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晴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十一日晴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沈迦寫的 夏承燾致謝玉岑手札箋釋(修訂版) 和盧建榮的 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十一日晴空間設計The November (2022)也說明:十一日晴 。 有溫度的設計,我們最想傳達的信仰。 十一。屬於我們的紀念,是符號、是季節、是我們的lucky charm。 日光。最最感動我們的空間魔法,所以如此在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星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林劭仁所指導 楊尉筠的 創造性舞蹈融入性別議題對國中生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 (2021),提出十一日晴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創造性舞蹈、性別角色、性別角色態度。

而第二篇論文開南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法律碩士在職專班 黃鼎佑所指導 王子修的 我國假訊息危害規範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假訊息、假新聞、言論自由、政府立法模式、中介業者自律模式、第三方事實查核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十一日晴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自由時報電子報則補充:自由時報,為網友提供重要的新聞訊息,提供第一手全球各地最即時的突發事件報導,為網友精準掌握新聞脈動,配合時事不定時推出各類新聞專區,服務廣大網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十一日晴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夏承燾致謝玉岑手札箋釋(修訂版)

為了解決十一日晴評價的問題,作者沈迦 這樣論述:

夏承燾(1900-1986),著名詞學家。畢生致力於詞學研究和教學,是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一代詞宗”“詞學宗師”。謝玉岑(1899-1935),名覲虞,號孤鸞。錢名山之婿,謝稚柳之兄。工辭賦、善書畫,中年後以詞名世。因英年早逝,留存材料較少。夏承燾與謝玉岑1926-1927年間同在浙江省立十中(今溫州中學)執教,遂成一生莫逆。本書收錄 1927 -1935年間夏承燾致謝玉岑信劄六十二封,另有致錢名山四封,致張孟劬、胡小石、顧頡剛、容庚、鄭曼青、劉節、錢仲聯各一封,共計七十三封。此批極富文獻與藝術價值的信劄,幾經劫難得以完整保存,洵為珍貴。沈迦先生為此做了全部釋文,並就其中相關人物

、典故、作品箋釋本事,以便讀者于燈下把卷觸摸遙遠但有溫度的民國文壇。 沈迦   浙江溫州人。1991年畢業于杭州大學新聞系,浙江大學文學碩士。曾為記者、編輯,後創業經商,現居溫哥華,從事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歷史研究。著有《尋找·蘇慧廉》《一條開往中國的船》等。《尋找·蘇慧廉》獲評深圳讀書月十大好書等多種獎項,鳳凰衛視據此兩度拍攝同名紀錄片。主編《英國名媛旅華四部曲》《溫州基督教歷史研究》。平素雅好書畫,編著有《普通人:甲乙堂收藏劄記》《立雪:寬齋藏周退密詩翰》《周退密先生題簽集》等。   序言(錢璱之)   前言   一九二七年 第一封 一九二七年七月三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001   第二封 一九二七年七月廿九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006   第三封 一九二七年七月廿九日 附:夏承燾致錢名山 015 第四封 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一日 附:夏承燾致錢名山021 第五封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七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029     第六封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035     第七封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038 第八封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040   第九封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廿一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047   一九二八年 第十封     一九二八年一月十二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053 第十一封  

一九二八年三月九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056 第十二封   一九二八年四月廿三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063 第十三封   一九二八年六月一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068 第十四封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072 第十五封   一九二八年十月廿九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077 第十六封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六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083   一九二九年 第十七封   一九二九年六七月間 夏承燾致謝玉岑 085 第十八封   一九二九年九月十七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088 第十九封   一九二九年十月二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093 第二十封   一九二九年十月廿六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096 第二十一封 一九二

九年十一月四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03 第二十二封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廿三日 附:夏承燾致錢名山105 第二十三封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九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09 第二十四封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廿三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116 第二十五封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卅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119   一九三○年 第二十六封   一九三○年一月十三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23 第二十七封   一九三○年二月十三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28 第二十八封   一九三○年四月廿七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32 第二十九封   一九三○年四月廿七日 附:夏承燾致錢名山134 第三十封     一九三○年五月廿七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13

7 第三十一封   一九三○年秋   夏承燾致謝玉岑141 第三十二封   一九三○年十月四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145 第三十三封   一九三○年十月十五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49 第三十四封   一九三○年十月卅一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152 第三十五封   一九三○年十一月三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55 第三十六封   一九三○年十一月廿四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161 第三十七封   一九三○年十二月六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68 第三十八封   一九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72 第三十九封   一九三○年十二月廿二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175   一九三一年 第四十封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

九日夏承燾致謝玉岑178 第四十一封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九日 附:夏承燾致鄭曼青 184 第四十二封   一九三一年二月一日夏承燾致謝玉岑189 第四十三封  一九三一年三月二日夏承燾致謝玉岑194 第四十四封   一九三一年四月廿五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00 第四十五封   一九三一年七月八日夏承燾致謝玉岑206 第四十六封   一九三一年九月三日夏承燾致謝玉岑208 第四十七封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210   一九三二年 第四十八封   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二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12 第四十九封   一九三二年三月廿七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17 第五十封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九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24 第五十一封   一九三二年六月六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229 第五十二封   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五日 附:夏承燾致錢仲聯 231 第五十三封   一九三二年八月十九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 234 第五十四封   一九三二年九月二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39 第五十五封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一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243 第五十六封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廿六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48 第五十七封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廿四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53   一九三三年 第五十八封   一九三三年一月七日夏承燾致謝玉岑260 第五十九封   一九三三年一月卅日夏承燾致謝玉岑2

66 第六十封     一九三三年十月十四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68 一九三四年 第六十一封   一九三四年六月十五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72 第六十二封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七日夏承燾致謝玉岑276 第六十三封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夏承燾致謝玉岑 279   一九三五年 第六十四封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九日夏承燾致謝玉岑283 第六十五封     一九三五年二月二日夏承燾致謝玉岑286 第六十六封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日夏承燾致謝玉岑289 第六十七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九日夏承燾致謝玉岑292 第六十八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九日附:夏承燾致容庚295 第六十九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 夏承燾致謝玉岑297 第七十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   附:夏承燾致胡小石300 第七十一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附:夏承燾致劉節304 第七十二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附:夏承燾致顧頡剛306 第七十三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 附:夏承燾致張孟劬308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修訂版後記   前言 沈迦   一 謝伯子畫廊編印《謝玉岑百年紀念集》,蒙賜一冊。在該集中,讀到錢璱之先生所撰《記夏承燾先生的七十二封手劄》a 一文。年逾八旬的錢璱之先生是晚清江南大儒錢名山長孫,民國詩人、書家錢小山長子。錢謝兩家有姻誼

