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憲改國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修 憲改國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亞伯寫的 從兵馬俑到毛澤東與共產中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降低修憲門檻民進黨更容易改國號? 民眾黨團 - 匯流新聞網也說明:張其祿進一步表示:「另一塊就是透過公民直接去提案,提案還是有法治的配套,也許要修公投法或者是考慮制定新的公民復決法,而這裡面當然也會去討論哪些 ...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葛永光所指導 林家興的 尋找新共和: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之論述及探索 (2018),提出修 憲改國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共和國、中華民國臺灣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楊日青所指導 呂英華的 憲法變遷與臺灣社會之國家認同 (2013),提出因為有 憲法變遷、國家認同的重點而找出了 修 憲改國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脫褲子放屁,辜寬敏又再騙! - 中華社區報刊聯合新聞網則補充:國會過半都不敢宣佈台獨,你們敢公投制憲,無論台獨修憲改國號,都是違反一中原則,都要面臨中國的武統,應該只有愚蠢的1450會相信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修 憲改國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兵馬俑到毛澤東與共產中國

為了解決修 憲改國號的問題,作者宋亞伯 這樣論述:

無思想且無靈魂的現代兵馬俑 從秦始皇到毛澤東 暴虐統治造就病態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自秦始皇以後,「大一統」、「民族大義」等思想已深埋中國人心裡;這種病態的中國文化正在朝「反文明」的方向對全世界輸出。兩千兩百多年前的秦始皇所遺留下的惡表,迄今仍籠罩著所有中國人。   以階級鬥爭起家的共產黨,基本核心就是強調仇恨,鼓動仇恨,而當代毛澤東式的中國共產黨極權統治下的中國人,和秦始皇墳墓裡的兵馬俑又有什麼不同?   本書作者宋亞伯為資深媒體工作者和歷史文化評論家,以獨特見解剖析中國、台灣、與世界的關係,為論述中國問題癥結的開路者之一。本書分為上下篇,上篇以「毛共中國與自由台灣」為主題,描述自由民

主的台灣該如何防範專制的紅色中國;下篇以「毛共中國與自由世界」為主題,述說中國的擴張主義與世界的防堵趨勢。 好評推薦   「他描述中國暴政之可怕,提醒台灣人最大的威脅在哪裡,要『認清問題所在』,真是每一台灣人必讀的啟蒙好書,希望中國人也能熟讀之。」──彭明敏   「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最重要課題在正確認識中國問題的本質,上下古今對比,才不會被誤導受騙。」──王景弘   「中國文化的病根肇始於秦始皇的暴虐統治,其後歷經朝代更迭,始終未能跳脫惡性循環,而且於今為烈。」──劉志聰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帝王政治的歷史、朝代興衰的歷史、暴力改換朝代的歷史。共產中國和中國的歷代王朝並無兩樣,只是

戴上近代共產主義的假面具。」──陳文彥   作者簡介     宋亞伯   本名宋冀康。   資深媒體工作者,歷史文化評論家,曾榮獲2001年(民國九十年)金鐘獎「最佳國際華語節目獎」,現居華府。   著作有:《亂─惡性循環的中國文化》(1995年,前衛出版社)、《從兵馬俑到毛澤東與共產中國》(2019年,前衛出版社)。   譯著有:《資訊的地緣政治》(1985年,報學出版社)、《福爾摩莎的呼喚》(1999年,望春風出版社)。《感謝機會常來敲門──致勝的八種習慣》(2007年,上智出版社)。《打擊魔鬼的告解神父──聖若翰衛雅司鐸小傳》(2008年,光啓出版社)。  

彭明敏序——每一台灣人必讀的啟蒙好書 王景弘序——以歷史縱深看中國問題 劉志聰序——替世人解惑 為時代見證 陳文彥序——幫助了解今日的共產中國 自序   上篇:【毛共中國與自由台灣】 1. 由秦始皇大一統看中國崛起對台灣及全世界的危害 2. 對現今中國應有的戰略戰術認識 3. 由文化認同、祖先認同、到國家認同 4. 所謂漢唐,並非盛世 5. 大一統才是問題的根源 6. 「台灣加香港也難改變大陸的事」? 7.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8. 「清算胡適思想」所帶來的無窮遺害 9. 我們的憲改不應再是發明創作 10. 中國人民也需自救—─《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五十周年有感 11. 舉頭三尺無神

