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年號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國歷代年號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向榮寫的 祥瑞.天命.竊國者:史上第一位儒家皇帝王莽和他的時代 和劉向陽党明放的 唐朝公主及其婚姻攷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國年號對照表歷代年號表 - Tbtky也說明:“年代簡表”是以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和中國歷史紀年逐年對照,按照歷史各朝代的順序,列出帝王稱號,姓名,所使用的年號以及逐年的干支。 產品支援型號 對照表 中西日年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鄭文惠所指導 黃璿璋的 後經典時代:現代視閾中的「四大奇書」及其改寫 (2021),提出中國歷代年號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四大奇書、現代文學與文化、故事新編、續書、後經典。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佛教學系 萬金川所指導 鄧葶愉的 《法句譬喻經》版本源流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法句譬喻經》、藏經版本、校勘、異文、類型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歷代年號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国历代纪元表/歷史地圖 - Ole Miss則補充:朝代, 名号, 姓名, 年号, 使用年数, 元年干支, 改元月份, 公元纪年, 大事记/歷史地圖. 五帝 (约前26世纪初- 约前2070年), 黄帝, 中国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遗址分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歷代年號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祥瑞.天命.竊國者:史上第一位儒家皇帝王莽和他的時代

為了解決中國歷代年號表的問題,作者張向榮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中國豆瓣2021年度讀書榜單歷史文化 Top1;首屆「刀鋒圖書獎」年度十大好書! ★重現豐厚的史料細節,擱置史家定論,釐清王莽真容,揭示中國皇權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歷史瞬間! ★探究祥瑞與災異頻繁動盪的皇權真相,重現天人感應與讖緯之學大行於世的歷史場景!   他是上應天命的哲人皇帝, 還是技藝精湛的表演家? 王莽創立的新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個過度王朝。 它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王莽究竟是民選的聖主,還是篡漢的罪人? 是邪惡無道的簒奪者,還是復古派的改革家? 是儒教立國的實踐者,還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中國歷史上,王莽的面目一直晦暗不清。 本書

並非王莽的歷史傳記,而是帶領讀者回到王莽身處的時代,置身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站在兩漢之交時人對歷史經驗、對公平正義的理解上,具體地審視王莽的理想志業、人格表現、家庭關係、政治行動和改革措施,考察帝制時代人們追求並「實現」儒家版「理想國」的一段歷史,並從歷史細節裡窺探舞臺上誰是玩偶、誰是主人,有何教訓、有何經驗。 西漢不僅是一個朝代,更是中國儒家文化首次實現立法的新階段。同時,西漢也是一個迷信天人感應的時代,在不到兩百年的歷史中,充斥著讖緯之學。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災異變化、祥瑞譴告就與現實政治運動緊密相連。 生於西漢末年的王莽,幼年喪父,並沒有得到作為外戚家族成員的優待。他從一

介儒生,以其周全的為人處世之道,一躍成為家族寄予厚望的後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說,重返朝堂;又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步步高升,最終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裡,就從「天下歸心」的「哲人王」成為了一個「天人共棄」的篡漢者? 面對日益嚴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機,儒家理論的實踐者王莽勤勞王事,建辟雍、制禮樂,恢復井田,贏得了同時代其他儒士的認可。那麼王莽稱帝的真正動力又是什麼?王莽到底是邪惡無道的簒奪者,還是復古派的改革家?是儒教立國的決定者,還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本書截取漢宣帝到新莽這一歷史片段,從「祥瑞」這個視角切入,剖析王莽的個人、家族和政權相關的人物事件,再現了太后王政君、外

戚王氏家族、劉姓皇室家族、儒家經師、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漢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進而重新審視旋渦中心的王莽,以窺他和時代的真貌。   ◆  ◆  ◆   「張向榮博士的《祥瑞.天命.竊國者》,不僅僅是王莽的傳記,而且把西漢的『建國』『建政』大業及儒家如何成為帝國意識形態的過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開朗。……對王莽、西漢歷史和儒家這三個話題感興趣的讀者,都不妨讀讀這本書。」 ──陸大鵬(名譯者) 「傳統史學把新莽貶入閏位,把古典末期的這個重要瞬間塗抹得怪誕荒唐。張向榮以深描細察的寫作,讓讀者看到一個充滿活力和可能性的轉折時代。」 ——羅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名家推薦 汪栢年|國立蘭陽女中

歷史科教師 黃春木|臺北市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葉言都|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

