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美術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北當代美術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古武南寫的 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 和江賢二的 江賢二:紙上作品.雕塑.地景藝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當代館20周年】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存在是必須的,進入下一個 ...也說明: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如今進入第20年,在台北的藝術場域種下了無數次的實驗種子與藝術能量。作為一個古蹟再利用的非典型的白盒子美術館建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 林金標所指導 王聖元的 博物館社群網站行銷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為例 (2019),提出台北當代美術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博物館、虛擬社群、網路行銷、Facebook。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潘襎所指導 曹瑀曦的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經營策略 (2010),提出因為有 台北當代藝術館、經營策略、公辦民營、當代藝術、博物館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當代美術館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當代藝術館 - 中文维基百科:首页則補充:台北當代藝術館 (英語: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MoCA Taipei),是台灣首座以「當代藝術」定位的美術館,位於臺北市的當代藝術館,成立於2001年5月26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當代美術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

為了解決台北當代美術館的問題,作者古武南 這樣論述:

北埔事茶人古武南老師最新作品 啜飲一口東方美人,喚起唇齒的記憶   常常把製茶人之前賣給我們的好茶,   經放一段時日後重新讓他們再嘗一遍,   看他是否記得住當時的茶味,   發現再厲害的製茶人,也有忘記自己茶味的時候,   因為時間會改變茶,會改變人,也會改變人與茶的價值。   茶是文化,是藝術,是味蕾的記憶;   家是眷戀,是傳承,是畢生的記憶!   你是否記得啜飲一口好茶時,那種唇齒留香的餘韻?   你是否記得想起家鄉時,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   一口好茶,一刻記憶。一種生活,一種文化。   用東方美人茶,憶起北埔的美,和難以忘懷的好味道!   以及近鄉情怯的遊子心情。  

 膨風茶,就是白毫烏龍茶,也就是習稱的東方美人茶。   藉以通過一種茶、一本書,認識一個地方,理解一個行業,   體會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   本書以事茶人、文史工作者古武南為敘事者,以職人之眼,帶領讀者看見一個臺灣客家鄉鎮,看見一個傳統產業,看見一個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書中加入大量圖片,除北埔的茶園風光、製茶過程之外,更有多張烹茶、品茶、玩茶、賞茶、藏茶的照片,藉由文字與圖片的編織,營造生活禪的閱讀氛圍。   本書可以作為供給都市讀者的生活提案。   台灣烏龍名貫天下,在眾多烏龍茶中,以白毫烏龍最著名。   早期台灣北埔盛產的白毫烏龍,行銷世界多國,1950年代後期台灣茶葉開始

往內銷發展。1960年代後,茶商為了行銷,特別以美化商品的概念,將白毫烏龍又取了一個新名稱,叫作東方美人茶。   著煙過的白毫烏龍茶,沖泡後散發出獨特的鮮花、熟果、高級氣蜜香,是北埔特產的白毫烏龍所獨有。日本古美術收藏家曾說:這是她這輩子感受過最完美的香味。 關鍵特色   ★本書以事茶人、文史工作者古武南為敘事者,以職人之眼,帶領讀者看見一個臺灣客家鄉、一個傳統產業、一個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書中以大量圖片呈現,除北埔茶園風光、製茶過程外,更有多張烹茶、品茶、玩茶、賞茶、藏茶的照片,藉由文字與圖片的編織,營造生活禪的閱讀氛圍。 名人推薦   李曙韻  北京茶家十職 人澹如菊創辦

人   小  蟲  華人音樂教父   張安佐  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系所兼任副教授 前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彭溫雅  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   廖榮鑫  漢翔航空公司董事長   蔡榮光  新竹縣文化局局長  

台北當代美術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博物館社群網站行銷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當代美術館的問題,作者王聖元 這樣論述:

  故宮博物院作為享譽世界的知名博物館,典藏實匯集北平、熱河、瀋陽三處清宮之文物,收藏之文物浩瀚豐富。至2020年底即將邁入95週年,長期以來對於網路、電子化、數位化的學習運用很重視,自民國86年(1997)年建置中英文網站後,91年(2002)得到美國及義大利網頁獎項的肯定。故宮博物院也於100年(2011)7月開始使用Facebook專頁作為推廣。  自1995年以來網際網路快速地擴散,近年來社群網站的普及、行動載具的依賴性,使網路社群行銷方式成為當代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必要的手段。因此本研究為探討國立故宮博物院社群網路行銷成效,建立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博物館的社群網站行銷策略二、探究博