明? 1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3. 橋歸橋,路歸路—「這是靈魂的問題」 14. 二二八的新時代意義 15. 皇民、漢奸與秦奴 16. 馬英九與蔣介石—錯誤的「歷史定位」 17. 「三不政策」與「九二共識」 18. 不橫挑強鄰,也不應妄自菲薄──「馬習會」有感 19. 太小看台灣,太抬舉中國,太不了解美國──由柯文哲的「商品」 論談起 20. 「大膽西進」的悲哀──由中國九三大閱兵談起 21. 從民族根性看釣魚台問題 22. 中國除非內亂,必然外侵 23.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4. 忘恩負義,得不償失 25. 破解習近平所謂的「民族大義」 26. 從「民族大義」到「背祖忘宗」 27.

切莫忽視毛共中國對台灣人特有的特殊仇恨──六四大屠殺三十週年有感 28. 透視中國企圖併吞台灣的理論基礎   下篇:【毛共中國與自由世界】 1. 中國崛起的四大外因──APEC峰會有感 2. 從雅典奧運看北京奧運 3. 強國的定義──FIFA有感 4. 是解放軍?還是義和團?──中國的知識份子,難道你們希望戰爭? 5. 難道美國不容挑戰?──由中國在南海造島談起 6. 由中國的擴張主義看南海問題的可能演變 7. 野人的孩子 8. 這才是「排華」主因 9. 何德何能?豈可囂張? 10. 三位老大哥 11. 勝負已定的美中貿易戰 12. 自由世界不會放棄台灣   自序   中國(China

)──這個自秦始皇以後,兩千兩百多年來,執政者一向靠暴力革命產生,一向靠暴力鎮壓來維持,若按照現代的政治學理論,可以說從未產生過合法政權。   時至今日,眾所皆知,共產黨是以階級鬥爭起家,首要核心就是強調仇恨,鼓動仇恨,提倡階級鬥爭。而毛澤東式的中國共產黨,更集合了中國歷代統治者陰毒於一身,仇恨心自然變本加厲。   在中國,由於沒有西方基督教眾生平等愛人如己的背景,致使毛澤東在奪取政權後,可以毫無顧忌地發起一系列「鎮反」「肅反」「反右」「三面紅旗」「大躍進」「人民公社」乃至「文化大革命」等,一個接著一個血腥無比的群眾運動,將普通人內心裡潛藏的陰暗面,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史無前例登峰造極的地

步!   毛死後雖已少見群眾運動,但過去反覆強調仇恨的種子,已然深植人心,餘波盪漾下,使現在的中國人仍然極度缺乏安全感,猜忌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常態。而猜忌與仇恨,乃一體兩面。   這就像已經暴斃兩千兩百多年的秦始皇,所留下的惡表,迄今仍籠罩中國人頭上,無法擺脫,多數人也毫無感覺。自稱超過秦始皇百倍的毛澤東,所遺留下的惡劣影響,還用問嗎?   從人民幣上的毛像,到天安門城樓上的毛像,無所不在的毛像就明明白白揭示,比起那些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同時代暴君—蘇聯的史達林,納粹德國的希特勒,這個曾經造成四、五千萬中國人慘死的毛澤東,迄今仍高踞中國神壇,直接間接支配中國人的思言行為。   換句話說,

現今的中國就本質意義來說,不單單是在中國共產黨一黨專制之下,而且是在毛澤東特有的共產黨專制之下。簡言之,整個中國大地,仍然處在毛澤東腳下被蹂躪的狀態!   本書收錄的,是筆者過去數年間發表的一些時評和演講,儘管主題各有不同,但無非都是希望讀者能從其中,認清秦始皇大一統以後,中國掌權者對內高壓對外侵略的本質,以及此一本質在毛共統治下的今天,更是多麼變本加厲!   在秦始皇高壓殘暴統治下,秦始皇墳墓裡數達十萬的兵馬俑,其實正是秦王朝百姓的縮影。而當代毛共極權統治下的中國人,說實在,和秦始皇墳墓裡的兵馬俑又有什麼不同?   更精確來說,比起歐威爾的諷刺小說《動物農莊》和《1984》裡所描述的情

