橫向的剖面解析。他主張,真正能繼承中國民國的法統與理念的政權,早在民國16年就被消滅了。唯有認清這點,我們才能進一步對現今的國民黨與共產黨進行公平的評價。  

 第二,民國人物精彩點評,還原多元歷史面貌:本書採取傳記體裁,以25位當時人物的生平為稜鏡,透視時代無情的脈動。其中既包含台灣讀者耳熟能詳的梁啟超、胡適、張作霖、蔣介石、汪精衛等重要文人、政治家,也試圖從多元角度來看待當時的民國,因此涵蓋了一般劉大鵬(農民)、陳光甫(商人)、達賴喇嘛十三世圖登嘉措、川島芳子(少數民族領袖),與鮑羅廷、史迪威(外國使節)等等。余杰考察大量文獻,對每個人物的生平、性格、人生中的關鍵轉折,與在大時代中面臨的無奈都有深刻的描寫。《1927:民國之死》不只是一部中國近代史,也是對歷史人物的悲歡榮辱、成王敗寇之深刻點評。   第三,創造性破壞,從被忽視的角落尋找未來希望

:余杰一方面主張「中華民國」以顛覆今日兩岸華人對民國的迷思,但另一方面也在國民黨、共產黨統治前的中國看到了光明的一面。在體制隳壞、獨裁集權之前的中國,一度有著欣欣向榮的公民社會。因此余杰也相信,採行聯邦制、賦予地方更多自主、自治的權力是未來中國改革必須的方向。 聯合推薦   王  丹(前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所客座助理教授)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楊憲宏(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   管仁健(台灣文史工作者、作家)  

天帝教精神證真鍛鍊暨天命說之義理與實踐

為了解決中共為何同意蒙古獨立的問題,作者毛成遂 這樣論述:

摘 要 上帝頒發十誡,並與摩西立約應許之地,以及幫以色列人復國 (要守戒、需信上帝、不亂抱怨),則經過一番重重考驗而達成。 涵靜老人說天帝教是上帝之教,不需要透過中轉,教主直接是上帝,上帝頒發天帝教的立教教約、教則,並與涵靜老人立約(保台方案……等等),唯所帶領的同奮弟子們其願遵教約、教則,力行五門功課,經過一番磨苦奮鬥救劫以達天命時,即可化延世界毀滅浩劫,另觀: 風水轉動,氣運變遷?或同意21世紀將可成為是全中國人的世紀 (即涵靜老人所謂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且期許以中國的王道精神(中華文化) 能將世界天下帶領至小康境界(均富),並以達大同世界。 亦期許教徒弟

子們臻至應許之地,返回天界得以永恆的生命,這也就是中國人所講的仙佛的境界。 更為了此時此刻劫運重重,特別頒發金闕不傳之秘的昊天心法急頓法門之「中國正宗靜坐」的法寶,以奮鬥有成之教徒弟子們得賜封天爵,在人間就可以獲封「封靈」,成就身外身,以務救劫。 而以上種種之應許,條件達成的方式即,守戒約、五門功課,毅力向「靜坐」、「天命」的進路奮鬥以證真。 故本篇論文即以上述涵靜老人的天命救劫,以及正宗靜坐急頓法門之封靈的立地成就,等之篇章,來做一深入的研究與探索。

蘇聯帝國興衰史(上)

為了解決中共為何同意蒙古獨立的問題,作者布萊恩.柯洛齊 這樣論述:

  ★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及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都高度推薦的一本歷史鉅著!   為何在80年代,僅憑著蘇聯帝國的這句口號:「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便在世界各地投下了一個不斷變長的陰影?列寧無情的遺產消耗了東歐,幾乎讓每個大陸的土地上都發生政變推翻政府,蘇聯帝國的版圖也逐漸地擴張。然而為何在蘇聯帝國似乎達到頂峰的那一刻,它却像一座紙牌屋一樣倒塌了?   《蘇聯帝國興衰史》一書影響深遠。在撰寫這部歷史的工作中,英國著名作家和歷史學家布萊恩.柯洛齊,絲絲入扣地講述了前蘇聯帝國的殘酷歷史;從它的誕生、發展和到最後如雪崩般的解體。   本書描述蘇維埃(Soviet)起初也是一個由下而上

選舉產生的直接民主的政權,於1917年二月革命之後,當時列寧的超大夢想和一連串偶然的事件而改變了歷史進程。他夢想對鄰近較小國家的操控,雖然這些國家名義上是獨立,但是若它們嘗試擺脫蘇聯操控,則會遭到軍事的入侵;接下來蘇聯帝國逐漸壯大後,便橫掃歐亞、非洲及西半球(如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政變)。戰爭的結果,最終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多民族聯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CCCP),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帝國,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它不是由

