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音樂網頻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中廣音樂網停播DJ、聽眾淚崩 - 人間福報也說明:【本報台北訊】中廣寶島網、音樂網昨日停播,未來聽眾只能透過App在線上收聽。三十歲的中廣音樂網,又名i radio ,陪伴聽眾度過成長,停播消息一出, ...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含博士班) 熊杰所指導 陳彥龍的 匯流時代我國公共廣電體系之研究 (2010),提出中廣音樂網頻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共廣電服務、台灣公共廣電集團、數位匯流、公共電視法、公共傳媒服務。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傳播管理學研究所 唐士哲所指導 李佩昕的 黨營事業私有化之歷程分析-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中廣公司、地區電台、私有化、黨營事業、社區廣播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廣音樂網頻率的解答。

最後網站NCC要求中廣無條件繳回音樂網、寶島網高等行政 ... - 奇摩新聞則補充: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去年3月廢止中國廣播公司中廣音樂網和寶島網頻道使用權,中廣針對廢止頻道和NCC限制中廣「不得求償」提出告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廣音樂網頻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匯流時代我國公共廣電體系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廣音樂網頻率的問題,作者陳彥龍 這樣論述:

我國廣電制度的發展,是先有商業電視,後有公共電視。台灣公共電視(簡稱公視)之倡議始於1980年,歷經18年立法與建台歷程,1998年7月1日公視正式開播之時,台灣已擁有上百個商業電視頻道。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民進黨政府推動黨政軍三退條款,以及華視公共化政策,2006年7月公視結合華視,合組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簡稱公廣集團)。2007年起,公廣集團再加上客家台、原民台、宏觀台,成為年運作經費超過20億的公共廣電服務體系。 公視擴大公共服務規模,《公共電視法》(簡稱公視法)卻未同步修正,公廣集團各台因法制定位不明,公共經費不足,加上整併帶來的組織文化衝突,問題橫生。2008年政黨再次

輪替,國民黨全面執政,連番風暴再讓公視深陷政治干預陰影,公視的獨立自主與公眾問責機制,也成為公視法增修的重要議題。 另一方面,我國公共廣電制度,亦面臨數位時代的轉型。從創新服務角度來看,數位匯流使得傳統公共廣電服務,得以跨足電信產業,打破類比時代體系階層與地理時空限制,形成所謂「公共傳媒服務」的新型態。本文目的,即是透過「公共廣電服務」理論原型之探討,以及世界進步國家公視制度的比較分析,來評估我國公共電視體制定位,及其數位時代的整體發展形貌。 公共廣電服務能有效運作,必須依賴穩定的經費設計,且不受商業或政治影響。我國公廣集團除華視外,各台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經費支應,在國家財政困難或國

會衝突時,經費容易遭到凍結或刪除。為了降低政治干預,增加公視獨立自主性,本文建議應改善公廣基金會的收入結構,減少政府經費所佔經費比例,增加非政府的自願性捐助。政府機構更應認知公視屬於全體國民,以「臂距之遙」原則,作為公視組織法制設計之理念。 政府機構所制定的廣電政策、媒體制度與法律規範,對於公共電視發展,有決定性影響。本研究倡議,新聞局裁撤後,行政院文化部與通傳會應共同攜手,成為輔弼我國公視發展的關鍵行動者。相關作為包括文化內容扶植、影視特種基金設置、廣電法中的文化創意保護規定等,都是文化與傳播政策制定過程中,不可忽略的設計。 本文主張,匯流時代的公共廣電體系法制工作,必須分階段循

序進行。近程應先釐清公廣集團各台定位,將華視、客家台、宏觀台納入《公共電視法》之中,並朝向單一董事會治理規劃。中、遠程而言,擬自主營運的原民台、中央社、央廣、以及其他公營電台,則可依據數位公視平台的角色分工,相互結盟,形成夥伴關係,共同提供有別於商業體系之傳媒服務,以發揮公共傳媒之綜效。

黨營事業私有化之歷程分析-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中廣音樂網頻率的問題,作者李佩昕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取政治經濟學的取徑,以中廣公司民營化的過程為個案,分析與國民政府同步遷台的中廣公司在不同時期的頻道經營、節目政策及廣告市場的特色。    本研究剖析作為黨營事業的中廣,如何由原先黨國寡佔壟斷的經營型態,歷經電波開放的市場化,而至目前面臨經營權去政黨化、私有化的未定結果。本研究並以中廣嘉義台為個案,探討私有化的結果,如何衝擊中廣長期以來,作為社區廣播服務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