,他稱謝玉岑為大舅。錢璱之早年就讀于中央大學外文系、南京大學中文系,受業于胡小石、唐圭璋諸先生,長於詩文,曾任常州教育學院副院長、《艤舟詩薈》主編,為常州德高望重的長者。在這篇寫於一九八六年,為緬懷剛去世的夏承燾先生而作的文章裡,錢璱之先生提到他手頭還保存著夏承燾當年寫給謝玉岑等人的七十二封信劄。夏承燾為鄉前輩,他的遺劄自然引起我的關注。於是在二○○七年夏天給謝伯子畫廊負責人謝建新的一封郵件中,我向他提起此事,並希望有機會能看看這批已穿越八十年風雨的手跡。 夏承燾(1900-1986),字瞿禪,晚號瞿髯,溫州人,有“一代詞宗”之譽,為我國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謝覲虞(1899-193

5),字玉岑,號孤鸞,江蘇常州人,民國著名詞人、書畫家。 詩詞造詣精深,亦擅駢文,書法以篆隸最工,鐘鼎金文作品被譽為“可勝缶翁”。其文人畫則被張大千稱為“海內當推玉岑第一。” 早歲從錢名山遊,為名山長婿。其弟謝稚柳、妹謝月眉、子謝伯子均為著名畫家。 近年來學人手劄備受珍視,不論是夏承燾還是謝玉岑,今人得其片紙,珍同球璧。現有成批的信劄出現,我當時雖未看到,亦可掂量出它的分量來。 謝建新是謝伯子的長子,謝玉岑的長孫,近年來為整理、挖掘錢謝兩家文史資料用力頗勤。謝建新收郵件後,即去問他表叔錢璱之先生關於這批信劄的來龍去脈。錢先生經謝建新這一提,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這樁舊事,於是把這批信劄找出,連

同他自己在一九八七年五月整理的手劄釋文手稿 ,全部送給了謝建新。謝建新捧著這批凝聚了幾代人心血的資料很激動。他後來在信中告我: “此事因你提起,我叔記起而贈我,還得謝你呀!” 謝建新隨即將這批從未公開的手劄拍成圖片,並燒錄成光碟,連同錢璱之注釋手稿影本,用特快專遞從常州寄到上海給我。 打開電腦,一張張發黃的手劄撲面而來。這批資料,雖經近八十年的風雨,今天竟然接近完整。據錢璱之先生說,“我家經過日寇侵華和‘文化革命’兩次浩劫,廬舍文物一概蕩然,而上述‘手劄’則系藏于舅家的一個破箱中,意外地得以保存。”真可謂蒼天有眼,文化之幸! 這批手劄共計七十三封,其中夏承燾致謝玉岑六十二封,致其他友人十

一封(分別為致錢名山四封,致張孟劬、胡小石、顧頡剛、容庚、鄭曼青、劉節、錢仲聯各一封。)錢璱之先生當年整理時僅為七十二封,現多出的一封是夏承燾一九二七年七月廿九日致錢名山。 謝玉岑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日去世,夏承燾在四月二十八日日記中這樣寫道“理玉岑遺劄,共百餘通”。e 根據交往雙方一往一複的規律,由此可推算,夏承燾當年寫給謝玉岑的書信大概也在百餘通,約一倍於現可見的六十二封。不知另外一半的信件,今又在哪裡?   二 近一年多來,這批手劄成為我暇時讀物。稍閒時,便從電腦上調出一二封逐字閱讀,並試著在錢璱之先生釋文稿的基礎上做些補充注釋。 錢璱之先生釋文稿《夏承燾致謝玉岑談詞手劄》有近兩萬

字,分一、二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參對《天風閣學詞日記》,“寫的時間完全可以肯定者”, 計釋三十六封手劄;第二部分“末尾所注年份均不詳,而《天風閣學詞日記》 或則有殘缺,或亦未明載,但均約在 1927-1935 年間”,計釋二十二封。這五十八封手劄錢先生已將釋文整理出來,並考證了其中三十六封信的寫作時間。 錢先生的釋文稿作於一九八七年,當時囿於資料,有些考證難以展開。我近年參考一九九七年出版的《夏承燾集》第五冊(《天風閣學詞日記(一)》)及溫州圖書館古籍部所藏之《書卷養壽室日注》(第六冊)等資料,同時結合劄中關涉的歷史事件、人物生平以及書劄往來應答關係,將全部手劄的寫作日期做了重新的考證,並修

訂了錢先生文中的少許幾處誤考。錢先生的釋文為選釋,其中節略的部分,這次亦試著全部釋出。 夏承燾與謝玉岑的通信,實非尋常的通訊問候,其中有不少為交流詞學研究之意見與看法,為便於非專業讀者閱讀,我也試著做了些注釋。 關於這批手劄的內容及夏謝兩人的深厚友誼,錢璱之先生在《記夏承燾先生的七十二封手劄》已有詳述,不需我贅言。謝玉岑在溫州之經歷及與夏承燾相識經過,亦可參見拙作《永嘉佳日——謝玉岑在溫州的時光》。 不久前,吳晶抄錄了夏承燾民國十四年的一則日記給我:“十月八日,晴。晚李孟楚介十中同事謝玉琴(武進人)來晤,並承邀飲福聚園酒樓,同坐有純白、仲騫及嚴琴隱,啖蓴菜味甚鮮,談笑至九時方歸。”“此大

約是夏承燾與謝玉岑交往之始。”正在參與整理《夏承燾全集》的吳晶這樣告我。 謝玉岑一九二五年三月廿六日抵溫,在溫州浙江第十中學執教僅一年,一九二六年仲夏便束裝回滬。他在溫州,結識的最好朋友便是夏承燾。謝夏溫州別後,十年間兩人一直魚雁不斷。這批信劄中最後的一封寫於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五日後謝玉岑因肺病在常州去世。年僅三十七歲。   三 這批書信寫於民國二三十年間,時夏承燾、謝玉岑已於文壇嶄露頭角,他們當時結交及往來的師友多為文壇名家。常在信中出現的人物有朱祖謀、錢名山、金松岑、張爾田等名宿耆老,同輩友人中如龍榆生、張大千、顧頡剛、容庚、胡汀鷺、任二北等,亦多為名家。現今不大被人提及的趙叔雍、

