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人民日報社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胡曉平寫的 紅色皇帝的孩子們 和張化橋的 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張化橋告訴你股市真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我的一九八九系列》《人民日報》四二六社論出籠明確發出鎮壓 ...也說明:這是1989天安門事件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四二六社論並不是《人民日報》撰寫的,而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主導策劃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高寶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寇健文所指導 蔣世偉的 中共新聞媒體融合宣傳策略研究─以人民日報紙質報紙、手機APP及新浪微博為例 (2021),提出人民日報社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政治傳播、新聞宣傳、媒體融合、人民日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劉曉鵬所指導 黃奕維的 清末以來中新關係的變遷:族群視角的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族群、中新關係、學習新加坡、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民日報社論的解答。

最後網站人民日报社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則補充:2022-10-15 22:49:41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社论). ——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民日報社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紅色皇帝的孩子們

為了解決人民日報社論的問題,作者胡曉平 這樣論述:

一部自傳性小說,一個紅衛兵的真實人生 本書揭露中國文革時期的血與淚 中國的社會進程與時代巨輪下普通人的辛酸苦甜   本書是旅德經濟顧問胡曉平的自傳性小說,於二○一八年發行德文版,曾連續數週位居出版社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受到德國媒體重視。身為五十年代出生的胡曉平,她的人生與中國近代的命運疊合,早年加入紅衛兵,從最初對社會政治秩序的熱情,轉而對意識形態的質疑。自傳性的題材,提供豐富的背景,讓讀者更加瞭解當時中國社會劇烈動盪的真實輪廓,普通人的命運隨之起伏。對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影響,做了全面的陳述。   作者簡介 胡曉平   一九五七年出生,北京人。作者在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親身經歷了毛澤東

和鄧小平時代眾多重大歷史事件。文化大革命徹底改變了作者的人生軌跡,與同時代的知識青年一樣,高中畢業後被迫到農村務農。八十年代大學經濟專業畢業後進入航天部第二研究院工作。「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不久旅居德國,取得企業管理學碩士學位,之後在德國諮詢公司從事經濟顧問工作。   《紅色皇帝的孩子們》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其德文版於二○一八年出版,上市後曾連續數週位居出版社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廣受讀者好評。作者曾接受德語媒體專訪,反響強烈。二○一九年,本書被出版社選送參加萊比錫國際書展。   第一章:五十年代 一、小妹上學 二、京峽父母 三、京峽出生 第二章:六十年代初期 一、幼稚園 二、百萬莊小學

三、百萬莊住宅區 四、少先隊 第三章:一九六六年 文革開始 一、少先隊中隊長 二、《人民日報》社論 三、結束小學正規教育 第四章:家庭被拆散 一、搬進空軍大院 二、批鬥,抄家 三、育紅小學 四、小妹出生 五、爸爸擔任「軍代表」 六、媽媽下放到「五七幹校」 第五章:京峽上中學 一、媽媽回京治病 二、一一○中學 三、「要準備打仗」 四、加入「紅衛兵」組織 五、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六、奶奶回到北京 七、「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八、愉快的暑假 九、初中二年級,五顏六色的學年 十、沒能參加「夏季拉練」的意外收穫 十一、林彪事件的前後 第六章:京峽升入高中 一、重視學習的風氣形成 二、青

春期的困惑 三、短暫的高中正規教育 四、加入「共青團」組織 五、渴望瞭解外邊的世界 六、接踵而來的政治運動打破了校園的寧靜 七、開門辦學 八、手抄本《少女之心》的迅速蔓延和所釀成的後果 九、高中的最後一個學期 第七章:京峽到農村插隊 一、高中畢業前夕 二、歡送應屆畢業生到農村插隊落戶 三、走進田各莊 四、體嘗披星戴月、櫛風沐雨的農民生活 五、動盪多變的一九七六年 六、一九七七年,人生命運的轉捩點   德國媒體專訪 我們曾經熱愛毛   《德國西北報》專訪作者胡曉平/二○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在一個充滿了個人崇拜的集權國家長大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在奧爾登堡生活的胡曉平以自己的親身

