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為何轟炸南斯拉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北約為何轟炸南斯拉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蒂莫西•斯奈德寫的 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 和胡錫進的 黨領導的強大體制對中國意味著什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北約擴張為何中國也不爽? 出現「亞太版北約」的可能性及其 ...也說明:隨著北約提出中國威脅警告,中國與北約矛盾公開化,中國媒體也開始高調報道「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 1999年5月8日,在北約空襲前南斯拉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南京大學 和人民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戴政龍所指導 柳昆助的 冷戰後美、中軍事衝突之可能性-戰略文化觀點 (2008),提出北約為何轟炸南斯拉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衝突、危機、戰爭、文化、軍事衝突、戰略文化。

最後網站空權對野戰部隊的失敗- 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實際成效統計則補充:其中最主要的兩大原因是天候與交戰規則,在巴爾幹半島3-5月的天候不太好,特別是低空經常被雲層遮蔽;其次,交戰規則對北約軍機最低飛行高度有嚴格限制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約為何轟炸南斯拉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

為了解決北約為何轟炸南斯拉夫的問題,作者(美)蒂莫西•斯奈德 這樣論述:

20世紀末,原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核心地區已經分裂為四個以民族命名的現代國家: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早期的一種民族觀念如何演變為四種現代民族觀念? 維爾紐斯、維爾尼亞、維爾納,在本書中,這些指涉著同一座城市的區別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動聲色的方式出現在同一個句子的兩端。它們是本書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著一整套有關“我是誰”“我的祖國在哪裡”“什麼是民族”的記憶、理念和話語。跨越四個世紀,四個國家,通過將目光落在這片有著複雜民族混居背景、經歷過極其多元的政體模式,被幾度撕裂乃至摧毀的土地上,斯奈德試圖為我們揭示民族理念轉變的奧秘,追蹤概念如何被解釋、扭曲、發明和濫用,如何在與更為複雜

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過程中釀成深重苦難,又煥發出嶄新光輝。 更為重要的是,作者試圖為有關通往國家的路徑的終極問題尋找回答: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條路上的苦痛經驗?   名字與來源                                     地名表                                             地 圖                                               縮 寫                                               檔 案              

                                 導 論                                                 第一部分丨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的祖國之爭 第1章  立陶宛大公國(1569—1863)                           第2章  立陶宛!我的祖國!(1863—1914)                 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維爾納斯之問(1914—1939)    第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維爾紐斯之問(1939—1945)    第5章  尾聲:蘇維埃立陶宛的維爾紐斯(1945—1991)      第

二部分丨危機四伏的烏克蘭邊境 第6章  近代早期的烏克蘭(1569—1914)                   第7章  加利西亞和沃裡尼亞的邊緣(1914—1939)           第8章  烏克蘭西部的種族清洗(1939—1945)                   第9章  波蘭東南部的種族清洗(1945—1947)                   第10章  尾聲:共產主義和被清除的記憶(1947—1981)    第三部分丨重建波蘭祖國 第11章  愛國的反對派和國家利益(1945—1989)             第12章  標準的民族國家(1989—1991) 

                    第13章  歐洲標準和波蘭利益(1992—1993)                     第14章  尾聲:回到歐洲                                    注 釋                                               致 謝                                               索 引       導論   民族是何時產生的?是什麼導致了種族清洗?國家間如何達成和解? 本書追溯了現代獨立國家歷史中的一段時期,起始於近代早期

歐洲歷史中最龐大的共同體16世紀的波蘭立陶宛王國建立之時。當時,王國內包含的人群有貴族、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新教徒。波蘭和立陶宛貴族,以及東斯拉夫人由共同的政治和公民權利所聯合,他們用拉丁語或波蘭語描述自己是“來自波蘭民族的”。他們理所應當地認為,在萬事萬物的自然秩序中,國家、演說、文學和宗教禮拜儀式的語言本就不同。18世紀,在王國遭到後來崛起的帝國瓜分後,一些愛國者將民族(nation)重新解釋為國民(people),而民族性(nationality)則由人們所說的語言決定。在20世紀末,也就是本書追溯的歷史的尾聲,原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核心地區已經分裂為四個以民族命名的現代國家:波蘭、烏克蘭

