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感古風網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傷感古風網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沙力浪寫的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增訂新版) 和陳坤一的 一時豪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带有回忆的网名大全,微信回忆伤感网名 - 游戏名字也說明:好听的关于回忆的网名,男生女生都有! 散落的那些回忆. 回忆总想哭. 忆往昔似水流年. 忆碎. 回忆的沙漏. 刷新回忆. 淡忘回忆. 回忆序曲. 回忆助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健行 和長歌藝術傳播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王正華所指導 張瀚心的 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圖冊》研究:南京意象之形塑 (2015),提出傷感古風網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圖冊、地景畫、南京、蘇州。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 鍾慧玲所指導 林麗惠的 蘇軾離別詞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蘇軾、離別、離別詞的重點而找出了 傷感古風網名的解答。

最後網站孤寂傷感的古風兩個字網名,幻露知識則補充:2019年12月7日 — 孤寂傷感的古風兩個字網名,幻露欣賞:宛菡冬卉盼晴奉之漠塵蕭然衡慮翊歌崇凜步崖弄影浮生長恨池暝緋辭詞庸夏山爾容採春靜柏凌絲小翠語柳含蓮曉筠香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傷感古風網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增訂新版)

為了解決傷感古風網名的問題,作者沙力浪 這樣論述:

  看著祖先走過的路,他們用背簍、背架,在這個空間活出自己的生活。   用頭帶背著歷史,傳承,也背著夢想……,回到自己的家,說出自己的故事。     二○○○年,作者第一次被帶到山林祖居地時,祖居地對他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名詞,既不認得山的名字,也不知道有哪些部落,更是第一次聽到巡山員、高山嚮導等名稱。斷斷續續進入山林二十幾年的協作生活中,慢慢發現有一群在山上的族人們,用腳走出自己的路,用頭帶背出自己的生命經驗,說出祖先的歷史與故事。而他的參與其中,讓他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現。開始了解到山對自身的意義,不單是一個空間,還有族群的歷史。     在山林工作的高山嚮導、背工、巡山員

等族人,雖然職位名稱不同,相同的是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在祖居地工作。族人們的實際工作情況又是如何呢?人們對這份工作的想像又是什麼呢?這些問題在二○一三年前往祖居地馬西桑的行程與一群旅人的對話中,產生了小小的疑問。與山林為伍的工作,真的如此浪漫嗎?讓他興起撰寫有關於族人在傳統領域的山林中,真實的工作環境。     這群唱著歌、穿著獵裝的族人,在山林中長期累積的經驗,是生態保育與研究幕後的大功臣,也是很多登山朋友們登山築夢、完夢的推手。     作者期許自己能像布農族作家田雅各一樣「以筆代替獵槍」,來為自己的族群發聲,將族群獨特文化記載下來。藉由寫出臺灣這一塊土地,不一樣的人、事、物,

讓更多人看見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等高山相關職業故事,了解到有一群人在山林中,努力的工作著、努力的生活著。   本書特色     ★入圍2020台灣文學獎金典獎。   ★藉由新增的後記,再度思索對於山林政策、國有地、原保地、傳統領域的平衡與傳承。    ★主動探究族群文化,並以文字深刻記錄走過的路線、部落名、河流,以及山中的故事。   ★關注原住民族議題,以民族學科田野調查、歷史敘事,記錄族群文化以及祖先的歷史。   ★記錄布農族人——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文歷史。   得獎紀錄     ★ 入圍2020台灣文學獎金典獎。   真誠

推薦     孫大川 政治大學臺文所專任副教授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瓦歷斯˙諾幹 作家   乜寇.索克魯曼 作家     好評推薦     原來這一段「淚」之路,已經不再是對過去族人命運的悲嘆,而是將背工、開路、隘勇線、駐在所、戰爭、集團移住、碑石、荒廢的遺址和記憶,藉一塊一塊石板的堆疊,細細縫合、重建起來。這才是真正歷史主體性的確立,最困難卻是我們未來必須全力以赴的工作。──孫大川 作者簡介   沙力浪     花蓮縣卓溪鄉中平Nakahila部落布農族詩人與文學家,書寫部落的情感與哀愁。曾經因為念書的關係,離開部

落。到桃園念元智中文系,再回到花蓮念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這樣的經歷,開始以書寫來記錄自己的部落、土地乃至於族群的關懷。目前部落成立「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企圖出版以族語為主要語言之書籍,並記錄部落中耆老的智慧,一點一滴地存繫正在消逝中的布農族文化。除了在部落成立工作室,也在傳統領域做山屋管理員、高山嚮導、高山協作的工作,努力的在部落、在山林中生活,並書寫。     文學創作曾獲得原住民文學獎、花蓮縣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教育部族語文學獎、臺灣文學獎,著有《笛娜的話》、《部落的燈火》《祖居地‧部落‧人》。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篇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的山 從頭帶開始