中國歷代年號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五帝錢是什麼?
很多人相信風水,常常會說五帝錢,那甚麼是五帝錢呢?
五帝錢其實就是五個皇帝的銅錢,我們都知道中國歷代銅錢外面是圓的裡面是方的,這暗合天圓地方代表了天地,銅錢上又有皇帝的年號代表了人,這個寓意就是天地人三才,五帝錢就是把清朝的五個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因為這五個皇帝剛好統治了中國180年,我們都知道60年就是一甲子,所以也代表了三才,那麼五個皇帝也代表了五行,最重要的是這五個皇帝統治中國的期間中國國力正是興盛的時期,再加上又包含著三才五行所以說寓意非常好,這五個皇帝的銅錢用紅繩依照順序穿起來就叫做五帝錢
五帝錢距今有300年左右的歷史,材質屬於黃銅,呈現顏色為黃色,廣為傳世,經萬人之手,大量流傳下來。
1、五帝錢有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祈福之功能。中國民間自古就有佩戴錢幣以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祈福的習俗。五帝錢是中華民族中最興盛的五個帝王所鑄錢幣,因而五帝錢更多匯聚了天、地、人之氣加上百家流通之財氣,故能鎮宅、化煞,併兼具旺財功能,還能強化主人自信,化解六神無主之缺陷。
五帝錢是靈器,是法物,它兼具了帝王之威和民族之神。在古代,民間信仰的是君權神授的思想,認為帝王的權力是天授予的,只有帝王是溝通天地的神的化身。五帝錢正是凝聚了這樣的帝王霸氣和中華神氣,成就了一番偉業。清五帝開創了清朝百年盛世的局面。
那麼五帝錢除可用於風水化煞外還有的其他作用嗎?
1.若經清潔和開光,放入紅包袋內,再加些茶葉、米和一張錢幣,然後擺放入包包或手提袋內,更能有辟邪、護身,免受邪靈騷擾和增強自己運氣的作用。
2.放在身上可以避邪,不被邪靈騷擾,或用紅包袋包裝著,或用繩穿著掛在頸上,可增加自己的運氣,顏色可用你自己喜用神的顏色。五帝錢擺放金庫或收銀機內,可增進財富。
3.帶身上有利牌運、偏財運,具提升運氣和招財功用。
這樣你們學會了嗎?

後經典時代:現代視閾中的「四大奇書」及其改寫

為了解決中國歷代年號表的問題,作者黃璿璋 這樣論述:

《三國志通俗演義》、《忠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譽為明代最傑出的四部小說。四部小說出版後,經明清評點家、現當代評論者的詮解,認為它們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與美學建構的優異表現皆非同時代作品可及,堪稱為「經典」之「四大奇書」。亦即,所謂「四大奇書」是小說「經典」,其實是文學史的後見之明。四部小說在文人化或經典化以前,歷「說故事」的表演、書寫、行銷、閱讀、評論等群體互動行為之生產,體現中國小說「世代累積型」的特色。四部小說早在成為「定本」以前,「故事」在不斷地「言說」與「閱讀」之間,成為了社群共同參與的文化資產。現存諸多明清古典小說「續書」,即是在續寫、翻案的改編行

為裡,反映創作者「當下」面對的價值更新與社會情境,是為一場集體的、世代相傳的,編織意義的行動。在中國現代化時期,「說故事」的傳統仍持續發生。對於「四大奇書」的現代新編,歷來學者較關注於晚清「新小說」所傳達的「啟蒙救國」,民國以後的研究卻付之闕如,泰半聚焦魯迅以來,五四新文學的「故事新編」體對古代歷史、傳說的改造發明。然而,晚清以後文人,仍仿照「新小說」的「章回體」敘事模式,持續以改寫行動思考古典名著「四大奇書」的現代轉型與文本更新,並藉由現代報刊、影戲等新媒體的傳播,獲得廣大的閱讀群眾與迴響。這批作者的身分多屬鴛鴦蝴蝶派、喜劇作家、滿洲遺民,甚至是不具名的作品。相對於以「五四」為標竿的菁英文學

