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都朝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南京首都朝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北溟魚寫的 長安客 和覃仕勇的 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宋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六朝古都 - Arhi tura也說明:南京 十朝都会除了包含上面的六个朝代之外,还有以下四个朝代: 第七朝:五代十国南唐. ... 六朝古都和明朝首都曾经是南京是两回事,六朝古都很多人数不出是哪些,也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台灣東販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王年双所指導 張佳琪的 唐代小說之修辭研究 (2021),提出南京首都朝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小說修辭、韋恩‧布斯、修辭、唐代小說、虞初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王力堅所指導 李達的 薛紹徽(1866-1911)之題畫詩詞與生命史觀照 (2020),提出因為有 薛紹徽、題畫詩詞、生命史、晚清、女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京首都朝代的解答。

最後網站这个历史挺靠谱01 上 袁腾飞讲中国史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最长的是后梁,17年;最短的是后汉,只有4年,还换了俩皇帝。 ... 宋朝有四个首都: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应天(商丘)、另一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京首都朝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長安客

為了解決南京首都朝代的問題,作者北溟魚 這樣論述:

詩人版《人類群星閃耀時》;演繹一段大唐由盛轉衰的動人歷史。 從詩人眼裡看見時代與命運,看大唐有才華的年輕人, 如何在大城市裡追夢、如何面對他們的艱難與漂泊。   長安的大雨天,杜甫睡在青苔與積水裡;李白困在翰林院的書堆裡打瞌睡,金燦燦的宮殿彷彿近在咫尺,又遠遠相隔;小旅館裡王維正為少年時的詩作標注年齡,窗外慈恩寺裡俗講聲囂,他也許更渴望看一眼寺院牆上的丹青壁畫;三十三歲的柳宗元在人生的頂點離開長安,走向崎嶇;與他同時離開的朋友劉禹錫江湖漂泊二十多年後獨自歸來,只有玄都觀的一樹桃花依然為他開得燦爛;白菊花盛開的九月九日,李商隱只能在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令狐綯家客廳屏風上題一首詩,懷念曾經的重

陽節;白居易從夢中驚醒,慢慢想起來,這是摯友元稹去世的第八個秋天…… 最偉大的唐代詩人們,他們的作品已經是不朽的經典,有的更被後人冠上了「詩仙」、「詩聖」的封號。在當時,詩句於他們而言是用來炫耀才華,交換功名,鋪展自己人生地位與財富的籌碼。詩人們懷揣著夢想來到長安,希望能做官,買房,為國家效力,成為時代的英雄……那時候他們都年輕,都擁有卓絕的詩才,光明的未來彷彿觸手可及。然而命運總是不輕易滿足人們的心意…… 大城市的璀璨燈火、錦繡高樓都屬於別人; 他們是最耀眼的詩人,也是困在長安這座城裡的普通人。 本書集歷史、傳記、詩歌評論等多重元素於一體,八篇故事,串聯起大唐由盛轉衰的一段歷史,看大

唐這些優秀的年輕人,如何在大城市裡追逐夢想;看他們的艱難與漂泊如何與大唐的歷史息息相關;看他們在人生的某些時刻,如何有過和我們同樣的悲喜…… ◎特別推薦 宋怡慧(丹鳯高中圖書館主任) 祈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陳茻(體制外國文教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我們用很多舖張流麗的意象去遙想唐詩。蔚為大國,深谷遠春,金鳷擘海……唐詩到底怎麼被創作出來的?那是個怎樣的時代?在《長安客》書裡,善感而文學性地描寫了那幅圖景。——祁立峰 這是一本非常好讀的詩人傳記,如同穿越時空看盡大唐盛衰巨變,詩人們從群星閃耀落入亂世之中,透過詩人的眼,說著生活日常、官場生存、命運乖舛、迷茫焦慮或艱難

漂泊。儘管與詩人們相隔千年,但情感卻能共鳴感悟。——鄭俊德 ◎本書特色—— ★ 八篇動人故事,詩人版《人類群星閃耀時》 最偉大的唐代詩人們,我們最熟悉的那些名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柳宗元、李商隱等,他們擁有卓絕的才華,並渴望成為時代的英雄。在亂世,每一次選擇都有可能讓自己的人生萬劫不復。在和命運的抗爭中,我們看到了詩人的信念和堅持。 ★他們是詩人,也曾是在迷茫和焦慮中生活著的年輕人 和如今無數的年輕人一樣,這些詩人們不約而同來到首都長安,把詩句作為鋪展開自己人生地位與財富的籌碼。那些不朽的詩篇來自詩人們無數歡欣和至暗的時刻。在他們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當下的自己」。   ★流暢

