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新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主場新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阿果寫的 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 和徐緣的 銷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邊走邊吃邊抗爭 - 第 66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事緣好友游清源離開他工作多年的《信報》,創立網上新聞平台《852郵報》,這個新媒體跟平地一聲雷的《主場新聞》有點類似,都是以突發觀點(breaking views)為重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突破出版社 和白卷出版社所出版 。

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陳建甫所指導 陳大智的 董建華、曾蔭權與梁振英時期香港社會民意調查之研究---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為例 (2020),提出主場新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SEPA、反基本法第23條大遊行、綠皮書、自由行、反國民教育科運動、白皮書、佔中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吳介民所指導 施懿倫的 從協調到衝突: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與變異 (2019),提出因為有 行動劇碼、守法主義、直接行動、反中突襲抗爭、行動理念、政治與社會運動、中港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主場新聞的解答。

最後網站不讓《主場新聞》以《立場新聞》重生的理由 - 偉大航道-李勁華則補充:而一班熱心的前主場員工和博客亦組織了《主場新聞博客群》,用最有限的資源,提供平台讓一班前主場博客繼續發聲。 《主場》關站後,香港爆發了驚天動地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主場新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

為了解決主場新聞的問題,作者阿果 這樣論述:

  對香港人來說,2012至2017年,是無法忘記,甚至影響深遠的五年。     我們送走了曾蔭權,迎來了梁振英,又過渡至林鄭月娥;經歷了幾場龐大的社會運動,一起反國教,要求看電視,喊著特首下台,也曾撐起雨傘──這些記憶我們歷歷在目。     那麼,這段時間的流行文化,你記得幾多?與政局大事相比,流行文化被看為次要──聽一首歌,看一套劇集,究竟有幾重要?這些明星八卦新聞,這些不合情理的節目,為什麼值得一提再提?     「我已經無睇TVB好耐啦!」   「我唔聽廣東歌架啦!」   「我當然要XXX,而唔要XXX!」     這些說話,我們不陌生。然而,打開Facebook研究數據,在茶餐廳

做田野考察的時候,你會發現現實的世界不是這樣。     「我已經無睇TVB好耐啦!」(但談論某劇集的時候,個個都能發表幾句,最多聽到的一句是「同其他TVB的劇集好唔同」。)   「我唔聽廣東歌架啦!」(但某歌手登上頒獎禮的台上時,整個Facebook都在share/ comment。)     這是流行文化的厲害之處。      更重要的是,以為流行文化是獨立於整個社會氣候環境而風花雪月嗎?恐怕不是如此。      我們有什麼電視台,看怎樣的電視節目,其實都是(我們很討厭的)政治。是以,被人詬病的大台繼續一台獨大,有著改革野心大量投資的電視台不獲發牌。     看回這幾年的流行文化大事,我們看

見的是香港故事。在我們以為最困難的時候,有些人、有些事就悄悄冒起──這幾年,是日出與日落同時上演的時刻,也是我們的轉折點。

主場新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很多人覺得跟家中長者旅行是麻煩事,曾於「主場新聞」博客專欄分享與父母同行遊記文章的黃威,卻因為父母親分別中風和眼疾而行動不便,決心帶年過七十的兩老,走勻世界五十幾個國家,一了他們退休遊世界的心願。更把多年來帶父母去旅行的錦囊集結成書,出版《80歲環遊世界--與長者外遊必讀實用指南》,為不少想帶長者出遊但卻步的人解窘。想試吓帶老友記去旅行者,不妨聽聽他提供的出遊小貼士。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董建華、曾蔭權與梁振英時期香港社會民意調查之研究---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為例

為了解決主場新聞的問題,作者陳大智 這樣論述:

東方明珠香港自1997年回歸中國大陸實施一國兩制20年來,是否如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於1984年6月22日所提出的保證: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未來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成效良否,勢將影響世界各國對中國政府的政治承諾信任與否,遷動香港市民對國家主權之認同及影響其經濟發展與港人治港的自主空間。本文主要探討香港回歸後,在政治、經濟及社會上產生的變化情形,透過研究董建華、曾蔭權及梁振等三位特首時期發生之重大事件,如簽訂SEPA之影響、反基本法第23條大遊行、政制發展綠皮書之推動、自由行之影響、反國民教育科運動、白皮書之實施、貧富差距擴大危機及佔中運動等事件

,並從香港大學民意調查資料剖析三位特首民望支持度及香港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變化情形顯示,在中國政府注重「一國」,香港市民注重「兩制」下之分歧下,引起市民發動多次社會運動表達不滿,造成至今有土地歸而人心未歸之情形。回顧三位特首時期香港實施一國兩制之經驗,建議香港政府與中國政府應嘗試放鬆相關政治管控力道,落實「真普選」與「港人治港」的原則來發展,並依香港本身的經濟特色與世界各國接軌,若是持續限縮市民權利、打壓香港民主發展,則不利於社會安定及易引發市民抗爭,造成香港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遭受重大衝擊。

銷災

為了解決主場新聞的問題,作者徐緣 這樣論述:

  網絡年代,人人都有公關危機!   如何避免自製災難?   如何應對關公纏身?   你需要一本全面又實用的網絡公關災難處理指南。   《關公災難》加料版,更多案例,全面分析。 名人推薦   莊偉忠・Middle・曾錦強・利嘉敏・區家麟  聯手推薦

從協調到衝突: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與變異

為了解決主場新聞的問題,作者施懿倫 這樣論述:

這本論文從行動劇碼研究傳統出發來探討香港過去30多年政治行動的變遷經驗,藉此探問兩個Charles Tilly鉅視解釋觀點無法回答的問題。首先,為什麼香港社會的政治行動在1980年代維持到2000年代初期,得以穩定地維持二十多年,即便中間經歷過快速去工業化與金融化,且政權轉移、國家控制方式及強度等結構變遷?然而,其次,到了2010年代前後,在去工業化與政體轉型後十來年,香港的政治劇碼的創新才開始出現,且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政治行動的創新不斷且延續成為劇碼的組成部份,為什麼?這兩個問題關注的分別是政治行動的延遲變動與短期內的快速變遷,但Tilly的觀點缺乏對時間性跟行動者理念變動的討論。因此,我

引介William Sewell Jr.對於事件與行動者理念等的討論,並指出,劇碼的變遷是基於不同行動者——特別是先行與晚發的行動者——在事件內與事件之間的互動與競爭才得以促成,否則會緩慢地變動,甚至幾乎不變。在免於戰爭的情況下就結束殖民地統治,是香港殖民地社會的獨特轉型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1980年代開始協調與高度法律化的轉型過程不但促成香港法律威權政體的確立,同時催生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高度守法主義的政治劇碼。法律威權主義和守法主義的行動者雖在90年代一度有合作並推動改革,但這個良性互動在90年代末以後並不多見,隨著中國對香港在政治與經濟上的集權化統治變得愈發困難。在這個背景下,運動圈

內部的互動交流帶來新穎的抗爭理念,理念的擴散促成新興的行動模式的萌芽。在體制矛盾未解的情況下,新興行動與先行的政治運動之間的競爭性進一步強化,也因而促成了劇碼的快速演化。我分別以直接行動與反中突襲抗爭來描繪這個行動變遷的過程,如何從溫和地、與統治者協調的行動,走向與北京對抗、甚至帶有暴力的衝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