景,毛共中國實實在在的現實卻是,恨不得將治下的每一個子民,都捏塑得像兵馬俑一樣──有軀殼而無思想,有軀殼而無靈魂,這才是毛共中國統治者的初心!   一九九五年筆者出版《亂—惡性循環的中國文化》一書時,曾經在序裡提到:「……尤有甚者,由於中國人口的眾多,假以時日,在今天這種交通發達,中國人大量外移的情況下,我真的擔心,有一天,甚至連西方的優質文明,也會被咱們這個毒素文明給污染,給破壞,那該是全人類何等的不幸!……」   如今事實證明,這種現象正在猛烈發生。對內,從天安門廣場公然屠殺手無寸鐵的青年學生、血腥迫害西藏僧侶,到壓榨億萬農民工、將上百萬維吾爾人關進集中營,等等等等;對外,從無恥盜竊西

方知識產權、擾亂破壞世界貿易行為準則,到南海大搞軍事化威脅周邊國家、威脅海上航行自由,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更叫人難以接受的是,在毛共中國的洗腦宣傳教育下,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這些行為非但不知自我反省,反而顛倒黑白,動不動倒過頭來怨怪別人「打壓」、「圍堵」、「反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應?這種蠻不講理的反應究竟源自何處?相信是所有讀者共同的疑惑。   本書即在此現象和基礎上,期盼與讀者共同探討,毛共中國在現今世界舞台上,如何以其自秦始皇大一統以後所傳承的特質,毒害現代西方優質文明,毒害自由、民主、法治、人權—─此一現代文明格外推崇的普世價值!   心理學上的名言:「要解決問題,得

先認清問題所在。」但願本書能有助發揮這樣的功效,是為現代文明人之大幸! 宋亞伯 二○一九年八月於華府 由文化認同、祖先認同到國家認同 這裡,我首先要提的是:為什麼台灣問題的最根源,其實就是國家認同的問題? 很簡單,像WHA世界衛生大會這個幾乎沒有政治色彩的國際大會,為什麼台灣會被拒絕參加?奧運代表隊為什麼會出現「中華台北」這種匪夷所思的名稱?根源就出在台灣的正式國名。 而更改國名國號就需要修改憲法,而修改憲法之所以會這麼困難,遙不可期,其實最主要原因就是,還有太多太多的台灣人,包括絕大多數的外省人(新住民),還有很多很多的本省人(老住民),把他們在文化上的認同,把他們在祖先上的認同,混淆擾

亂了他們對台灣這個國家應有的認同。 這裡順便提到,中國民運人士王丹最近在離開台灣前表示,台獨人士如果沒有流血犧牲的決心,那就是打嘴炮。對這種說法我不盡贊同,原因是: 第一、時代不同了,如果台獨人士一味追求武裝鬥爭,事實上,在還沒有成事之前,首先就會被認為是恐怖組織而受到各方壓制。 第二:台灣現在的處境,不是要從某個被統治的地區裡尋求獨立。相反,台灣本身早就已經是個完完整整,而且有堅強實力的獨立體,只不過是希望尋求名實相符的國名國號而已。 第三:台灣如果真能在強大的民意要求下,修改憲法,更改國名國號,我不認為中國會因此而攻打台灣,頂多作態威脅罷了。 道理很簡單,台灣位居東亞戰略要衝,是自由世界的

重要成員。像北韓這麼樣一個窮兵黷武,挑釁西方,行為惡劣的國家,美國和西方都不敢下手,為的是不敢引起無法承擔的後果。為什麼循規蹈矩,友善四鄰,對國際社會有正面貢獻的台灣,依靠絕大多數民意而修改憲法,更改國號,中國就會不計後果,攻打台灣呢?這根本違反起碼的常識跟邏輯嘛。 反過來,台灣現在不論是國民黨執政也好,民進黨執政也罷,無不緊抱「中華民國」這塊招牌,然而,毛共中國北京當局就因此放過了嗎? 事實上,即使台灣真的做到更改國名國號,但是,以台灣人的傳統民心,只會對中國更加有利,更加友好,難道中國會不知道嗎?當然知道。換句話說,中國現在動不動威脅對台灣動武,其實是虛張聲勢,想先聲奪人,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想打最好的如意算盤,最好能夠吃乾抹淨通吃獨拿罷了。

