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胡錫進寫的 黨領導的強大體制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和畢可思的 滾出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的國恥,如何締造了民族主義的中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 on Twitter: "【這3個名字,我們不會 ...也說明:我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22週年祭,緬懷勿忘! https://t.co/mAHgCXWFZS" / Twitter ... 時間7日晚11時45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前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20多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李佩珊所指導 莊俊得的 從「中國崛起」探討中、美戰略競逐之研究 (2019),提出北約轟炸南聯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國競逐、中國崛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邱坤玄所指導 伍大衛的 冷戰後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發展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中國民族主義、鞏固政權合法性、情緒化、對內穩定調節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約轟炸南聯盟的解答。

最後網站五八事件 - 中文百科知識則補充:北約 解釋這是誤炸,原因是使用了一份美國中央情報局過時的地圖,而且中國大使館距離北約轟炸的真正目標南斯拉夫軍事總指揮部僅僅只有180米,且兩個建築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約轟炸南聯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黨領導的強大體制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為了解決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問題,作者胡錫進 這樣論述:

以胡錫進2019年發表的同名文章為開篇,探討了國家道路這一根本問題。胡錫進是當代中國主流媒體中的“流量擔當”,他的時評觀點犀利、語言辛辣、風格獨特。書中分凝聚共識、銘記歷史、風華正茂、厚積薄發四個部分,用老胡的“三觀”解讀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種社會熱點問題。胡錫進說:“我們不發聲,中國會吃虧”。   人民出版社出版邀請胡錫進與當代青年人談談心裡話,告訴青年朋友:“國家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它其實無時無刻不再參與對我們個人生活和命運的塑造。我們每個人人生道路的時代含義,都與國家道路的頻寬和品質有關。多瞭解這個國家所處的時代方位,把准它的脈搏,我們的人生會多一些方向感,也更有可能從國家的動力機制

中汲取到有助於個人奮鬥的能量。”開學第一課,不妨讀讀胡錫進。 胡錫進 ,環球時報社總編輯、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89年進入人民日報國際部工作。1993—1996年任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記者,深入戰火中的波黑採訪,出版《波黑戰地採訪手記》。   1999年當選“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外事工作者”。2003年赴海灣採訪伊拉克戰爭。1996年起先後任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兼任報紙英文版(2009年創刊)總編輯。2011年撰寫《諾貝爾和平

獎又砸自己的牌子》(評論)、《西方媒體並非zhong ji模本》(論文)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第一章 凝聚共識 一、党領導的強大體制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中共領導的體制對於中國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從世界格局看,中共的堅強領導對今天和今後的中國意味著什麼?從中國內部看,中共領導的體制又意味著什麼? 對老百姓來說,強大的國家和強大的體制又意味著什麼? 二、這一代年輕人註定要扛起中國復興的特殊負重 中國正在書寫人類現代史的封面故事、歷史不可能如此寵倖一代人、做一個愛國者是今日青年應有的時代情商、國家大小強弱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堅定地買一支 “中國股 ”,不後悔 三、“兩會”與黨的會議

合奏出中國的政治主旋律 建設政治民主的主陣地、“兩會 ”與西方議會哪個制度更有效?世界為何高度關注十九大?從十八大到十九大,新時代不會失約、新時代的中國會是什麼樣的?劃時代的偉大思想建構 四、香港的年輕人,別讓政治“聒噪”耽誤了“趕路” 回歸 20年看香港的今天、在政治上撒氣,只會貽害自我、西方想把香港變成對中國大陸施壓的新的杠杆 、真正最關心香港命運的是中國內地 五、中國的國運不能依賴美國的善意 中美建交 40周年感想、中國崛起後,將擠佔多少美國的空間?中國是一個高調的國家嗎?美國對華戰略究竟是什麼?“新冷戰 ”開打了嗎?“文明較量 ”說背後的含義、反對盲目自信、中國國運不能依靠美國的善意

六、做個大國民——站在中國看世界 請別給中國硬戴 “世界領導者 ”的帽子、外界瞭解中國,必先瞭解中共、西方主流精英稱讚中國,這意味什麼?國人切不可期待在國際上 “把把贏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不是 “文明較量 ”、周邊外交:美國 “發獎狀 ”,中國 “發獎金 ” 、中西意識形態分歧,如何應對、中外價值摩擦似越來越多,怎麼辦?駐華記者:“最理解中國、也對中國最好的外國人群體 ” 第二章 銘記歷史 一、偉大的時代與領袖總是相互塑造 二、毛澤東,時間越久越被懷念的偉人 三、假如沒有鄧小平,想想都會出冷汗 四、如何看待世界舞臺上的解放軍? 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我國的國防支出多不多?有沒有 “東風 —41”

,中國對外界來說是不一樣的、001A,中國崛起大書的其中一頁、055,一艦看懂自我看清天下、遼寧艦停靠香港是歷史的一個感嘆號、今天不是 1937年,南海也不應是盧溝橋、海上閱兵式,展示的遠不僅是力量 五、對比 2008和 2018,中國發生了什麼? 六、如何評價十月革命? 七、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20周年 第三章 厚積薄發 一、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是中國唯一的路? 改革開放 40年 、擴大開放是既定大戰略而非一時之策、開放會威脅國家安全嗎? 二、“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多釋放一分發展潛力,就多一顆子彈、從政府工作報告看中國經濟、正確認識 GDP增長 6.5%、中國經濟工作會

