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演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國文學演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辰冬寫的 文學欣賞的新途徑(二版) 和吳宏一的 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图书频道--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读本也說明:...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中西维度 高 玉文学古今演变的临界点之辨 葛永海古今文学演变与中国文学史研究 陈文新、甘宏伟 实践编论“五四”新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章培恒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 和天宏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林香伶、劉人鵬所指導 江曉輝的 「西學東漸」與晚清詩之新變 (2019),提出中國文學演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西學東漸」、晚清詩、啟蒙、詩界革命、現代性、新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顏崑陽所指導 王文仁的 近現代中國文學進化史觀之生成與影響 (2006),提出因為有 中國文學史、文學史哲學、文學進化史觀、近現代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文學演變的解答。

最後網站課程介紹- 人文 中國文學欣賞| 高雄餐旅大學則補充:讓學生了解現代小說產品演變與發展,以掌握其流變之脈絡. 教學內容. 單元主題內容綱要分配節數備註中國文學欣賞課程介紹1.教材準備與教學方式處理,上課規定;2.中國詩歌演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文學演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學欣賞的新途徑(二版)

為了解決中國文學演變的問題,作者李辰冬 這樣論述:

  「意識決定一切」,是作者研究文學的終身指標。解釋字句意義只能算是了解作品,惟有體會作者寫作的時代、環境、意識形態,才能真正去欣賞一部作品,享受作品中的情趣。如何定義作者的「意識」?寫作的時代背景怎麼影響到作品?作者以畢生研究心得為基礎,融會貫通古今中外各種文學研究方法,找出了嶄新獨特的解讀途徑。   本書收錄的近二十篇論述,包含詩歌、詞、賦、平話小說等作品的欣賞,或是他對於文學批評、寫作的看法。篇篇嚴謹精確,且慧眼獨具,筆法深入淺出,推論之來龍去脈一目了然,將可引導對文學評論有興趣的讀者,從不同角度深入鑽研,更全面的細品文學況味。