經歷寫了這本書。她接受《德國西北報》的採訪,談論了關於毛澤東、政治上的壓制以及中國的發展。   問:您說,中國在幾年前比今天要相對自由。這令人驚訝,怎樣得出這個結論呢?   八十年代鄧小平執政時期以及後來的江澤民,直至十年或者十五年前中國相對開放自由,這裡主要指的是媒體和文學作品方面。但現在習近平甚至修改了憲法,把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執政限期給取消了,這對於中國來說不是好事。對媒體的管控加強,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前不久,我去了趟中國,看見到處都安裝了攝像頭,街上員警的數量也增加了許多。   問:您有怎樣的感受?為什麼會出現重新回歸專制現象?   我現在,在中國逗留時的感覺不如十年前或者十五年前愉

快。世界,尤其是西方,期待著中國在經濟上自由化後,政治上也進行改革。但是人們忽視了一點:中國仍是由共產黨執政,她掌握著絕對權力,這就造成了價值觀同自由經濟的衝突。隨著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的逐漸擴大,他們希望在政治領域也能贏得發言權,但共產黨並不希望這樣。目前有一個非常小的階層,也許一百來個權貴家族,享受著極大的特權,掌握著驚人的財富。然而,中國的貧富差距在急速擴大。   問:中國現在還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嗎?   不是。中國被很少的權貴家族所控制,她仍然是一個集權國家。問題是:「什麼是共產主義?」今天的中共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用的是謊言,它不再是我在兒童時期所夢想的那個共產主義。   問:那麼,

那時對您來說,什麼是共產主義呢?   那時我堅信,我想像,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人只索取他所需要的,沒有貪婪和吝嗇,如果你有了東西,你肯定是願意分享給他人。這點我們這一代人是堅信的。我們曾經相信,在西方國家生活著許多非常貧困的人們,尤其是美國(笑了),我們從書上看到,肥胖的美國資本家剝削那裡的工人。作為孩子,我們想過:「我們必需做點什麼!」我們打從心底相信了。   問:在毛澤東時代的孩子們是怎樣的生活呢?   同前蘇聯有些相似。孩子們先是成為脖子上戴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然後加入紅衛兵。對於我來說直到青春期時才開始逐漸有了批評的理念。   問:有沒有一個特殊的事件讓您同共產主義思想決裂?   

沒有。少年時期沒有。我出生於五十年代,對外面的世界和他樣的生活並不瞭解。當然我也經歷了大饑荒,但是我在北京長大,父親是軍官,母親是機關幹部,因此我家的生活條件還算過得去。有關大饑荒的災難,我是到了德國以後才從有關書籍上瞭解到,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震撼。餓死了二千萬人,簡直不可思議!   問:您在文革時期有怎樣的經歷?   我自己的家庭也在文革中遭到衝擊。我奶奶在解放前是個地主,這是很糟糕的。她被押到檯子上在公共場合批鬥,受盡欺凌,這點在我的書中也有寫到。學校有個女同學直到今天都仍然不能從悲劇中解脫出來,因為她的母親就在家裡吞下了藥物自殺。那時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些,對於孩子們來說當然是驚恐,但開始

我們甚至認為,也許這些人是壞蛋,他們就該是這樣的命運。就像德國納粹時期,人們對待猶太人的態度一樣。   問:這裡的人從報導上看到,那時在中國有許多崇拜毛澤東的人,您是怎樣呢?   作為一個孩子我對毛澤東絕對崇拜!他對於我們來說像是一個神。甚至當我們知道發生了許多殘忍的事情後,仍然認為,如果毛知道的話,那是不可能發生的,肯定是毛身邊其他人幹的。毛澤東對於我們來說是偉大的,因為他建立了新中國,當然今天來看不完全是事實,無論如何,他並沒有做到他曾經承諾的一切。但孩童時期,我們學過:沒有毛澤東,我們的日子將會很糟糕,會仍生活在殖民地。我們從心底裡熱愛毛澤東,崇拜他。我那時曾經想過:如果毛主席需要我們