曹經沅、丁甯、唐玉虯等人,也可在信劄中找到雪泥鴻爪。透過這些信劄,我們可以窺見今日還雲霧繚繞的民國文壇一角。 夏承燾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二日致謝玉岑的信中這樣寫道:“彊老之喪,榆生函來詳述其家室傷心史,至可悲悼!遺著皆交榆生。弟准星期四(十四日)早晨往真茹暨南大學訪榆生,兄如欲看彊老遺著,屆時在榆生處相會。”此中所提之彊老即為晚清著名詞人朱祖謀,憑此記錄,再參看夏承燾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一日日記,可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見一代詞家不為人知的家室傷心史。 “此間馬一浮字極佳,弟嫌其人有習氣,不去求。杭州學人書家皆少有。郁達夫雖弟舊同事,字不成字,可不必耳。”這是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致謝玉岑信中的內容。當

時謝玉岑已臥病不起,欲廣羅當代學人詞翰,以當枚生之發,並托夏承燾代為訪求。夏承燾為慰好友,為他寫了不少推薦信,但當說到馬一浮與郁達夫時,卻寫下了如此的個人觀感。這些很直接的個人評價,亦為我們解讀名人提供一個有趣的視角。 與夏承燾同稱詞壇宗師的龍榆生在當時主編《詞學季刊》,夏、謝都是該刊的主要作者,亦是他的詞友。在這批信劄中,可見不少與《詞刊》有關的資料。 當時學人如何相互提攜,如何辦同人刊物,從中可窺見一斑。其中一封信劄還讓我們知道,名聞遐邇的《詞學季刊》,當年竟窮得付不起稿酬。 四 錢璱之先生為這批信劄釋文時,多將與溫州有關的內容做了節略處理。其實對溫州地方而言,這些內容是寶貴的文史資

料。 夏承燾是溫州人,而謝玉岑亦曾執教於溫州浙江第十中學,因而他倆共同的朋友中,溫州人不少。王亦文、李孟楚、李杲明、張幼任、梅冷生、劉節等溫籍學人在這批信中常被提及。一九二七年謝玉岑離開溫州,轉赴上海南洋中學執教。溫州籍書畫家張光、馬孟容、馬公愚、鄭曼青、方介堪等人當時亦活躍於上海畫壇。因此,這批手劄提供了這些“同裡諸子”過從交往的豐富材料。 在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九日致謝玉岑的信中,夏承燾積極地為學生陳適謀事:“茲有小浼:敝鄉學生陳適,卒業九中,後考入復旦大學正科,肄業半載。醰醰好學,為敝鄉後來之秀。而遭家多難不能竟其學。貴校藏書極富,弟擬懇兄為覓一棲止,月入三十即足敷衍。(教務處、訓導處助

理等位置皆可。)俾得稍稍博覽,期有所成。吾兄愛才,當與我想提攜之。(陳生寫聚珍體字極工,弟不欲其埋沒為抄胥書生耳。)陳生為弟得意學生,以此奉浼,幸時時為我留意,切切。”一九三○年初,他又幾次在信中向謝玉岑提起此事。這位陳適是溫州樂清人,當時在嚴州九中讀書,師事夏承燾先生。在王亦文、夏承燾等人的提攜下,陳適後來終成大器。著有《人間雜記》《離騷研究》《甌海兒歌》等書及論文《談永嘉昆劇生旦的表演藝術》。近年樂清有識之士已編輯出版《陳適文存》。 劄中材料可為《文存》未來修訂提供新的史料。 除溫籍學人外,民國時曾流寓溫州,並為溫州地方文化做出重要貢獻的林鐵尊、符璋、曹民甫等人的行跡,亦常見於這批信劄。

特別是對符璋的記錄猶為詳細: “符公宜黃人,前清服官江西及敝省有年,鼎革時適在敝鄉里安知縣任,寓敝地近廿載,年七十有五矣。猶矍鑠,健談如壯年也。(先德雪樵先生與譚複堂交好。)” “符笑拈先生已于雙十節作古,年七十七。日前有赴來,聞其身後甚蕭條, 著述未刻者尚有四五種。晚生十月三號方去一書問字,竟不得入覽矣。先生如有挽章,請寄溫州府城隍巷七十二號符宅。” 民國溫州地方文化,近年隨著《溫州文獻叢書》的陸續出版,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這批信劄披露的地方文史線索,應能為溫州文化的進一步發掘, 提供相當有價值的補充。   五 最後,還想說明一點的是,夏承燾不僅是著名的詞人、學者,而且是第一流的

書法家。中國書法作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夏承燾青少年時有過系統的書法技術訓練,成年後雖專心於學問,但少時打下的扎實基本功,經過後來學問的滋養,成就了他富有個性、書風鮮明的書體風格 j,特別是其行草書,以拙筆寫天真,已臻化境。他和同時代的馬一浮、謝無量、魯迅等一樣,雖無意做書家,卻成為第一流書法家,堪稱中國近現代學者型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這批手劄原件是欣賞夏承燾書法藝術的絕佳範本。手劄雖非潛心佈局的書法作品,但正是因了當時信手拈來、點筆而成的特點,反顯出書者的真貌與個性。此批信劄中的任何一頁,不論是用筆還是章法,都可稱書法佳構。 同時這批手劄因自然延續七八年,亦可為研究

夏承燾書風演變過程提供第一手材料。我們希望有人能專門研究夏承燾的書法藝術,並期待他的書法作品早日結集出版。 隨著夏承燾名聲日隆,近年在網上及各種拍賣會上,屢見冒他之名的書法作品,以贗充真。因此這批手劄的公開,可能亦將為收藏愛好者辨識真偽提供助益。這定是夏承燾、謝玉岑當年沒有想到的。   六 《夏承燾致謝玉岑手劄箋釋》以影印手劄原貌為主,附以“時間”“署款”“用箋”“釋文”“夏記”“今按”及“注釋”等輔助內容。 全書編排以通訊時間為序; 夏承燾在信末的署款大多以陽曆紀年月日,亦偶有以陰曆紀者。筆者已在“時間”中統一將其換算為陽曆; “釋文”,為該封信劄的全文釋文。原劄行文無標點,不分段

