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神鼓表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優人神鼓表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寫的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和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的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作者簽名限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行程特色*** 【優人神鼓】 - 柬威旅行社也說明:優人神鼓結合果托夫斯基身體訓練、東方傳統武術、擊鼓、靜坐、太極導引、神聖舞蹈等元素,廣闊運用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祭儀等素材,實踐道藝合一、東西交融的獨特表演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辣 和大辣所出版 。

亞洲大學 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湯大緯所指導 萬曉靜的 優人神鼓經營模式之探討—以雙元俱利觀點 (2015),提出優人神鼓表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優人神鼓、雙元俱利、表演藝術、文化創意、服務創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吳靜吉所指導 紀博善的 台灣教育創新模式之探討:兩個表演藝術教育破壞性創新實例 (2011),提出因為有 教育創新、破壞性創新、優人神鼓、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台灣教育、創造力、藝術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優人神鼓表演的解答。

最後網站優人神鼓 - 走靜貓空則補充:一九八八年木柵老泉山創團,致力於最精緻的劇場藝術,至今仍不斷受邀至全球重要藝術節演出. 類型. 藝文推廣. 相關團隊. 表演36房. 台北市, 文山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優人神鼓表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為了解決優人神鼓表演的問題,作者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 這樣論述:

老蘭陵 新故事 蘭陵劇坊經典作品《演員實驗教室》傳奇再現   1980年代,蘭陵劇團,一個臺灣現代劇場的開始 金士傑、李立群、李國修、楊麗音、游安順等, 眾多演員╱編劇╱導演戲碼,都從這個劇場出發! 《演員實驗教室》是1983年蘭陵創作經典劇碼, 40年後,老友新秀重聚,演出生命中的一個片刻……     ★《演員實驗教室》2022年3月在臺灣開始巡演(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     1983-2022     此戲為蘭陵最該重演之戲碼,它敘述著演員的人生,   誠誠實實,一層一層往心裡尋覓。   ――李國修(1955-201

3,蘭陵劇坊團員、屏風表演班創辦人)     《演員實驗教室》的演出是一場夢幻之旅,   亦是對青春的最後一次回望。   ――金士傑(演員、導演)     這版的《演員實驗教室》,堪稱金寶在舞臺上寫的一首散文詩,   大夥則是不經意合力完成了一部臺灣斷代史。   ――馬汀尼(曾任北藝大戲劇系所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原名為耕莘實驗劇場的蘭陵,從1977年開始醞釀、1980年正式成立,在這約莫十年的運作過程中,曾推出多部影響臺灣劇場歷史的經典作品,包括《荷珠新配》《貓的天堂》等,而當年從蘭陵劇坊出身的表演者或導演,如今也都成為臺灣當代劇場的大師級人物,

如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馬汀尼、楊麗音、趙自強、李永豐等人     蘭陵劇坊培育了不少人才,包括杜可風、李天柱、顧寶明、李立群等演藝圈實力派演員,1991年劇團解散之後,開枝散葉孕育出至少15個臺灣劇團誕生,包括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紙風車劇團、如果兒童劇團等,讓臺灣的表演藝術得以百花齊放,影響深遠。     蘭陵劇坊推出新版舞臺劇《演員實驗教室》,規劃以十四段的演出,以集體創作的方式來重現他們如何走進劇場這條路,如何成為蘭陵人的故事,這些片段不僅代表著他們的個人生命歷程,也直接呈現出臺灣社會的變遷,不管是思想的或是生活上的,也因為這些人對臺灣劇場的代表性,更可從

中看到臺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過程,可說是ㄧ個深具意義的演出。     關於《演員實驗教室》      蘭陵劇團的推手――吳靜吉博士表示:「基本上大家的人生不管怎樣改變,都有個基調,然後有變奏。隨著年齡、隨著關係、隨著環境互動或整個大環境變化,你開始會有一些變奏。我常常覺得,這個《演員實驗教室》從以前到現在(1983-2018),每一個人到某個年齡的時候都應該來一次這樣的自我探索,然後去發現,讓自己再……我們叫『清償』,把自己整個過去清償一次,看看能夠在未來怎麼樣做一些指引。」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首演   時間:2018年5/4(五) ~ 5/6(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   主辦單位:國家兩廳院   藝術總顧問:吳靜吉   導演/編劇統籌:金士傑   副導演/演員:劉若瑀、馬汀尼   演員:金士傑、卓明、王仁里、楊麗音、鄧安寧、趙自強、游安順、陳芑旂、柯清心、王耿瑜、賀四英、邱俊龍、黃哲斌等人     導演金士傑(金寶)   還記得1983年4月3日那天晚上在南海路的藝術館,看完《演員實驗教室》,坐中興號回嘉義的興奮。我在筆記上寫著:「終於看到一齣戲該有的樣子。」我自己的人生戲碼,也從此改變。     2018年5月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為了「蘭陵40」,召集了老夥伴,一年前開始籌備,導演金寶(金士傑)在2