說起 頂著頭帶的領路人 背著網袋的勇士 背著鋁架的高山背工 穿著制服的原住民巡山員 用頭帶背負夢想 第二篇  百年碑情 重回百年前的山林 喀西帕南殉職者之碑 大分事件—殉職者之碑 戰死地之碑 唱出歌聲,回到石板屋 碑從中來 會說話的碑文 第三篇  淚之路 尋找Banitul的家園 撿拾祖先的石板痕跡 畫出石板屋的藍圖 背起一片片的石板 修復石板屋 淚之路上的報戰功 重新點燃火苗 在淚之路,用石板屋來說故事 後記 推薦序   用文學背起山的記憶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對於原住民來說,最困難的不是法政經濟權益的爭取,也不是學術發言權的奪回,

而是歷史主體的重建。這不能由別人來替代,也無法依賴某個個人的努力;它必須是整個群體的共識與覺悟,是一連串長期點滴積累的志業。這一個志業,不單是一種知識的堆砌或建構(就像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或歷史學家一樣),而應該同時是一種民族情感和認同的召喚,是一種血肉和靈魂的賦予。它不完全是理性的,它帶動情緒,引發哀痛;但也開啟盼望,讓我們有新的嚮往……     沙力浪的《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正是這樣一種覺悟的實踐,它不是向外的宣示,而是向內的充填,讓我們有機會擺脫「空心人」的虛無和偽裝。沙力浪實踐的腳步,依循著三個方向前進。第一篇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引導我們回溯近百年來,族人的山林智慧與生活世

界,如何變成別人探索、丈量、規畫的對象?而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先祖,又如何從獵人、守護者變成任人指使僱用的工具,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淪為「無名」的存在?更令人傷感的是,沙力浪第二篇的文字,帶領我們瀏覽一塊又一塊的碑文,每一塊碑文背後都是族人的血淚故事。日本殖民帝國的力量往高山森林延伸,道路開鑿到哪裡,隘勇線就到哪裡,駐在所、學校和大砲也跟著深入。勞役的剝削和生存空間的壓縮,引發一次又一次的衝突、戰鬥,碑石雖然是為紀念入侵的「英靈」,卻同時也見證了他們的罪行。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任期:一九○六–一九一五)武力掃蕩為主的五年理蕃計畫,全面掌控了中央山脈原住民各個族群及其部落。拉庫拉庫溪

沿線的布農族聚落,面臨結構性的變化。隨後的集團移住政策,終於成功誘使布農族人從原居地往山下移住,卓溪、卓清、太平、清水、古風等村落即是族人遷徙的結果。舊聚落荒廢了,也成了「國有地」;族人的血脈系譜,被新的戶籍制度摧毀了。這是背工、巡山員和百年碑石共同指向的命運和結局。沙力浪將它稱為「淚之路」(第三篇),應該不是出於浪漫的想像。有趣的是,沙力浪的「淚之路」,是從尋找、重建佳心(kashin)Istasipal家族的Banitul之一座小小的石板屋開始的。與前兩篇的筆調和氛圍完全不同,沙力浪敘述重建Banitul石板家屋的過程,雖面對內外總總不同的困難和壓力,卻充滿虔敬、耐力和信心。原來這一段「淚

」之路,已經不再是對過去族人命運的悲嘆,而是將背工、開路、隘勇線、駐在所、戰爭、集團移住、碑石、荒廢的遺址和記憶,藉一塊一塊石板的堆疊,細細縫合、重建起來。這才是真正歷史主體性的確立,最困難卻是我們未來必須全力以赴的工作。     寫序的這段時間中,剛好是「山海」承辦第十屆原住民族文學營,四天三夜的活動選在沙力浪的家鄉卓溪舉辦。其中一天是回到佳心石板屋的行程,來到沙力浪這本書的文學現場。沙力浪說,希望我的序能有真實的臨場感。     部落的參訪,沙力浪動員了不同家族,就像是重現石板屋修復工程,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來到沙力浪的工作室、中平林道,接送的司機都是參與石板屋重建的工一班

。當天來回佳心石板屋之行,有Tamapima的Sauli陪同,在〈淚之路〉那篇文章中,沙力浪提到他在佳心報戰功的情形,這次他則負責帶領我們回佳心。另一個嚮導是Istasipal石板家族的成員張緯忠。一路上,兩位族人將自己回到祖居地的心路歷程與我們分享,引導大家深入中平林道以及佳心舊部落空間以外豐美的歷史追尋之路,直接探觸到族人重建Banitul舊家屋的渴望、矛盾、虔敬、辛勞、堅忍與最後的喜悅。     來到石板屋前,張緯忠先進到家屋內,將三石灶bangin起火。張緯忠說這是為了讓升起的火煙燻屋內的樑柱,避免蛀蟲的侵襲,也讓祖靈知道,孩子們回來了。Sauli帶領大家向祖靈祭告、獻酒、禱祝

。回到祖居地,不單單是石板屋的修復,與祖靈和解、對話,重新聯結,更是族人最深的盼望。     站在石板屋前,看著族人一塊又一塊背上來的石板,壘堆起來,疊成了一座石板屋;而沙力浪的文學敍述,也像一個接一個的記憶堆叠,藉文字的縫合,編織成可以感受得到、觸摸得到的活的歷史意識。   作者序   高山協作的背架     先用一首詩,寫給在深山中工作的人,寫給書中的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這些人的背架裡到底裝了什麼,是裝了文化、經濟、生命經驗?透過這首詩來呈現高山工作者的心情,詩名為〈高山協作的背架〉:     裝進奶粉罐   一步一步地踏進   祖先的路