。為醒目起見,已由筆者斷句標點,並依據內容劃分為自然段。原劄中夾行小注,今加圓括號排在相關正文後。原劄天地頭補注、追記,則視文氣做了相應處理,或併入正文,或附在劄後。 原劄為繁體字,釋文時改為簡體字。為保存歷史文獻價值,原劄中的通用、假借字,概仍依舊。文中明顯誤字,徑改,並加();少許衍文,加 [ ] 表示; 個別辨識不清的字,則以□代,以昭審慎,並期方家指教; “夏記”,為夏承燾在日記中自己對該封信劄的記錄,沒有留下記錄者從略; “今按”,是筆者在箋釋時的一點感想,或記錄考釋經歷,或摘錄夏謝相關文獻,僅供讀者參考; “注釋”,試對該封信劄中的相關典故、人名、地名、書名做點補充注釋的

工作。   二〇一〇年五月三日改定于上海秋水雲廬, 二〇二〇年一月七日提交修訂版時略有改易  

創造性舞蹈融入性別議題對國中生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十一日晴評價的問題,作者楊尉筠 這樣論述:

創造性舞蹈是透過舞蹈持續自我探索的歷程,教師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靈活運用創造性舞蹈的五大元素(身體、時間、空間、勁力、關係),幫助個體找出自己適合的方式,發揮個人內在潛能,並轉化為外在動作表述。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創意風格,從不斷地探索和學習中,培養出新的美感經驗,更可提升自我認同感、人我互動關係並增進與他人共事的能力。 現今社會呈現了多元的樣貌與發展,性別個體間相互尊重與認同已是不可忽視的議題。本研究藉「創造性舞蹈融入性別議題之課程」設計為期八週的行動研究,實施對象為國中八年級生,共計2個班級、57位學生,進行每週一次,一次45分鐘的課程。從藝術的角度出發,以個人、家庭、職業

等三大主題,透過肢體開發、舞蹈動作展現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自我性別角色概念與建立自信,進而提升自我性別認同感,促進性別間相互理解、包容,擴大性別意識的學習視野,進一步應用於未來個人的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展現對社會議題的關懷,並順應時代變化與社會需要,與他人共創美好善良的社會。 研究者依據自編性別角色態度量表、學習單、教師反思日誌與上課影像等資料進行分析與評量。本研究發現如下:一、國中生性別角色態度已趨向多元開放。二、創造性舞蹈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肢體表達能力。三、創造性舞蹈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四、創造性舞蹈融入性別議題之課程有助於學生了解與尊重個別差異

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

為了解決十一日晴評價的問題,作者盧建榮 這樣論述:

力抗唐帝國軍隊的河北人,被消音達千年之久, 成了「沒有歷史的人」。 面對帝國百年來的文攻武嚇,河北人是怎麼挺過來的?     ◆安史之亂後,分裂的帝國江山     唐朝安祿山領軍譁變,殺向洛陽和長安、皇帝出逃。從此,帝國軍與安祿山軍周旋了八年。安祿山死後,安軍換了三位頭領,仍與唐軍互打不已。但雙方攻守易勢,安軍主力從河南退守河北,忙了八年只獲得帝國十餘道行政區中的河北道。而唐軍也制服不了安軍,形成僵局。最後唐方主動罷兵,並撤離河北,河北從此成為安祿山死後餘生部眾的勢力範圍。同時,八年戰爭期間,有兩塊唐土也落到安軍部眾之手:一塊是今日的山東省,另一塊是今日河南省西南部的蔡州一帶

,當時稱作「淮西地」。於是乎,內戰後的帝國,有三處地方管治不了。特別是河北這一塊,成為亂後七位皇帝的夢魘所在,亟思光復。     ◆河北自治體制的「河朔故事」     此後的唐廷與河北三鎮,就處在一種關係不穩又曖昧的狀態。唐廷視河北為失地,而河北諸強人們則以河北主人自任,將這塊地盤視為八年內戰的戰利品,府主可以傳之子孫,唐廷只能被迫保證河朔子孫世襲帥職的特權。這無疑是河北自治體制,用當時的術語叫「河朔故事」,成了政治文化慣例。「河朔故事」下的自治體制,除了指河北人自行選帥之外,還意味著自行募兵、賦稅,以及命官之權,獨立於唐廷之外,唐廷不得干預。     ◆醜化河北人的「帝國

文化工程師」     唐中晚期的河北人,在政治上採取抵抗唐廷的立場,而橫遭兩京士大夫的醜化,甚至污名化,讓忠於帝國的人對反抗者心生反感,而煽起一股以軍事解決反抗者的鷹派風潮。再加上寫史的權力操縱在唐代兩京士大夫及其後代心儀者手中,於是兩京士大夫對河北人的歧視意見被後代史家當事實看待,因而被消音長達一千二百年之久。本書稱這批粉飾、醜化又試圖馴化河北人的志工隊伍為「帝國文化工程師」。這些文化菁英旨在形塑河北人作為異族的集體形象,並在有裂縫的社會中製造內部敵人,然後在應付失據後又不負責任地一哄而散,如韓愈、元稹、劉禹錫、杜牧,以及權德輿等人。     作者以新文化史的素養,以出土的石

碑史料為依據,講述唐河攻守雙方拉鋸的過程,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場軍事與文化衝突。在帝國百年的文攻武嚇下,仍無法瓦解河北人抵抗帝國的意志,並重現這段消失千年的歷史。故事就從雙方傷亡最慘烈的七八三年「薊城戰雲布、萬戶釘棺聲」拉開序幕……   本書特色     ◎本書原名《飛燕驚龍記: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此為全新修訂版。◎沈睡千年的河北人,他們在強權底下的生活、情感與鬥魂,在史家筆下一一甦醒呈現。     ◎歷史循環不已,唐帝國的文化菁英為帝國粉飾,並且想方設法打壓河北人、使之消音,於今豈非相當雷同? 作者簡介   盧建榮     現任《