好讀的「詩人傳記」 「大唐歷史」 作者以類小說式的筆法,參考大量文獻,還原歷史原貌,描繪出一個日漸衰落的長安景象和詩人們跌宕起伏的一生,流暢好讀。 ◎精彩內容——    八篇動人故事——開篇與末篇講述「時代」,中間六篇談詩人的心靈旅程。 以唐玄宗如何在安史之亂中丟掉皇權,開始了盛唐之後的波折之路;到日本國來的請益僧圓仁的故事,帶出晚唐的衰敗氣象作結。              〈公元七五六年夏天,城市在細雨中傾倒〉,西元756年夏天,身陷安史之亂的唐玄宗志得意滿地自以為心想事成,江山與愛情盡在掌握中。太子被他的鐵腕手段,嚇得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但唐玄宗不知道的是,當他沉浸在華清池水霧迷濛

的霓裳羽衣曲中時,漁陽戰鼓正動地而來,他的兒子唐肅宗為報復父親二十年來的壓迫,進而逼竄皇位,讓長安城風雨飄搖且欲墜。 天寶十五年(七五六年)的夏天,王維依然像往常一樣進宮早朝,並不知道自己很快將會成為安史之亂裡的一名俘虜。王維曾經得到岐王師友般的情誼,以及張九齡惺惺相惜的提攜,因為與他們走得太近而遭逢厄運。〈王維:天之驕子的隕落〉裡的王維仕途高潮迭起,作者生花妙筆寫盡自聰慧年少到退隱的王維浮生,猶似詩人回望自己的人生:「少年識事淺,強學干名利。徒聞躍馬年,苦無出人智。」 年輕的杜甫跳著腳在小酒館賭博,他對自己的才華太有信心,從沒想過在往後歲月的大雨裡,他會病在啟夏門邊積水成塘的破屋中。在安

史之亂中,他被安祿山的軍隊抓回長安,儘管他任過不少官職,然而始終位於不被重視的邊緣。他一生顛沛流離,在亂世中,即使小兒子因飢餓而亡,他也無能見最後一面。作者書寫〈杜甫:長安奧德賽〉,借用古希臘荷馬史詩之一的主角奧德賽之名,比擬杜甫的飄泊乖舛命途。 詩仙李白常年沒有工作,沒有官職,沒有穩定收入,被鄰居與女友嘲笑奚落而常逃跑。因為皇帝下的一道徵召入京命令,李白終於有機會在大都市做一個上等人了,然而,李白真的能適應官僚體系的生活嗎?在〈李白:賭徒〉裡,作者將詩人打入凡人世間,他是謫仙卻愛名利,也可能如你我一樣在職場遭受到排擠。放逐後的李白,又如何與一輩子看重他的詩聖杜甫不期而遇?而一生沉浮的李白,

命運浪潮將會把他推往哪裡去? 〈柳宗元和劉禹錫:詩人的旅途〉,才氣縱橫的柳宗元在喪父守孝三年後,迫不及待參加進士應試,然而即使上榜,安史之亂帶來的紛亂無法平息,無依靠的他需要朋友,於是他找到了同期的同學劉禹錫。二人都懷有做出一番事業的迫切想法。此時不被唐德宗受寵的太子,需要劉禹錫、柳宗元等一代具改革想法的年輕人,但這也是一場鋌而走險的旅程。憲宗上位,朝代風雲變色,為了國家改革卻被貶謫的二人,後來的旅途走得如何呢? 二十二歲貧窮的白居易除了背負家計外,母親的精神分裂症又時常壓迫著他。白居易為了考試省房租,遇到了元稹,二人氣味相投一起租屋共讀。唐憲宗上台,白居易任諫官,得罪諸多高官。後來他的母