去戰鬥,我可以為之獻出生命。   問:您的講話流露出一股真誠。您是怎樣做到的,在自己和他人面前說真話?   對我來說這並不是一件難事。在中國發生了很多事情後,我們思考了許多,也讀了不少書。西方的書當時是禁止的,但儘管如此還是讀到了一些,之後發現:外面還有另外的世界。高中畢業後,我們被送到了農村勞動,成為一名農民,不允許考大學。那時的生活是很艱苦的,因而思考的也就更多。今後的路怎樣走?難道我們將長期留在農村嗎?我的家庭氛圍也是基於誠實,在家裡父母和孩子們對於文革時期也有過很多次的討論。但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有許多人並不願意提起過去發生的事情。   問:今天在中國,人們怎樣對待這段往事?   

非常不同。有些人仍是堅定的毛澤東信仰者;有些持批評態度,但保持沉默,否則會帶來麻煩;很大一部分人對此不再感興趣,重要的是,我有錢,我的家庭生活得不錯。對於政治,不再有深刻的思考,甚至年輕一代也是這樣。人們所關心的就一點:錢。我為此感到非常遺憾。   問:您怎樣看中國目前的發展?是樂觀還是悲觀?   很悲觀。在習近平執政前我曾經非常樂觀。中產階層在逐漸擴大,許多中國人走出國門,並帶著新的認知返回。當人們走向世界後通常會對自己的國家做出一些改變,但是,沒有!現在習近平可以終身執政,我的同學中有人聽到這個消息後哭了,說:「中國完了!」人們簡直無法想像!終身制!在這個世界上幾乎已經沒有了這樣的事情。

在中國,也有許多人反對民主制度,他們認為,民主會帶來混亂。在中國,如果建一個高速公路或是機場,速度非常快,但是在民主國家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因為沿線居民的利益都會被牽扯到。因此,有些人認為,我們的政府能夠很快的做出決策體現出了中國體制的優越性。人們的權利被壓制,但又體會不到被壓制,這是問題所在。   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因為人們的生活比較而言過得很好。我買了一個房子;我出去旅遊了一趟;我能把孩子送到國外上大學。這時人們捫心自問:我們還想要什麼?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答覆是:「對這些不感興趣。」人們並不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國家由沒有民主和自由的政黨來執政,是否這個政黨能夠繼續長久

保持人民富足、安康的生活?對共產黨持批評懷疑觀點的人很艱難,人們很難再組織起來做批評和反對執政黨的事情,因為到處都被監視。比如中國的微信,當出現批評觀點的文章甚至是敏感的句子詞彙時,就會被刪除或是自動消失。   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上午學校慶祝黨的生日活動結束後,下午在指導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步行到民族文化宮參觀西藏展覽。從學校走到民族宮可不近,有五、六公里路程。 在這個展覽上,展出了舊西藏奴隸主鎮壓奴隸使用過的殘酷刑具,比如:站籠、腳銬、脖子枷、用於挖眼睛的石頭帽和尖刀等。還有奴隸主用嬰兒頭骨做成的碗,碗內壁鍍有銀。鼓也是用人皮做的,鼓槌取自十八歲姑娘的大腿骨,還有人皮做的檯燈。這些令

人毛骨悚然的實物和照片,讓同學們見識到了奴隸制度下的舊西藏是最黑暗、最殘酷、最野蠻的。 參觀完展覽後,由於和其他同學不同路,京峽只好自己乘公共汽車回空軍大院的家。當她推開家裡的門時,就聽妹妹京梅大聲喊道: 「大姐,你看誰回來了?」 「回來啦!我們可正等著你吃飯呢!」爸爸微笑著迎向京峽,隨即招呼兩個孩子坐到飯桌前,飯菜是京梅從食堂打回來的。 「今天是星期三,你怎麼有時間回家?」京峽說著夾起一塊番茄炒雞蛋裡的雞蛋放到嘴裡。爸爸仍在微電機廠當軍代表,平時只有週末回家。 「我請了幾天假。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叔叔來信說奶奶將在這星期六到北京。我明天回百萬莊的家收拾一下,奶奶住在那裡方便些。」爸爸臉上掛滿