議開的是什麼? 三、如何理解中美貿易摩擦? 超出貿易戰意義的 “貿易戰 ”、經濟戰線的 “上甘嶺 ”將是別開生面的、班農們的經濟法西斯主義、輿論場上的 “讓步論 ”“投降論 ” 四、從世界看“一帶一路”,看到的是什麼? “一帶一路 ”的十大意義、“一帶一路 ”是中國的 “馬歇爾計畫 ”嗎?駁斥 “債務陷阱論 ” 五、科技現代化是買不來的 中資收購西方企業為何屢屢碰壁?北斗,既進取又友善的太空技術新星、C919大飛機首秀讓世界感受 “中國速度 ”、5G是新軍備競賽?美用 “舉國體制 ”搞 AI針對中國?穀歌,每一次都不是中國要你走 第四章 風華正茂 一、中國社會要立好規矩,維繫寬鬆氛圍 立規矩

品質的試金石、穩定與發展,孰輕孰重?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批評?該如何讓公知高興? 二、企業與黨和國家的利益應是一致的 豈止馬雲是黨員、我對 “996”的認識、小微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張小平引發的國企用人之爭 三、互聯網裡的自由與不自由 實名認證,不代表 “輿論要收緊 ”網路時代對形式主義尤其要提防、宣揚低俗還能賺錢? 四、留學與“告密” 還要去美國留學嗎?“混學歷 ”不是中國特色、大學生 “告密 ”老師在課堂上的不當講課內容,對嗎? 五、不刻板的“主旋律” 管理 “松了 ”就一定出好作品嗎?“熱搜榜 ”的真實與幻象  

北約轟炸南聯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最近我很想去”擲筊“,因為我很想知道,沙烏地阿拉伯的煉油廠被這樣一炸,油價是要漲多少 ? 是要漲多久?

講到這一波油價的波動,我想很多朋友己經知道了,就是因為沙烏地阿拉伯兩個很大的煉油廠被轟炸,影響到國際原油的供給,所以油價就跟著大漲。

沙烏地阿拉伯南邊的鄰居,葉門叛軍己經宣稱說這是他們幹的,很多觀眾現在可能在說,這葉門叛軍怎麼這樣?害我加油要多花五十塊,但大家先別急著罵,人家當初也是和平示威抗議,是後來沙烏地阿拉伯協助葉門政府鎮壓反抗軍,大規模全面轟炸葉門,造成葉門社會整個癱瘓。這才讓葉門叛軍於是抗爭得越來越激烈。

但美國這時候就馬上跳出來說,其實是伊朗幹的。

美國會這樣強調,是因為葉門今天會這麼慘,就是因為沙烏地阿拉伯拿來轟炸葉門的炸彈幾乎都是美國賣給沙國的,道德上說不過去,就趕快把在很多美國人心中萬惡不赦的伊朗拖出來鞭。但你如果站在葉門人的角度來看,就算是伊朗幹的又怎麼樣?他看不過去了不行嗎?

前兩天,我們又看到香港反送中的代表性人物黃之鋒及歌手何韻詩,到美國國會就香港的情況做說明,並且催生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將來可以處罰侵害香港民主自由人權的人,把他列入黑名單,禁止他入境美國,還可以凍結他在美國的資產;這個新法案還要求美國國務卿逐年向國會提交報告,查證香港有足夠自治權,才能延續給香港優惠待遇。

這個後半截,其實我有點疑問,固定審視香港自治權的情況當然是滿好的,但取消香港優惠待遇,第一個倒楣的不是香港經濟嗎?我是叫你去處罰剝奪我人權的人,你怎麼處罰我啊?但不管如何,美國也算是插手了,但這算是人道干預嗎?

人道干預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它的定義,是在別的國家有嚴重違反人權的狀況時,另一個國家或國家們就基於人道理由,用軍事力量介入,這才是所謂的人道干預。但並不是所有的干預都算。當然這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通過,就表示美國國會表態支持香港的反送中爭取人權,但距離軍事介入的人道干預還差很遠,這就好像口頭上罵一罵,跟真的動手打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隨著香港抗爭衝突的情勢越來越升高,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情況真的很緊迫的時候,國際社會有可能馬上進行人道干預嗎?