歷史文化傳統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沙俄和史達林領土擴張的結果,這個因個人野心所組成的恐龍帝國,之所以能夠維繫70年,早期靠著烏托邦的革命信仰,晚期則高度仰賴於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   作者巨細靡遺地擷取近來獲得公開的蘇聯機要文件,揭示了不為人知的帝國黑暗面:蘇聯邁向極權的擴張行徑,造成數十年水深火熱,一億人喪生。本書包羅萬象、視野恢弘、富含話題性,道盡歷史上最動盪紛擾的時期,實屬可信的力作。對研究蘇聯帝國的歷史學者、國際外交工作人士及有興趣閱讀歷史著作的讀者,這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本參考書籍。 名家推薦   「布萊恩.柯洛齊(Brian Crozie)為蘇聯帝國寫就的明確歷史,是對驚擾了我們這

個世紀的意識形態,做了令人不寒而慄的描述。」——美國前國務卿 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布萊恩.柯洛齊多年來一直是共產主義現實和方法的最重要權威之一。在本書中,他帶來了他對一些最引人入勝和最有爭議的問題的見解。充分地剖析這個飽受衝突蹂躪的世紀。」——英國前首相 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這是一本關於共產帝國主義歷史的專家指南,簡潔而客觀。因此,對任何對冷戰的起源和歷程感興趣的人都應高度推薦。」——哈佛大學貝爾德歷史研究教授 理查德.派普斯(Richard Pipes)   「布萊恩.柯洛齊做了一份出色的工作,記錄了共產黨人從地球上

的人口中獲得的巨大代價,至少有1億人被殺害,他得到了罕見和令人不寒而慄的文件的支持。本書是對共產主義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和非專業人士的必讀書。」——傳統基金會主席 艾德溫.佛訥(Edwin J. Feulner)   「布萊恩.柯洛齊領先於他的時代。在蘇聯檔案發佈之前很久就暴露了列寧和史達林的罪行,使其他歷史學家相信柯洛齊是完全正確的。在蘇聯帝國的興衰史中,柯洛齊使用了最新的蘇聯檔案,以證明共產黨專政對世界人民的生命和自由有多麼危險。」——美國新聞局反蘇維埃信息辦公室主任 赫伯特.羅默斯坦   「布萊恩.柯洛齊手中的歷史是令人振奮的經歷。有誰能以更好、更優雅或更精確的角度記錄邪惡帝國的生活呢?

他的堅持終於完成了。」——政論雜誌《國家評論》創辦人 威廉.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作者簡介 布萊恩.柯洛齊 (Brian Crozier)   倫敦衝突研究中心的共同創始人,50多年來一直擔任國際事務的撰述員和諮詢專家。   柯洛齊的歷史著作頗豐,包括廣泛讚揚的佛朗哥,戴高樂和蔣介石的傳記,均廣受好評,自1996年以來,他一直是胡佛研究所,戰爭,革命與和平(史丹佛大學)的傑出訪問學者。寓居倫敦。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臺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級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   譯作近百本,包括《季辛吉大外交》、《選戰大謀略》、《紐約時報》,現客居美國

,主持天林媒體投資集團。 上冊 導論 語意學上的混淆 第一部 帝國之始:一九一七至一九二四年 第一章 列寧攫住時機 第二章 重新征服 第三章 世界革命暫時叫停 第二部 戰與和:一九二一至一九四一年 第四章 共產國際的運作 第五章 極權國家 第三部 戰後的擴張:一九四三至一九五六年 第六章 擴張主義的工具 第七章 過渡性質增加領土 第八章 開始打造衛星附庸國家 第九章 捷克斯洛伐克的悲劇 第十章 匈牙利的「臘腸」革命 第十一章 史達林的對德陰謀 第十二章 第一次中南半島戰爭 第十三章 亞洲地區其他動亂 第十四章 中國:暫時納入衛星 第十五章 韓戰 第四部 衛星國的困境:一九五三至一九

六三年 第十六章 柏林騷亂 第十七章 柏林圍牆 第十八章 波蘭動亂 第十九章 匈牙利革命 第二十章 中蘇齟齬初始 第五部 邊陲帝國:一九五三至一九九○年 第二十一章 卡斯楚的崛起 第二十二章 卡斯楚的馴服 第二十三章 非洲遍地狼煙 第二十四章 雙日爭輝 第二十五章 第二越南之開端 第二十六章 戰後在第三世界受挫 附錄:原文附錄A―附錄 導論 語意學上的混淆   蘇維埃帝國擴張史和冷戰史兩者交互重疊,但是並不全然相同。蘇維埃的「帝國誡命」(lmparia1 imperative)始自列寧於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年間重新征服沙皇帝國。列寧有野心把整個世界納入他所建立的共產主義帝國,但是他並