、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自那時起,有關民族性概念的盛行觀點認為,說不同語言的人群應以國界線作為邊界,人們的演說、政治和宗教禮拜時用的語言同樣以此劃分。那麼,早期的一種民族觀念是如何演變為四種現代民族觀念的? 我們在本書中探討的這塊土地上湧現的民族觀念分為三個時期,即近代早期(early modern)王國時期(1569—1795)、19世紀帝國瓜分時期(1795—1918)以及獨立國家和隨之取代它們的蘇聯加盟共和國時期(1918—1939)。我們會發現近代早期的波蘭民族在瓜分後依然倖存,並在帝國統治時期逐漸繁盛,而它的瓦解是從19世紀末期開始的。連現代民族觀念都是在與近代早期民族觀念的激烈競爭中

逐漸顯現的,以此和更遙遠的帝國統治背景形成了對比。而傳統愛國主義和種族民族主義之間膠著的競爭狀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確立的政權形態中依然存在。1918年之後,儘管國家本身已經強制做出選擇,不再考慮其他選項,但是當時剛剛出現的關於現代民族國家的特許觀念並未占得支配性地位。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規模暴力衝突最終打破了這一早期民族觀念共存的歷史局面。驅逐、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徹底破壞了歷史區域,洗劫了多文化並存的城市,為現代民族主義的產生掃除障礙。大屠殺和精英置換將歷史傳統連根拔起。為了進一步闡明這一觀點,本書將聚焦于戰時波蘭人和烏克蘭人的經歷,探尋他們之間相互實施種族清洗的原因。在蘇聯和納粹相繼佔領

的四年後,烏克蘭人和波蘭人對對方實施過四次以上的種族清洗,造成的後果是超過10萬人死亡,140萬人被迫定居別處。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是民族主義導致了種族清洗,還是種族清洗給不同人群貼上了民族標籤? 單一民族國家能夠挨過這段歷史嗎?被粗暴地表現為種族清洗的現代民族觀念的要求,能否找到一種更加和平的表達方式?以上都是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間,人們陸續提出的問題。在1989年革命發生後,在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們可以找到所有能想像到的造成民族衝突的原因:帝國瓦解、不具有歷史合法性的國界線、挑釁的少數族群、揚言復仇者、恐懼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體制、種族清洗的記憶以及長期衝突的

民族迷思。由此,波蘭的東部政策制定者開始意識到現代民族塑造了一種穩定的地緣政治秩序。人們可以預見蘇聯的快速解體將最終走向和平,而證明波蘭的成功的最簡單證據就是西方對這片地區曾發生的歷史敵對和戰時種族清洗一無所知,而這些正是本書所要描述的。在90年代爆發武裝衝突的國家,比如前南斯拉夫,人們對那裡先前的戰爭和可能存在的古老仇恨所知一二。而在和平與繁榮盛行之地,比如波蘭,“重返歐洲”的歷史敘述重回人們的視野。波蘭的東部政策能夠成功的另一個理由正是波蘭與西方的融合。1999年,人們驚訝地看到所謂新歐洲的失敗與成功同時出現:北約接納了波蘭,同時北約轟炸了南斯拉夫。正當全世界都在關注塞族人和他們的鄰居之間

的衝突時,一支波蘭烏克蘭維和部隊進駐科索沃。為何歐洲東北地區能夠團結一致,而歐洲東南地區卻分崩離析?  