我知道現代的人都沒耐性,所以我準備了三個回答:

最短的回答:不像
長一點的回答:非常不像
最長的回答是這個:國際上普遍能接受的人道干預需要滿足下列四點

第一個是你要有充分理由,通常是在一個國家在進行種族清洗的時候,你就有理由做人道干預。

第二個是在國際間取得共識,不是你一個國家認定就可以了,比如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通過,這就是取得國際共識,如果聯合國太困難,至少要多國聯盟,就是不能一國說了算,只有一國,就不叫干預,叫侵略。

第三個是要有方法,各國聯手以軍事力量阻止屠殺,光有理想,沒有方法也是沒有用的。

第四個是目的,它的目的是要保護無辜的眾多平民。

要全部達成這四項非常的困難。以香港的例子,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所以你要聯合國同意就不可能了。

就算成功取得多國願意聯手出擊,這個外交斡旋時間很長,在這中間,平民的死傷己經很慘重了。以大家都公認算是成功案例的,是九零年代的波士尼亞,但這也是波士尼亞戰爭己經進行三年之後,美國總統柯林頓是因為要選舉了,認為輿論對他對波士尼亞屠殺袖手不管的批評很嚴厲,己經影響到他連任的機會,柯林頓這才發動了北約組織成員國介入;另一個例子是波士尼亞的鄰居科索沃,從大規模戰事爆發到北約介入,是約一年的時間而己,這是因為前面波士尼亞的慘況己經進行很久,己經引起國際矚目,這才有辦法這麼快。

但像非洲的盧安達,內戰爆發才三個月的時間,就殺了八十萬人。強大如美國都來不及應對,更不要說其他國家了。

至於介入後越搞越糟的案例就更多了。比如美國從2003年打到現在的伊拉克戰爭,美國打到凍免條,在戰事進行到第十一年時,也就是2014年時美國開始撤軍,結果美軍一撤,伊拉克政府軍馬上潰散,政府也差不多完蛋。另一個阿富汗戰爭,也是打了快二十年,現在美軍想要撤退,阿富汗預計跟伊拉克狀況不會差太遠。

沒有錯,這些都是共和黨的小布希總統任內幹的好事,但民主黨歐巴馬政府任內好不到哪裡去。

歐巴馬的人道干預利比亞,是把獨裁的格達費幹掉了沒錯,但結果是反抗軍自己內戰打不停,組成的利比亞聯合政府根本無法管理,鄰國也進來趁機揩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跟沙烏地阿拉伯支持一邊,土耳其跟卡達支持另一邊,兩邊又打個不停,接下來是美國跟西方國家支持一邊,跟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支持的另一邊繼續打,局勢亂到在2012年911發生了美國大使館被暴徒攻擊,連美國大使都被謀殺的慘案。

更糟的是,因為利比亞很亂,政府沒法管,結果吸引了大批非洲難民,想要借道利比亞,前往歐洲。這件事國際上關注不多,是因為歐盟付錢給利比亞的海防軍擋住這些難民不讓去歐洲,結果又造成另一個很壞的模式,就是環境很惡劣的難民營。

到了2011年敘利亞也開始和平示威,政府也是血腥政壓,反抗軍接受卡達及沙烏地阿拉伯的支持跟敘利亞政府對抗,到了2013年,才兩年的時間,己經死了七萬人,照理說敘利亞的獨裁領袖阿薩德殺的大都是遜尼派,是符合種族清洗的條件的,但歐巴馬因為之前利比亞的經驗實在太差,干預的意願很低,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也是基於之前利比亞的經驗,改變了在敘利亞的做法。在俄羅斯的看法,利比亞被美國一搞,變成完全傾向美國,它什麼都沒撈到,所以在敘利亞時,它積極參與,俄羅斯參與,就是大規模空襲,造成數百萬人逃離敘利亞,很多湧到了歐洲,歐洲一下子無法處置這麼多難民,造成社會問題,然後我們就看到歐洲人選了一大堆排外的極右派出來,誓言絕對不讓這些難民進來。

你說歐巴馬沒用,川普上來之後,兩次以阿薩德對平民施用化學武器,對敘利亞空襲,有用嗎?阿薩德後來又用了61次。

這是人道干預最困難的地方,在對這個國家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之下,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去策劃一個很有效的軍事計劃來遏止獨裁?

只看到殺得很殘忍,便出手把這個獨裁政府打到爛,卻不去想戰後的重建,是正確的做法嗎?如果說人道干預是為了保護平民,我們剛剛舉的這些例子從伊拉克到阿富汗到利比亞到敘利亞,哪一個可以很確定的說,人道干預結果,平民沒有死得更多?

所以我們要怎麼樣,才知道人道干預這次會不會有用呢 ?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去擲筊,請媽祖保佑。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從「中國崛起」探討中、美戰略競逐之研究

為了解決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問題,作者莊俊得 這樣論述:

大國間的微妙互動及戰略企圖,一直是影響區域或國際間的重要契子,更常為地緣政治帶來重要的變化,自從21世紀以來,美、「中」兩國的關係更是牽動國際情勢與發展,究其核心問題在「中國崛起」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而國際間在近年來發生一連串重要事件與衝突,例如「中、印邊境衝突」、「朝鮮半島危機」、「英國脫歐」、「伊朗事件」及「香港反送中事件衝突」等等,其中對各國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中、美貿易衝突」,不僅牽動著國際情勢,更深深影響世界各國經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香格里拉論壇」發表演說提到:「美國應該正視及接受中國崛起,並找到一個相互共存的方式」,其間更是道盡「小國」的擔心,以及未來生存之威脅感。自從2012