  將嬰兒祭的項錬   放在東谷沙飛   背著背架   一路上採集   玉山薊、麥門冬、射干   金線蓮、七葉一枝花、梅花、菊花   帝雉的羽毛   登上玉山   背架裡   裝進逝去的棒球夢   梅花鹿般的跳躍   穿過竹林   攀上大霸尖山   背架裡   裝著   細心呵護的   櫻花鉤吻鮭   走向南湖大山   背架裡   裝進一座獎臺   連續登上   三六○三公尺、三二七九公尺   三五六四公尺、三六三○公尺   放在第一百座的山頂上   請授獎人站在榮耀的頂端   高山協作的

背架   很高   高到可裝進   三○○○公尺的百岳大山     從清朝的背伕、日治的背工、隘勇,當代的高山協作們,會在山上工作的族人,大部分還是以生存為主要訴求,這樣才能夠溫飽家人,才能講求更深一層的心理、文化層面。在高山工作是一份很辛苦的職業,但是對族人來說,它是一份少有可以留在部落,又可以在傳統領域行走的一份工作。透過這份工作看到自己祖先走過的路,族群的歷史感自然而然的就加注在自己的身上。或許對在山上工作的人來說,不會把深奧的族群文化、族群認同,輕易說出口。但是這群在山上的族人們,用腳走出自己的路,用頭帶背出自己的生命經驗,說出祖先的歷史。     兩千年我

第一次被林淵源(Nas Qaisul)大哥帶去山上,那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進山林。只知道我要回到祖居地,祖居地對來我說是一個很模糊的名詞。其他的事情我一概都不知道。進入山林,也不認得山的名字,祖居地有哪些部落,哪些部落名。     後來,只要大哥在玉山國家公園內的工作,有任務進入山林,都會問我有沒有空一起進人山林。就這樣斷斷續續的進入祖居地,接近二十年了。開始了解到山對我的意義,它不單單是一個空間,還有我族群的歷史在裡面。     斷斷續續的進入山林二十幾年,我進入了協作的生活中,慢慢的發現,有一群族人,要靠山林生活,要靠山養活全家,這是一份艱苦的工作。我從拉庫拉庫溪流域空間的

書寫,慢慢用筆記錄高山協作的生活。有時自己也背負重物,擔任起高山協作的工作。幸好大哥們,知道我一路上要拍攝、記錄,不會分配很重的東西。也因為這樣,可以很專心的寫下一路上的事物。     走進山中,靠著大哥們的協助,讓我完成了第一篇〈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是寫給曾經在這群山中工作的族人,日治的阿美族、平埔族隘勇、布農族背工,當代的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這群人讓山增添了許多故事,而我也參與其中,讓我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現。     由於學業關係,開始鑽研自己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歷史,對這個空間有一些書寫。有些人就會請我當高山嚮導,讓我介紹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文歷史。但是,我看到的書

籍,都是以日本的觀點為主。尤其往瓦拉米、大分的路上,都是日本建立的紀念碑。     幸好在進入山林的過程中,我一直拿著攝影機做記錄。我把這些影像,重新整理化為文字。我看著自己跟著林淵源大哥站在歷史現象的影像,他站在紀念碑前,說著老人家傳給他的口述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呈現別於文本的內容。回到山下再找一些耆老,如黃泰山耆老,一句一句的把喀西帕南述說出來。這些文本與口述的交錯,形成了第二篇文章〈百年碑情〉,記錄著布農族人與日本人的百年悲情。     最初跟著林淵源大哥上山,我一直抱著很單純的想法,就是把他走過的路線、部落的地名、河流的名字,山中的故事,一一的記錄下來。有時候,走在古道,

走在稜線上,心中會默默的想,當我們這一代族人不走這條路,下一代族人應該沒有人會想要來這裡,布農族人對這裡的空間知識,都可能化為文本。     退伍之後進入職場,較少去山上,但是只要林淵源大哥問,要不要回祖居地,一定會排除萬難跟著上山,尤其是看到大哥逐漸年邁的身軀,想要抓住每一次的機會,希望留住大哥山林知識的隻字片語。二○一六年,林淵源大哥走進布農族的mai-asang,布農族美好的國度。我從Qaisul大哥,改叫他為Nas Qaisul。布農語人名加Nas是為亡者。大哥的離去,讓我以為山中的一切都即將回歸大自然,沒有人會再回到祖居地。之後,我發現曾經被大哥帶過的協作,開始帶自己家族回到

