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朴漢濟寫的 大唐帝國的遺產:胡漢統合及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和陳來的 儒學發展與進化:陳來講談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_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大全 - 小水百科网也說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最新消息,还有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大全,论中国共产学历史全书,中华人民共共和国简史等内容,(1)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邱坤玄所指導 林庭劭的 習近平與川普時期中共對臺政策之美國因素 (2019),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習近平、川普、中共對臺政策、美國因素、美國對華政策、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修正主義大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齊茂吉、鄭政誠所指導 葉乃菁的 1959年廬山會議之研究── 以「彭德懷事件」為中心 (2019),提出因為有 毛澤東、彭德懷、大躍進、反右傾、個人崇拜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鉴往知来行大道,向史而新再启程 - 驻法国使馆則補充: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唐帝國的遺產:胡漢統合及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為了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問題,作者朴漢濟 這樣論述:

「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   唐朝並非純粹的漢人王朝 而是「胡漢統合」的多民族政權 其包容差異的建國精神,正是它留給後世的寶貴遺產!     近十年對唐朝最全面、系統性的經典權威之作   罕見以韓國史學界的觀點,重新解構你所不知道的大唐帝國!     ==============================     綜觀中國史,有資格被稱為世界帝國的,排除了從內亞史或新清史的解釋體系下由蒙古人和滿洲人建立的元、清帝國並非純粹的漢人政權後,似乎盛世榮光就只剩下漢唐了。但是,本書作者朴漢濟認為,唐並非單純由漢人所建立的王朝,其本質必須用

「胡漢體制」加以理解。事實上,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唐皇室成員具有胡人血統!而唐的多樣性、世界性和開放性也源自於此。     ■從「拓跋國家論」到「胡漢統合論」     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強漢盛唐」,是指漢、唐兩個帝國文治武功的盛世榮景。中國史學界的主流看法,也都把唐視為和漢一樣是由漢人主導的中華帝國之巔峰。然而日本東洋史學界,例如杉山正明和森安孝夫均指出:以鮮卑拓跋部為主軸所形成的「代國—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雖是以中國風的王朝名來呈現,但實際上用「拓跋國家」來稱呼更為合適。他們承襲自匈奴以來的遊牧系武人的濃厚傳統及體質,其實是「異族們創造的新中華」。  

  韓國的資深唐史研究巨擘朴漢濟則提出了「胡漢統合」論。他認為結合胡人與漢人、武人與文人的「胡漢統合」勢力──「關隴集團」,是大唐帝國得以建立的關鍵,也是理解大唐的核心元素;正如同史家陳寅恪對關隴集團的敘述:「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漢化」(sinicization, han-hua)並無法解釋大唐的出現,真正的解釋是「胡族的華化」。而漢並不等於華。     胡族進入中國社會,對中國造成極大的影響。胡族並不執著於華夷之辯,不仇視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相反地,他們想要接受好的那一部分。為了統合、團

結境內的所有人,自我改變是必要的條件。從前,胡族的這種態度被稱為「漢化」,但這樣的變化其實不只是單純「漢化」而已,而是更深的 「文明化」,最終產生「中華化」的結果;另外一方面,漢人的胡化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二者形成「雙向同體渦旋互生」的交融模式。而這些以胡漢問題為軸心所產生的種種社會現象,他將之稱為「胡漢體制」。     美國哈佛大學的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也認為,使用「文明化」(civilization)代替「漢化」(sinicization, han-hua)一詞時,意味著少數的胡族跟多數的漢族在中國土地上共存,其最終的目標是達到所謂的「統合」。但必須說明的是,主導

這個統合過程的人是胡族,而不是漢人。「中華」或「中華主義」等詞彙的內涵,也不是固執於漢族之物。「中華」也不是民族。然而今天的中國創造出了所謂「中華民族」這個詞彙,是故意混淆「國民」與「民族」而創造出來的詞彙,它在邏輯上並不存在。     綜觀中國史,大唐帝國算是成功的帝國,雖然外族被賦予了相當程度的自治權和平等權,這在唐代以前是不可能看到的現象。但是唐代仍無法發展出像羅馬帝國那樣,漢族與外族同樣適用、一起參與的「市民權」(公民權)概念。和羅馬體制不同,唐代標榜「一君萬民」的皇帝體制是其根本上的弱點。所以,當胡(外國人)被排擠,胡漢之別被強調之時,統合力量自然變得薄弱,這正是安史之亂後出