017年6月就出了許多充滿個人風格的問題,要演員回答:     「和戲劇的初戀故事?為什麼你是現在的你?你喜歡嗎?不喜歡嗎?你愛甚麼?怕甚麼?最難為情?惹你失眠的╱一個謊言、一個背德、一個圓滿、一個高潮╱一個有關健康/靈魂的問題╱一個和劇場有關的小故事╱我與性感的關係╱我與偉大/死亡 最靠近的一次?╱我與憂鬱╱最痛/最快樂的一天╱最難忘的一張臉/最喜歡的一堂課。」     這些提問,讓這些人站上舞臺,回首自身,悲喜坦然。     忽忽四十年過去,原來的這群人已過了人生折返點,有些繼續著演員的身分、有人去教表演、有人去拍電影、有人做出版、有人畫畫甚至餐飲……大家在人生的舞

臺上,各自精采、各自有趣。     就像馬汀尼當年在節目單上說的:「起初喜歡演戲,只是覺得跟自己很多『症狀』相似,後來發現病痛和生活盤纏不清。」      既名為實驗,其意義在於對過程的重視更勝結果,或是說:不預設結果好壞,但對未來抱有期待。一如人生,我們從來不知道劇本的結局!     當創作的按鈕被啟動,每位蘭陵人都用一種絕對原創的方式去面對之後的人生和工作。這段劇場生活,讓大家理解,如何活生生的活著,才是重點。     蘭陵劇坊,創立於1980年,是臺灣第一個業餘的實驗劇團,為臺灣小劇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蘭陵劇坊在1990年停止活動,1991年解散。  

  有了劇場的演出,這個戲開始活出她自己的樣貌,   有了一本書,用來記錄一齣戲,我們看到了演員的人生,與幕後光景,   以及這數十年的成長時光。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足跡   2018    5/4.5.6 臺北╱10/23.24烏鎮╱11/16.17北京      2019   4/29.30  5/1 上海╱7/20.21 西安╱8/30.31 廈門╱9/29. 30 成都     2022   臺中 國家歌劇院 3月11.12.13日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3月18.19.20日   臺北 國家戲劇

院 4月1.2.3日

優人神鼓表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竹藝術日誌】台三線藝術季品味關西茶香,「優人神鼓」重磅登場!眼見為憑的真實感動

#優人神鼓 #安東古橋 #鼓動茶香在關西

擊出生命壯闊之美
縣府團隊首次嘗試在牛欄河面打造水上觀眾席,讓民眾近距離體驗「優人神鼓」震撼的藝術洗禮。隨著安東古橋的絢麗光影變化,融合氣勢磅礡的表演,讓人目不轉睛,靜心聆聽天地之美。靜心聆聽,能體悟大鼓的悠揚,隨著表演者鏗鏘有力的律動,洗滌塵世的喧囂與不安,掌聲與感動綿延不絕。

融匯在地文化與詩詞吟唱,古橋、流水印證歷史的溫度,水面映著一彎明月,搭配優人力與美的身段,在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盡情 #鼓動茶香在關西!傳遞滿滿的正能量,在關西小鎮留下一個美麗回憶。

本次舉辦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11月30日和12月1日在關西鎮東安古橋推出「鼓動茶香在關西」大型展演活動,邀請國際級的「優人神鼓」表演,讓民眾非常雀躍,首度在牛欄河打造水上觀眾席,帶給民眾全新的視覺饗宴。

優人神鼓是台灣一個表演藝術團體,前身為優劇場,1988年由創辦人劉若瑀於台北市木柵老泉山創立;1993年黃誌群加入擔任擊鼓指導,成為優人神鼓。優人神鼓以「先學靜坐,再教擊鼓」為原則,揉合果托夫斯基身體訓練、東方傳統武術、擊鼓、太極導引、民間戲曲、技藝、宗教科儀、靜坐等元素,創立了一套獨特的表演形式「當代肢體訓練法」。優人神鼓致力於最精緻的劇場藝術,至今仍不斷受邀至全球重要藝術節演出

優,是古老的『表演者』
神,是人內心深層的寧靜狀態
優人神鼓, 即『在自已的寧靜中擊鼓』


❤ 艾蛙的社群 / 歡迎追蹤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iwa_hu/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iwa.vs.dollar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AiwaHualwa1919
My Blog:http://alwa1919.pixnet.net/blog
Website:https://www.aiwamkt.com/