沒有這麼明白表述。他採納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原則,宣稱他協助歷史的革命職責就是把共產主義散布到全世界。馬列主義因而成為他用來擴張其世界帝國的工具。   針對這個目標,他在一九一九年成立第三國際(Third Intenationa1),一般通稱它為「共產國際」(Comintern)。然而,列寧纏綿病榻不能任事多年之後,於一九二四年一月亡故,執行其夢幻霸業的工作就落到他的信徒肩上。   「冷戰」這個名詞是西方國家創造,蘇聯方面從未接受它的原始含義。西方「敵人」所說的冷戰,到了蘇維埃陣營稱之為「和平共處」。「冷戰」一詞首度出現於一九四七年,美國金融業鉅子,也是總統顧問邊魯奇(Bernard Bar

uch)用來描述蘇聯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陣營之間,相互敵對之情勢。一九七五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把冷戰界定為「在政治、經濟和宣傳面上所從事的戰爭,大體上由於深怕肇致核子毀滅,而有限度地運用到武器」。(蘇聯方面「有限度地運用武器」,並未排除非核子戰爭的手段,譬如兩度發生在越南或是阿富汗的戰事,以及由蘇聯撐腰而於許多國家進行的跨國活動或游擊戰爭,即是例證。)   在西方國家眼裡,冷戰起先只是蘇聯陣營有敵意的言語及行動,針對這些不友善的言行,起碼在前二十年裡,西方國家還勉強予以回應。此後,由一九七○年代中期起,西方國家的反應大幅溫和下來,尤其在反宣傳方面更是如此。   「和平共處」這個字詞則是

列寧的外交部長齊采林(G. V. Chichcrin)所創造,起先用以描述俄羅斯革命以及依據馬克思主義應該後繼而至,卻又解釋不清何以遲遲不來的世界革命,這兩者之間那段不確定的時期。   列寧曾經預言,「資本主義」大國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無可避免終究要發生一場世界大戰,(當然)資本主義國家會輸掉這場大戰。「和平共處」裡頭「和平」這個字,指的是兩大陣營中間(暫時)沒有武裝敵對的情況。然而,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階段,摧毀了廣島和長崎的核子實力的教訓,及時被蘇聯納入其戰略思想,在赫魯雪夫主政時期,「和平共處」的含意有了修正。共產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世界大戰,不再被認為勢所難免(不過,

蘇聯稍後的戰略計劃,雖然不欲張揚傳播,卻有從事核子作戰且以蘇方得勝的規劃)。   因此,當全世界各國共產黨一九六○年底齊聚莫斯科時(中國共產黨也與會,但這是中共最後一次參與),大家一致同意,從此之後和平共處意謂「強化國際階級鬥爭」。換言之,也就是西方國家所謂的「冷戰」,在鐵幕的兩側全面以言行對立。   在許多人眼裡,冷戰的表徵就是鐵幕,而鐵幕的表徵就是柏林圍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說法,「鐵幕」(Iron Curtain)這個詞挺具諷刺意味,它最初是由希特勒的宣傳頭子戈培爾(Joseph Goebbels)所創,用以指涉另一個全然不同的情況,邱吉爾於一九四六年一場演講中使用之後,「鐵幕」一詞

遂風行於世,可是柏林圍牆要到一九六一年才豎立。然而,由於其象徵意義極強,柏林圍牆於一九八九年拆毀,便被廣泛視為「冷戰的結束」。   若是把它當做是冷戰終結的「開端」,就比較正確,蘇維埃體制在一九九一年底崩潰,才能真正被認定是冷戰的結束。   蘇聯崩潰是否就表示,冷戰以西方獲得勝利劃下句點?我們可以理解,許多涉及到這場漫長鬥爭的人士聲稱西方國家終於得到勝利。依作者所見,這是錯誤的說法。西方國家並沒有贏得冷戰,只是蘇聯方面輸了冷戰。的確不錯,雷根總統特別對蘇維埃埃體制施加難以忍受的壓力,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戰略防禦構想」(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簡稱SDI,一般

通稱「星戰」計劃,其實並不真確):戰略防禦構想的目的純為防禦性質,其目標是針對蘇聯眾多瞄準美國的洲際武器,希望在它們命中目標之前就可以將之摧毀。   要清楚看待這個問題的一個妙招,就是從兩次世界大戰的類比來考量。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協約國戰勝,在凡爾賽和約裡對戰敗的德國予取予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同盟國不僅可以對吃了敗仗的納粹予求予取,還可以把主要戰犯送到紐倫堡法庭審判,繩之以法。冷戰結束之後,西方國家對敗了的共產國家,不能要求懲罰補償。因此,即使共產國家敗了,西方國家也沒有真正得到勝利。   甚且,就在共產黨敗了之後不消數年,東歐許多國家的共產黨,紛紛改名易幟,重掌政權。而中國以及包括