年習近平擔任中國大陸領導人後,權力更顯得集中,2017年中共19大到2018年13屆人大代表會,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任期,使得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中國大陸極權與專制,並視為區域的不合作者,自從川普(Donald John Trump)於2017年擔任美國總統,在其「美國優先」之政策下,堅持「美國至上主義」,除陸續利用在國際組織「退群」(如TPP、INF等)議題,斡旋爭取更加優勢之利益,並於2018年7月對中國大陸提出關稅制裁及封殺華為公司等,無不以阻止及打擊「中國崛起」為主要目標,迫其放棄「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建設規劃,使得「中」、美衝突越益白熱化。本文研究,主要從「中國崛起」的衝擊下,觀察近

期的特定事件或衝突,探討「中」、美兩國關係的演變,區分「外交戰略」、「貿易冷戰」、「海權爭霸」、「台海問題」及「科技圍堵」等方面,分析兩國戰略競逐目的,並進一步探討中國大陸習政府的「中國夢」與美國川普政府「美國優先」之間,同在「民族主義」的基礎下,有無相關的共通點,並分析其未來的衝擊及發展趨勢。

滾出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的國恥,如何締造了民族主義的中國

為了解決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問題,作者畢可思 這樣論述:

  ★★★★★ 總是在要求別人道歉的中國 ★★★★★   ﹡瑞典脫口秀諷刺中國遊客習慣不佳,中國怒稱用心險惡!   ﹡義大利精品D&G「起筷吃飯」廣告引起公憤,上海大秀被迫取消!   ﹡APEC高峰會要求修改領袖會議宣言,中國官員怒闖巴紐辦公室!   集粗暴、憤怒、野心與矛盾於一身的二十一世紀現代中國,從何而來?   亟欲擺脫,又同時緊抓不放過去恥辱歷史的中國,又將前往何方?   「中國以民族主義為重,而中國重視者,人人不得輕忽。」   一九五〇年代,上海歷史博物館展示了一面豎立在外灘河岸公園入口的告示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自此這面由博物館虛造的告示牌,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當李小

龍在電影《精武門》凌空踢碎告示牌的那一刻,中國人無不拍手叫好。這面告示牌掀起的影響遍及國際、廣至各階層,它象徵著那段列強入侵、掠奪與歧視的降格過往。波濤久久不退,至今依然。   中國近代史專家畢可思爬梳一戰結束至中國共產黨於一九四九年掌權間的歷史,進一步述說北京政府如何站在過往基礎上推進「新中國」,外強如何在冷戰期間與中國建立關係,而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之後的中國又是何模樣。   本書呈現的並非中國現代史的全貌,卻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今日,足以撼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國,在國際各處以強權姿態橫行,不斷上演著古怪、敏感、霸道又愛鬧脾氣的外交風格。然而強國的背後,卻是兩百年來沉重的屈辱,以及未竟的

中華偉業。使用「玻璃心」一詞時,我們亦無法忽略「中國」這個名字身上背負著討回百年公道的心理脈絡。   「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 名人推薦   (按姓名筆劃排序)   王信賢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吳啟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胡忠信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陳鳳馨 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陳儀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好評推薦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本書描述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反帝的社會、文

化與心理根源。作者試圖探索像義和團那樣的狂熱排外心態是如何產生?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超英趕美?對作者而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衝擊不只是船堅炮利或外交折衝導致的喪權辱國,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這些一點一滴的傳播使中國國內的歷史充滿了國際的因素,藴育出波瀾壯闊、愛恨交織的民族情緒。本書既能掌握歷史細節,又不忘記思考宏觀議題,是一本值得細讀的上乘佳作。   吳啟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以往一個多世紀,觀察和研究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西方著作幾乎都無法控制自己將中國放置在基於西方歷史經驗而設想出的「應有」的位置之上,強迫性地加「批判」或「同情」的慾望。《滾出中國》是一部從中國以外的

角度理解中國,但克服了這種慾望的著作。   王信賢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作者畢可思不僅從史學家實事求是的態度撰寫此書,也透過細膩與鮮活的筆鋒,如報導文學般讓人親臨歷史現場;每個場景的串連,刻畫過去百餘年來中國現代化的艱苦歷程,以及民族主義得以滋長的養分。這也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習近平上台後提出的「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層原因。對臺灣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能檢視自身認同以及評估臺灣在兩岸關係處境的好書,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畢可思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歷史教授,出生於英國威爾特郡,曾旅居德國、香港,並曾任香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專研中國近代史、中英殖民史。

著有《帝國造就了我》(Empire Made Me)、《瓜分中國》(The Scramble for China)兩部讚譽不絕的作品。 譯者簡介 胡訢諄   中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碩士。譯作十餘,如《香吉士一家人》、《漫遊歐洲一千年》、《心碎史》、《理想的告別》等。譯作指教:[email protected]。   致謝 名詞使用說明 前言 第一章  停戰 第二章  搞革命 第三章  大地 第四章  協商 第五章  心目中的中國 第六章  猴子騎靈? 第七章  所謂的盟友 第八章  外國專家 第九章  亞洲之光 第十章  野獸與惡魔