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作者是台灣僅見全方位思維的史家,古今中外史蹟皆其獵場,長年提倡「敘述史學」與「新文化史」,將多項獨到研究成果,改寫成平易故事版本與讀者分享。199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新文化史學巨作(麥田出版叢書),膾炙人口,引領兩岸年輕世代開創史學新風。     盧氏早期敘述史著作《曹操》出版於1980年;《入侵台灣》獲2000年「中央日報」十大本土創作獎;2003年《分裂的國族認同》獲書評家晏山農許為台灣史界勇於挑戰當權第

一人;《咆哮彭城:淮上軍民抗爭史》2014年獲北京權威書評專欄4顆星獎。     其他重要著作:《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2006)、《聚斂的迷思: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2009)、《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2010)、《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志業:唐宋新聞傳播史》(2013)、《唐宋私人生活史》(2014)等。 典範的轉移(臺灣繁體增訂版序) 向星期天史家致敬(繁體中文版序) 為廣大歷史癖者解饞(簡體中文增訂版序) 序曲 第一部 自決 —、薊城戰雲布 萬戶釘棺聲 二、虎踞於河朔 長安計安出 三、

幽鎮相傾日 瓜李成嫌時 四、河朔亂又起 宰臣全束手 五、鄉關路更遠 靈堂伏劍死 六、忠義滿京華 風雨故園情 七、大盜計竊國 河朔故事興 八、車馬喧山寺 良相佐君行 九、兩河戰士骨 春閨人夢裡 第二部 敵對 十、 闖關萬里行 幽人夜難眠 十一、冷月疏星照 寒光鐵衣濕 十二、文曲駐輦下 人物辨邪正 十三、七步干戈慘 疑心暗鬼生 十四、文昌筆萬鈞 平地風雲起 十五、長安為異客 河北入夢來 十六、河北為屏藩 君相俱開懷 十七、河北苦離亂 洛陽好成家 十八、禁垣君相汗 沙場將士血 第三部 納叛 十九、 將軍朝天闕 軍士肝腸斷 二十、 護主心悲涼 白髮憶離鄉 二十一、兄弟各異路 生死又情殊 二十二、見

縫插針難 隆功崇德易 二十三、十年絕音訊 一朝脫險境 二十四、叔姪爭帥位 長安迎輸家 二十五、長安富貴居 故鄉虎口行 二十六、開門揖降者 不分河南北 第四部 招降 二十七、燕趙高門空 易鎮唐心堅 二十八、程家襲三代 歷劫無復憶 二十九、三鎮歪風熾 監站豈容貪 三十、 青女辭羅綺 俠氣世無匹 第五部 來歸 三十一、洛士群鼓譟 燕趙氣益雄 三十二、薊城洛下客 燕歌塞鴻飛 三十三、洛風拂朔野 不解幽燕情 尾聲 附表一 中唐諸帝年號暨中西紀年換算表 附表二 唐(廷)、河(北)關係大事年表 附表三 田弘正、田布父子蹤跡在全書分佈表 參考文獻與遺物 增訂版序   典範的轉移     一    

 近兩年中美貿易大戰,許多台灣高科技生產線從大陸移回台灣。原本交由三聯書局出版的七本書,有兩本都排好版、正待二○一九年四月起陸續推出之際。不料一紙行政命令,竟阻止了這個發行大計,沒為什麼,三月底大陸當局突然要求,各書局要把送審通過並待上市的台港學者著書,重新送審一遍。如此一來,基層工作人員在審查作業上,不會只是最嚴,而是更嚴。靜靜等候送審再過的通知佳音,就一個月又一個月地遲不出現。到了今年十月,我已經等得心焦不已,逐漸說服自己,我與大陸讀友無緣,此事就此打住吧。     就在此時,萬沒想到,一次與老友吳宏哲兄邂逅的事件,帶來新的轉機。宏哲兄聽我大陸出書受阻,便在眾家老友面前,講出一番要助我一臂

之力的話。這並不是他有辦法讓我在大陸出書,而是助我把大陸生產線移回台灣,像煞登上脫逃大陸的台灣企業這輛列車。我的文化事業重心又從大陸倏忽移回台灣。從二○○二年至二○一四年的十二年間,大陸有四家出版社各出我一本書。一五年時,我結識了三聯主編張龍先生和中華賈主編雪飛小姐,大家相談甚歡,就分別跟我敲定了簽七本書和三本書的約定。從一六年至一八年,這兩家書局分別忙於內部編輯作業。此其間,我與兩位主編通信無數,分別交流了各自製作書籍的理念。我覺得很幸福的一件事,是天幸讓我遇到識馬的兩位伯樂。張龍先生乃北大歷史系畢業,初識那天,他告以發掘了一位重量級學者辛德勇先生。此後,辛先生之書一本一本地從張龍編輯手中應

市,深受讀者喜愛。賈雪飛小姐從復旦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後,投身中華編務。從她手中編出面市之書,都衝到十萬本的天文賣量。像樊樹志教授的晚明五部曲(已出三本),還有張國剛教授的《資治通鑑》學,都是賈小姐點指成金的熱銷商品。張、賈兩位編輯近五年的努力,炒熱了歷史書類,讓專業史家像煞王牌作家一樣,他們的史著可躋身暢銷書排行榜。這股歷史通俗書熱,無疑對我作品進入大陸書市,相當有利。     我數十年來,就是一位右手寫科學報告的論文,左手寫老嫗都解的歷史普及書的學者。我在歷史普及書領域內,走在前述辛德勇、樊樹志,以及張國剛等三位教授之前,早了許多年。今天出版社出了像張、賈這種看重歷史普及書價值的專業編輯,當這

種編輯當起識馬伯樂,那麼,象牙塔中稀見的千里馬史家,像辛、樊、張等三教授,就會被發掘出來。我應屬千里馬俱樂部的一員,我的兩部書,即《鐵面急先鋒》和《咆哮彭城》,先後讓北京法政大學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編輯給相中,分別在二○一二年和二○一四年發行應市。之後,有張龍先生和賈雪飛小姐分別來洽談出簡體字版書,已述之於前,不贅。     二     唐帝國統治了一百三十七年,三支由安祿山統領的東北邊防軍譁變,殺向洛陽、長安兩京,一副要吞噬帝國的模樣。一時之間,帝國大河南北要地悉數淪陷,皇帝出逃,長安落入安祿山手中。從此,帝國各路軍與安祿山軍周旋了八年。安軍在安祿山死後,連續換了三位頭領,還在與唐軍互打