現的情形,也是中國日益邁向純粹漢人社會、強調華夷之辯的宋代的原因。而這也正是當今中國仍有待解決的問題。     ■皇帝-天可汗,精彩萬分的大唐帝國留給今日的遺產     皇帝,是南方農耕民(漢人)對於天子的尊稱;可汗,則是北方遊牧民(胡人)對於君主的尊稱。由此看來,接受「皇帝-天可汗」稱號的唐朝君主,其統治的大唐帝國毫無疑問是一個胡漢統合帝國——君主既是農耕民的皇帝,也是遊牧民的可汗。     在秦漢以後的歷代王朝中,除了開國國君,少有皇帝御駕親征,但對唐的皇帝來說,率兵打仗卻是日常的軍事行為,透過遊牧型君主「親征→掠奪→班賜」的領導方式,統御帝國子民。另外,朴漢濟也精闢

分析了皇后、太子、太子妃制度,從而解答「為什麼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出現在唐朝,而非其他朝代」?在一個像美國一樣富有多元性的「胡漢複合社會」裡,大唐帝國應該如何管理?「大唐帝國的治術和經營」提供了精彩的答案。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翻轉傳統的漢人史觀,改從胡人的角度重新理解唐?大唐帝國留給後世的遺產又是什麼?答案是,這是一個「開放的帝國」、「開放的社會」。成為開放社會的必要條件是「機會均等」,而基本條件則是「不靠關係」,讓人民依據實力、技能獲得評價。像高句麗人高仙芝、波斯人阿羅喊,都是因其特殊身分或特殊才能而在唐朝廷中活躍的典型人物。     因為胡漢統合的唐朝廷具備

包容差異、海納百川的開放態度,才能造就大唐盛世,這不僅是大唐帝國給予後人的啟示,也是本書的重要結論。細數中國土地上的歷代王朝,不難發現凡是一味追求「漢族正朔」者,終究會遭致覆滅,而強調「胡漢一家」者,則注定走向富強之路;在中國高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此刻,大唐帝國的興衰存亡,更加值得我們借鏡省思。     ■為何海外華人學者、日本學者、韓國學者可以理解唐的本質?     八旗文化曾推出華人學者陳三平的《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和日本學者森安孝夫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之六)二書。陳三平熟悉漢語音韻訓詁學、精通多種歐洲語文和

中、北亞語文,所以他能夠跳出像「木蘭」、「莫賀弗」這樣的漢字形體約束,而從語言上解讀隋唐中國的「伊朗」元素;而森安孝夫借助突厥語、粟特語史料的研究,大膽提出粟特絲路觀、拓跋國家論和「失敗的安史王朝」說,再次刺激讀者對唐代的全新理解。     這兩本關於隋唐的經典著作,與韓國學者朴漢濟的《大唐帝國的遺產:胡漢統合及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構成鼎足,讓學界和一般讀者感到驚艷。這三本書的共同特色都不是以華夷之辯、胡漢之別、中國民族主義的方式認識「中國史上的唐朝」,而是採用不同史料,以不同視角研究「世界史中的大唐帝國」。     朴漢濟更是藉由多民族帝國大唐的混血主義,反思和檢討了單一民族韓

國的純血主義的狹隘。他更在本書「結論」中評價了中國政府把高句麗(Korea)解釋為中國地方政權的「東北工程」。他指出,實則「內蒙古—滿洲—朝鮮半島」是彼此接續的北方文明系統,但中國的主張斷絕了比中原黃河文明更早的「遼河文明」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連結。此外他也批判了主張現在「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們,其祖先全都是「中國人」,他們所走過的歷史就是「中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中國」這種官方學說。     朴漢濟最後指出,習近平的中國夢如果要真的獲得成功,多元主義、開放社會的大唐是其最好的範本。不同的膚色、種族、宗教、語言等交雜在一起時,其結果就是形成一個熔爐,並產生出巨大力量。所謂