  前言   中國以民族主義為重,而中國重視者,人人不得輕忽。過去三十年來,憤怒的示威抗議與激烈的譴責抗爭持續不斷,似乎預告著中國站上世界舞臺,以嶄新且強勢的姿態揭開序幕。這一連串的事件導火線包括領土爭議、北約組織戰機意外轟炸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二○○八北京奧運聖火傳遞抗議、中美撞機意外等許多糾紛。其中不乏領導者與外交官尖銳的文字聲明,以及中國政府審慎規畫的牽制行動。中國各城市的外僑住宅同時可見和平抗議或暴力攻擊。我們也看到中國的民族主義言論蔚為風潮,鼓吹中國對外國政府「說不」(或更難聽的話)。但背後的緣由很大程度來自平民百姓的直覺反應,而非單純的國家立場。   這些激動的情緒與嚴厲

的言詞,常使從旁觀察的外籍人士為之咋舌,然而更令眾人費解的是,每一次的抗議必定特別強調過去──憤怒是一回事,這種歷史意識絕對又是另一回事。這些紛爭部分肇於過去本身與過去所象徵的,例如日本的教科書內容,或國際拍賣會推出了中國文物。國與國之間的爭執、意外與大小事件可謂家常便飯,然而,為何中國經常如此憤慨地回應這些事件?或為何必須如此憤慨?為何過去如此重要?在各國侵略中國的當時,部分中國淪為日本或英國的殖民地,一艘艘英國、美國與法國的砲艦駛進長江,而十多座主要城市皆在日本、英國、俄國及德國的掌控之下。然而,那個年代已經結束了,結束七十年了,難道不能純粹把它們當成隨風而逝的歷史?   我們須認識且理

解中國的新民族主義,它伴隨著中國撼動世紀的經濟發展,它也理所當然地為中國注入嶄新且強盛的力量。我們也能想見經濟強盛的中國將在世界面前宣示自身地位,也許此情此景需要花點時間適應,但勢必發生。然而,除非我們能理解這個現象其實並非奠定在中國今日的力量,而是扎根於過去的軟弱,否則我們定然想不通這個現象,也不得與之交手的門道。這些爭議埋藏在中國現代歷史的脈絡,以及一八四○年代以來受制外國強權的經驗。中國透過歷史的稜鏡展望二十一世紀,以十九與二十世紀的挑戰面對眼前的現況。如果我們也透過這面稜鏡,就能看見中國的新民族主義如何深植外部帝國占領的主要都市、殖民地與中國境內其他地區。本書欲表達的不僅是單單承認此事

實,而是在真正深入瞭解這段過去後,眼前的現象才會合理。這並非只是論點,而是他們的歷史,他們賴以生活的歷史。   讓我們以一度豎立在上海外灘河岸公園入口的告示牌為例。一九五○年代起,這塊告示牌曾在上海歷史博物館展示,直到一九八九年博物館準備搬遷。博物館某位員工後來談到,當時的他並不曉得這是一面假造的告示牌,還滿心困惑地詢問資深同事,為何這面告示牌放在一堆準備丟棄的廢棄物裡。全球任何博物館的確都會為了讓現代參觀者貼近體會歷史,而仿造過去的文物。幾年後,這件事情被寫成一篇雜誌短文,文章寫的不是這塊告示牌的複製品遭到丟棄,而是這面告示牌根本就是刻意假造的。當時的公園確實貼著一塊告示牌,但博物館展示的

那面告示牌卻是以簡體中文與英文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Chinese and Dogs Not Admitted」。   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種告示牌曾經存在。一九二八年的數十年前,上海的中國居民確實因種族歧視而規定不得進入公園,其他受外國控制的城市也有相同規定。過去的入園規定眾所皆知,刊載入園規定的告示牌也留下了照片。但是,世人普遍深深相信告示牌上寫的正是那些侮辱的字眼(而且「狗」在中文是特別容易激怒他人的辱罵)。這個堅信告示牌為真的部分歷史可透過報紙與報導追溯。然而,告示牌實則是都市傳說,其簡化了複雜的故事,引起了高度政治關注。告示牌的故事曾經相當重要,而且影響遍及國際,上面的字詞應該就

要是那樣。一九二○至九○年代的數十年來,儘管告示牌影響的層面略有不同,但持續發揮重要影響,即便至今,依舊如此。   一九九四年四月,上海一本新興的熱門歷史雜誌《世紀》刊登這篇語調嘲諷但內容嚴肅的奇聞,外國報紙很快便發現了這篇文章。作者薛理勇開頭就說明種族排擠的真實歷史,文中也提到了之前主張告示牌只是迷思、引發了什麼回應。他指出,許多人宣稱親眼看過告示牌,但他們看到的與記憶中的,可能就是博物館的假造品。這篇文章不僅論點合理,而且陳述清晰,然而引發軒然大波。指出博物館的告示牌是假造品,並駁斥傳說,此舉等於主張歧視情事非真。薛理勇以及後來為此匆忙召開研討會且撰文支持他的人,都受到撻伐。一九九四年六