了笑容。京峽家所住的八號樓,廚房、廁所是幾家共用,對奶奶來說確實很不方便。 「毛主席萬歲!」京梅舉起右臂歡呼道。這句口號成了孩子們高興時的口頭禪。 「那我們全家是不是都搬回百萬莊住?」京峽期待著爸爸做肯定的答覆。 「是的。先讓奶奶好好休息幾天,我下星期到育紅小學給京梅辦轉學手續。」 京梅正在上三年級,過了夏天將升入四年級,這個月底正好學期結束。 「那我又得重新認識同學。」 「沒關係,百萬莊的孩子我們從小就認識!你可以轉到離家最近的『展一小』,那裡肯定有不少你認識的人。」京峽安慰京梅。 「爸爸,我和姐姐同你一起去火車站接奶奶,行嗎?」 「可以。奶奶乘坐的火車是下午到站,你們倆星期六中午就坐車回百

萬莊,我們從那出發。京峽,奶奶年級大了,媽媽又不在家,今後你要多幫助奶奶做家務。」 「爸爸放心,我會的。」

人民日報社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中共新聞媒體融合宣傳策略研究─以人民日報紙質報紙、手機APP及新浪微博為例

為了解決人民日報社論的問題,作者蔣世偉 這樣論述:

宣傳是中共建黨以來即極為重視的功能機制,隨著歷史演進及技術變遷,宣傳的載體也從早期的報紙刊物、廣播電視,至廿一世紀後逐漸將重心轉移至網路新媒體。中共中央在2014年將媒體融合發展正式拉高成為國家戰略高度的重大政策,即意味著對於網路新媒體的監管運用,是實現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途徑。本研究意欲探討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中共如何運用從傳統媒體到網路新媒體的多元傳播媒介進行宣傳,其宣傳策略及內容為何,用戶導向及回饋情形如何。研究採量化為主,質化為輔的方法進行,擇取人民日報紙質報紙、手機APP及新浪微博等三種媒介在特定時間區間及範圍的報導樣本,採內容分析法,設定報導主題、報導框架、報導方式及疫情相關報導內容

等類目,藉以統計及描述不同傳播媒介有怎樣不同的傳播特點,呈現出怎樣的傳播內容,反映出怎樣的傳播策略。研究過程發現,紙質報紙在報導取向上以政治性新聞為主,且以傳達官方立場的報導為多,行文方式頗異於西方新聞學語境;手機APP及新浪微博二者取向接近,在報導取向上社會、國際等非政治性新聞較多,且更多運用圖表、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可視化傳播工具。此傳播特點差異亦反映出各媒介的分眾宣傳,紙質報紙的讀者以黨員幹部或公職人員為多,關注議題有泛社會特徵;網路新聞及社群微博用戶集中於高學歷青少年,關注議題有泛娛樂特徵。各傳播媒介雖有不同傳播特點,但透過單一重大事件報導的質化分析,發現其具有一貫的意識形態宣傳內容,簡

言之即愛國與擁護政府框架。網路新聞用戶確實也對上述價值產生較高偏好,致使在主流媒體網路平台社群裡,呈現官民良好互動,共同追求中國夢的宏大圖景。

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張化橋告訴你股市真話

為了解決人民日報社論的問題,作者張化橋 這樣論述:

張化橋因敢言,被譽為「最敢講真話和有良知的分析師」 2001–2004年連續四年,被《亞洲貨幣》評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 2001–2005年其所領導的瑞銀團隊被《機構投資者》評選為「最佳中國研究團隊」   張化橋說:投資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除了一些基本知識之外,靠的是經驗和心態,只有多思考,才能慢慢領悟。       「最佳中國分析師」張化橋以專業金融從業人員和敏銳的市場觀察員視角,道破股民的悲哀,剖析自己的行業,又以一名普通股民的身分,與讀者交流成功投資的心得:如何選股、如何分析上市公司、如果避開各種陷阱、如何具備良好的投資心態等。       在全新修訂的版本中,他分析了二○一