的多樣性,只有在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時才得以維持,沒有沙子跟碎石而只有水泥的建築物,是不可能豎立幾百年的。   作者簡介 朴漢濟(박한제)   首爾大學東洋史學系博士,畢業後於該系任教多年,現為該系名譽教授,曾任韓國中國學會會長。曾在台灣國家圖書館之漢學研究中心、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機構從事研究工作。投入畢生心力於中國隋唐史研究,其「胡漢體制」的研究主張已成為韓國史學界唐朝研究的代表性理論。   著有《東洋史講義要綱》、《中世中國胡漢體制硏究》、《人生,我的五十自述》、《走去歐亞大陸的一千年》、《朴漢濟教授的中國歷史紀行》、《江南的浪漫

和悲劇》、《阿特拉斯中國史》等書。 校訂者簡介 鄭天恩   台大歷史所碩士,曾任日文小說編輯,目前為專職翻譯。譯有《人民解放軍的真相》、《文明的遊牧史觀》、《凱爾特.最初的歐洲》(以上均為八旗出版)、《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珍珠港》等書。 譯者簡介 郭利安   台大歷史系畢業,現專職中韓口筆譯,內容力特約譯者。 前言 【第一章】大唐帝國的本質和外國人 I.    大唐帝國的本質 II.    大唐帝國的外國人政策 III.    大唐帝國的遺產 【第二章】胡漢融合和大唐帝國的誕生 I.    大唐帝國的出現過程 II.    可汗概念圈向中原擴大,與「皇帝

天可汗」之概念 III.    「胡漢之別」的再生與大唐帝國的衰亡 IV.    胡族的華化與中國史的時代區分 【第三章】大唐帝國的經營與治術 I.    大唐帝國的外在特徵 II.    皇帝的日常行為與治術 III.    皇后、太子、太子妃的問題 IV.    胡漢複合社會與整頓制度 【第四章】結論 I. 對於中國「東北工程」的想法 II.    中國會像蘇聯一樣分裂嗎? III.    最像中國之事物的形成 IV.    中國夢與大唐工程 注釋 〈第一章 大唐帝國的本質與外國人〉 我們可以將中國「魏晉南北朝」(二二○至五八九年)這近四百年的時間視為一段「大唐帝國的形成史」。

大唐帝國最大的特徵,並非如過往的看法那般,只是一種新貴族制社會或是古代社會的完成期,而應將它看作是「胡漢融合」的「世界帝國」(World Empire)。 「大唐帝國」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現今中國人最喜愛的王朝,但若是更深入地看,會發現大唐帝國其實是一個胡人色彩十分濃厚的朝代。如果我們無視或輕視那些全面滲入到唐代社會中的蠻夷與遊牧民族(也就是「胡人」),是絕對不可能徹底了解唐代的。 然而,這部分的研究依然充滿困難。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生活的人們所留下的敘述性史料中,幾乎沒有任何跟「胡」有關的的東西,這正是使我們無法正確了解這段時期實際情況的最大難處。對於這段時期的記述,只有在

人口上占據多數且掌握文字的漢族文人、史家所留下的記錄而已。相較之下,一二六〇年代忽必烈建立蒙古政權後,對於蒙古歷史的解讀就分為以漢文史料和以穆斯林史料為中心的研究,最近則湧現出許多將兩方史料左右對照後,超越一般立場的研究。 但筆者所研究的這個時代,卻只能完全依賴對胡人帶有偏見和蔑視立場的漢文史料。因為無法突破二分法的界限並以宏觀的角度加以分析,近來對於這時代的研究大多無可避免地產生嚴重扭曲。筆者為了努力還原當時的實際情況,只能盡力去發掘某些稀少且突兀的的資料所代表的意義。 在史料有限的情況下,唐朝因此被許多人認為是由漢族所建立的傳統國家,而比起其他皇帝,唐太宗也被描寫成一位更偏向於漢族的皇帝。

然而,當時位於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們卻稱呼唐王室為「Tabugach」,即所謂的「拓跋」,認為唐朝是由鮮卑族的其中一支、被稱為「拓跋」的部族所建立的國家。 如果我們翻開國、高中的世界史教科書,大多寫著「五胡十六國以後進入長城內的遊牧民族,原本都被認為是掠奪成性、毫無文化可言的野蠻人,但最後皆被漢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一直到現在,許多海外的朋友問我一樣的問題!到底台灣是泰國嗎?或者台灣是一個國家嗎?