冷戰後美、中軍事衝突之可能性-戰略文化觀點

為了解決北約為何轟炸南斯拉夫的問題,作者柳昆助 這樣論述:

自從1991年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國際局勢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而中共在亞太地區的崛起,適時填補蘇聯在亞太地區所遺留的權力真空,並間接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使得美國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共的崛起可能所帶來的影響。美、中兩國從東、西方文化傳統上的差異,所形成的各自戰略文化差異性,對於雙方戰略社群的決策意涵及對後冷戰時期衝突事件之影響與作為觀察分析未來雙方可能導致衝突的因素,本研究試著從戰略文化觀點,解析彼此相異之處。美、中之間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特別是在後冷戰時期,雙方自1996年台海危機至2007年小鷹號事件的四個個案中,雙方戰略社群因戰略文化差異性,使得雙方在面對上述事件時,在處理態度

與方式上呈現截然不同的態度。本文試著從美、中之間在衝突事件中,以影響戰略文化的八項因素,作為分析探討戰略文化的可能因素做相互對比,以探求美、中雙方考量的關鍵因素及次要因素。美、中兩國之間的任何形式衝突事件,均有可能演變成危機或戰爭,並對國際社會體系造成衝擊。所以,從兩國在後冷戰時期的衝突事件研究中,戰略社群在面對國家安全的決策時,分析可能受到各自戰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響因素,以預測雙方未來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從對兩國戰略文化的研究中,研究發現如下:一、文化結構性差異影響戰略文化的型塑;二、歷史經驗成為戰略社群決策參據;三、對世局認知的分歧為和平與穩定帶來隱憂;四、意識形態與制度差異成為孕育衝突的潛

在因子;因此,美、中兩國可能因為戰略文化的差異與影響,埋下未來可能造成衝突的不可知變數。

黨領導的強大體制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為了解決北約為何轟炸南斯拉夫的問題,作者胡錫進 這樣論述:

以胡錫進2019年發表的同名文章為開篇,探討了國家道路這一根本問題。胡錫進是當代中國主流媒體中的“流量擔當”,他的時評觀點犀利、語言辛辣、風格獨特。書中分凝聚共識、銘記歷史、風華正茂、厚積薄發四個部分,用老胡的“三觀”解讀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種社會熱點問題。胡錫進說:“我們不發聲,中國會吃虧”。   人民出版社出版邀請胡錫進與當代青年人談談心裡話,告訴青年朋友:“國家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它其實無時無刻不再參與對我們個人生活和命運的塑造。我們每個人人生道路的時代含義,都與國家道路的頻寬和品質有關。多瞭解這個國家所處的時代方位,把准它的脈搏,我們的人生會多一些方向感,也更有可能從國家的動力機制

中汲取到有助於個人奮鬥的能量。”開學第一課,不妨讀讀胡錫進。 胡錫進 ,環球時報社總編輯、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89年進入人民日報國際部工作。1993—1996年任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記者,深入戰火中的波黑採訪,出版《波黑戰地採訪手記》。   1999年當選“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外事工作者”。2003年赴海灣採訪伊拉克戰爭。1996年起先後任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兼任報紙英文版(2009年創刊)總編輯。2011年撰寫《諾貝爾和平

獎又砸自己的牌子》(評論)、《西方媒體並非zhong ji模本》(論文)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第一章 凝聚共識 一、党領導的強大體制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中共領導的體制對於中國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從世界格局看,中共的堅強領導對今天和今後的中國意味著什麼?從中國內部看,中共領導的體制又意味著什麼? 對老百姓來說,強大的國家和強大的體制又意味著什麼? 二、這一代年輕人註定要扛起中國復興的特殊負重 中國正在書寫人類現代史的封面故事、歷史不可能如此寵倖一代人、做一個愛國者是今日青年應有的時代情商、國家大小強弱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堅定地買一支 “中國股 ”,不後悔 三、“兩會”與黨的會議