不已。但雙方已攻守易勢,安軍的主力部隊已從河南地退守到河北地,只比當初老巢的幽州、營州等地多了今天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亦即,安祿山部眾忙了八年,只獲得帝國十餘道行政區中的一道,即河北道。而唐軍這時,分從河南和河東兩地進逼河北。但誰都制服不了誰,於是形成了僵局。最後唐方主動罷兵,並撤離河北,河北從此成了安祿山死後餘生部眾的勢力範圍。同時,八年戰爭期間,有兩塊唐土也落到安祿山部眾之手,一塊是今天山東省,另一塊是今天河南省西南部的蔡州一帶(當時稱作「淮西地」),於是乎,內戰八年之後的帝國,有三處地方管治不了。特別是河北這一塊,一直是亂後七位皇帝的夢魘所在,亟思加以光復。因而此後七十七年,唐廷就與河北

三個藩鎮處在一種關係不穩,又曖昧的狀態。唐廷視河北為失地,而河北諸強人們則以河北主人自任。這樣的唐河關係歷史課題,近八十年來一直引起中外史家高度注意,都想對這樣的歷史現象給予合理的解釋。     可這是一個極度複雜的歷史課題,因此對歷史家而言,研究此一議題,形同是對一己史學素養和能耐的一大考驗。     三     唐(廷)河(北)關係課題是由陳寅恪這位二十世紀不世出史家所提出的。他在一九四四年出版對此課題的假說性解答。他認為,當時存在兩個平行時空世界,一個是由長安天子所管治的「周孔名教」世界,另一個是不知「周孔名教」為何物的河北世界。一個傳承的是中國正統文化,另一個則是背離此正統的低級文化。

對於後者,他進一步解釋說,河北地域中,雖在族群上是胡漢雜揉,但在文化上是以非漢的胡人文化為主體。其實,河北境內胡人族屬多元且複雜,陳大師當時並未有所著墨,而是到了五、六十年後才由榮新江教授加以補白。     以上陳大師的歷史詮釋,是為了理解唐河關係之所以緊張且尖銳化,其持續如此之久,一言以蔽之,就是長安是漢族光輝文化的代表,河北三鎮則是胡人文化的重鎮,兩者之間存在先天的文化隔閡,且發展到無可化解的地步。據此,又可進一步導引出雙方的嚴重軍事衝突,是雙方文化衝突另一形式的體現。     然則陳大師上述假說是建立在一則二手傳播上。一位代表胡人文化的河北之子,叫盧霈的,從小到大,只知騎射,卻不知周公孔

子為何許人。直到有一天,有一位河北儒者黃建出面告知他,還有一個世界,其文化境界比我們河北人的要高出許多。這個世界就在河北境外,是由一位坐鎮在長安城的唐天子所統治的偌大地方。好個盧霈一知還有另一個世界,為他所不知,他聽說之後,就偕乃弟出走河北,由山西地界進入天子的世界。他與乃弟決心做一位有「文明」的人,遂投注大量時間學漢字和讀漢文書,並參加科舉考試。最後,盧霈取得進士功名,卻一時無法入仕。幸而,他的同年好友競相供養他,讓他可在長安生活下去。過了一段時間,盧霈偕弟到山西遊歷,不幸死在一群強盜之手。乃弟幸運逃脫,在遇到一位叫杜牧的文官後,才把上述身世和盤托出。杜牧據以寫成〈盧霈墓誌〉。     讀者

注意到了沒有?河北之子盧霈的故事,活脫是一則胡化漢人,冒險進入天子世界,脫胎換骨變成一位一定漢化程度的漢人的變(換)身(分)故事。當年那位儒者黃建在點撥盧霈培養新的世界觀的場合,盧霈弟弟並不在現場!盧弟應該聽聞乃兄轉述那場文化震撼對話,經過他的理解,再轉譯給聽故事者杜牧聽,而杜牧再以他主觀認知,把盧霈轉變文化認同的故事,給予記錄。這故事傳世至今,而為陳大師採信。陳大師並未留意杜牧所言,是二手資訊,也未留心此中有杜牧的蓄意加工,把資訊增加權重。同時,裡面也夾纏有盧霈弟的臆測,以及杜牧對河北人先天刻板印象和自家主觀價值和信念。這個關於河北之子變身為天子世界信徒的故事,裡面究竟有多少事實成份,其實很

值得今之史家懷疑的。陳大師不僅不疑有他,還照單全收!這是陳大師的偏聽,導致對唐河關係的詮釋致命的所在。     陳大師打一九四四年提出上說後,崇信兼崇拜者絡繹於途。直到九○年代,台灣的毛漢光教授偕其所指導博士生廖幼華女士,才予以局部修正說,河北未全然胡化,胡化厚重區應侷限在河北北部的幽州節度使。至於其他河北中南部的成德和魏博兩節度區,應還是以漢人文化為主體的。     陳氏假說從一九四四年提出,至一九九○年毛教授始提局部修正,再到一九九二年廖女士發揚乃師之說,寫成博論並畢業 。中、港、台三地學者,加上日本和歐美學者,基本上不斷引用陳大師對唐河關係的看法。然而,挑戰陳大師假說的事究竟發生在二○○

○年至二○○七年的台灣史壇。     四     台灣史家盧建榮與二○○○年先發表一文,長達四萬五千字,挑戰陳寅恪假說,繼而再加以擴大,於二○○七年六月出版《飛燕驚龍記:大唐文化工程師與河北沒有歷史的人》(台北:時英出版社)一書,提出一個迥異於陳大師的唐河關係詮釋。盧氏有兩項陳大師當年所沒有的憑藉,如下:其一,在史料上,盧氏大量引證由宋至清出土的地下墓誌和地表碑刻,尋繹出陳大師沒有見過的河北人聲息其第一手訊息。其二,在方法論和分析裝備上,盧氏運用創成於西方八○年代的新文化史理念。把文化當成研究對象,盧氏的新式文化觀總算替換下陳大師陳舊的文化觀。此外,盧氏對於解釋誌和碑,亦有所講究,採用不同方法