古巴在內的若干共產國家,依然緊握政權,可是它們顯然已經拋棄了原本奉教條馬克思主義為圭臬的經濟意識形態。西方的「勝利」遠遠稱不上全面獲勝。   《蘇聯帝國興衰史》不是冷戰史,而是蘇維埃埃帝國的開端、發展及終結史。筆者只在這個脈絡裡觸及到冷戰及和平共處。   就歷史脈絡而言,蘇維埃埃帝國的興起可分為下列:面階段:   第一階段(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四年):恢復沙皇帝國版圖,並擴張至納入外蒙古。   第二階段(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五年):鄰近接攘的中歐和遠東地區之衛星傀儡化,包括中國短暫的數年(一九五○至一九六○年)、北韓(一九四八年)、北越(一九五四年),以及稍後的寮國、南越和柬埔寨(一九七五年)

。   第三階段(一九五九至一九七九年):邊陲帝國的誕生和成長,它以卡斯楚掌控古巴為開端,繼而有塞息爾(Seychelles)、格瑞納達(Grenada),尼加拉瓜(Nicaragua)和衣索比亞(Ethiopla)相繼赤化,以及蘇聯在阿富汗策動的政變,乃至蘇聯在一九七九年底入侵阿富汗。   第一階段之前當然是布爾什維克革命,其後就是史達林的恐怖統治及鞏固既得權柄。這段時期已經有許多歷史學界前賢廣泛探討研究,在本書中只有當它與蘇維埃埃帝國此一主旨相關時才會討論到。   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有若干重疊的時問,紀錄著許多有蘇聯支持,試圖以顛覆、恐怖活動和游擊戰爭等手段,接掌許多目標國家,卻失敗

而不能得逞的企圖。其中較著名的例子就是:東南亞(印尼、馬來亞、緬甸和菲律賓)在一九四八年的暴動,前葡萄牙屬地安哥拉和莫三比克分別始於一九五九和一九六二年的戰爭;以及諸如阿根廷…

間諜兵學之理論與實踐:以中共對台諜報工作為例(2000-2020年)

為了解決中共為何同意蒙古獨立的問題,作者張祥山 這樣論述:

情報或情報活動為當今國家戰略、決策乃至謀略不可或缺之一環,如何依據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提出符合國家需求之情報,是國家情報工作探究的重要課題。而伴隨著情報工作而來的間諜活動,無疑的,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客觀需要。易言之,間諜活動是一種國家行為,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它的成敗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 本論文研究的主題是間諜活動的理論與實際,並兼論中共對台的諜報活動。其研究的目的,旨在透過對諜報工作的思想理論與實際活動之研究探討,進一步瞭解到中共的對台情蒐、滲透、秘密行動等等的陰謀活動之技倆,並因應時代變遷提出未來轉型應對思維,企盼有助國內反間諜工作、以及相關國安情報機

關推動工作,有效提升工作能量之參考。由於具參考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討觀點並非定論,對於相關間諜活動問題的博士論文中,在國內尚屬首創學術性探討研究的先例。 本論文研究以探討情報間諜理論與實務作為開篇,核心內容圍繞在間諜活動的意涵、間諜工作的實踐、秘密行動工作的實踐,以及中共的情報理論變遷、中共的對台諜報活動,與我國反間諜工作的實踐、諜報工作未來的挑戰等,展開了全面性的研究探討論析,讓現實實務對照理論邏輯,讓理論邏輯指導現實實務,企圖形成實踐的理論,以及理論的實踐,為工作能量有效提升提供驗證途徑。 全文概分如下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論述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途徑與方法等。第二章

為當代情報間諜理論與實務,就情報間諜思想與理論、間諜活動的意涵與作用及其實踐等,提出研究論析。第三章為中共情報觀之持續與變遷,就中共情報思想理論演變、人民情報理論、特情偵察理論、中共情報學派歷史使命等,加以探討分析。第四章為2000年後中共對台諜報工作析論,就中共對台諜報組織、活動,提出分析研究。第五章為我國反間諜工作之實踐,就反間諜工作之意涵、措施、困境、法制化等,提出探索剖析。第六章為諜報工作未來之挑戰,嘗試從安全威脅的改變、網路科技的發展、情報監督的嚴求、間諜活動的轉型等面向,探討論析有關未來挑戰的各種應對思維。第七章為結論,總結本研究心得,提出研究發現、研究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