祖居地,有人循著大哥的口述,找到自己的家屋,人慢慢的走回去。     二○一七年,開始接觸到家屋修復的工作,讓我重新跟高山協作一起工作,一起重建家屋,一起作夢。在傳統領域內家屋的修復,是我進入山林中從來沒有想過的,尤其這個地方早己被國家畫為國家公園和林務局。修復家屋的花蓮文化局陳孟莉,影響她想要進行這件工程的觸因是看了兩本書,一本是林一宏的拉庫拉庫溪布農族家屋的調查,另外一本就是我寫的碩士論文,探討拉庫拉庫溪地名的轉變研究。兩千年的第一次入山,就是跟著林一宏進入山林,那一次就是林淵源大哥帶路,我的碩士論文也是大哥帶領我。原來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啟發點。一個人啟發另一個人的想法,又推動另

一個人的想法,眾人的互相影響下,家屋就這樣被修復起來。我把這一段修復家屋的過程,寫成本書的第三篇文章〈淚之路〉。     進入山林的這段時間,我曾經這樣的認為:怎麼可能在傳統領域修復家屋。現在,石板屋的修復,讓我想像的界線更為寬廣,我希望傳統領域能重建幾棟家屋,連到西部布農族聚居地南投東埔部落。這樣可以像其他國家一樣,進入八通關越嶺道路的山友,可以住進族人所蓋的石板屋。山友拜訪的同時,就好像走進村落的生活一般。     我無法想像,這一本書,可以影響多少人,改變多少事。但是我寫出了臺灣這一塊土地,不一樣的人、事、物。讓更多人看見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等高山相關職業故事,了解

到有一群人在山林中,努力的工作著、努力的生活著。     感謝山海文化雜誌社每年持續舉辦臺灣原住民文學獎,如果沒有文學獎的激勵,幾乎沒時間把手邊的田野資料,整理成這三篇文章。這三篇都是因為參與了山海舉辦的文學獎,才能讓這些文章得以呈現。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得到二○一三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   ■〈百年碑情〉,得到二○一五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   ■〈淚之路〉,得到二○一八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     最後將本書獻給在佳心工寮,因病身故的工班班長陳中正大哥(Nas Bade)、教我編

頭帶的黃泰山耆老(Nas Bisazu Naqaisulan)、帶領我回到祖居地Mai-asang的林淵源大哥(Nas Qaisul Istasipal),還有卓溪鄉高山協作資歷最早的林啟南阿公(Nas Laung Istasipal),也在這本書成書前,離開人世。雖然你們回到天上的Mai-asang,但是你們的故事,豐富了這一本書。 從頭帶開始說起 我們布農族的祖先,運送物品都是以人力搬運,所以製作很多器具來做背負的工作。像是背架(patakan),一種用木頭製作的背負支架,側面看起來是L型的背架,類似後來由登山用品社引入的大鋁架背包的構造;還有背簍(palangan)、密封背簍(pala

ngan qaibi)、網袋(davaz)、女用網袋(sivazu),這些都是布農族人重要的背負工具,大都是採用斜紋編法或六角編法編製而成的。 這些背負工具,不能缺少兩個附屬物件──肩背帶(vaki)和頭帶(tinaqis)。利用這兩個藤編物品的附屬物件,就會形成兩種不同的搬運方式,雙肩背負及頭額頂法。雙肩背負是將物品裝置在搬運工具,將一對背帶套在雙肩,靠在背上搬運;頭額頂載法則是將一條頭帶頂載於前額,以頭部力量撐住,將背簍等背負工具靠額頭搬運。 所以用肩背帶的時機,是我們背負的物品,重量沒有那麼重時,就可以使用肩背帶。我們稱雙肩背負這個動作為vakilun。背負的東西比較重時,就用頭帶,我們

稱用額頭頂重物這個動作為patinbunguan。 肩背帶通常是背負較短的行程,例如從家園附近的耕地,背一些農作物。頭帶則是東西較重,背負的行程也比較遠,例如從獵場背負獵物,頭帶可以讓族人在背負重物時走得比較久。我們就從頭帶開始寫起,因為我們討論的高山協作,都是背負重物,並且要走較長程的登山路線。 二○○○年的日治八通關越嶺道路調查之行,從東埔走到南安部落。在離開大分的那一刻,〈背負重物傳訊歌〉(matin lumaq)的音律,緩緩地由領路人林淵源的腹中升開、凝聚,流洩至脣齒,振顫、共鳴、回響,清澈的歌聲,一聲聲迴盪在大分的山谷間。 頭上包著毛巾,額頭戴著頭帶,腳穿塑膠雨鞋、肩上背著「鐵架配米

袋」搭湊的登山背包。在這一身的裝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頭帶,以前的族人就用頭帶背負重物,現在很多背工則使用L型大鋁架搭配頭帶,來減少肩膀的負擔。早期頭帶使用的是黃藤皮編織,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材料的取得方便性,已經漸漸改採用打包帶來作編織,頭帶的編織方式雖然各族有所不同,但是編法主要以斜紋編法,戴在頭頂上,也很像頭上的裝飾品,煞是好看。