親發狂而死,白居易卻被控謀殺,成為當年長安的大醜聞。白居易與元稹的人生經歷相似,然元稹比白居易更慘,他去拜謁名詩人李賀卻被冷言白眼。改朝換代後,元稹升官,白居易亦然。晚年的白居易住洛陽,拿薪俸,不做事,理財買房,成為當年自己看輕的土豪。元稹後來則死在節度使任上,白居易為他撰寫了一篇祭文。〈白居易:去他的《長恨歌》〉,作者一筆把詩人的波折生命刻畫得淋漓盡致。 十多年前,李商隱是令狐楚寫公文的祕書,令狐處的兒子令狐綯,是李商隱無話不談的摯友。李商隱寫信給令狐綯,說「一日相從,百年見肺肝」;十多年後,李商隱一次次去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失利,令狐綯卻已飛黃騰達。年輕時候,李商隱以為友誼可以延續前世今生

,超越時間,沒想到,一生太長,足以變卦許多次。〈最後時過境遷,再回想誰的臉〉李商隱與令狐綯二人無奈的友情與際遇,令人唏噓。 溫雅又出身貴族家庭的日本請益僧圓仁,帶著天台宗上下託付的三十多條疑問和一件獻給國清寺的僧衣,航向中國,那時候他不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數倍於他的前輩們的艱難,他也不知道,他將親身攪入昏沉的唐王朝皇帝與宦官的爭鬥。武宗皇帝與宰相李德裕正在醞釀,不但要殺了對圓仁友善的宦官仇士良,還要把佛教徒與寺院徹底毀滅……這是〈圓仁的最後旅行〉。 唐代是後世最常被提起的時代之一:最繁華,最驕傲,最有包容與進取心。但這本書裡的故事,大多發生在繁華之後:安史之亂帶給這個國家毀滅性的打擊,但

在這場戰亂之後,這個朝代依然延續了一百四十多年。與我們的常識相反,最偉大的唐代詩人們,我們最熟悉的那些名字,其實大多出現在這個並不常被提起的、日漸熄滅的「唐朝」。在這裡,盛唐飽滿多汁的自信漸漸乾癟下去,釀出一點兒苦澀…… 讓我們跟隨故事中史籍與傳說的經緯交織,重回詩人生存的歷史現場。一窺他們如星閃爍的靈魂。  

南京首都朝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唐代小說之修辭研究

為了解決南京首都朝代的問題,作者張佳琪 這樣論述:

唐代乃是中國古典小說文體形成的關鍵期,作者有意為小說,具有創作的自覺,在幻設技巧與文采辭章方面,應有不同以往小說的表現。本篇論文著眼於韋恩‧布斯(Wayne C. Booth)《小說修辭學》(The Rhetoric of Fiction)所關注的對象,考察作者、敘述者、文本與讀者之間的交流關係,探究唐代小說作家運用的修辭手段、技巧和策略,以及其傳達的意圖。 本篇論文以唐代小說為研究文本,藉西方小說修辭學的概念為切入點,從而探討小說中的「作者」與「隱含作者」、「敘述者」與「讀者」的關係,從中探究關係遠近與對讀者產生的效果。而「講述」與「展示」是最常用來控制距離的手法,唐代小說作

者承襲史傳及詩歌的寫作特徵,影響了講述與展示的調節方式。另外,唐代小說在語法層次的修辭上,運用隱喻、反諷、重複、層遞、映襯等多樣豐富的技巧,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再者,作者的聲音是小說修辭中極為重要一環,本文勾勒唐人小說中,作者亟欲透過作品,內建評論傳達給讀者,以達到修辭目的之策略。最末,小說修辭的效果最終展現必於讀者身上方得落實,中國小說評點的興起,正可提供考察的機會,故以《虞初志》為例,剖析其中的諸家評點,探究唐代小說家埋藏於作品中修辭的用意。本文以「小說修辭學」的理論作為基礎,以唐代小說作為研究範疇,藉由小說修辭學的概念,建立一種思維,從而檢視唐代小說的修辭特色,探討唐代小說中作者到讀者之

間的交流關係,並回歸唐代的歷史語境。期待透過中西思維的參照與融合,產生一種研究的模式,希冀提供研究唐代小說的另一種思考方向與詮釋空間。

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宋史

為了解決南京首都朝代的問題,作者覃仕勇 這樣論述:

  解讀大宋319年的政變、征戰與文明,揭開塵封的歷史,還原一個王朝的風雲變化。   兩宋立國300餘年兩次都是傾覆於外患,是中國史上唯一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許多學者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時期。   這是一本歷史類通俗讀物。與秦、漢、隋、唐、明、清等大一統王朝相比,宋朝只能算是小一統,甚至,南宋連小一統都算不上,但兩宋國祚相加,長達319年,遠勝唐、明、清諸朝,僅次兩漢。而且,其經濟之發達、文化之昌明、思想之繁榮,足為後世稱道。近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喜不自勝地稱:「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這裡的「天水一朝」說的就是宋朝。那麼

,在漫長的兩宋歷史中,都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出現過哪些有趣的人呢?本書為您一一道來。   ◎北宋是先天不足的大一統王朝   失去了十六州,以步兵為主的中原王朝就失去了抵禦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還有那依山而建的萬里長城。以遼宋新開的邊界到北宋首都汴粱的800公里間,一望平川,門戶大開,無險可守。所以說,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乃是安置在遼國這把懸掛著的利刃之下的。   ◎宋徽宗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宋徽宗不像晉惠帝那麼愚蠢,反而很聰明;也沒有東吳孫皓那麼殘暴;更不像曹魏、司馬氏那樣靠篡奪來上位。宋徽宗的書法、繪畫、詩賦歌詞造詣極高,但政治眼光很短淺,容易受惑於小利,遠君子而狎小人,整日與蔡京、童貫

、高俅、楊戩、朱靦……等宵小奸邪之輩鬼混,終為一代昏愧之君。   ◎直擊岳飛被害的深層原因   因為擁有蓋世的戰功,岳飛必會招致卑鄙小人的仇視。因為卓爾不群的品格,他也必然會招致陰險偽君子的排擠。岳飛文武兼備的才能、仁義兼愛的品格、千秋赫赫的武功、四海所瞻的威望,根本不能見容於專制政權的統治階層中。 本書特色   ◎依據史實,正史野讀。寫盡一個朝代的繁華與滄桑 ,一群有識之士的抗爭與落寞。   ◎本書從故事說人物,從人物說歷史,從歷史說文明,趣味故事與硬派知識相結合,有趣有料有溫度。   ◎生動有趣、脈絡清晰,本書將帶您探尋宋朝強大的文化淵源,領略名臣武將的金戈鐵馬,探索文人墨客的精神世

界。

薛紹徽(1866-1911)之題畫詩詞與生命史觀照

為了解決南京首都朝代的問題,作者李達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薛紹徽題畫詩詞為探討中心,呈現其題畫詩詞對創作主體生命情感經驗的反映及與時代社會的互動,並於晚清時代背景下展開對薛紹徽生命史的觀照。晚清閨秀薛紹徽直面時局振蕩下的國家創傷、中西碰撞中的時代變奏,在個體與時代的共振中展現出豐富的生命經驗,其詩畫題詠在自我呈現、情感表達、時代反饋、女性觀看、繪畫品鑒等面相開展出更多價值意義。薛紹徽「自題自畫」與「題夫畫」既是形塑自我、書寫情感體驗、記錄生活圖景、抒發情志的表達方式,也將清代女性題畫書寫從閨閣情感、自我實現拓展至國家關懷、時代精神。「自題自畫」呈現了薛紹徽自矜畫藝、好學慎思的才女形象,以及剛柔並濟的「賢婦」、勤慎安貧的「貧婦」、淡泊恬退的「

萊婦」等妻子形象。「題夫畫」則「以意尋意」對陳壽彭畫作中展現的情志追求給予回應,在展現夫婦二人志趣相投、精神契合的同時,將「妻子形象」升華為「知己形象」。夫婦二人以詩畫互題為呈現方式的互動,伴隨著陳壽彭出海留洋足跡的空間延拓,反映了國勢衰微下洋務運動(1861-1895)派遣留學生出洋學習西方語言、律令、科技的變革自強,中法戰爭(1883-1885)中不敗而敗、船政中人的悲憤沉鬱,近代事變中日本蠶食琉球的國家創傷,以及彼時士大夫階層尚未消解的「胡天」「樓蘭」之中國中心主義歐洲想象,夷夏之辨的知識視野與敘述架構。薛紹徽「題才媛畫」基於女性觀看,將自身的生命情感經驗和社會性別角色觸發的自憐與憐才之