五年股災的原因,也給投資失利的股民一些可依循的啟示與作法,如何在茫茫股市的洪流裡,跑贏通貨膨脹,跳過價值窪地,聽懂分析師的局限,做個戰勝市場的幸福股民。就讓我們跟著這位被譽為「最敢講真話和有良知的分析師」,一起跑贏大盤! 好評推薦   在香港金融界闖蕩近二十年,期間不停轉換身分,當過「最佳中國分析師」、深圳控股首席營運官,近年又當上投資銀行家,三重身分令張化橋更能看透市場、更懂市場的運作。——香港《iMoney》雜誌   張化橋這類敢做敢言的分析員並不多見,他的分析和思考過程,正是筆者不斷鼓吹的典範:提出問題,挑戰既有思想,敢下判斷。——原復生《原氏物語:原復生財經評論集1》   張化

橋經濟學科班出身,然而讀他的書,輕鬆怡然,不會覺出學究氣。因他似乎從來不把投資當成一門「技術」,而是把它看作一門「藝術」。是故,張先生的投資頗具禪意。——書評人  許驥 作者簡介 張化橋       前瑞銀中國投資銀行部副主管,現任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一九六三年出生於湖北荊門縣,中國湖北財經學院經濟學學士、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碩士,後加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於一九九一~一九九四年間於澳洲坎培拉大學任金融講師。       一九九四年移居香港,於惠嘉、里昂及匯豐等多家外資銀行擔任經濟師和股票分析師。一九九九~二○○六年,在他擔任瑞銀中國研究部主管、聯席主管期間,他的團隊連續五年被《機構投

資者》雜誌評選為「最佳中國研究團隊」,他也連續四年被《亞洲貨幣》雜志評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       二○○○~二○○三年,他在瑞銀大力推薦小型民營企業,並創立民企指數,有「民企之父」之稱;二○○六~二○○八年,擔任上市公司深圳控股的首席營運官;二○○八年底,重回瑞銀當投資銀行家;二○一一年他離開瑞銀,從事小額貸款業務。 自序  投資靠知識,更靠心態和領悟 第一篇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股民們經常犯的六大錯誤 投資的最高境界是無為 股民注意:惹不起,躲得起 克服焦慮,做一個幸福的股民 只買能賺十倍的股票 如何挑選五十~七十檔股票 越簡單粗獷越好 首先

是不虧錢 叛逆者的宣言 地產行業好,為什麼股票不好? 第二篇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戰勝市場? 買股票太麻煩嗎? 買股票就相當於建合資企業 股民不要湊熱鬧 用創業投資的眼光選股票 「帶工廠的股票」為什麼不行? 你的護城河有多寬? 我對幾個行業的看法 如果你的股票突然跌了一半……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戰勝市場? 你可以跑贏避險基金 回購,瘦身,投資於自己 踩著舞步去上班 第三篇  高收入的窮光蛋 企業的商業模式和執行力很重要 主營業務不是「宗教枷鎖」 三種企業三種命運 高收入的窮光蛋 光有利潤高增長還不夠 資本運作的侷限性 第四篇  「價值窪地」是個危險的詞 股票的估值並不重要 「價值窪地

」是個危險的陷阱 高成長率與估值陷阱 巴菲特的遺憾 買便宜貨可能導致破產 「股票真便宜」是什麼意思? 第五篇  證券分析師的侷限 證券分析師的侷限 證券分析師的四部曲:抵賴、修正、狡辯、再修正 如果我再當證券分析師 歷史書有時害人不淺 丟掉你的預測吧 學經濟學浪費時間? 第六篇  通霍膨脹是國難 通膨是國難 巴菲特說:通膨傷害股市 我的退休金全靠股市 參考書目 自序 投資靠知識,更需要靠心態和領悟     實際上這本書是我的讀書筆記和一些思考。前半段是最近寫的,後半段是我挑選自二○○四年以來我在《財經》雜誌和網站上發表的文章。至於內容好壞請讀者評斷,但我寫得非常認真,沒有一篇是應景之