傷感古風網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頻道收聽更多好聽的歌:https://www.youtube.com/c/EHPMusicChannelII
❖Facebook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HPMC/
❖IG:ehpmusicchannel
❖微信公眾號:ehpmusicchannel
----------------------------------------------------------------------------------------------------------
♫ 一鍵收聽你想聽的歌 ♫
❖ 抖音/TikTok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wduBTjBHknz5U4_ZM4n6qm
❖ 華語歌曲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z5t_T2v2iuW1pqnj89kY4F
❖ 廣東歌/粵語歌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xBtfYS-CM3UXto2VbUL8hA
❖ RAP/說唱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yD5qKNqumkTXqtPiYj3mlr
❖ 古風歌曲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y9uWRObrUifsgJBdpBEq-y
❖ 翻唱/改編/Remix/EDM 歌曲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z9-257u_Eknjf0sjW6HDjH
❖ 更多分類歌單: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45x_D7DgK5313D3ftM_EQ/playlists?view=50&sort=dd&shelf_id=17
----------------------------------------------------------------------------------------------------------
❖歌詞在下面❖

演唱:沙一汀EL
作曲:沙一汀EL
作詞:沙一汀EL
編曲:Jurrivh

那些考點終於和你沒有半點關係
把頭髮向後梳起往最酷去 剃
最後參加同學聚會老師的嘴巴不再鋒利
沒人計較以往和誰賭了 氣
老師舉杯吩咐孩子做人大於分數
別把眼睛遮住記住沒有撥不開的霧

那些珍貴回憶別丟但不要永遠向後看
偷偷地看著四週記錄這短暫的陪伴
這才剛邁一步人生還有百里
或許可以不再追求修辭或是排比
忘記暗戀爭吵犯錯排名受人排擠
最終化為笑談時間將它變成青春載體
他的側臉永遠看不夠
集體合唱終將變獨奏
新的球鞋變成舊的nike習題變成紙的垃圾
是否遺憾總會壓軸 i wanna know

當他們不在身後
烏雲遮住未來衣服全濕透
沒有永恆唯一 才會念著舊
避免停下休息 不要生了鏽
Maybe回憶在某個傷感的時候
Maybe之後所謂收穫還不夠
忍著疼痛熬過黑夜明天是白晝
忍著疼痛熬過今夜還要往前走

在夢裡我也穿著校服回過幾次
課桌上隱約保留以前偷偷刻過的字
種的果樹不經意間在慢慢長大
頑皮的孩子還在自習課上找人說話

校長的膚色我很好奇是否變 得更黑
我還記得每次演講他的超綱發揮
主任課間檢查應該還會佝僂著背
記得他對我說你這髮型有點違規
語文老師課上點名問我懂不懂事我說不懂
可能我的墊底因為腦子承載不同系統
雖然 對成績還是眼饞 但沒下功夫免談
我嘲笑當時的天真無知幼稚自命不凡
那些無形的優越其實都是有病
脫離校園社會不再寬容誰 的任性
浮躁的社交會讓人不能喘氣追求平靜
未來已經塵埃落定還是永無止境

當他們不在身後
烏雲遮住未來衣服全濕透
沒有永恆唯一 才會念著舊
避免停下休息 不要生了鏽
Maybe回憶在某個傷感的時候
Maybe之後所謂收穫還不夠
忍著疼痛熬過黑夜明天是白晝
忍著疼痛熬過今夜還要往前走

離開了家 自做的苦果需要自己買單
離開媽 沒人會提前為你準備晚餐
到處都是誘惑陷阱損友會拖你下水
不管受了再多的委屈也要學會閉嘴
別奢求人際關係做好自己它自會走來
你想要闖出名堂就別羡慕啃老死宅
你所能依靠的屏障終將離去並非悲劇
你只要堅持做你所想和平凡拉開差距
你可以離開了家你可以離開了媽
你可以擁有強大內心撕碎那些評價
你可以離開了家你可以離開了媽
你可以成長到連你自己都感到害怕

當他們不在身後
烏雲遮住未來衣服全濕透
沒有永恆唯一 才會念著舊
避免停下休息 不要生了鏽
Maybe回憶在某個傷感的時候
Maybe之後所謂收穫還不夠
忍著疼痛熬過黑夜明天是白晝
忍著疼痛熬過還要往前走

在夢裡我也穿著校服回過幾次
課桌上隱約保留以前偷偷刻過的字
種的果樹不經意間在慢慢長大
頑皮的孩子還在自習課上找人說話
----------------------------------------------------------------------------------------------------------
❖歌手資料 About Singer
➸ 微博 | http://weibo.com/u/5529454698

❖歌曲上架平台
➸ 網易云音樂 |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81791666&userid=1450149887
----------------------------------------------------------------------------------------------------------
❖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 微信:EHPMusicChannel(id:xy-z1315)
(歡迎查詢合作/投稿音樂/攝影作品等等)

❖Original Photo by Elizaveta Kozorezova

❖歌曲版權為歌手本人及其音樂公司所有,本頻道只作推廣及宣傳之用,若喜歡他們的音樂請到以上平台鏈接購買歌曲支持。

❖Like, Comment, Share & Subscribe❖
❖喜歡的請分享及訂閱本頻道❖

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圖冊》研究:南京意象之形塑

為了解決傷感古風網名的問題,作者張瀚心 這樣論述:

本研究關注到蘇州畫家赴外地發展的研究面向,嘗試藉由文伯仁(1502-1575)繪於隆慶壬申年(1572)的《金陵十八景圖冊》之探討,釐清其製作脈絡和明代當時南京風氣之可能關聯性。相較於大量以南京景點為吟詠對象的詩文創作,和南京景點相關的圖像繪製,似乎發展得較為緩慢,直至十六世紀中期以後,方有蘇州畫家文伯仁以金陵勝景為描繪主題的勝景圖冊( famous sites album)問世,至於南京當地畫家,遲至十七世紀以後才較為關注此類圖像之創作,故南京此類圖像創作之肇始,實為蘇州畫家,而非南京畫家。根據本研究之考察,乃認為《金陵十八景圖冊》的生成脈絡,實和明代南京地方意識的興起、南京對自身地景的關

注,以及南京文壇的發展有所連繫,並且從此套未明確指出受畫對象的畫家自題和圖像內容等線索審視之,《金陵十八景圖冊》極有可能是出於文伯仁自身寓居南京的生活經歷,以及對於明代中晚期競爭激烈的書畫市場的敏銳觀察,進而繪製的作品,而非純粹受旅遊風氣影響之下的產物。有鑑於此,本研究自《金陵十八景圖冊》作品本身出發,探討畫家文伯仁如何運用自蘇州習得的繪畫傳統,並以其畫筆詮釋和塑造南京之形象。

一時豪興

為了解決傷感古風網名的問題,作者陳坤一 這樣論述:

  無論是「心遊萬仞 筆掃千軍」的磅礴大器   還是「空為花寒一夜愁」的切切真情   無論是「江山留與後人愁」的無限感喟   還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寧靜豁達   皆憑一時豪興,揮灑胸中逸氣     書印家陳坤一先生以清雅質樸的文筆,將落筆奏刀之際內在思維娓娓敘述。本書結合書跡印痕與創作心情,圖文並茂,呈現其對傳統與創新、文學與人生等課題的深入思考。如同一場藝術的親切交談,引導讀者親近書藝,領略創作者深邃的精神與美感世界。     本書作品內容從陳坤一先生自作詩文聯句(第一、二卷)開始,展現藝術家書法與文學造詣的高度;接續為勵志、情懷、禪悟等三個主題篇章(第三、四、五卷),引領讀者進入書法

家所悠遊陶醉的人文世界;最後是坤一先生的篆刻作品(第六卷)。各卷標題如下:     壹、一時豪興 自撰詩文開胸次   貳、入古出新 裁取古裝成新衣   叁、以古為師 迻錄佳章銘座右   肆、雅人深致 坐對古人共情懷   伍、物外禪思 悟通今古生智慧   陸、金石同壽 刀筆相發見性情   本書特色     一、作品與心得同步呈現。有別於一般作品集以圖錄為主,本書圖文並茂,書法家以分享的心情,娓娓道出書法及篆刻的創作心情與思維體會。書中八成以上的作品皆配有心得文字,親切誠懇、言之有物,讀者可以一邊觀賞、一邊閱讀,十分受用。     二、紙本與影音巧妙結合。這不只是一本紙本書,它超越傳統出版之處在於

,書中結合11則精心攝製的創作示範影音,以二維碼(QR code)方式供讀者連結觀賞。影音內容乃書法家針對代表作品所做的講解與示範,影片生動、簡約,每則數分鐘不等,含括草、行、楷、篆、隸、漢簡等代表作品。此一創舉,乃將紙本延伸至數位,使書法愛好者不侷限於閱讀靜態圖文,亦能藉由觀賞影片,對書法家及其創作有更立體、更多層面的瞭解與體會,相信必能引起深刻共鳴。     三、篇章結構輕鬆好閱讀。本書前有「池邊閒話」一單元,乃作者針對傳統與創新、文學與人生等課題綜合論述,每則三、四百字,輕鬆好閱讀。後有「如是我聞」一單元,以「大家怎麼看書法家陳坤一」的角度,同樣各以小短文方式清新呈現,充滿濃濃人文氣息。

書中六大卷作品之卷首,另有採訪小記,以生動優美的文采帶出坤一先生對各個主題的回應。綜合而言,這在書法集中絕對是一本有溫度又好閱讀的書。   名人推薦     陳坤一投身書法篆刻,不追求各類競賽中種種桂冠的榮耀,不受制於鬻書賣印的市場,在興之所至、情之所繫中追求人生的快樂,同時又不拘泥於藝術門派的束縛,而是轉益多師,深入傳統,關注當下。「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辭麗句必為鄰」。所以他在書法篆刻的創作中,表現著自我、自在、自由、自然,展示著從容不迫的儒者風範。     他能一筆不懈、不激不厲地寫鍾王小楷,其小楷不僅以精工勝,而重在以韻致勝;其行草書中兼具沉著與痛快,不僅以力量勝,而重在以氣象勝;其隸書既