月七日,至少四份上海報紙刊登了同一篇最初在共產黨新聞發表的長篇文章,文章大力駁斥薛的說法。這篇文章從當代報導與回憶錄列舉證據,證明告示牌惡意的字眼乃是歷史事實。《世紀》也被迫刊登這篇文章,承認錯誤且立即道歉。以知識辯論為主的全國報紙《光明日報》也刊出了刻薄的評論:「西方殖民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大罪,罄竹難書;公園入口前的告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就是他們犯罪的首要證據。」作者特別擔憂地指出:「有些人不懂過去中國歷史的屈辱,有些人心存懷疑,甚至想要輕描淡寫帶過,此舉非常危險。」   我也老早就撞進這起事件,不過不在上海,至少一開始不是,而是一九九一年三月在倫敦皮卡迪利柏林頓府的皇家文物學會會議廳。

當時我正準備在午餐時間演講,內容關於我的研究:上海英人與華人關係史,聽眾是每個月聚會一至兩次的中國社社員。中國社於一九○七年成立,宗旨是「促進中國語言、文學、歷史與民俗研究,以及一切中國科學、藝術、商業和社會事務。」創社當年的第一位講者是中國的駐英特使。多年來,這個社團曾經邀請了多位知名講者,社員在各式領域與中國合作,包括英國商人、外交官、政客、傳教士與學者等,還有許多中國訪客。聽眾聚集在溫和多雨的春季早晨,然而,我這才發現,到了一九九一年,社團集會幾乎變成了聚會場所。在場的老英國人,不是在中國出生,就是過去也曾居住於中國。我決定在演講進入研究主題之前,先從上海告示牌的傳說談起,以及公園規定與

傳說中那塊告示牌使用的字詞。   我以為臨時想到的引言更能引起現場聽眾興趣,沒想到適得其反。演講結束後,他們明白地表達對我的觀感: 我被指控對於英人身在中國的過去──也就是他們的過去、家庭、人生與世界──充其量只心存種種不必要的質疑,更糟糕的甚至是說謊並捏造證據以支持我的論點。他們不想再聽到這個故事,也不想再被人說他們製造問題,每次聽到告示牌的故事就心生厭煩。他們說,自己也有中國朋友,有些社員事後還提供事例與照片,介紹他們在中國的老朋友。他們會說,自己還有和以前的家僕聯絡。怎麼會有人認為他們曾對中國人做出這種奇怪的侮辱?我把他們當成什麼人了?   真相需要討論,雖然臺下並非對的聽眾。我選擇

提起那塊告示牌,是因為它已成為強而有力的象徵,代表中國經歷外國強權的過去,留下長久且問題重重的後遺症:真實紀錄留下什麼後遺症?紀錄有何用途?如何作用?而遺忘與否認將導致什麼問題?我們不可能在面對歷史的檔案與報紙時,迴避這個議題。至少打從中國社成立那年,上海的英國報紙便刊登了一篇指控文章,自此,標示用詞一直都是不斷相互詰辯的主題。上海當地當然引發論戰,國際報章亦是。一九○七年,這個故事在中國西南四川省的刊物間流傳。一九二○與三○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祕書處發給記者大批照片與資料,解釋真實的告示牌為何。一九五○至八○年代,過去住在中國的外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香港的《南華早報》爭辯此事。同時,上海的導遊

與告示牌不斷向外國遊客重述這個故事。一九七二年,國際知名的香港電影《精武門》,最具代表的一幕就是李小龍一腳踢碎那塊告示牌。中國觀眾看了無不拍手叫好。   告示牌雖然踢碎了,但沒有消失。告示牌象徵中國過去被貶低的地位,至今仍經常重提。既然告示牌是迷思,對於蔑視過去、視之虛構的人而言,當然不堪一擊。再者,因為告示牌在意識型態的驅使之下,已經成為「不容遺忘」的歷史象徵,不禁令人想要乾脆忽視。我們為何還要嚴肅看待政治宣傳?而且,既然列強已經撤出這裡,背後的真相大可輕易忘記。上海公共租界於一九四三年交還。外人占領廣大通商口岸的時代已成過去,在中國社這種場合才會重提,甚至現在連中國社也不想提了。過去已經

過去,外人占領的社會已不復存在。我們活在二十一世紀。中國也不是過去的中國。難道一切還不能一筆勾消?   我們須記得並瞭解造成這個迷思的世界。我的意思並非我們只要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就可以讓過去的罪在今日得到補償。更重要的是,瞭解二十世紀國際化的中國,以及它的矛盾、暴力、世界主義和野心。本書談的是外國的入駐與之後的餘波。影響直至一九九○年代的歷史論戰,持續到香港與澳門兩個殖民地回歸中國。我們越是有深入的瞭解,就越能瞭解中國現在(以及未來)是如何利用過去。我從一戰結束後開始追溯這些故事,歷經強大的中國民族主義崛起、日本侵略,以及中國共產黨茁壯並於一九四九年掌權。我會說明這些元素在共產黨的「新中國