去看待,而不像時人無所分別加以對待。這是在掌握實物資料其中訊息的解碼上,盧氏較一般史家更加警醒。這一點,也是分出高下的關鍵因素。 盧氏的提法,簡單說,他認為河北三鎮的文武公職人員,相對兩京文化菁英而言,是政治/社會地位比較偏弱的一群。以河北地方菁英階層,倘要在天子世界找到一個像樣的職缺,幾乎是千難萬難之事。相形之下,他們依附在河北軍鎮機構討生活,他們的生活卻比在天子世界謀生要來得好。這是河北文武地方菁英願意死心塌地地追隨軍主的深層結構因素!具體言之,是要過好一點的生活。     這點,莫說當時兩京文化菁英,如韓愈者流,見不及此,即連現代史家也輕忽了。從大量出土的墓誌資料,河北人抵抗李唐中央的行

動,是有文化理據做支撐,而合理化其抵抗行動的,對照來說,兩京文化菁英奉旨書寫、送給投誠中央河北頭領的紀念建物的石碑,是要馴化河北人,而在這馴化修辭的背後,暴露出對河北人的歧視。甚至在述及特定叛亂事件上,流露出對河北人/地的「認同的汙名化」(Stigmatized Identity)舉措!這些文化菁英也奉旨挑一些親唐河北頭領為其立傳,這些傳統文本多少暗寓拉甲(親唐)打乙(反唐)的、傳遞歸順的文化政治話語。如此其多的針對河北人/河北文化的碑/誌(按:全是公開的,有的在河北,有的在長安,請注意這些不同於河北地下出土墓誌)製作,倘若不暇細觀和深思,研究者將迷失於這龐大汪洋般的字海之中。當代史家可不慎哉

!?     盧氏這本挑戰陳大師的專著舊說,到目前為止,先影響了兩位青壯大陸學者。一位在復旦大學工作的仇鹿鳴教授,繼我標舉的學術資源之後,復加上他師門絕技,即文獻詮釋學,於二○一八年出版《長安與河北之間》(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仇教授彌補了拙作未處理的空白之處,還對碑誌窮蒐極索,並給予深刻的解析。仇先生尋繹所得,往往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饒富創意。此書,我已發表對其讚賞之意。詳見拙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二十三期(二○一九年一月)第一五九─一六三頁,不贅。另外一位是首都師範大學張天虹教授,畢業於北師大歷史所博班。他也處理河北藩鎮問題,但他另闢蹊徑,且跳脫出我和仇教授所聚焦的政治/文化視角,轉

而聚焦並深化經濟/社會視角,來觀察河北三鎮抵抗力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網絡。河北人抵抗的文化基礎,先後經我和仇教授一一揭示後,留給後人想超越的空間不大。當然,成德鎮內房山是當時佛教信仰重鎮之一。近年房山佛經典籍大量出土,日本氣賀澤保規教授在此下足了工夫,應有助於將來揭示成德鎮文武人員的心靈素養這一面向。再回到張天虹教授身上。他目前身任新加坡大學訪問學者,他藉此難得機會,努力修改他當年博論以期出版。在此預祝他心想事成。     五     在我出版《飛燕驚龍記》之後,無獨有偶地,中央民族大學李鴻賓教授及其所領導的碩士生,合出一本論河北的集子,叫《隋唐對河北地區的經營與雙方的互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

版社,二○○八年三月),慢了拙作九個月,我估計,李教授應不知我這書的存在。     李編著書中,有兩文與拙作在處理相同問題上有其同異之處,這兩文如下:   1. 陳磊,〈唐代後期河北地區的文化分區與社會分群〉,第一七九─二四○頁。   2. 張建寧,〈從《李寶臣紀功碑》看成德軍的早期教育〉,第二四一─三二五頁。     先說第二文,李寶臣碑乃河北人,而非兩京文化菁英所製作。那是成德軍成軍初期唐河關係尚渾沌不明之時,我與仇教授都沒去處理,略過不提。     關於第一文,用了不少河北出土墓誌。這在史料運用上,與我的雷同,然則在歷史詮釋上,作者用跟我一樣相同資料,看法多不一樣。這很有趣。陳磊落於我後

手,處理相同問題,原本存有很大超越我的空間。究竟有否超越,我請讀者評斷,恕我不便發言了。     但從學術基本路數來看,陳磊和張建寧儘管吸收不少中文學術資源,但格局上,仍是陳寅恪學術遺產的繼承這一路徑。這一路徑代表的是陳大師所樹立的典範。我與仇、張等三人,則另闢蹊徑,試圖樹立新典範,可否受到爾後後學承認,則處在發展態勢之中。然則,我們三人循著新典範路徑出發,的確領略了當年陳大師無緣領略的歷史新風景。     六     最後,我要講我親臨歷史現場考古的經驗。我先後在二○一八年和二○一九年兩度赴河北考崇成德鎮。一八年那次是成德鎮總部恆州,後來改名鎮州,今天則是河北省正定縣。我在那裡,參觀了兩大古

佛寺、古城牆(重砌新做的),更重要地,我特意看了李寶臣紀功碑。一九年那次,我特別去趙縣(原唐趙州城)參觀趙州橋,它現在是一個文化園區的主角。我特別端詳此橋與河寬度和河岸高度的關係。我趁機去思索兩軍交戰時,在此渡河作戰和過橋作戰的不同打法之種種可能性。當初我寫作時,沒能親臨現場,如今始履斯土,真是感奮莫名呀。西元七六三年之後,到八三五年之前,唐軍五度進入河北,與河北三鎮、還有監視「三鎮」的倉景鎮,先後交手。前四次,交戰雙方都路過趙州,而且都通過趙州橋。這座橋是見證唐河雙方四次交戰還留存至今的珍貴地標的遺物。何等寶貴呀!可惜,我看經營此園區的團隊,竟不知此橋是看盡四次大兵團作戰的目擊者,唐河雙方多