能寫沉雄寬博的伊秉綬風格,又涉獵秦漢簡牘,得天真爛漫之妙。     書法是坤一先生篆刻的重要支撐,儘管他的篆刻多方取法,有多種面目,而通過刀意傳達筆意是其一以貫之的重要特徵,在刀筆互融中使作品不但耐「看」,而且耐「讀」;不但「悅目」,而且「賞心」;不但有建築般的空間造型美,而且沿刀筆時序展開著音樂般的節奏之美。──李剛田 西泠印社副社長、書法家、篆刻家、書法篆刻理論家     陳坤一書法融疏淡之氣入遒勁之中,別有鬆透而操縱自如的自在。由米芾〈苕溪詩卷〉、孫過庭〈書譜〉、顏真卿〈爭座位稿〉與〈裴將軍詩〉、而伊秉綬、而漢簡草書、而于右任諸名跡,伐骨洗髓,鎔鑄古今,向著雄渾磅礴的大路奔馳而去。十餘年

間,陳坤一書法展現出另一番清逎而大器的面貌。     欣賞陳坤一的書法,可以平靜心扉、淡化心緒、洗滌心靈,若有震盪心神之處,只在隱微之中,以其個性醇厚儒雅,為人和易的緣故。老實寫字、老實刻印、老實做人、老實生活,以至於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李郁周 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教授     靈魂全潑在紙上   氣血盡灑於毫端   抱樸守一  一就是一切     白紙黑字加一點點紅   字在人就自在 世界也自在     八分布衣二分官   一才是一切     附記:   認識坤一兄不覺已二十餘年,而識得其氣度與書藝,不過半載耳,非吾眼拙乃其為人深藏內斂。觀公門出入者,有做堅毅沉穩功夫

,如曾文正;有放曠飄逸出入佛老,如蘇東坡,坤一兄二者兼得,故其筆下真積力久且逸趣橫生,時見新意於法度中。放眼千載,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書法皆是在嚴苛的規制中,遊刃騰挪迸發靈感,展示它飛揚流動的生命意趣,坤一兄《一時豪興》亦是此一規律之最佳印證。──徐 學 教授、文化學者、原廈大臺灣研究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子乾先生的書法可概括為五個特質,即古典、樸茂、自性、天然、雋永。     一、古典:子乾先生正楷得唐人歐虞法度,小楷入鍾王門徑,行草寢饋晉唐風規,此為其基本功之所由來,中年以前即因寫技突出屢拔獎賽頭籌;其後於帖學技法基底上益以甲金篆隸的探究,並在篆刻研學的引領下融入碑學意趣,尤其是標準草書巨

擘于右任書風的參酌轉化,似乎已成為其審美表達的軸心。     二、樸茂:子乾先生吸取太平老人恢擴開張的格局,參以熟練的行書運筆節奏,使之拙而不野、厚重卻靈動,特別在行、草書中雖含北碑、標草筆致,然字勢映帶連綿,褪去挑鉤而一氣呵成,行間乃顯得豐茂,這是近現代傾向碑學書風者所難能的發展。     三、自性:子乾先生於古典書論多所研究實踐,曾於課堂費數年時間逐字逐句講解《書譜》,深諳學古而不泥古的辯證法則,例如通臨顏魯公〈爭座位帖〉,改以草書寫米南宮〈苕溪詩〉,用伊秉綬隸法錄韓昌黎〈師說〉、參于右老碑行體抄東坡詞等,雖有所取徑,卻也充分彰顯自己取精用宏的理念。     四、天然:自古以來文人藝術多以

「寫意」為尚,繪畫上的「胸中丘壑、腕底雲煙」。書法則如東坡所言「我書意造」,寫、畫到一定層次必當追求「天然去雕飾」的境界,子乾先生書風可見其漸老漸拙的任情隨性,不拘執於法度,不著意於經營,在熟諳的章法布局下任筆所之,行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五、雋永:子乾先生能詩能文,日常閱讀不輟,故無論抄錄古文詩詞或自作,皆深富哲思雅韻,耐人閱觀賞會,其五七言律絕或論書印、或遊歷、交流聞見,造詞用典恰到好處,作品上的識語、邊款、題跋文思暢達,帶有明清以來小品文的況味,這種儒風雅調時下書印人中稀見企及者。──蔡明讚 書法家、書法教育月刊社長     書法上高呼正大氣象者多矣。正大氣象就是一條樸拙之路,

一條沿著二王顏柳匍匐而來的路,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並要靠歲月熬出來的路。我讀陳坤一的書法才感覺到,書法的理想狀態,就如其作,不暴不烈,不澀不膩,博瞻英旨,正變穩布。幾十年的案上功夫,並沒有使他張揚及呈現一種倔傲的個性,而是一個不斷開張寬容的精神格局。不論其楷、行、草、隸、篆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同時又表現出濃郁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的書寫。     陳坤一的作品中正樸厚,「中正」在當下的書法創作中是最為難得的。在最容易跟風的當下,在書法家們寫得比「二王」還要「二王」的時潮中,中正的書風恰恰是冷靜,保持了一種古風。看陳坤一的作品,更像是在看清人的作品,氣宇軒昂,中正之中保持著樸素的個性,這是于右任留下的遺