家,這些經典文學史的邊緣人物,其創作往往被視為文化的「雜質」,但他們與五四「新文學」的故事新編者,同樣是在回應「現代性」中的「傳統性」,且更彰顯出一個時代整體庶民的精神面貌與價值。本文對照魯迅與五四文學以來「故事新編」體的小說發生學,並透過文學史料的重新探勘,觀察現代作家對於「四大奇書」的改編情形,嘗試打開過往經典文學史與文化史的多重視點。本文並關注晚清以後的現代作家,如何對古典小說極具代表性的「四大奇書」進行「再書寫」與「再閱讀」,於「通俗性」與「傳統性」之中言說「現代性」,並強調經典原著的符號系統,如何在全球化知識環流中被解構與重構。題中的「後經典」,即用以命名這些「經典」之後,以拆寫、重

組古典元素,使文學主題以及文化符號擴散轉化的作品。本文除對個別作家與作品進行微觀研究,探索重寫文本背後的重要形塑因子外,也宏觀式地為「四大奇書」勾勒出四種現代的閱讀軸線:歷史與狂歡、江湖與遺民、神魔與啟蒙、淫婦與烈女。此四種軸線分別是在「故事—新編」之間分屬「傳統—現代」的游移命題,亦為創作者在「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的古典故事框架中,以脈絡化或去脈絡化的方式,進而關切歷史、族裔、啟蒙與性別的策略。透過鬆動原有文本的符號內容,轉化至新的情境加以擴寫,在遊戲與油滑之中施加諷喻,這並非是一勞永逸的事業,而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言說。本文即試圖在學界既有的「明清續書」、「故事新編」等研究基

礎上,將時間軸從明清擴大延伸至現當代文學與文化,嘗試勾勒一種「後經典」的敘事學/續事學。

唐朝公主及其婚姻攷論

為了解決中國歷代年號表的問題,作者劉向陽党明放 這樣論述:

  大業十三年(617)二月,太原留守兼晉陽宮監李淵大舉義旗,起兵晉陽。義寧二年(618)五月二十日,篡隋為唐,改元武德,建都長安。中央實行三省六部九寺五監一臺制。六月初七,立建成為皇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     大唐王朝歷二十一帝二百八十九年(含武周時期)。其間,或事君以忠、觀決庶政;或推賢讓功、憤言息恨;或譖號稱尊、構陷謀變;或恃寵成驕,積驕生悍;或興兵布陣、矯詔侵暴;或易和為戰、掩敗為功;或風反回撲,語中失檢;或言出禍隨,繫獄待決;或還宮奪寵、血刃同胞;或剖心割肉,抉目摘肝;或目眺心挑、魂迷色陣;本書作者臨風枕聽,伏案披覽:以正史為經,求取確鑿;以軼事為緯,不尚虛誣。     

日月兩輪天地眼,史書萬卷聖賢心。本書作者通過對大唐王朝皇帝制度、長安城玄武門兵變、公主婚姻以及日本遣唐使等歷史事件的深度解讀,期待能使讀者諸君多一份智謀識見,少一份亂心之術。 作者簡介   劉向陽     陝西乾縣人。乾陵博物館原副館長,文博研究館員。先後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文博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博物館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學士學位。1987年參加工作,歷任乾陵博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業務股(陳列保管、考古調查、資料研究)股長、行政辦公室主任、資料研究室主任、業務部主任、信息與資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學術館刊《乾陵文化研究》副主編)、副館長等職務。長期從事唐代歷史、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唐乾陵與

乾陵文化、博物館學及館藏文物的陳列、保護、宣傳等研究工作。現為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唐史學會、中國武則天研究會等學會會員。已發表有關唐代帝陵文化研究、武則天與乾陵文化研究、博物館學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及科普文章五十多篇;出版《唐代帝王陵墓》(周秦漢唐文化工程·文物考古文庫)、合著韓文版《中國唐代皇帝陵研究》《乾陵文物史跡述叢》《唐乾陵》(陝西旅遊歷史文化叢書)、《乾縣文物》(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咸陽卷)、《絲綢之路鼎盛時期的唐代帝陵》(絲綢之路中國段文化遺產研究叢書第6卷)、《乾坤之間——唐乾陵藝文志與大事記》等專著七部;參與編撰咸陽帝陵叢書第九卷《唐乾陵》。   党明放

    文化學者。專欄作家。鄭板橋資深研究專家。兼治唐代宮廷史及陵寢史。1958年生,陜西蒲城人。曾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初從政,後棄政從文,師從著名學者丁家桐先生。係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朗朗書房出版公司編審,世界漢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資料部主任等。現任揚州大學揚州八怪研究所研究員、揚州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及碩士生導師,中國書籍出版社特約編輯、蘭臺出版社駐北京總編輯、《中國文化研究叢書》主編、江蘇興化市鄭板橋紀念館名譽館長等。著有《鄭板橋年譜》《鄭板橋對聯賞析》《鄭板橋》《鄭板橋書畫印章知見錄》《鄭板橋評傳》《聆聽唐朝》《陵寢文化》《唐玄宗傳》《唐