」如何推進、過去的後遺症如何被理解與重新呈現,以及一九四九年之前在中國留下後遺症的外強又是如何在冷戰期間與中國建立關係,還有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之後的情況。寫作期間,中國境內的兩個外國殖民地脫離控制還未滿二十年。一切依舊是當今的故事。   上海告示事件的確是個迷思,但是,其背後所牽涉得更廣,那背後是各國聯盟挾著武器背書的條約和協議,控制這個中國核心地區、建立行政區,並發展成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最重要的城市。這個行政區開發了著名的江邊地區,俗稱外灘,並在北端設立了一座公園,公園訂定了數條規定,禁止狗和自行車、禁止摘採花朵、禁止華人入內(除了伴行外僑的家僕)。公園雇用英國人、錫克人、俄國人、日本人與

華人,組成執行上述等規定的警隊。居住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外僑,他們的社交與文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摻雜著種族主義與沙文主義的態度、作風與政策。必要時,他們當然也必須包容中國居民,他們會在商場事務對中國人妥協,與中國人合作、談判或合夥。那些公園規定有歷史背景,也倍受爭議。租界中的各國媒體在公開集會或透過社會政治組織,爭論這些規定。一九二八年六月,公園規定改為所有人皆可在小額付費後進入公園。此事件捕捉到許多中國現代經驗的元素,這正是本書關心的議題:抗議與抵抗、形象與無法理解的形象、中國境內由外國治理的複雜世界,以及此複雜世界長久留下的後遺症。   我的主題是外人的居留與這些時期的經歷,此外,也必須討論

日漸重要的民族與個人尊嚴,當然還有經常被提及的中國「國恥」,以及中國與西方長久的曖昧關係(這裡也包括日本)。所以,舉例來說,這個故事是關於控制上海的是誰?何時?如何控制?著手打造可與外強競爭之新中國的是誰?何處?何時?如何打造?我們還須關注幫助中國的外國人、評論中國的人、人道主義者、政治運動者與雇傭等人的故事,更別遺漏了銀行家與技師。本書也關於主導中國形象表現的是誰?如何呈現?由誰呈現?在何處呈現?好萊塢與皮卡迪利兩地的重要性和上海與廣州同等,一樣重要的還有居留了傳教士的九成中國縣市。這是中國對外關係的故事,這些關係在城市與鄉村皆鮮明;為國家發言的是誰?如何?何處?中國「問題」如何表達?提出什

麼解決方法?這個故事也是關於中國受到的西方誘惑,那股擁抱外國事物、想法與作風的渴望,例如中國如何開始跳舞?以及中國抵抗誘惑的力量,例如炸了舞廳的是誰?為何?燒了書籍或打壓音樂的又是誰?這也是一個外國如何與二十世紀中國日常生活結合的故事。   一九四九年後,「新中國」如何調整失衡的鄉村和西化的都會區;外國與本土、自立與外援之間孰輕孰重,也是本書的主題。此外,一九四○年代之前,除了眼光極為獨到的人,幾乎無人想把中國當成模範,然而,一九四九之後,中國成為革命的燈塔。新中國似乎成為能夠教導舊世界的新世界,啟發全世界的想像。同時,新中國迷倒並啟迪了從巴黎到祕魯的觀察者。同時,新中國也史無前例地孤立。一

九七○年代,中國再度開放,過去顯然仍舊是未竟之業,過去不僅是今日外交的火爆議題,過去更同時影響了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身分認同。本書集結所有將告示牌故事視為己出的各種視角:謹慎的學者想在《世紀》雜誌提供真實無誤的國家歷史;當地人強調最重要的是政治理解(這也是相當必要的理解);外國社區的居民(他們做了什麼?為了什麼?)我們也將在本書見到一九四九年後,以上視角的繼承者如何看待中國對外關係。這不是全盤的中國現代史,卻是中國現代史重要的部分,這些主題對於瞭解廣大歷史影響至深,這些主題塑造了中國現代史,反之也被其所塑造。   本書取材中國、英國與美國的檔案。本書部分源自中國的資料,在我第一次檢視後就遭限制讀

取,主要因為後人發現過去的證據與今日官方的宣傳版本相差太大。那些資料和告示牌故事一樣,使官方說法矛盾或不攻自破。儘管如此,我仍能取得大量資料。海外資料相當豐富,這也證明了外國企業在中國的規模。   一九九四年六月,公園告示牌事件被上海大眾媒體收到的大量投書劃下句點。三天後,我竟然收到邀請函,邀請我前往上海的現代歷史研究所演講關於告示牌的主題。歷史學家努力不懈。當時我不曉得《世紀》雜誌引起的軒然大波,而我在演講後的秋天才發現,我之所以受邀正是為了支持上海懷疑論者的論點。我和懷疑論者一樣,我相信必須接受那個故事實是迷思。我也相信,除了過去外僑美好的回憶與後革命意識型態促成的堅固敵意(當然還有許多