中國文學演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偽小編被爸媽從淡水領回家,所以,蒐集土地公的原地小旅行,就順便擴大地圖,把爸媽騙去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啊。當然,我們要去的十八王公廟並不奇怪,這是北部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從信仰成型的形式來看,屬於「有應公」一類的陰廟,以祭祀亡者為主。練美雪(2013)的《#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有完整的考究與紀錄,我們稍後再談。
.
▓ #十八王公廟的舊時記憶
.
到了十八王公。對,我就是想要來拍神秘可怕的「犬塚」(其實應該就是一個合葬的無主墳),但大廟新建,少了風味。三十多年前,我姑姑商人本色,偶而帶我來此,王公廟是要晚上祭拜,所以廟前橋下熱熱鬧鬧地聚集成夜市,肉粽是一絕。兒時膽小不敢入地下室墳穴,現在墳穴已移往平地,略失神聖感。
.
回到肉粽。廟旁一排小攤販仍有販售。爸爸說:「要吃林家的肉粽,什麼都沒包的那種,小小顆的那種,一個阿姨賣的,才夠懷念」。這家肉粽攤販,居然還在,阿姨已經變成老嬤,粽子依然是舊時的味道。
.
▓ #十八王公探源
.
大家對於十七具水流屍與一隻殉葬義犬的故事應該不陌生,這也是大眾傳播最盛的源起。不過,根據練美雪的研究,十八王公的傳說多由口耳,而版本也不一定。她從新聞媒體、《練氏祖譜》、《石門鄉誌》等文本與地方人士訪談,逐步分析推敲出十八王公的真正樣貌。
.
在文獻中,我看見一個有趣的有應公分類:野墓、水流、戰亡、成仁、殉職、車禍、田頭、囝仔、女娘、外人、發財、畜牲、縹緲等13類型(黃文博,1991,轉引自練美雪)。可以作為日後我們蒐集有應公的準則。所以十八王公廟供奉義犬算是畜牲有應公,似乎也不被列入因安撫流水屍的水流有應公。
.
▓ #十八王公與台灣發展
.
收埋無主水流屍是台灣的移民傳統,最初十八王公只是地方一個埋葬流水屍與狗的無主墳。因靈驗而聲名傳開,在70年代後香火極盛,80年代聚集攤販蔚為問題,甚至,還因為靈驗而形成宗教行為與社會風氣上的「功利主義」討論。而後往地方文化特色的轉向,可以說是台灣從經濟本土性轉向文化本土性的象徵(林富士,1995;練美雪,2013)。
.
▓ #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
.
練美雪(2013)這本論文,可謂是十八王公的民俗學,有機會一定要去下載閱讀,寫得極好,資料完備。她總共搜得39個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其間互有脈絡,並非眾說紛紜(這個就跟網路上談得非常不一樣),有「#漁民罹難說」、「#宗親罹難說」、「#鉅紳罹難說」、「#義士罹難說」、「#商人罹難說」。這些故事各自呼應著「漁業」、「移民」、「反共」、「商業」的文化邏輯,有著類似的敘事主軸,但在詮釋時得以各取所需。
.
▓ #各種故事所以各種靈驗
.
也因為上述故事的文化邏輯,十八王公沿此發展出不同的靈驗現象,與不同的群體、場域、事件相關聯。當然,靈驗故事是信仰的重要實踐,靈驗的有效性與敘事性,會反饋加強神威,也形成規範,例如我小時候就常被警告「拜十八王公要還願,不然會遭受厄運」。
.
相關的靈驗傳說有:
.
1. #守護系列:地方守護神、練氏家族守護神、漁民守護神;
.
2. #風塵系列:庇佑風塵女子、後演變庇佑演藝人員、庇佑百貨從業人員;
.
3. #盜賭系列:庇佑盜賭者、庇佑黑道兄弟;
.
4. #商賈系列:庇佑商人;
.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上面所有的十八王公靈驗傳說,其他還有「拜香菸」、「要夜間參拜」等,原本我也是聽聽笑笑,但經練美雪(2013)整理後,才驚覺這樣的「有求必應」,背後有鮮明、清楚、豐富的脈絡。
.
▓ #台灣狗神信仰
.
十八王公最重要的一個信仰特色,就是「狗神」。對於義犬的描繪,共有五種,包含「#殉死船上」、「#跳入墓中合葬」、「#墳前殉死在合葬」、「#投海殉主」、「#無殉死情節」。整個十八王公的故事,因為「狗」的角色,而轉換了無主孤墳陰暗的氣質,更顯得信仰帶了些正向忠義。(練美雪,2013)
.
從小我就在想,這隻狗到底是十八王公的本體?還是吉祥物?練美雪也幫我們查完了!可以分為「#作為十七人神的同伴」、「#作為十八王公整體的代表」、「#作為十七人神的部將」、「#作為一個獨立的狗神」,狗的地位與象徵,隨著神威與靈驗而轉變。近年,信仰「規劃」有轉向以「狗」為中心的企圖,但似乎沒有很大的認同效果。
.
▓ #閱讀十八王公廟傳說
.
從一趟北海岸十八王公小旅行,不小心讓我看到這本好論文,從自己的練氏家族展開追尋,勘查有應公信仰,貫穿十八王公的整體資料,呼應台灣社會環境變遷,文筆詳實流暢。而且原來已經出版成《#十八王公廟傳說》(2014),我讀到半夜久久不能自己啊~

|

📚 #參考文獻
.
1.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 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 練美雪(2013)。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西學東漸」與晚清詩之新變

為了解決中國文學演變的問題,作者江曉輝 這樣論述:

近代中國因晚清時的西力東侵而發生數千年未有之巨變,進入了由古代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反映時代的傳統詩歌也因「西學東漸」而出現了「古今之變」。「西學」這個新因素的加入,使詩歌發展產生了很多有別於過去的詩學現象,正是晚清詩歌複雜和耐人尋味之處。要瞭解晚清詩歌在整部詩歌史中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不能不研究它與「西學東漸」的關係。  本文擺脫一般以詩人或詩派為主軸的論述方式,轉而以西學對詩與詩人不同範疇的影響為研究的切入點。主要集中在科學(科技)、進化論、民主自由思潮及西方哲學、美學的輸入與詩歌新變的關係。科學(科技)的輸入影響到詩人用新詞彙、詩序和詩注等不同策略來表達新事物;科學帶來的新