陵石刻遺存圖集》等,編有《中國人最應該知道的文化典故》《鄭板橋楹聯墨跡集》《揚州八怪楹聯墨跡集》《鄭板橋印冊》《鄭板橋全集》《鄭板橋書畫集》《溫故知新:例說中國文化往事》等。其中《鄭板橋》,2018年獲江蘇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政府獎及日文版權貿易獎,《陵寢文化》獲第九屆陶風圖書獎。 一、唐朝皇帝制度攷論     8 (一)東宮制度     9 1. 建儲原則     10 2. 太子地位     12 3. 東宮機構     12 4. 太子監國     20 (二)皇位繼承     21 1. 太子登基     21 2. 頒詔     22 3. 大赦天下     22 4. 禪讓   

 24 (三)璽節綬符     24 1. 皇帝璽     25 2. 后妃符璽     25 3. 太子符璽     26 (四)后宮制度     26 1. 皇后     26 2. 嬪妃     27 3. 宮人     29 (五)宗室分封     32  1. 諸王等級     32 2. 公主封號     32 (六)設官授勳     33 1. 設官定階     34 2. 封爵授勳     39 (七)朝儀制度     40 1. 常朝朝儀     40 2. 大朝朝儀     41 (八)皇帝名號     43 1. 年號     43 2. 尊號     47 3. 廟號 

   50 4. 諡號     50 5. 陵號     56 (九)結語     56 二、唐長安城玄武門兵變攷論 62  (一)秦王李世民太極宮玄武門政變 68 (二)太子李重俊之大明宮玄武門兵變 81 (三)臨淄王李隆基之大明宮玄武門兵變 85 (四)宦官李輔國、程元振之大明宮玄武門兵變 90 (五)結語 95 三、唐朝公主及其婚姻攷論 99  (一)唐朝公主的婚姻特點 102 (二)唐代公主的類型 104 1. 巾幗英雄型 104  2. 秀外慧中型 104 3. 窮奢極欲型 106 4. 參政亂政型 110 5. 出世入道型 115 6. 與世無爭型 125 (三)唐朝公主的婚

姻生活 125  1. 公主行為放蕩 127 2. 公主驕橫跋扈 130 3. 公主府邸禁止駙馬染指 134  (四)駙馬要為蚤逝的公主守孝 135  (五)駙馬不易升遷 136 (六)結語 136 四、日本遣唐使攷論    142  (一)背景與目的     143 (二)任命和準備     147 1. 建造船隻     147 2. 祭祀典禮     147 3. 授予節刀     148 4. 行前別宴     149 (三)規模與路線 150 (四)接待與安置 150 (五)任用與回國 160 (六)客死與葬埋 173 (七)貢獻與廢止 182 (八)作用與影響 187 (九)結語

196 序   唐朝公主及其婚姻攷論     在平安時代「入唐八大家」之外,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靈仙和圓載。靈仙於桓武天皇延曆二十三年(804,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入唐留學。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奉詔在醴泉寺譯經,圓寂於五臺山靈境寺。圓載於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唐文宗開成三年)入唐留學,在唐40年,玄宗詔其入宮講經,賜予紫袍,萬分榮耀。消息傳回日本,仁明天皇特令赴唐的圓珍帶來敕牒,表彰圓載「勤求聖道」,賜號「傳燈法師」。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圓載決定落葉歸根。回國前,陸龜蒙以詩〈聞圓載上人挾儒書洎釋典歸日本國更作一絕以送〉相贈:「九流三藏一時傾,萬軸光淩渤澥聲。從此遺編東去後,卻應

荒外有諸生。」[71]不料歸途遇險,葬身海底。     二百多年間,日本遣唐使一批接一批地不畏艱險,斬濤劈浪,抵達唐土,為加強日中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動盪不安的政局中落下帷幕,最終歸於寂靜。 皇帝,乃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君主之尊號。上古時期,最高統治者稱「皇」或「帝」。夏朝天子則稱「后」,商朝稱「帝」,周朝稱「王」,春秋戰國時期,因諸侯大多僭越稱「王」,故「王」不再是周天子的專稱。 西元前230—前221,秦嬴政(前259—前210,本趙氏,名政)以十年時間先後併吞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而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新的中央集權制,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