是革命前的),我們必須確實地理解這段時期的歷史。中國和西方互動的歷程需要適切討論,這個歷程也需要中國之外的人記住。這段歷史在中國之外的地方消失只是遲早──前帝國心臟地區的各國人必然擁有遺忘的特質。外人在中國居留的意義和衝擊,更是容易被當成普通歷史,為人遺忘或忽視。在美國,這件事往往被當成歐洲或日本的現象,美國並無共謀,或者美國是以不同的姿態,是幫助而非壓迫中國。我們該瞭解,這段歷史更為複雜。我們也該瞭解,這段歷史至今仍然生動且重要。   本書不是二十世紀中國民族主義史,而是廣大的民族主義中,帝國主義與反帝國主義扮演的歷史角色。雖然,帝國主義的影響與後遺症持續深遠,而且由於政治理由,這樣的影響

在中國現代史更是沉重得超出客觀合理。現在仍是,而且暗藏危險。   《瓜分中國》出版後,我問了一位前英國外交官,他們平常談論到該書裡的事件時,他的中國同事與其他同事互動情形如何。他們很常談到這些事件嗎?他微笑看著我,回答:「好些年來,他們幾乎只談這個。」他們現在當然會聊聊其他話題,但是這類話題從未消失,依舊鮮活,而且火辣辣的。   猴子騎靈緹正在跳舞的朋友們,你們有的跳狐步,有的跳華爾滋,為何不上前線去殺敵?你們有的暢飲白蘭地,有的飲下威士忌,為何不給軍隊捐點錢給軍火去殺敵?正在跳舞的朋友們:你們身上散發出被奴役的腐氣,為何還把錢花在化妝品?根除這種腐氣,就只有將熱血獻給民族。你們在過年時

尋歡作樂,今宵我們就以炸彈作為薄禮,為你們增添歡娛。正在跳舞的朋友們:假如你們喜歡這禮物,我們舞廳見!。那是一九三九年三月一日夜晚。九點二十五分,第一顆炸彈在上海南京路東方酒店的窗戶爆炸。約莫一個小時後,第二顆落在湧泉路仙樂斯宮殿夜總會(Ciro’s palatial nightclub)前院,另有兩顆在國泰(Cathay)和天堂(Paradise)夜總會外,以及南京路大東方舞廳(Great Eastern Ball Room)入口。那是作戲,那只是包在香菸罐裡的煙火,創造的聲響大於致命。除了炸彈,還有這段甜美的話,油印在傳單上,在公共租界街道投擲,致在上海跳舞的朋友。執行者自稱「血魂除奸團」

,一九三○與四○年間,反日攻擊隊多次使用這個稱號。蔣介石的效忠者組成了這個受法西斯主義鼓舞的邪惡組織,在國民黨的國家運作。一九三八年夏季,上海毫無日軍侵略的消息,這個組織派遣武裝小隊進入危機四伏的上海,提醒人們應該效忠的對象是誰。傳單針對此事大作文章:國家正值存亡之際,你們不過是生活在「孤島」的奴隸。你們相信或幻想跳舞就能救國,還是想像自己已經贏得勝利,正在跳舞慶祝?這個組織搜查的叛國有三種,一種是實際與日本合作的叛國;一種是面對侵略採取被動而不以武力抵抗的常見叛國;第三種則是靈魂中微妙的叛國,身上帶有西方現代的「腐氣」。對於受過教育的都市人而言,狐步和華爾滋曾經代表社會與文化革命,例如一九二

○年代蜂擁到廣州參與革命的人;透過全面現代與西化,「跳舞」也許真的能救國。當時他們這麼想,但現在這些舞步卻被視為叛國的動作。

冷戰後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問題,作者伍大衛 這樣論述:

傳統中國盛行儒家價值觀,故未具備形成中國民族主義的環境條件,直到近代受到西方列強侵略後,中國民族主義才逐漸興起,成為中國救亡圖存、抵抗外侮以及進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最大動力。隨著冷戰後中國國力進一步發展,中國人的自信明顯得到提升,加上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諸多遏制、打壓行為的不滿,不可避免地將進一步強化中國民族主義思潮,成為當代中國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藉由探究中國民族主義的起源與發展,從中梳理民族主義對中國具有鞏固政權合法性、維護社會穩定、建構大國形象等三大功能,並透由 1999 年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爆炸案、2013 年尼山聖源書院推動「鄉村儒學」活動、2014 年成立「孔子學院」等三個案例驗證

,證明中共歷年在遭遇內外嚴峻挑戰下,多將中國民族主義視為政治工具,藉以轉移內部究責壓力,鞏固自身執政合法性。然而中國民族主義具備情緒化、不受控、不確定性的特質,對內加劇中共維穩壓力,對外引發國際反「中」情緒,均對中共內外治理造成嚴重挑戰。結論認為中共為避免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失控引發社會動盪,相關涉及主權的重大事件均會適時參與和隨時監控,確保相關事件發展朝向中共有利的方向,而非失控超出底線,因此中國民族主義能發揮對內穩定調節功能,並不如西方學界所稱將激發內部激進情緒,進而顛覆中共政權甚至影響西方各國,未來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將走適應中國國情的道路,持續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而更新內容,卻又盡在中共掌握中

,形成一種官民間的特殊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