認知方式改變了詩人的世界觀;現代科技入詩又使舊的詩歌題材得以翻新。進化論確立新的時間觀影響詩人對古史的想像;「海外詩」展現了進化思想的空間向度;時間和空間尺度的拓展又催生了時人的「博物」書寫。進化論也被援引到文學史觀,使通俗的觀念和詩歌體裁成為改革重點。「詩教」的傳統在新的政治和人文精神下面對著不同的遭遇;女權詩歌在民族危機下唱出時代的強音;此外,一些詩人既站在民族立場,又運用西方的哲學、美學理論,來批判西方的「啟蒙現代性」。這些問題看似各不相干,其實都受著西學這個共同因素的影響,在本文中將逐一探討。  這些詩學現象體現了詩人對西學的不同態度和回應方式:或迎、或拒、或喜、或疑、或以之作改革的根

據、或以傳統來消化西學,說明了詩、詩人與西學的關係有著複雜的面相,互涉互動。因而,本文在論述西學影響的同時,也展示傳統中的相關因素,詩人並非被動地接受影響,而是運用傳統資源去融會變化,改革創新。

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為了解決中國文學演變的問題,作者吳宏一 這樣論述:

作者簡介 吳宏一   台灣高雄人,1943年生,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台、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台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

釋》《論語新繹》《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等專書二三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台灣、香港、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近現代中國文學進化史觀之生成與影響

為了解決中國文學演變的問題,作者王文仁 這樣論述:

從1904年林傳甲寫出國人的第一本文學史算起,文學史在中國已經有了百年的歷史。伴隨著歷史的契機,具現代性意義的文學史研究逐漸取代傳統的文章源流之學,成為學人關注的焦點與文學教育的核心。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進化的觀念與思潮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近代以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與西潮的湧動,推昇著中國政經、社會的巨大位移。在時代的變革中,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等有識之士透過對西方進化論著的翻譯、中國傳統經學的破壞性闡釋以及新史學觀念的引進,動搖了中國傳統循環往復的歷史觀念,替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進化史觀的熱潮提前做了重要的準備。二十世紀初歷史哲學觀念的更替與純文學觀念的傳入,引領文學史觀開始產生劇烈的變化。在

五四之前,梁啟超、劉師培、嚴復已據此引領文體變革與小說革命。五四之後,新、舊價值交鋒愈加激烈,進化論為創造歷史提供了合法性與巨大推動力。在文學革命的過程中,胡適的「歷史的文學觀念論」正是借用了這樣的觀念,從而具有了「哥白尼天文革命」的歷史效應。五四之後,原先致力於文學革命的文人轉而從事整理國故,他們對早期文學史作缺乏史觀與混雜的型態大力批判,引進文學進化史觀作為變革的指導性方針。黃人《中國文學史》、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傅斯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與胡小石《中國文學史講稿》,作了初步且重要的嘗試,而後是胡適的《白話文學史》,以「雙線文學史觀」打破此前按照朝代或文體

討論文學演進的慣例,找到了可以貫穿兩千年中國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讓中國文學史成為具備某種內在動力且充滿生機的「有機體」。此一典範之作不僅對當時的文學史書寫帶來不小的衝擊,也進一步促使文學進化史觀成為1920至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史觀。將文學進化史觀引進文學史,曾經帶給中國文學史研究蓬勃的生機,讓中國文學演變具有一種整體感。但由於其理論假設本身的內在缺陷,卻也留下了一些後遺症,阻礙後人對文學史演進模式的進一步追索。這些後遺症包括:過份突出進化的必然性和衰亡的命定,否定了作家主觀的努力與天才的獨創;排斥與文學正宗掛不上鉤的邪門歪道,遮蓋了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不連續現象。這些弊病既抹去了文學發展的多

種可能,也忽略文學家對藝術的省思與追求。文學進化史觀在1940年代之後,其影響的地位逐漸被當時興起的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論所取代。但直至今日,文學進化的觀念依舊充盈在文學史研究的論域中。以「進化」和「退化」的對立辯證來觀看整體文學的發展,仍是論述文學史最簡便而富生機的方式。在生物進化論影響的痕跡逐漸褪去,而其弊病已被大量論及的今日,對文學進化的動因、進化的進程、規律做更深刻與理論性的爬梳與建構,將是另一個值得探索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