❤ 歡迎合作洽詢 ❤
[email protected]

優人神鼓經營模式之探討—以雙元俱利觀點

為了解決優人神鼓表演的問題,作者萬曉靜 這樣論述:

近年來,臺灣表演藝術團體日益蓬勃,許多團體已發展出營運規模健全的組織團隊並有其指標方向。表演藝術可以提升文化水準,豐富生活品質,為處在壓力之下的國人創造價值。然而,由於表演藝術無法像一般素材可以大量製造、覆製,許多表演藝術團體無法靠一己之力,單靠票房收入來支付所有開銷。因而宣告解散或暫停創作,頻頻出現隱憂。所以,本研究根據「雙元俱利」(Ambidexterity)觀點,探討國內表演藝術團體因應此一兩難困境的作法。根據「雙元俱利」觀點,本研究認為能同時執行探索創新(表演藝術活動)與利用創新(商業經營活動)的表演藝術團體可以獲得較為卓越的績效,包括理念的推廣和經營績效。 本研究以優人神鼓為

個案組織,並以雙元俱利觀點來探討表演藝術團體如何兼顧表演藝術活動及商業經營活動,並設法在追求理念實現和面對實務經營現實之間獲得平衡。「優」表演藝術劇團成立於1998年,在寧靜的老泉山上學習武術、打鼓、禪坐。在現今的社會,算是相當少數的藝術表演團體。他們在紛亂的時代裡「用靜心、打坐來修身自己」。然而,這樣在國際上獲得許多獎項肯定的表演團體,卻在2012年宣布停止創作三年。此狀況彰顯了表演藝術團體要追求發展創新表演或是維持劇團永續經營的兩難局面。最後,優人神鼓透過「連結外部資源培養多元人才」,在「以傳揚理念為基礎提升商演能力」等方式,以追求「表演藝術活動」與「商業經營活動」之間的平衡。最後,研究結

果與實務意涵亦進行詳盡的討論。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作者簽名限量版)

為了解決優人神鼓表演的問題,作者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 這樣論述:

老蘭陵 新故事 蘭陵劇坊經典作品《演員實驗教室》傳奇再現   1980年代,蘭陵劇團,一個臺灣現代劇場的開始 金士傑、李立群、李國修、楊麗音、游安順等, 眾多演員╱編劇╱導演戲碼,都從這個劇場出發! 《演員實驗教室》是1983年蘭陵創作經典劇碼, 40年後,老友新秀重聚,演出生命中的一個片刻……     ★《演員實驗教室》2022年3月在臺灣開始巡演(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     1983-2022     此戲為蘭陵最該重演之戲碼,它敘述著演員的人生,   誠誠實實,一層一層往心裡尋覓。   ――李國修(1955-2013,蘭陵劇坊團員、屏風表演班創辦人)     《

演員實驗教室》的演出是一場夢幻之旅,   亦是對青春的最後一次回望。   ――金士傑(演員、導演)     這版的《演員實驗教室》,堪稱金寶在舞臺上寫的一首散文詩,   大夥則是不經意合力完成了一部臺灣斷代史。   ――馬汀尼(曾任北藝大戲劇系所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原名為耕莘實驗劇場的蘭陵,從1977年開始醞釀、1980年正式成立,在這約莫十年的運作過程中,曾推出多部影響臺灣劇場歷史的經典作品,包括《荷珠新配》《貓的天堂》等,而當年從蘭陵劇坊出身的表演者或導演,如今也都成為臺灣當代劇場的大師級人物,如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馬汀尼、楊麗音、趙自強、李永豐等人     蘭陵劇坊培育了不少

人才,包括杜可風、李天柱、顧寶明、李立群等演藝圈實力派演員,1991年劇團解散之後,開枝散葉孕育出至少15個臺灣劇團誕生,包括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紙風車劇團、如果兒童劇團等,讓臺灣的表演藝術得以百花齊放,影響深遠。     蘭陵劇坊推出新版舞臺劇《演員實驗教室》,規劃以十四段的演出,以集體創作的方式來重現他們如何走進劇場這條路,如何成為蘭陵人的故事,這些片段不僅代表著他們的個人生命歷程,也直接呈現出臺灣社會的變遷,不管是思想的或是生活上的,也因為這些人對臺灣劇場的代表性,更可從中看到臺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過程,可說是ㄧ個深具意義的演出。     關於《演員實驗教室》      蘭陵劇