」,因無以稱其功,故兼採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作為對自己的正式稱號[1],史稱「秦始皇帝」或「秦始皇」。秦始皇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對內修築長城,溝通水系,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到隋唐時期,中央集權制已經演變為君主集權制,尤其是唐朝,皇帝「得一繼明,通三撫運。乘天地之正,齊日月之暉。敷四術而緯俗經邦,蘊九德而辨方軌物。御紫宸而訪道,坐元扈以裁仁。化被丹澤,政洽幽陵。三秀六穗之祥,府無虛月;集囿巢閣之瑞,史不絕書。照金鏡而泰階平,運玉衡而景宿麗。可謂鴻名軼於軒昊,茂績冠於勳華。」

[2]這種尊崇皇帝的行為不僅表現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以及其他方面依然絕對神聖,因此,也就構成了唐朝典章制度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內容。本文依據文獻記載,試從東宮制度、皇位繼承、璽節綬符、后宮制度、宗室分封、設官授勛、朝儀制度、皇帝名號等方面初步探討唐代的皇帝制度,不妥之處敬祈方家指正。 (一)東宮制度 東宮,春秋戰國時本為諸侯妾媵所居之宮。漢時則為太后所居之宮。後為太子所居之宮,或稱「青宮」、「春宮」等,亦為太子的代稱。 1. 建儲原則 「儲」即「儲君」,指未來的皇帝。即皇位的繼承人,亦稱「儲元」、「儲副」、「儲后」、「儲嗣」、「儲兩」、「儲貳」等。均為太子別稱。《後漢書》卷36〈鄭興傳附鄭眾傳〉曰

:「太子儲君。」《晉書》卷40〈賈沖傳〉、卷59〈成都王穎傳〉均曰「皇太子,國之儲君。」

《法句譬喻經》版本源流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歷代年號表的問題,作者鄧葶愉 這樣論述:

  大藏經為佛教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在涉及佛教相關研究之際,很難不利用它為基礎材料來進行研討;然而,綜觀現今佛教教理與思想,乃至語言學等相關研究,研究者往往急於檢索佛典裡的相關段落和用例,探討其中所含藏的義理,並往往捨紙本而採電子文本,而對版本、異文問題絲毫不加關注,其中或有注意到了版本問題,但卻過分依賴《大正藏》所出校記,而未實際覆核其參校本。如此操作,仍然有相當的危險。並且,尤為重要的是,藏經的傳承,隨著傳抄、重刊會派生出一定類型的異文,而此類異文往往可以反映出諸版藏經之間的傳承關係,故為考察版本系統的有利佐證。  因此,本文以《法句譬喻經》為例,主要研究範疇為該一經本的異文問題,而

這項問題對了解藏經的版本源流實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但令人遺憾的,它卻始終沒有受到學界應有而適當的關注。因此,本文嘗試藉由對勘寫本及刻本諸藏所收錄之相應內容,分別從版片的出格現象、詞句方面異文,以及異體字和書寫風格等方面,考察各版藏經間可能存在的聯繫與諸藏的版本價值,並隨文將《大正藏》版本問題加以指出。全文大抵分為二部分:  其一,整理《法句譬喻經》的相關敘錄,針對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法句譬喻經》,進行版本源流的梳理,藉由拾掇經錄、解題書、類書、音義書等的記載,對比現存版本狀況,探究各處記載內容之差異。同時,透過將解題書中的彙編與現今學界的研究進行對照,討論漢譯四種「法句經」的關係。  其

二,以版本比對的方式,分別就各藏所收《法句譬喻經》之「段落方面異文」、「詞句方面異文」、「異體字及書寫風格」為中心進行類型分析,並探討形成異文的可能原因,進而推敲各藏版本間的傳承關係 。  綜合文中對諸藏所進行的異文分析與歸納,總結各藏異文所顯現的規律,希望由此見出刻本藏經的系統性和獨特性。同時,嘗試判別各藏與《開寶藏》的承襲關係,而有助於反思現今學界對於藏經分系的主要論點。其中通過段落及異體字基本可印證過往學者提出的中原、南方藏經分系無誤。不過,藉由詞句方面異文的考察,可清楚發現各版藏經間的關係並非單純如此。再者,透過寫本與刻本的比對,可知寫本在轉換至刻本時,大體都經由了一定的規範化與文字整

頓,故而若欲瞭解藏經較為早期的風貌,我們有必要對寫本的價值更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