少殞落的將軍和英勇殉死的士兵其屍體,多假道此橋南來北往。多少唐代名臣和名將在此橋留下足跡,以及橋南北幾個戰場的事蹟。光是趙州,趙郡李氏大族在此繁衍,該族名相輩出,譬如李德祿就是。與此橋相關人物和事蹟俱不見該園區作相關展示,相反地,園區經營者拉來兩尊不相干的神祇,即觀音菩薩和關公,充作園區布展的兩個台柱。這完全暴露主事者對趙州史,或擴大講河北史,極之貧乏!我曾開玩笑,對張龍先生說,將來一旦《飛燕》被准出版,我請求對趙縣讀者施予客製化,將此書改成《風雪趙州橋》,以拉近與趙縣讀者之距離,只在趙縣境內用此書名流通。     七     本書此一繁體字版,既不同於二○○七年繁體字版,也不同於二○一八年定

稿的三聯簡體字增訂版。這是因為,一部分與兩岸雙方用字遣詞和政治分殊有所不同。另一部分,是我在三聯增訂版基礎上,做了一點最新學術研究資訊的補充,還有,就是字句潤飾上不免又動了手腳。但無論如何,三聯增訂版是原先二○○七年初版的精進版。多虧三聯張龍本人及其所領導編輯團隊的共同努力,在校改上使疏失減到最低不說,另在文字潤飾上,他們也儘量模仿我的學術術語(按:這是做到完全理解作者所欲表達的)來增益我的學術發現。這已不是修訂文字的技術層面,而是進入到特定學術素養和敘事表述技藝的層面。這是三聯的團隊在編輯上展現他們專業的高度。我認為他們完全瞭解西方新文化史究係何物,同時,中文表達上,他們做到要讓其讀者很順暢

地進入這個新穎的閱讀世界去。這沒有具備破解新式學術素養和使老嫗都解的中文表達法這兩道關卡,是不為功的。三聯這本書的製作,使中國當代出版業往上竄升了至少兩個境界。這是在締造新紀錄。     是為序           盧建榮序於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景美岳泰峰範大樓  —、薊城戰雲布 萬戶釘棺聲 西元七八三年春天的薊城尚處在戰爭動員的狀態。這年沒有大風雪肆虐,但綿延一年又九個月的戰事隨著傷亡人數的激增,使得薊城人已將就地送走了兩個年節,不,應該說他們根本無心過年。城內喪家愈來愈多,薊城天空晴朗多時,卻壓不住喪家的哀號聲音。這時距離薊城城主朱滔宣佈獨立之建國,國號「冀

」,已四個多月。薊城原是唐帝國盧龍鎮.幽州的首府,這時變成冀國首都。唐帝國第九任皇帝德宗李适獲知有人要從帝國獨立出去當然不是滋味。除了冀國之外,還有趙國、魏國、齊國,以及只有王號沒有國名的蔡州,都從原本帝國的藩鎮獨立成國,這五國結成聯合陣線正在對唐帝國大打獨立戰爭。 薊城到處是喪家,其中有一家姓宋,死者是國主朱滔的先鋒大將之一,叫宋儼。去年陰曆六月三十日魏州城外敵對雙方進行大兵團作戰,結果冀國打了大勝戰,擊敗二十幾萬眾的唐軍。宋儼死於是役,幾天之後宋儼及其好幾萬同袍的遺體被運回薊城。今年陰曆三月的某日,宋儼長子宋再興與三位弟弟伴著哭腫眼的母親公孫氏正在觀看造好的亡父墓誌石。這方誌石會在下個月伴

隨宋儼遺體下葬。這時宋家屋宇內佈置簡樸的靈堂內本來有一些親友還在忙上忙下的,漸漸地,被宋再興一家人的話題所吸引,便放下手邊工作,擠到公孫氏、宋再興母子身邊去聽他們講話。 大夥圍定聽宋再興講話,有幾位後來者擠到人群中,才弄清楚發生何事。原來他在一邊念亡父的墓誌,一邊講解給母親聽。宋再興這時正講到前年的一場戰事,在此役中,宋儼立了功勞。墓誌中對於該戰的鋪敘,是說朱滔所率的盧龍鎮軍是奉帝國最高當局之命出征,討伐的是鄰鎮的成德軍。凡提到唐廷、朱滔以及宋儼等三處,分別以「恩命」、「元戎朱公」以及「我神將府君宋公」加以尊稱。講到宋儼的戰功,則說攻佔恆州和定州兩城,圍困深州城。七月出兵,到了十一月就大破成德

軍。這一場戰爭的慘烈,誌文說:「十萬餘人積屍遍野」,在清理戰場後,則將敵我雙方死亡將士集體掩埋。 請恕我打斷宋家親友的這場談話:這樣的戰爭細節,在官方正史中不見記載,後代的我們幸賴此誌石的出土,才得窺西元七八一 年夏秋間這場戰爭是何等慘烈。

我國假訊息危害規範之研究

為了解決十一日晴評價的問題,作者王子修 這樣論述:

隨著網路科技快速發展,訊息傳播不再囿於原有的形式,各種捏造、扭曲、纂改或虛構的不實訊息也透過文字或影音等形式大量傳播,而假訊息即泛指所有引人陷入錯誤而流通於市面之不實訊息,其中許多訊息甚至會對國家社會或個人造成危害;另對於時下熱門詞彙「假新聞」與「假訊息」之異同亦有所比較。近幾年隨著假訊息陸續造成各種危害,各界也興起是否該管制假訊息的討論,如假訊息的言論權利受憲法上言論自由保障之程度,及應採取何種審查標凖去界定言論自由保障範圍等問題,這些議論本文藉由探討假訊息意涵、類型及可能危害,進而推論其受憲法上言論自由保護的層度。因此採取何種適切的假訊息規範模式,能同時兼顧言論自由保護,不致造成人民權利

的過度限制及有違憲之虞,便是值得研究的議題。實務上防範假訊息危害之作法模式,大體上可分為國家介入與民間自律二種,國家介入主要是以立法規範為主,也是目前國際上常見的作法之一,而民間自律則是透過傳播媒體與社群網站的自律、提供事實查核、新聞闢謠網站及閱聽人再教育等多面向著手。本文從比較目前主要國際規範原則及各國因應策略,去歸納出國際上假訊息危害規範的三種主要模式,分別為政府立法模式(區分為行為者責任規制及中介者責任規制二種模式)、中介業者自律模式及第三方事實查核等模式,再進一步分析我國目前防範假訊息之作為,進而研究最適合我國國情需要之規範模式,並依研究結論,對於我國假訊息危害規範提出建議,期能在保護

言論自由法益與防範假訊息危害的核心爭點中,求取最適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