作,或是為了寫而寫。有幾篇文章看起來互相矛盾,但我沒有試圖把它們加以調和,我想還是坦白和真實為妙。股市中人每天犯錯誤,應該每天檢討,不是嗎?       投資(不管是證券投資,還是直接投資)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除了一些基本知識之外,靠的是經驗和心態(英文是temperament)。只有多思考,才能慢慢領悟。在這一點上,與釣魚、打高爾夫球、下棋有很多類似之處。       我坦白我的悟性很差。我雖是科班出身,在國內兩所大學和澳洲國立大學共讀了九年的經濟學課程,還在澳大利亞的坎培拉大學講授三年的金融學課程(一九九一~一九九四年),但我始終不得真諦。從一九九四年來,我在香港的幾家外國投資銀行

做了十幾年的宏觀和個股分析員,並且連續五年(二○○一~二○○五年)被《機構投資者》雜誌評為「最佳中國分析員」(每每提到這件事,我就汗顏)。但我對股票投資的領悟一直很不得要領,自己的投資表現也很一般(對於債券投資,我是完全不懂)。直到二○○六年從證券分析師崗位退役以後,我對股市才好像有了一點感覺,這才給了我勇氣出一本書講述自己的理解。我在二○○六年寫過一本二十萬字的書講述我在投資銀行那十幾年的歷程,但後來沒敢出版。我的理解還太差。       這兩三年,我好像有了頓悟的感覺。例如雖然我手持很多股票(所謂的滿倉),但因為我逼迫自己做一個真正的長期投資者,所以我真的希望股市越跌越好。那些天天盼著股票

大漲的人們,請原諒我的「壞心腸」。如果股票大跌,我就可以在每個月拿到薪資時,用低價買到更多的便宜股票。股市大漲反而讓我很不開心。這不就是巴菲特的教誨嗎?在十幾年前我就閱讀過他的教誨,但沒有真正明白。現在,每天大清早,我不再像以前那樣關心美國股票市場昨天的表現,也不再關心中國和香港昨晚發生了什麼大事(例如北京又出了什麼新政策)。這樣我多出來很多時間讀閒書、陪小孩、做體育活動。我覺得這種平靜的心態對我的身體有好處。       又比如,我很早以前就知道約翰‧鄧普頓(John Templeton,鄧普頓基金的創始人)的一句名言:「長期堅持不懈地投資,一定能賺錢。但是如果你想逮住入市的最佳時機,沒門兒

!」(It is time in the market,not timing the market,that counts.)這話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從中長期來看,股市一定會漲的,因為實體經濟會增長,公司的利潤也會增長。就這麼簡單。但是這並不等於股市明年,或者後年,或者大後年會增長。投資銀行的證券分析師按規矩對每檔股票要有十二個月的目標價格(target price),對大盤(指數)今年和明年要到多少點位也有預測。我做這件事長達十年以上,以前很少想到過這件事的滑稽之處,但近些年我開始懷疑這件事的合理性。如果你想預測下個月、下個季度,甚至明年或後年的股價、金價、銅價或匯率,在我看來都是

很不明智的事。這句話出自我的口很不容易,因為它是我對過去的自我的懷疑和否定。       中國股市一直有個謎:從二○○○年到二○○五年,總體經濟很不錯,貨幣供應量也年復一年以二十%左右的速度增長,政府又不斷支持資本市場的發展(通過發表很多《人民日報》社論,以及減少印花稅,減緩新公司上市和老公司的股票增發等等),可是股市就是不聽話,持續跌了五年。我聽過很多種關於這個謎的分析和解釋,但我覺得都很牽強。我認為,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完美和最具有說服力的一個關於總體經濟與股票市場在長期內方向一致,但在短期內,甚至中期內可能會嚴重偏離的例子。       在美國,從二十世紀六○年代後期到八○年代初期的十此年