物館網路行銷策略的認同情形三、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權責單位及博物館進行相關經營與管理之參考。  目前台北故宮採用四種網路傳播,分別是Facebook臉書、YouTube、Google Art Project、App,其功用各異,而Facebook臉書具備網路傳播各項特質,因此非常值得博物館行政人員投入時間來經營,筆者透過文獻檢閱,理解歸納虛擬社群行銷的策略,發展訪談問題與調查問卷,先取得內部資料並整理,再透過google表單調查,取得故宮社群的外部觀眾認同情形,並將結果作統計分析;解析博物館使用社群網路的成效,提供社群網路行銷之參考。  研究分為訪談與問卷調查結果,在訪談研究的部分透過訪問故宮教育

展資處的實務工作者,發現故宮主要採用Facebook進行社群網站的行銷策略,小編分佈於各組別之中,可以協力合作推展臉書業務,目前貼文的發佈除了展覽的預告,活動的推廣宣傳、研習營與研討會或工作坊資訊、套票的行銷都是重點的貼文方向;在觀眾成長的部分,發現透過舉辦大型活動,能夠帶動許多非故宮核心觀眾參訪故宮的意願,參觀趨勢有明顯提升,足以證明社群行銷成效。  問卷部分採用虛擬滾雪球抽樣,取得樣本數674位,發現填答者的回應中,參觀過台北故宮的人為多數佔65.3%,而參觀過南院的有8.2%,皆有參觀經驗者為20.6%,再往下調查發現未瀏覽過故宮官網者有55%,佔多數;未瀏覽過故宮粉絲專頁者有82.5%

,有瀏覽者佔少數,而這之中僅有53.4%民眾會瀏覽故宮臉書才去故宮參訪,顯見多數人採直接參觀或是僅透過身旁的人查詢就前往,意即故宮臉書的行銷推廣還有值得拓展的群眾;而YouTube有21.1%群眾看過故宮影片,成效高於臉書;Google Art Project有12%瀏覽率,且有43.2%民眾看過故宮的Google Art Project;使用過故宮App僅佔4.7%,顯示故宮App需要更努力發揮吸引力以及更多的推廣效果才能提高使用意願;綜合此樣本發現,相較之下故宮臉書較被普遍認同及使用,其他社群行銷方法因不具互動性或互動性較低,認同與使用度偏低還有推廣空間,而多數民眾認為須採用網路及傳統行銷

手法方能提升故宮社群的觸及率。

江賢二:紙上作品.雕塑.地景藝術

為了解決台北當代美術館的問題,作者江賢二 這樣論述:

  本畫冊收錄江賢二紙上作品、雕塑、攝影、畫室設計、地景設計等作品。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經營策略

為了解決台北當代美術館的問題,作者曹瑀曦 這樣論述:

台北當代藝術館前身為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建成小學校所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為台北市政府辦公大樓,2000年改為台北當代美術館。此一古蹟活化而成的美術館,現已經成為展示臺灣前衛藝術家作品的舞台。當代館歷經公辦民營的經營模式的改換,如今由政府治理,配合市府文化計劃,以期達成永續經營。本研究目的也藉以探討:如何行銷和經營一所美術館?如何評估其績效?本研究首先介紹當代館之發展變遷,從建築歷史了解古蹟建物的背景、地理位置、安全性、功能規劃等環境;由此研究其作為展示場地之適用情形。此外則是當代館的定位,綜合當代藝術品牌建立、觀眾、空間面向來探討其定位之設定是否符合。關於此點涉及市政府政策與歷任實際執行館務者

之理念,在此一併加以探討。其次,介紹當代館組織與經營策略。從兩個時期呈現特殊人事架構對營運之影響,其次則是美術館、文化局、基金會三方互動關係,最後則是當代館的業務經營,皆為探討領域。此外,探討財務規劃,研究內容除了收入支出解析、機構使用經費狀況之外,還包括行銷方式之運用、歷年活動之發展、推廣工作之實施。最後則評估當代館展示內容之執行成效,在此從產品分析、行銷推廣、博物館管理三方面進行評估。透過人力和財務的運用,以觀察人事費和人力在預算上之有效性。人力、財力、物力為社會資源之活用,涉及分析觀眾屬性、公眾服務。此外觀眾研究已經成為美術館經營成敗的要件之一,在此亦列入研究對象。至於所得結論和建譯如下

。一、政府政策導向影響長期發展,二、增強空間機能之利用,三、深思品牌定位和行銷策略,四、思考組織再造之可能性,五、擴大募款策略,六、內部資源管理與人員教育須專業化,七、擴展參觀年齡層,八、調整門票,九、暢通觀眾建言。