合奏出中國的政治主旋律 建設政治民主的主陣地、“兩會 ”與西方議會哪個制度更有效?世界為何高度關注十九大?從十八大到十九大,新時代不會失約、新時代的中國會是什麼樣的?劃時代的偉大思想建構 四、香港的年輕人,別讓政治“聒噪”耽誤了“趕路” 回歸 20年看香港的今天、在政治上撒氣,只會貽害自我、西方想把香港變成對中國大陸施壓的新的杠杆 、真正最關心香港命運的是中國內地 五、中國的國運不能依賴美國的善意 中美建交 40周年感想、中國崛起後,將擠佔多少美國的空間?中國是一個高調的國家嗎?美國對華戰略究竟是什麼?“新冷戰 ”開打了嗎?“文明較量 ”說背後的含義、反對盲目自信、中國國運不能依靠美國的善意

六、做個大國民——站在中國看世界 請別給中國硬戴 “世界領導者 ”的帽子、外界瞭解中國,必先瞭解中共、西方主流精英稱讚中國,這意味什麼?國人切不可期待在國際上 “把把贏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不是 “文明較量 ”、周邊外交:美國 “發獎狀 ”,中國 “發獎金 ” 、中西意識形態分歧,如何應對、中外價值摩擦似越來越多,怎麼辦?駐華記者:“最理解中國、也對中國最好的外國人群體 ” 第二章 銘記歷史 一、偉大的時代與領袖總是相互塑造 二、毛澤東,時間越久越被懷念的偉人 三、假如沒有鄧小平,想想都會出冷汗 四、如何看待世界舞臺上的解放軍? 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我國的國防支出多不多?有沒有 “東風 —41”

,中國對外界來說是不一樣的、001A,中國崛起大書的其中一頁、055,一艦看懂自我看清天下、遼寧艦停靠香港是歷史的一個感嘆號、今天不是 1937年,南海也不應是盧溝橋、海上閱兵式,展示的遠不僅是力量 五、對比 2008和 2018,中國發生了什麼? 六、如何評價十月革命? 七、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20周年 第三章 厚積薄發 一、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是中國唯一的路? 改革開放 40年 、擴大開放是既定大戰略而非一時之策、開放會威脅國家安全嗎? 二、“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多釋放一分發展潛力,就多一顆子彈、從政府工作報告看中國經濟、正確認識 GDP增長 6.5%、中國經濟工作會

議開的是什麼? 三、如何理解中美貿易摩擦? 超出貿易戰意義的 “貿易戰 ”、經濟戰線的 “上甘嶺 ”將是別開生面的、班農們的經濟法西斯主義、輿論場上的 “讓步論 ”“投降論 ” 四、從世界看“一帶一路”,看到的是什麼? “一帶一路 ”的十大意義、“一帶一路 ”是中國的 “馬歇爾計畫 ”嗎?駁斥 “債務陷阱論 ” 五、科技現代化是買不來的 中資收購西方企業為何屢屢碰壁?北斗,既進取又友善的太空技術新星、C919大飛機首秀讓世界感受 “中國速度 ”、5G是新軍備競賽?美用 “舉國體制 ”搞 AI針對中國?穀歌,每一次都不是中國要你走 第四章 風華正茂 一、中國社會要立好規矩,維繫寬鬆氛圍 立規矩

品質的試金石、穩定與發展,孰輕孰重?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批評?該如何讓公知高興? 二、企業與黨和國家的利益應是一致的 豈止馬雲是黨員、我對 “996”的認識、小微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張小平引發的國企用人之爭 三、互聯網裡的自由與不自由 實名認證,不代表 “輿論要收緊 ”網路時代對形式主義尤其要提防、宣揚低俗還能賺錢? 四、留學與“告密” 還要去美國留學嗎?“混學歷 ”不是中國特色、大學生 “告密 ”老師在課堂上的不當講課內容,對嗎? 五、不刻板的“主旋律” 管理 “松了 ”就一定出好作品嗎?“熱搜榜 ”的真實與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