修 憲改國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尋找新共和: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之論述及探索

為了解決修 憲改國號的問題,作者林家興 這樣論述:

十九世紀末期以後,西方共和主義與民主制度的思想逐漸傳入中國,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中國從此正式進入共和時代,也被稱為「中華民國第一共和」。然而自從1949年兩岸分治、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原本統治全中國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狀態及其憲政體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由於國際局勢的變遷,加上台灣內部的「本土化」政治思潮及爭取民主的「黨外」運動興起,中華民國在對內的憲政層次與對外的國際法層次上都創造了一個極其獨特的國家/政治實體的例子,此例的性質不僅是法律的,而且更具政治性。在1980年代末期一連串的政治工程開啟了中華民國的「台灣化」以及

「民主化」。1990年代的多次修憲並制定〈憲法增修條文〉,將原本涵蓋全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及其憲政體制逐漸調整為適合一個以台澎金馬為主體的政權。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則以「脫內戰化」及「中華民國台灣化」來概括這些政治工程,並在修憲完成後,台灣政權已經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與中國大陸的民意已經無關,認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已經進入「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然而,使用「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論述相當多,使用方式與背景脈絡也各有不同。本文通過回顧各方對於「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概念與論述的來源,著重分析與歸納「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概念與用途。它還試圖釐清世界各國的「共和分期」方式與進程,並分析一系列歷史事件與憲政理論之

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與「政治共同體」發展。本文認為,不僅「中華民國第一共和」的法統至今仍然存在,〈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也已經錯過了它最好的政治時機,從而無法再次創造我國憲政體制的「憲法時刻」。然而,「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概念與政策框架仍然對高度分歧的台灣社會與朝野政黨有參考價值,「尋找新共和」可能會是使中華民國與台灣重新凝聚和解,也使海峽兩岸找到合一政治秩序的出路。

憲法變遷與臺灣社會之國家認同

為了解決修 憲改國號的問題,作者呂英華 這樣論述:

臺灣政治發展的過程中,國家認同是個複雜而影響深遠的議題,往往很容易引起社會的分歧與對立;而憲法變遷的過程每每反映著彼時包括國家認同在內的社會脈動,亦即,臺灣社會國家認同問題已和憲法變遷產生了有機連結,本文從制憲論、修憲論及行憲論三條主要軸線,探討臺灣社會國家認同問題,有其特具的視角與用心。本文採用新制度主義的研究途徑,並以文獻探討法與歷史研究法進行研究,試圖回答下面的問題:(一)臺灣社會國家認同的具體內涵為何?各種認同內涵在臺灣的型塑過程為何?(二)制憲論的國家認同意涵為何?從制憲論在臺灣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制憲論有何侷限與展望?(三)修憲論的國家認同意涵為何?七次修憲後憲法上的國家認同圖像

為何?修憲論存在怎樣的侷限與展望?(四)行憲論的國家認同意涵為何?行憲之論與行憲方式為何?行憲論存在怎樣的侷限與展望?本文研究發現,在臺灣政治遞嬗的過程中,國家機器在不同時期,均有計畫地透過政治社會化過程,引導人民的國家認同方向,造成不同族群間的紛歧與衝突。制憲論以臺灣民族主義為號召,取得獨立運動所需的能動性,但在不同族群間欠缺調和的可能性,且在國際間存在著難以突破的困境。修憲論中之不改變國家定位的主張,較能兼顧法統的延續,並回應本土化的需求;但修憲論中欲持「制憲修憲相對化理論」,以證成七次修憲後的臺灣已成一新的國家,則存在理論上的盲點。行憲論者所呼籲之遵憲守憲,以自由主義的國家認同觀,強調對

於憲政制度的認同,為藍綠陣營原本南轅北轍的認同觀,在某些歷史節點出現了難得的交疊共識。以臺灣一直以來平穩的自由民主發展,自由主義的國家認同觀應是較為穩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