我知道這個是一個敏感的議題,我也不是政治人物,但是民主的社會就是可以自由的討論。而且身為台灣新住民的我,更有幫台灣發聲的責任。

這次的影片是我的新系列「土耳其看見台灣」第二集!我為了這集自己在家裡做了簡單的攝影棚,努力做不同風格的後製跟準備。影片的語言主要是土耳其話,因為許多土耳其不知道台灣。再加上英文字幕,讓更多世界各地的朋友可以看到。

以後我會固定更新這個系列,讓台灣在我的家鄉也打開知名度。影片看完之後記得幫我分享。這樣一起的力量才能將台灣宣傳到更多地方❤️

#台灣 #吳鳳 #土耳其看見台灣

FOLLOW 吳鳳 Rifa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ifatkarlov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ifatshowman/
Website: www.rifatkarlova.com

習近平與川普時期中共對臺政策之美國因素

為了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問題,作者林庭劭 這樣論述:

自1950年韓戰爆發後迄今「美國因素」,在臺海問題上具有之影響力,始終是中共建國以來歷任領導人對臺政策追求實現祖國統一,所面臨之最大外部國際勢力因素,亦為中美兩國在進行雙邊關係互動中最具爭議與敏感性之議題,但雙方基於追求更高層次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美國方面對於臺海問題長期秉持「戰略模糊」態度,中美兩國在臺海問題上所具有之衝突範圍有限。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大陸在2010年正式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快速發展所順勢帶動之整體綜合實力上升,特別是習近平於2012年中共十八大主政以來,提出了「兩個一百年」之國家發展大戰略架構後,中共對於運用此一戰略框架追求祖國統一的企圖更為明顯,臺灣於2014

年爆發「太陽花學運」促使臺獨政治勢力大肆崛起,加上美國國內對華政策戰略學界「疑華」態度日益上升,臺美雙方更於2016年領導人選舉中,產生出了對中國大陸政策方針採取以抗衡作為主軸的領導人。臺灣方面因民進黨政府基於路線與主流民意因素,而不再延續國民黨執政時期所採取以「九二共識」,作為同中共對話協商之政策方針,在臺海兩岸關係進入對立狀態後,臺灣在國際社會所具有之活動空間逐漸萎縮,也讓川普政府入主白宮後在其以「遏制」作為對華戰略方針下,美國在臺海問題上與民進黨政府取得對話,及共同合作的空間大幅增加。筆者將本論文共區分為「中共對臺政策」及「美國因素」兩大主軸,分別從政治、外交、軍事、安全及經濟等領域層面

,對於習近平主政中共後所推動之對臺政策,川普入主白宮後之「美國因素」在其中如何透過各種途徑從中作梗,以達到在中美爭霸賽局中運用「臺灣牌」向中國大陸予以壓制之效果。以及中共對臺政策在受到來自於「美國因素」影響後,如何在相同層面領域上對臺採取「融合發展」方針爭取臺灣民意,降低來自於「美國因素」之影響層面,習近平與川普時期中美兩國在臺海問題上之競合,必定是本世紀迄今為止大國關係研究最精彩之案例。

儒學發展與進化:陳來講談錄

為了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問題,作者陳來 這樣論述:

  本書收錄了作者陳來多年來在不同單位講述儒學發展的講課內容,經過各主辦單位的紀錄與整理,完成了本書二十講的紀錄容。這些講談的?容,一如作者的研究方向一樣,是以儒家思想的發揚、儒學價值的肯定、儒家文化的現代意義為主題,由於這些講談的?容與學術研究論文不同,其中引經據典和文本分析較少,應該說較適合知識界一般讀者閱讀。   本書二十講內容分別是:儒家思想的根源及對此問題的研究、先秦文獻中的「儒」、儒學與中國文化的形成、儒學研究的方法、百年來儒學的挑戰與回應、宋明學案、四書概說、朱子學陽明學及其現代意義、理學概說、哲學的現代化與民族化、中日韓三國儒學的特色、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普遍性、儒學的普遍性與地

域性、儒家能否提出一種新的普世價值、傳承優秀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儒學要義與儒學現狀、儒家思想與當代社會、孔子與當代中國、市場經濟與傳統文化、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的起承轉合。   自序 一 儒家思想的根源及對此問題的研究 對「儒家出於司徒之官」的解釋   13 漢代三家對儒家起源的論斷 14 評章太炎、胡適之得失          15 從倫理的角度看儒家起源      16 從宗教發展角度看儒家起源 18 儒家的精神氣質  20 如何研究一種思想的起源      21 問答部分    23 二 先秦文獻中的「儒」 在百家中尋找儒家根源          25 儒服:是服裝也

是制度          27 關於儒服的幾個故事    29 戰國時代的服裝風氣    31 儒家的十六條行為規範          33 墨子對儒道的批判        36 儒效:荀子眼中真正的儒      39 問答部分    42 三 儒學與中國文化的形成 《儒藏》:思想體系不能缺少經典 51 六經:儒家思想的根源          53 「五經」與「四書」的形成 56 古代儒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及代表人物     58 與時偕行的儒家思想    62 從儒家視角反思現代中國      67 問答部分    70 四 儒學研究的方法 區分幾個概念:儒家 儒教 儒學    73 儒學研

究的多種類型    75 儒學研究的典籍資料    77 傳統儒學研究的方法:文獻註疏   79 現代儒學的多元化研究方法 80 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    83 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中國儒學研究      85 其他研究的視野  88 五 百年來儒學的挑戰與回應 百年來儒學面臨的四次挑戰 91 百年來儒學對時代的四次回應        93 新時期儒學潛隱與復興          96 21世紀儒學的新機遇  98 六 宋明學案 理學起源:韓愈的儒學復興運動   101 「宋明理學」不等於 「宋明的理學」   103 理學的真正發端:周敦頤與張載   104 儒學的建立者:二程兄弟   

   108 理學發展的核心人物:朱熹與王陽明     112 理學生存的文化土壤    118 七 四書概說 「四書」是一個晚出的概念 121 化發展與經典傳承        122 「四書」指的是哪四部書? 124 《大學》與《中庸》的歷史使命   125 「四書」如何能取代「五經」的地位     127 《論語》的定名與版本傳承 130 「中庸」的含義與《中庸》作者之謎     137 《孟子》與孟子的師承關係 139 忠恕之道:「四書」蘊含的精神財富       142 八 朱子學陽明學及其現代意義 廣大精微、綜羅百代的朱子學        147 「格物致知」與朱子思想的價值  

149 王陽明的傳奇人生        151 龍場悟道與「知行合一」      153 致良知與陽明思想的評價      157 朱子學陽明學的對當下生活的意義          158 九 理學概說 「宋明理學」的教科書定義 164 如何判定宋明理學        165 宋初三先生與理學的人性論基礎   166 理學的分派及其代表人物      169 牟宗三、勞思光關於分派的不同意見     170 早期理學的演化:宇宙論到人生論          172 道學家關注的焦點問題:未發與已發     176 十 哲學的現代化與民族化 馮友蘭、金岳霖關於「的、底」的討論 183 「中

國哲學」還是「哲學在中國」          185 「照著講」與「接著講」      186 「就哲學來說」與「就民族來說」          186 「程度的不同」與「花樣的不同」          187 21世紀的哲學: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188 問答部分    189 十一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特色 什麼是儒教與新儒教?          197 中日韓儒學研究的差異          199 中國的「仁愛」  203 梁漱溟的仁學      205 《菊與刀》與日本的「忠」 207 弱肉強食與近代日本的世界觀        209 士禍的打擊與韓國的「節義」       