心,投射至對才媛畫家的觀看/品評。薛紹徽對才媛畫者閨閣編輯、課子授經、繪畫創作等女性生命經驗的傳承,以及藉由「題才媛畫」對閨閣典範的建構,呈現明清女性「婦德」「才學」相映成輝的生命姿態。薛紹徽在戊戌時期的上海女學運動中,打破「內言外言之戒」,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致力新女學的論述與重塑。她在陳壽彭的協助下編譯《外國列女傳》,立足婦女自身需要,參詳中西經驗,確立以「慈」、「學」為核心的女學價值體系,從道德、才藝兩方面為婦女開拓自立空間。對於力求從才藝和道德兩方面建構閨閣典範的薛紹徽來說,陳書課子成就及其畫作的鑒藏流傳、「夜紡授經」的母教婦德與「宸翰褒嘉」的繪畫才藝,管道昇賢妻慈母的道德典範、翰墨丹青

的才藝坐標,都因合乎她以「慈」與「學」為主體價值的女學觀,成為其「題才媛畫」形塑的閨閣典範。薛紹徽「題末代/易代畫作」基於其個人生命際遇、情感經驗、精神志趣、文化/政治態度,從「隱逸之志」、「失路之悲」、「亂離之殤」、「遺民之節」四個主題,建構起她與末代/易代文人才媛之間「觀者—畫者」、「詩詞文本—圖畫文本」的複調書寫。無論是藉由水墨山水的圖畫觀看與倪瓚「扁舟飄然於五湖三泖間」的生命經驗進行對話,通過「五湖三泖」社會意涵所承載的文化追求、文化語境和社會意涵,在題畫「複調」的多重對話中與「五湖三泖」的追尋者們共同結構出「五湖三泖」的隱逸空間;還是在「觀看—題詠」任熊〈自畫像〉時所形構的「複調」書

寫的多重對話;乃至對楊龍友、吳梅村、王端淑等末代/易代文人才媛亂離生命經驗的再現,和她自身的末代生命經驗一起,構成「亂離」主題下題畫「複調」書寫的多重聲部,都在「題畫文本—畫作—題畫文本」的一次次對話中,不斷開展畫作意義與文本內涵,結構出同一圖畫藝術空間下跨時代的文學語境與文化意涵。薛紹徽在觀看末代/易代文人畫作的過程中留下自我的聲音,成為末代/易代生命經驗、文化記憶的又一旋律/聲部,與末代/易代文人的詩畫題詠一起,結構出異代同題的文本複調,展現末代/易代文化群體的悲憫與共情(Empathy)。而薛紹徽題畫詩對「遺民之節」的一再著墨,之於觀者薛紹徽的個人意義與晚清社會的時代意義,外現於其在西學

東漸、新舊賡續中對傳統儒學女學的反思和堅守,亦側面反映了甲午戰爭慘敗後儒家倫理道德、傳統才女文化在歷史賡續中面臨的時代困境。薛紹徽在謝赫「六法」論、荊浩「六要」說以及張彥遠、郭若虛等畫學者的理論基礎上發展、凝練出她個人關於立意、章法、筆墨等的繪畫創作理論。薛紹徽提出「六法真傳在守雌」的才媛繪畫創作理論,為閨秀善畫、妙傳六法提供哲學詮釋與理論溯源,嘗試尋求才媛繪畫在正統畫史(尤其花鳥畫史)上的地位。她取法「貴柔守雌」、「道法自然」、「弱者道之用」的道家思想,闡釋才媛繪畫的「守雌之道」:女性柔弱的性別特質,是為「天心」/「天性」,也就是自然之道,作畫發乎「天心」/「天性」,順其「自然」,即為持柔弱

之「道」。盛清時期盛極一時的才女文學傳統與閨秀詩畫題詠,在晚清女學運動的維新思潮與實踐中,伴隨著西學的衝擊而漸趨式微、面臨解構。在此時代大勢下,無論是對王端淑等前輩才媛閨閣編輯事業的繼承與接力,或是藉由「題才媛畫」所建構的以王端淑、陳書、管仲姬為代表的的閨閣才德典範,亦或是在繪畫品論中位閨秀善畫、妙傳六法尋找哲學詮釋與理論溯源,都是薛紹徽在晚近文化轉型期為應對時代變革而進行的文化堅持。她致力於重塑女學價值,建構閨閣典範,留存閨閣文獻,書寫女性文學傳統,拓展女性話語空間,實現女性自我價值,呈現出於強大外力束縛下、有限外界環境中有所持守、自我實現的主體品質與生命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