間,道瓊工業指數在通貨膨脹率調整之後,下跌了約八十%。即使在進行通貨膨脹率調整之前,道瓊工業指數在那十五年內也跌了一半左右。也就是說,它比二十世紀三○年代的經濟大衰退更為殘酷。可是在那些年美國的總體經濟並不差,而且實際上很不錯(儘管飽受石油漲價的困擾)。這也就使得短期甚至中期內對股市的預測好像開玩笑一樣。       「股票分析」這個詞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我們所需要的不是股票分析,而是企業分析。股票沒有太多好分析的,而從中長期來看,企業的基本面決定股票走勢。股票只不過是一家企業的影子。有時候這個影子長,有時候這個影子短,但是試圖在影子上做太多文章是徒勞的。這本書裡講的全部都是關於企業和總體的分析

。我認為技術分析跟算命和看相沒有太大的區別;另一方面,對於數學家所做的各種複雜演算和技巧(套匯、套利、避險等等),我的興趣大一些,但我不是那塊料。       我在瑞士銀行工作,在拜訪客戶時,客戶經常跟我聊起股票投資和總體經濟的問題,這本書主要是本著真誠交流的原則寫給他們看的,也是對自己的提醒。       書中的錯誤全部由我負責。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我最近讀了美國先鋒基金標普500指數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的創始人約翰‧伯格(John Bogle)的兩本書,一本是他二○○七年寫的《買對基金賺大錢》(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

ense Investing),另一本是他二○○八年寫的《夠了》(Enough)。這兩本書的共同主題十分鮮明,我把它記錄在此,以警告我自己,也與讀者分享。   先說股民的悲哀。伯格說,你們瞎忙什麼?每天忙忙碌碌,買賣頻繁,只是幫了券商的忙,肥了稅務局。可是作為一個群體,股民的回報只是等於大市的回報而已。這還沒有扣除股民在瞎忙過程中的費用。這些費用包括調查研究的成本、交易傭金和稅收。從中長期來看,大市的回報在扣除貨幣貶值因素之後,無非也就是四%~六%,因此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費用的比重。扣除費用,股民作為一個群體,必然跑輸大市。這是一個數學上無法挑戰的定理或不等式。   在歐美一百多年的股市歷史上,

不少智者也總結出過這個定理,可是股民們還是樂此不疲。為什麼呢?為什麼一百次股災也不足以教會股民呢?原因很簡單,大多數股民根本沒有理解這個淺顯的道理。也有不少人明白這個道理,但過於自信和貪心。他們認為,雖然股民作為一個群體只能跑輸大市,但自己有優越的智商、選股能力和心理素質,因此,必然能跑贏大市。我記得幾年前某機構在美國做過一個樣本很大的問卷調查,結果很有趣:十九%的人確信自己屬於美國收入最高的一%的群體。   我們經常聽到張三、李四炒股賺錢的例子,可是當他們虧錢的時候,他們一般是輕描淡寫或者諱莫如深的。從中長期來看,持續炒股而成功的人是極少見的,其機率就像中六合彩一樣低。   有人可能辯解說:

「我過去三五年的投資報籌率真的很高。」可是伯格提醒我們,你真的跑贏大市了嗎?特別是,把瞎忙的費用扣除後,你還能跑贏大市嗎?最後一點,過去的三五年不能代表未來的三五年,統計學上的「回歸平均」(Reversion to the Mean)讓你不敢得意。

清末以來中新關係的變遷:族群視角的分析

為了解決人民日報社論的問題,作者黃奕維 這樣論述:

從族群的角度探討中新關係,是學界長期忽略的觀點。本研究以後殖民理論的相關論點切入,從近代中國受到西方影響的種族觀之角度分析,認為新加坡在近代以來,成為黃種人希望更像「白人」,並證明華人、東方優越性的投射地。上述心理也影響了近代的中新關係,然而近年在中國推動「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後,新加坡高等華人、中國發展導師的地位逐漸喪失,中國拿回了華人優越性的話語權,連帶造成了中新關係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