團的推手――吳靜吉博士表示:「基本上大家的人生不管怎樣改變,都有個基調,然後有變奏。隨著年齡、隨著關係、隨著環境互動或整個大環境變化,你開始會有一些變奏。我常常覺得,這個《演員實驗教室》從以前到現在(1983-2018),每一個人到某個年齡的時候都應該來一次這樣的自我探索,然後去發現,讓自己再……我們叫『清償』,把自己整個過去清償一次,看看能夠在未來怎麼樣做一些指引。」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首演   時間:2018年5/4(五) ~ 5/6(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   主辦單位:國家兩廳院   藝術總顧問:吳靜吉   導演/編劇統籌:金士傑   副導演/演員:劉若瑀、馬汀尼  

 演員:金士傑、卓明、王仁里、楊麗音、鄧安寧、趙自強、游安順、陳芑旂、柯清心、王耿瑜、賀四英、邱俊龍、黃哲斌等人     導演金士傑(金寶)   還記得1983年4月3日那天晚上在南海路的藝術館,看完《演員實驗教室》,坐中興號回嘉義的興奮。我在筆記上寫著:「終於看到一齣戲該有的樣子。」我自己的人生戲碼,也從此改變。     2018年5月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為了「蘭陵40」,召集了老夥伴,一年前開始籌備,導演金寶(金士傑)在2017年6月就出了許多充滿個人風格的問題,要演員回答:     「和戲劇的初戀故事?為什麼你是現在的你?你喜歡嗎?不喜歡嗎?你愛甚麼?怕甚麼?最難為情?惹你失眠的╱一個謊言

、一個背德、一個圓滿、一個高潮╱一個有關健康/靈魂的問題╱一個和劇場有關的小故事╱我與性感的關係╱我與偉大/死亡 最靠近的一次?╱我與憂鬱╱最痛/最快樂的一天╱最難忘的一張臉/最喜歡的一堂課。」     這些提問,讓這些人站上舞臺,回首自身,悲喜坦然。     忽忽四十年過去,原來的這群人已過了人生折返點,有些繼續著演員的身分、有人去教表演、有人去拍電影、有人做出版、有人畫畫甚至餐飲……大家在人生的舞臺上,各自精采、各自有趣。     就像馬汀尼當年在節目單上說的:「起初喜歡演戲,只是覺得跟自己很多『症狀』相似,後來發現病痛和生活盤纏不清。」      既名為實驗,其意義在於對過程的重視更勝結

果,或是說:不預設結果好壞,但對未來抱有期待。一如人生,我們從來不知道劇本的結局!     當創作的按鈕被啟動,每位蘭陵人都用一種絕對原創的方式去面對之後的人生和工作。這段劇場生活,讓大家理解,如何活生生的活著,才是重點。     蘭陵劇坊,創立於1980年,是臺灣第一個業餘的實驗劇團,為臺灣小劇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蘭陵劇坊在1990年停止活動,1991年解散。     有了劇場的演出,這個戲開始活出她自己的樣貌,   有了一本書,用來記錄一齣戲,我們看到了演員的人生,與幕後光景,   以及這數十年的成長時光。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足跡   2018    5/4.5.6 臺北

╱10/23.24烏鎮╱11/16.17北京      2019   4/29.30  5/1 上海╱7/20.21 西安╱8/30.31 廈門╱9/29. 30 成都     2022   臺中 國家歌劇院 3月11.12.13日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3月18.19.20日   臺北 國家戲劇院 4月1.2.3日

台灣教育創新模式之探討:兩個表演藝術教育破壞性創新實例

為了解決優人神鼓表演的問題,作者紀博善 這樣論述:

近年來,創造力教育受到越來越多守門人的關注,包括企業界領袖、學者專家、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另外在學術界和教育界,也有 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創造力是可以教」的觀念。因此,追求文化和社會適當的教育創新模式來實施創造力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接觸藝術、學習藝術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但在正式教育體制很難提供機會平等的平台時,相關的教育守門人就必須創造機會解決此一問題。Christensen、Horn與Johnson (2008、2011)也認為傳統的教育創新只是進行永續性的創新,所以他們進而提出破壞性創新的教育模式,以彌補傳統創新教育模式之不足。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討兩個台灣表演藝術教育破壞性創新的個

案: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和台北景文高中之優人神鼓表演藝術班。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和觀察。研究結果發現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破壞性教育模式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偏遠的兒童可以接觸藝術,對他們產生正面的影響。優人神鼓表演藝術班的教育創新模式讓具有藝術興趣和才能的學生開啟創新的學習管道,一方面發展他們的藝術才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正式教育中表現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