212 金忠烈教授談韓國民族精神 214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共通性      215 《德川宗教》對日本文化的研究   217 問答部分    221 十二 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普遍性 用朱子「理勢論」解讀全球化        225 變西方化為世界化        226 「全球化」一詞背後的隱憂 228 東西方價值誰更具有普遍性 230 羅伯森全球化理論的缺失      233 梁漱溟:讓西方回到西方      235 「理一分殊」對全球化的啟示        235 問答部分    236 十三 儒學的普遍性與地域性 西方人類學各派別與中國的地域化研究 247 天下之學:儒學對地域性的超

越   250 宋以後儒家文化的全國性普及        255 儒學各派的由來  258 影響晚近儒學的兩大因素      261 學術研究需要普遍性的 十四 儒家能否提出一種新的普世價值 談「再中國化」  269 全面總結近代成果        270 古今中外兼收並蓄        271 儒家能否提出一種新普世價值        272 「多元普遍性」文化觀的重大意義          273 十五 傳承優秀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 千年文化傳承的生命力          277 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279 我們需要怎樣的民族精神? 282 人類社會離不開文化    284 十六

儒學要義與儒學現狀 儒學究竟是什麼?        287 儒家的四大哲學要義    290 新世紀國學熱的發展狀況      293 孔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        295 十七 儒家思想與當代社會 儒家經典的源流  297 「五經」到「十三經」的演變過程          299 儒家思想代表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301 儒家的五大治國理念    302 儒家與道家政治觀念的對比 307 儒家的人生態度與道德理想 308 儒學當代價值的十句表述      312 儒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中的角色     314 郭沫若與《馬克思進文廟》 316 十八 孔子與

當代中國 列文森對孔子的奇特比喻      319 李澤厚對世情的重視    321 黑格爾怎樣看待「過去」與「現實」     322 希爾斯及其《論傳統》          323 民間草根的儒學熱情    324 孔子與「再中國化」    326 我們該如何對待傳統?          327 十九 市場經濟與傳統文化 對待傳統文化需要新的模式 329 運用市場經濟法則進行精神文明建設     330 對公民道德失範問題的分析 331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道德重建 332 讓我們的良知再次萌發          334 二十 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的起承轉合 推薦梁啟超、蔡元培的相關著作   3

37 慎獨與反省:中國傳統修養的起承轉合 340 起:漢代鄭玄對「慎獨」的解釋   341 承:朱熹對「慎獨」的理解 342 轉:王陽明對「慎獨」的解釋        349 合:曾國藩的《君子慎獨論》        351 傳統道德修養中的「内省」 353  

1959年廬山會議之研究── 以「彭德懷事件」為中心

為了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問題,作者葉乃菁 這樣論述:

1959年廬山會議召開的目的,原是中共中央發現自從毛澤東發動大躍進、人民公社以來,造成全國各地產生諸多重大問題,為了糾「左」,所做的總結性會議。然因為毛澤東對當時的形勢保持樂觀,且堅持捍衛三面紅期的情況下,糾「左」並不徹底。會議期間,彭德懷多次的發言並上書毛澤東,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引發的諸多問題,引發毛澤東的不滿,促使毛澤東展開反擊,並將之提升為路線與階級的鬥爭。導致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被打為「反黨集團」,造成廬山會議由糾「左」變成反右,終致釀成悲劇。 廬山會議逆轉的原因極其複雜,在國際因素方面有中蘇關係分歧、毛澤東對赫魯曉夫不滿及國外批評大躍進、人民公社的

言論,使毛澤東錯誤連結彭德懷與赫魯曉夫的關係等;國內因素則有毛澤東與彭德懷兩人對形勢看法及思想上出現分歧、毛澤東懷疑彭德懷寫信的動機、毛澤東與彭德懷兩人之間的歷史恩怨、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及擁毛勢力的推動等。廬山會議後,反右傾鬥爭擴大化,持續躍進的結果,造成「三年困難期」的大饑荒,並且在強化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情況下,間接導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災難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