風,在陳坤一的筆下,看見了這個餘脈。     陳坤一的作品是復歸平正,通會之際的吟誦,餘韻裊裊,自有一種奪目的精彩。他的書法對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心平氣和,沉著痛快而又優游不迫,綺靡典重又契合純粹。觀其作,惟願讓人放下身心,體察傳統的廣闊幽深,體察傳統的溫潤蘊藉。其揮毫刻印,直照人心。──王俊傑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渭南師範學院美術設計學院院長、吳川淮 中國書法報社前主編、陝西省榜書協會副主席     陳坤一先生的書法風格獨特,承繼古今傑出書家之法,讓我印象深刻。看似毫不費勁、率真的每一筆都來自他幾十年不懈的研習、制心一處和愛好。他的作品內容,或親自構思,或選自詩家名句,無不傳達了禪宗和道家深層無

言的意趣。去年夏天,我在福建廈門與他有緣見面。在我的腦海裡,他微笑起來像是古代的智者,充滿慈愛的光芒。     Mr. Chen Kunyi’s calligraphy impressed me with its distinguished style, and with traces of the best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calligraphers. Each seemingly effortless, innocent stroke comes out of his decades of relentless practice, single-min

ded devotion and love. The contents of his works, either out of his own making, or chosen from the best Chinese poets’ lines, all convey a deep wordless bliss of Zen and Daoism. I only met him in Xiamen, Fujian, last summer. His smile resembled, in my mind, an ancient sage’s, full of the light of co

mpassion.── X. Z. Shao/蕭興政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中英雙語詩人     再次欣賞到陳坤一先生的作品已是十年之後,不禁讓人感歎陳老的書法精進如同時光般自然醇厚,字如其人有心,人如其字誠摯。     借此機會奉上祝賀,願今後歲月中彼此惺惺相惜!藝術道路上共同發展進步!──陳金正 廈門金獅山盆景園園主     書法的書寫,是筆法、字法、章法、墨法多重技巧的運用,也是書寫自我對人生、事物的感觸。以渾樸厚重、溫文儒雅的書風,結合真情至性、豐富人生練達的文意,在紙絹空間上遣興書寫、揮灑流淌,創造出了一個人在世間真誠、實在、珍貴的具體表現──書法藝術,也留下一個人知、情、意在世間的深刻

印記。陳坤一先生的作品集「一時豪興」,即是如此真真切切地展現了他精湛書法技藝、深刻生活體驗的書法世界,值得再三閱讀、品味。──鄧豐懿 文化部前参事

蘇軾離別詞之研究

為了解決傷感古風網名的問題,作者林麗惠 這樣論述:

離別,不僅是一種生活現象,也是一種生命現象,有生離,亦有死別。離別,留給人的是無可言說的感傷。蘇軾離別詞雖仍出現傷感的情緒,但更呈現出其個人的風格,有著對友人的讚美與寬慰,對伉儷的恩愛深情,對手足的真情流露,更有發抒一己的心志之感。本研究以探討蘇軾離別詞的書寫對象、內容類型、意象表現及修辭技巧來深入了解其詞作,其離別作品除了抒發他個人的悲傷感情外,有些作品還蘊含著他灑脫般的曠達精神,這是需要看透世情者才能做到的。  本論文以蘇軾離別詞為論題,首先定義「離別」,繼之彙整蘇軾所有離別詞。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二章蘇軾之生平及其抒寫離別詞之背景分析:陳述蘇軾之生平、北宋

時期的社會文化、蘇軾對文學的思想及其人生的處世哲學等觀點來探討。第三章蘇軾離別詞之書寫對象:基於蘇軾大部份的詞,在詞序及詞題中均有標明書寫致詞之對象,故以蘇軾致離別詞之書寫對象來分為五類。第四章蘇軾離別詞之內容類型:蘇軾突破了傳統著重在離情描寫的窠臼,他深化了詞的內容,使之更富有內容類型。如羈旅思鄉之情、隱逸思歸之渴望、悼亡念遠之摯情、人生哲理之曠達、勸慰讚美之真誠、身世心志之感受、婉約哀戚之柔情、豪放磊落之壯情、展現鮮明之個性等九個面向探討。第五章蘇軾離別詞所生發之意象表現:各種意象應有盡有,有時間意象(日暮、春、秋)、空間意象(水邊、亭臺樓閣),也有自然意象(柳、花、草、水、雨、雲、月、風

、雪),還有人事意象(酒、淚),更有樂器意象(絲、簫、笛、琵琶),由於呈現不多,本研究將其展現放在摹寫的聽覺中呈現。其抒情意蘊藉由意象的表達,使其抽象的感情能具體化地表達了他那重情惜別的情感流向。第六章蘇軾離別詞的修辭技巧:基於蘇軾運用修辭技巧十分巧妙,有助於其訴離告別意涵之表達與呈現,故以用典博贍精當、善於轉化、長於譬喻、精於誇飾、喜用映襯、善於摹寫、喜用疊字等七個面向說明其技巧。「用典博贍精當」是蘇軾詞的最大特色。第七章結論:總結全文並提出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